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备课资料
阅读:992  
标签:备课资料
由苏珊•朗格悲剧节奏,谈《祝福》艺术魅力(教师中心稿)
由苏珊•朗格“悲剧节奏”,谈《祝福》艺术魅力

      淄博第十八中学    韩全富

      鲁迅先生的《祝福》,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其深邃的思想,其具有的艺术魅力,启迪、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从民族文化反省的角度阅读作品,我们深深感到封建的思想、伦理道德,对人性的摧残是无以复加的。我们民族文化中核心的传统内容,在极大的阻碍,甚至是牢牢地捆绑着中华民族追求解放的手脚。封建的伦理,封建的道德,是套在我们民族身上的镣铐和锁链。它造成了我们民族的衰败和落后,造成了我们人生的压抑和不幸。而女性所受的压抑和不幸又远甚于男性。祥林嫂作为悲剧的主人公,其艺术的魅力,表现在她的民族、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悲剧节奏”。

      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把悲剧看作一种节奏形式,这种节奏形式反映了个体生命、生活的基本结构,“表现了自我完结的生命力节奏”。她说:“与简单新陈代谢不同,个体生命在走向死亡的途程中,具有一系列不可逆转的阶段,即生长、成熟、衰落。这就是悲剧节奏。”悲剧之所以撼动每一个人的心,就是因为每一个人的个体生命中都潜藏着这种节奏。任何生命都会走向死亡,而个体对于这一过程都无法把握,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走后门”不死。每个有自主意识的人,都能感应悲剧,都有悲哀。

      《祝福》中的祥林嫂,其悲剧性命运,既表现在她作为一般个体生命意义上,又表现在她的每一个生命阶段的艰难多劫。她的一生难逃一般个体生命的悲剧结局,她的每一个生命阶段,又都是浸泡在苦水当中,充满了人生的悲苦。正是后者,使得祥林嫂成为一个悲剧的典型。

      人类个体生命,在出世时发出的一声啼哭,预示着人生就是艰难痛苦的。而祥林嫂出世时的那一声啼哭,还包含着在那个特定的年代,在那种社会环境下,生为女性,要承受更多的痛苦和磨难。中国封建社会,自汉代确立“独尊儒术”的社会正统思想后,伦理、道德的强化就成了国家治理、社会教化的主要内容。宋代程朱理学,又将儒家学说中钳制人性、革灭人欲的“微言大义”,发挥到极至。祥林嫂一出世,就有“三从四德”、“贞妇”、“节烈”的绳索桎梏等着她了。这个社会,不崇尚生命的平等,不崇尚生命的自然和自由,不容许女性有女性的快乐和幸福。祥林嫂这个生命降生在那个时代,降生在那个社会,就注定了她生活着的卑贱和艰难。祥林嫂生命的第一阶段,比其他的人,比男性的人,比富贵之家的人,就有了更为深重的悲哀。

      祥林嫂是她那个时代的中国女性,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中国劳动女性的代表。忍受物质生活资料的匮乏,忍受生计艰难的痛苦,那是她生命的最基本悲哀。另外还有深一层的悲哀,即灵魂精神的悲哀。在祥林嫂的生命走向成熟的过程中,耳濡目染社会的教化、训导,她不能欣赏自己身体的自然、健康的美,不能自由的追求自己生为女性的生命欢乐。在她的思想意识里,不断强化着男权至上,女性低贱,自己的一切都要服从在她生活中依次出现的一个个男性,以及自己是为男性而生的生命信条。祥林嫂成熟的过程,也是她对自己不可改变的性别身份的尊严、自由、价值的否定的过程。随着祥林嫂生理上的发育成熟,封建道德对女性的一系列钳制、摧残的思想观念,也变成了她的一种自觉的意识,苛酷的他律,又加上了她的高度自觉的自律。在此基础上,祥林嫂开始了她的生命成熟期的人生旅程。

      依照那种社会、时代盛行的方式,祥林嫂开始了和一个男人一起生活的生命进程。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替代她潜藏心底的找个自己满意男人的少女美梦,践踏着她的生命渴望,将她推进了一个男人的手中。从此,“祥林”这个男人的名字,加上她依附于这个男人而具有了的身份“嫂”,“祥林嫂”,就成了她永远的身份标志。“从一而终”的女性人生观,在祥林嫂这里,具体化为“从祥林而终”。而祥林的突然辞世,不仅使得祥林嫂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就是她精神上的“从”,也没有了一个具体的实在物。但“从一而终”的生命信念不能改变,于是,“从”变为“守”,要守住自己曾经有过的,现在已经没有了的那个“一”。这叫“节”,是不能失去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已经深入进祥林嫂的灵魂深处。正值盛年的女人,要钳制住自己正常生命的欲望,忍受住正常生理需要的煎熬,那得是一种极其巨大的力量。已经内化为祥林嫂自律力量的封建伦理、道德,就有这样强大。它就使得祥林嫂甘愿以这种革除自己天理欲望的方式,来消尽自己生命的时光。“存天理,灭人欲”的生活,已经转化为祥林嫂的另一种生活的理想,能做到这样,已经成了祥林嫂人生的幸福了。

      祥林嫂,正在自己重新确立的“幸福”路上走着的时候,新的命运打击又降临到她的头上:婆婆要卖掉她,把她卖给另一个男人,要她再和另一个男人一起生活。这无疑是对祥林嫂“从一而终”人生信念的轰毁。她拼死反。她逃跑,她要撞死。“从一而终”是对她身体生理的摧残,而逼她再嫁,则是对她心灵精神的毁灭。她的反抗并没能使她守住自己的灵魂家园,她依然被卖给了山里的贺老六。

      依照世俗的标准来衡量,祥林嫂和贺老六婚后的那段生活,应该是幸福的。一个女人,有疼爱自己的丈夫,有活泼可爱的儿子,这也是一种美好的人生状态。是祥林嫂在脱离了(虽然不是自愿的)那种“从一而终”的礼教生活后,才能得到的一种美好生活。当然,悲剧祥林嫂是不会在这种美好中享尽自己天年的。夫丧子亡,极其沉重地打击她之后,将她推进了更为深重的精神灾难的深渊,将她推到了生命的尽头。

      死亡,是悲剧节奏中最富震慑力的环节。同样,祥林嫂的死亡,也震撼了读者的心魄。她的死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贫困中的饥寒交迫。在风雪交加的时节,她沿街乞讨,“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以乞讨活命,而破碗中却是空空如也。第二、挣扎无果的绝望。她惧怕自己死后被阎王踞开分解的结局,于是想方设法为自己赎“罪”,用自己的全部劳动所得“捐门槛”,但是,鲁四老爷的态度明白的告诉她:没用!死后也不能得到安宁,她没有了任何解脱悲惨痛苦的路。第三、心怀惊惧、恐怖和希冀的两难。“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灵魂的?”“也许有吧。”“那么,也就有地狱了?”这样的询问结果,使得她陷入了对死的恐怖之中。“那么,死掉的一家人,都能见面的?”她希望自己死后,能见到自己的亲人。“其实,究竟有没有灵魂,我也说不清。”她死时,唯一的希望能不能实现,也是不能确定的。死后,有灵魂、地狱,她就不能免除被阎王锯开的恐怖;没有灵魂、地狱,她便不能见到自己的亲人。


展开全文阅读
      在惊惧、恐怖之中,在死后的寂寞、冷酷之中,祥林嫂完成了自己的人生最后一步——死亡。死时,饥寒交迫,绝望无助,恐怖万分。这样的死亡,直将人推入人生的最悲惨当中。

      祥林嫂的悲剧,属于典型的命运悲剧。而其命运的悲惨,比《俄底浦斯王》中的主人公,那种能够进行对命运的自主反抗来,又多了一重悲剧的意义,因为命运也造就了她的悲剧性格。命运是从内外两个方向来摧残她的生命的,既给予她无情而残酷的打击,又使她陷入“自己有罪”的苛责当中。俄底浦斯的死,是一种对痛苦的解脱,显示了人性反抗命运的悲壮。而祥林嫂的死,既没有摆脱人生的痛苦,又没有肯定反抗命运的积极意义,即她的反抗没有表现出人性的伟大和悲壮。而这种结局,又源于她反抗的目的不是弘扬人性的伟大,而是遵从了对人性倍加摧残的、与人性相对立的那种邪恶的势力——封建的伦理、道德。正是具有这样的特征,祥林嫂的悲剧,引导我们深思、反省的,不仅是人的性格,更为重要的是人人生于其中的社会和民族,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是否合于法理,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否合于人性、情理。

      苏珊•朗格的“悲剧节奏”理论,引导我们深刻的感受到祥林嫂的人生悲剧,也使我们不能不思考祥林嫂悲剧的原因。我们应该由此认识到:一切违背人性的礼仪、道理、力量,都是造成我们人生悲剧的根源,都是人类发展、进步的敌人。

      
标签:备课资料 由苏珊&#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是“讲阅为了写作”还是“为了写作而讲阅”(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高考模拟训练优秀作文选评(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