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898
标签:
教学论文
给学生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教师中心稿)
给学生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
——由听课引出的话题
甘肃省酒泉市总寨中学 白兴虎
在一次听课中,有两位教师同讲一篇小说《阿Q正传》。第一位教师在给学生讲这篇小说时,先为学生把这篇小说的故事梗概做了完整的交代,如第一章“序”中鲁迅先生写到的阿Q的定名,阿Q的身世等;第二章和第三章的“优胜记略”的一些细节这位老师也给学生做了恰到好处的讲述,如阿Q和王胡斗,阿Q自轻自贱地说“打虫豸”,挨了打说“儿子打老子”,又说“我儿子比你阔多啦”,还自欺欺人地将自己脸上打几个嘴巴,把脸想成别人的,手想成自己的,便觉得自己占了便宜。这位老师表情很严正,但口才极好,叙说清楚,毫不拖泥带水,毫无哗众取宠意,但学生许多时候被他冷峻的讲叙惹的忍俊不禁。当然,这位老师还讲了第四章“恋爱的悲剧”和第五章“生计问题”和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有关情节及细节,课文节选的“革命和不准革命”两章他一句带过,担对第九章“大团圆”作了详尽而独到的叙述和分析。例如“大团圆”的结局是否“团圆”了,阿Q的“Q”原本是“O”,作者为什么将他写成“Q”,究竟是什么侵蚀了这个圆圈?他将学生原本感到阿Q这个人物可笑的情思引入了一种深沉的思索。这便是第一课时。第二课时,这位老师从小说三要素的环境入手,重点指导学生欣赏了第七章“革命”和第八章“不准革命”,同时分析了阿Q形象中自私、狭隘、保守的一面。第三课时,这位老师重在从整体上分析阿Q形象及小说社会意义,写作特色等。
第二位老师的做法有些不同。
他第一课时给学生讲析第七章“革命”,第二课时讲析第八章“不准革命”,并让学生当堂朗读课文,花费了许多时间。第三课时概括人物形象。概括时,这位老师启发学生从第七、八两章的内容来考虑,结果许多学生从阿Q的革命纲领“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中得阿Q自私、贪婪、好色、愚昧、狭隘的性格特征。老师虽然要求学生记笔记时写下了“精神胜利法”“自欺欺人”等的词儿,但学生知其然者甚少。
之后,笔者对这两班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发现,第一位老师班上的学生对本篇小说的印象很深,许多同学谈起阿Q来以极大的热情参与讨论,他们还争相发表自己的看法,肯定了阿Q勤劳善良的一面,有位同学还深有感慨地说他终于明白鲁迅先生对阿Q“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缘由了。除此而外,有些同学还从图书馆或朋友处借来了鲁迅的小说集读《阿Q正传》。与第二位老师班上的学生座谈,反应很平淡,学生的讨论除了课文节选,话题无法拓展,当然更无人找鲁迅小说集来读了。
作为《啊Q正传》这样一篇著名的小说,赏析的重点是人物,而对人物的把握是否全面准确,要看学生对整部小说中主人公命运发展的了解程度如何,单凭对节选部分的分析来概括人物形象,难免就会得出片面绝对的结论。正如前面第二位老师班上的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概括一样,将小说割裂开来理解人物,以致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不能准确把握人物。我们知道,阿Q有勤劳善良的一面,从第一章可以看出;其“精神胜利法”是典型特征,在第二第三章有突出表现,其他如阿Q精神上的苦闷和生活上的困顿,以及不明不白稀里糊涂的被杀头都是其命运的必然发展。如果教师不是完整的给学生介绍故事情节,学生自然也是孤立的静止的来看待人物。即使老师让学生记下了“精神胜利法”这样的词句,也只是像贴标签一样令学生如坠云雾。
高中教材上的小说多是名篇节选。如第四册的《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第五册的《群英会蒋干中计》和《阿Q正传》等。其中前三篇分别选自《红楼梦》、《水浒传》和《三国演义》,后一篇选自鲁迅的《阿Q正传》。我认为,在给学生讲这些课文时,有必要交代清楚这个人物在全书中的位置及命运始终,以便给学生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例如讲《林黛玉进贾府》,给学生详细清楚的讲述前五章的内容是很有必要的,甚至有些主要人物的判词也不妨给学生讲析一番;另外如宝黛的爱情悲剧,教师虽不可恣意渲染,但也不必三缄其口——对于高中的学生来说,让其欣赏一个爱情悲剧,尤其名篇,不要只想到负面影响——只要老师是懂艺术的。其他如林冲、蒋干这样的人物形象,也须给学生补充讲解其人在整部小说中的来龙去脉,以教师丰富广博的知识,指导学生阅读欣赏中外名著,了解中外名著,对教材节选部分和整部著作有一个完整的了解,从而使学生对艺术形象的理解更全面,更合乎艺术鉴赏规律;另一方面,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作品的同时,拓宽了学生的艺术视野,无形中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起了引导作用,也使学生加深了教材节选内容的印象,在潜移默化中以高尚纯净的艺术陶冶了学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气质,只有这样,方显出老师的多知和必要,如果只讲给学生课文节选,有老师讲解恐怕也是多余的。况且改版后的高中新教材,对古今中外的名篇节选越来越多,这对老师和学生的阅读水平、欣赏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在学生面前讲出自己的水平来,这确实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深思。
回到两位老师对《阿Q正传》的讲析上来说,为让学生准确完整的理解人物,也为了能真正实现对“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鉴赏要求,我以为第一位老师的做法值得提倡。
标签:
教学论文
给学生一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高考作文如何写(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
浅谈语文教学模式的构建与突破(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