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备课资料
阅读:4411
标签:
备课资料
《六国论》时代背景
时代背景之四
北宋建国以后,鉴于前朝藩镇割据、五代军人乱政的教训,采用中央专制集权的政策,集军权、财权、人权于中央,将帅无权,且经常轮换,军队十分虚弱。苏洵一生经历了北宋真宗、仁宗、英宗三个时期。此时,北宋统治者屡屡屈服于北部辽和西北部西夏的侵略势力,一直采取妥协求和的政策。历史上的“澶渊之盟”就是典型的例子。在辽和西夏兴兵侵犯面前,北宋统治者一味议和妥协。以每年送给银、绢、茶等财物为条件,求得暂时的和平。苏洵正是针对北宋统治者屈辱于辽和西夏,赂敌求安的行为。借战国时期六国灭亡的故事,写下《六国论》,批评北宋对外政策的不当,希望当政者改弦更张,重用人才,维护自己的政权。
这是一篇史论,是借史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的。文中的史实指战国时期的六国。秦处于太行山以西,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在太行以东。山东六国有十倍于秦国之众、五倍于秦国之地,有大批文臣武将,但在秦国面前却软弱无力,被各个击破。六国灭亡有种种原因,而赂秦苟安是其中重要一条。苏洵抓住这一点,“借六国赂秦而亡,以暗刺宋事”,论古是为了讽今。
时代背景之三
苏洵生活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复杂的北宋中期。当时北方的辽(契丹族)和西夏(藏族的一支党项族)贵族向内地扩展势力,经常向北宋发动战争。北宋统治者为了集中力量镇压内部人民的反抗,对此则采取屈辱求和的政策。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与辽缔结“澶渊之盟”,宋向辽每年输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仁宗庆历二年(1024)辽遣肖英、刘六符至宋,索取晋阳(今山西太原市)及瓦桥(今河北雄县易水上)以南十县土地,结果定盟加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且称之为“纳”。至于西夏,庆历三年(1043)李元昊(西夏主)上书请和,宋答允每年给西夏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宋向他们输银与物,等于是割地献城。苏洵到汴京后,疾恶宋王朝的投降让步路线,主张对辽与夏用兵,因而就有了《六国论》的写作。
时代背景之二
这篇文章是论述战国时期六国灭亡的原因的。作者先论证六国的灭亡,由于赂秦,然后提醒治国的人应当吸取这个历史教训。读这篇文章,应该知道作者并不是单纯地评论古代的历史事件,而是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妥协苟安的外交政策。
宋朝是我国历史上比较软弱的一个王朝。宋太宗以后,国势就渐渐衰弱。宋朝初年,北边已经有敌国契丹,宋仁宗时,西边又出现了敌国西夏。宋朝受着这两个国家的威胁和侵犯,却不敢对他们进行坚决的抵抗,只想用屈服妥协的办法,向他们纳银输绢换取和平。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一○○四年),与契丹(后来称辽)缔结澶渊之盟,宋朝答应每年给契丹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一○四二年),契丹派使者到宋朝要求割给他们晋阳(现在山西省太原市)和瓦桥(在河北省雄县易水上)以南十县的土地,结果定盟由宋朝每年给契丹增加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庆历三年,西夏向宋朝上书请和,宋朝每年赠给西夏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宋朝这样一再向敌人屈服妥协,结果增加了敌人的财富,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带来无穷的后患,而实际上并不能换得和平。苏洵尽管不理解秦国当时已经具备了统一全中国的条件,不过他写这篇文章借古讽今,向北宋统治者敲起警钟,指出对敌人不用武力抵抗而只是一味屈膝求和,结果必然招致灭亡,这些意见在今天看来仍然是正确的。我们应该说,这篇文章不同于一般空泛的史论,它是明显地具有现实意义的。
时代背景之一
苏洵生活在十一世纪前半期。当时,北宋王朝由于中央集权以及有关政策而引起的积贫积弱的局面已经形成,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严重和表面化。不少具有开明进步思想的官僚士大夫纷纷要求改革。苏洵也带着儿子苏轼、苏辙从家乡四川赶到当时的都城汴京(现在河南省开封市),并且通过名重一时的欧阳修,在公元一○五八年把他二十来篇著作献给了宋仁宗,陈述他对于当前内政外交问题的意见。这里给大家介绍的《六国论》就是其中的一篇。
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为了独占天下,国与国之间经常进行战争。《六国论》的“六国”就是指的战国七雄中秦国以外的齐、楚、燕、赵、韩、魏六个国家,它们都被秦国一个个地击破而消灭了。《六国论》这篇文章的中心内容,是评论六国破灭的原因,提出对敌斗争应该注意的问题,借以批评北宋朝廷屈辱求和的外交路线,发表自己对当时政治的见解,借题发挥,以古喻今。
北宋第一个皇帝赵匡胤是从军事政变中取得政权的。他鉴于唐末五代的藩镇割据,害怕武将拥兵自立,反对中央,因而实行了一系列防范武将军权过重、地方武装过强的措施。这些措施不但大大减低了宋朝军队的战斗作用,而且严重削弱了抵御外来侵略的国防力量。赵宋统治者想尽办法抑制内部的叛变和镇压。人民的反抗,对外则妥协退让、屈辱求和。这种军事上的骄惰无能和外交上的妥协退让,在北宋初期就已经助长了东北面的辽和西北面的西夏的气焰。到了十一世纪中叶,辽和西夏更结成犄角之势,步步要挟,随时侵犯。北宋王朝主要的应付办法是逐年向辽和西夏缴纳绢匹银两,换取暂时的安宁喘息。结果,对内加重了人民负担,损伤自己的力量;对外则不断刺激敌人的胃口,使得它们更加贪得无厌。北宋王朝的这种方针路线和战国时代六国对待秦国的方针路线很相象。六国由于采取了这样的方针路线而破灭了,北宋王朝如果不改弦易辙,势必也将得到六国一样的下场。关心国家命运的苏洵,就是用这样的论点写下了这篇以古喻今,议论透辟的《六国论》。
标签:
备课资料
六国论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众星拱月式课堂提问
下一篇:
苏氏兄弟资料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