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1302  
标签:教学论文
在设疑发问中导入新课(网友来稿)
胡海瑢

      设疑发问,是语文老师公认的最成功的教学经念,而在新课导入中进行恰当的设疑发问有更明显的作用,它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指向教师预期的目标,并激发学习新知的兴趣,培养积极探索的精神。

      这里我就结合几篇不同体裁的课文,来谈谈在导入中设计疑问的具体做法。

      学习莫泊桑小说《项链》(以下简称莫文)时,我预先准备了阅读材料——吴若增的同名小说(以下简称吴文),然后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1、吴文是怎么收尾的?这个结局在前面是否有所暗示。2、吴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塑造这个形象的目的是什么?3、我们为什么要阅读这篇小小说?它与《项链》还有什么不同?

      这几个问题的难度都不大,但是能准确地回答对学习莫文是有很大的意义的,因为莫文一直是高中语文教材的名篇,关于其结构、主题有各种评论;如果没有巧妙的引导,学生会过于迷恋情节,偏激地理解小说,致使教学目标难以实现。而把握教学目标的前提是了解教学目标,经过对吴文概况的把握,学生自然会着重关注莫文的同类问题,目标明确了,在联系与比较中就能更好地体会其结构特色与主题思想。

      学习郑愁予小诗《错误》前,我先将这首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一上课我就宣布先给学生讲个故事,然后尽量绘声绘色地展开叙述:“听着‘的 、 的’ 的的马蹄声年轻的女子的内心充满了期盼,可是马蹄声远去了,原来骑在马上的只是个过客,它不是这位女子的心上人。”讲述结束了,学生都表现出大失所望的神情:这也叫故事?不好听。我马上反问学生:这到底是不是故事?然后明确:有记叙的各个要素,这确实是一个故事。但是我也同意学生的观点:它不精彩。“不过,”我接下去说,“要精彩也有办法,就是这个素材,换个体裁来看看。”“什么体裁呢?”“为什么采用诗歌这个体裁故事就会边得精彩呢?”连续两个问题使学生对《错误》一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喜欢诗却又说不出所以然、感受不深切是高中生诗歌学习的现状;诗歌的精彩在于语言、意象、意境,通过与故事的比较,学生对诗歌的表现手法就有了真切的体会,诗歌欣赏也就有了思路。

      前面设计的两个导入的共同点是都将课文与相关材料进行联系比较,旨在通过比较学习使学生对新课的教学有准确的把握,其实如果能够在导入时创设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问题情境,通过连续发问引入新课教学同样能实现上述目标。

      在《说“木叶 ”》一文的教学过程中,我就采用了这一种导入方法,课前我准备了如下问题:

      1、被誉为“古今七律之冠的是哪一首?

      2、此诗中有一句“无边落木萧萧下”,“落木”是何物?

      3、为何不把它直接写作“落叶”、“树叶”、“黄叶”?

      4、新课论述的对象“木叶”与上述四个概念(落木、落叶、树叶、黄叶)有什么异同?

      对前面两个问题,学生一般都能够解决,第三个问题难度增大,但学生的兴趣也会随之产生,因为他们觉得,这确实是一个被自己忽视的问题,一下子还真回答不出来。我也故意不求甚解,回避这一问;随之提出第四问,学生的探求欲望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他们马上对课文进行了仔细的阅读,开始对文章中这几个概念的相关语句进行认真研读。之所以安排这样一个导入,我是这么考虑的:阅读社科文是培养学生信息筛选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从概念入手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排除阅读障碍,降低理解难度,准确提取要点。事后的调查证实,经过这个步骤,学生对这篇文章的认识也产生了改变,原先他们认为这是一篇抽象深奥又琐碎的文章,但经过几个问题的启发,感到文章的思路马上就清晰了。

      依此类推,同一类型的文章的解读也显得有章可循。很多老师都发现学生对鲁迅先生的杂文往往持敬而远之的态度,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阅读情绪,在教学《灯下漫笔》前,我又开始思考怎样借助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反复斟酌,最终决定联系实际。家乡正在举行的塑博会,可是一个热门的话题,尤其是展会期间,出现大量用以装点气氛的鲜花、盆景被盗的事件在地方媒体上被反复报道。我把这些报道作了选择、整理,印发给学生,要他们谈读后感,并强调必须谈自认为是最深刻的感受。学生的发言热情确实很高,也不乏颇有见地的理解,有说法制不够严密的,有说道德沦丧的,有说教育缺失的,真可谓众说纷纭。对这些说法我故意不置可否。发言随即演变为争论,我乘机提问:如果这件事发生在鲁迅生活的年代,他会有什么看法?他会怎么做?他会怎么写下来?他会给它安上怎样的题目?这些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因而更有探讨价值。当然笔者也认为这个导入确实耗时较多,不过这么做还是很有意义的。因为笔者认为,关心现实、思考人生本来就是语文课倡导的一项任务,而将现实与课文相联系能同时促进对二者的认识,并且体会到鲁迅杂文的写作特色与风格,感受鲁迅的思想深度与人格魅力,化上十分钟的时间能达到这些目的无论如何是值得的。

      课堂教学离不开设疑发问,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也证明,进行巧妙的设疑发问,教学效果同样是显著的。

      作者邮箱: wuheidemeigancai@yahoo.com

      
标签:教学论文 在设疑发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浅谈初中生如何学写现代诗(网友来稿)
下一篇:让生命去等候(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