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备课资料
阅读:1838  
标签:备课资料
《六国论》指瑕


      作者:likegang  

      《六国论》针对现实借评论六国讽喻北宋王朝这点,文章的意义是深远而积极的。不过,北宋统治者并没接受这些意见,“庆历纳款”后又过了三十一年,宋神宗熙宁八年(1073),辽国又一次提出领土要求,神宗比他的前辈走得更远,竟然割了山西境内黄河东西七百里土地给辽国。以后的北宋、南宋统治者同样不接受这些历史教训,因而最终招致了灭亡。

      因此,从这点看,《六国论》是应予肯定的。

      但是,苏洵为了证实自己“赂则亡”、“战则能存”的观点,在第二部分的论据中却有许多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地方。不少同志只是从文章的逻辑推理上予以肯定,甚至对苏洵的这些论据作些错误的附和,却没有指出这些缺点。

      苏洵提出的“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的观点是应予肯定的,但他的“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的观点,却不能赞同。

      确实,燕在六国中是第五个被灭亡的,是在韩、赵、魏、楚灭亡后才亡,但这不能完全说是它“用兵之效”,而是由于秦昭王采纳了范雎远交近攻的建议,以后的孝文王、庄襄王、秦始皇都执行了这一策略。六国中燕、齐离秦最远,要先灭燕就必须越过赵、魏,这违背秦的国策,对秦不利。因此,秦只能在灭亡了魏、赵等国后才进兵灭燕。由此可见,“用兵之效”的提法是不合历史真实的。

      至于“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的说法,也是不符合客观情况的。秦自孝公以来,就不断扩张领土,到秦王政时,早已订下了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的国策。毛泽东同志说:“景阳冈上的老虎,刺激它也是那样,不刺激它也是那样,总之要吃人的。”秦对燕国也是这样,兼并势在必行,荆卿行刺是那样,荆轲不行刺也是那样,而这一兼并又不能违背远交近攻的国策。因此,荆轲行刺之后,秦王虽对燕用兵,却并没有因为此事而改变其灭亡六国的先后次序的安排。照苏洵的说法,如果太子丹不派荆轲,秦就不会灭燕了。这难道可能吗?齐国没有派刺客,秦王也没有放过它,只不过由于齐距离远,放在最后而已。

      
标签:备课资料 六国论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谈苏洵的《六国论》
下一篇:略谈《六国论》的结构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