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1912  
标签:教学设计 八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单元介绍】
                            单元介绍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丰富深厚的民俗文化始终与民族文化相伴随。一个民族或群体的民俗,实际上是指该民族或该群体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任何发达的或发展中的民族或群体,都毫无例外地生活在一定的民俗中。学习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可以加深对我们民族的了解和感情。

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的课文有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萧乾的《吆喝》、琦君的《春酒》、冯骥才的《俗世奇人》,这些文章大多是写各地节日风俗的,也有讲述民间艺人轶事,描绘街头商贩吆喝的,给我们呈现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

这些文章,内容各不相同,但体裁基本相近,都属于记叙类的文章。本单元课文还具有了一些新的特点。例如:所选文章语言更加本色,华美绚烂的语言逐渐让位于平实本色的语言,语言的水准提高了,欣赏学习的难度也相应增加了。几位作者都是现、当代成就较高的作家,所选文章均属文质兼美之作。文章在思想内容上也较为含蓄深刻,同时增加了较多的人生意蕴,需要学生在阅读时调动一定的人生体验和积累。另外,文章在结构安排上也相对复杂了,虽然文章篇幅不长,但层次、线索都有所丰富。如《云南的歌会》中的几个场面,《吆喝》中写“吆喝”的几个层次,《端午的鸭蛋》《春酒》等文章都写得血肉丰满,立体可感。但这一切,又都是符合初中学生的知识水准和认知特点的;无论文章的内容还是形式,都是学生喜闻乐见或能够欣赏的。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引导学生感受美好的民风民俗,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诗意,感受普通百姓内心中人性的光辉;感受我们国家深厚的民间文化。

2、从文章出发,立足语言,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子,注意语言的感悟和积累;默读朗读结合,感受几位作家的语言特色,深入领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3、充分开发课程资源,利用当地民风民俗,从教室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培养学生关注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

 

注意:扩展要适当,不能喧宾夺主,把本单元的语文课上成“民风民俗”的知识介绍课。

 

【课文介绍】

《云南的歌会》

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作者用他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在“歌会 ”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对每一个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色,内容各有侧重,手法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本文虽然是描写音乐的佳作,但首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在教学中必须扎扎实实地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品析词语句子,感受语言文字创设的美妙境界。

教学本文的思路:读读——品品——议议  建议在读中感受,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比较,在读中分析,在读中概括。

《端午的鸭蛋》

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的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先生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闲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不做刻意的雕凿加工,也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但在随意之中也体现了构思的严禁与和谐。汪曾祺的文章,初中学生欣赏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有必要加强朗读训练。本文的语言魅力主要靠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得出。有些语段还应指导学生读出语气语调、读出韵味来。通过朗读,大多数学生都可以感受到本文的情趣。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划出自己喜爱的语句并进行语言品析,师生一同谈谈自己对某一语句的感受、体会。要使学生认识到,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词藻和整齐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语句同样有韵味有情致。另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

《吆喝》

萧乾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让人不由自主地品味到生活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文章在结构安排上,也颇有独到之处。全文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最后,又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这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文章思路十分清晰。

如今的中学生对于“吆喝”是相当陌生的,这就为教学带来了难度。为此,教师可以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增加学生对“吆喝”的了解,教师还可以根据当地条件,设计有关活动,指导学生搜集、调查、整理当地的种种“吆喝”,以期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本文内容贴近生活,文字也不艰深,学生基本上可以自渎,在自渎后质疑,师生共同解决。

《春酒》

琦君的散文,多写童年记忆,母女之情,友伴之谊。童年、故乡、亲人、师友占据了她创作题材的绝大部分,她以中国传统温柔敦厚的情怀,以细腻温婉的笔致,将这些营造成了一个艺术世界。思乡,是本文一大主旨。故乡的一切是那么美好。“我”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乡人的淳朴厚道,都令人神思飘飞。琦君的散文结构严谨,写人传神,文笔如行云流水。本课文字浅显但意蕴却深,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激发学生生活经验,创设阅读氛围。教师在课前可以引导学生漫谈自己过年的故事、体会,引导学生感受那些经历中蕴涵的情感和意蕴。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认真研读文章,品味文章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也可以进行配乐朗诵,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俗世奇人》

本文以两位手艺人的高超手艺为话题。作者冯骥才均只选择一件小事来写,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窥见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情节虽然简单,但安排得曲折有致,叙事一波三折,语言本色朴素,具有浓郁的“天津”风味,并且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这两篇小小说文字浅显,故事生动,学生阅读障碍不大,教学中可以采用学生活动为主的方式。大致可采用如下方式:1.诵读。读书方式视学生实际情况而定。2.表演。本文情节性较强,具有浓厚的戏剧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课文编写课本剧或小品进行表演。3、品词语。对于文中传神的字句指导学生品味其韵味。4、析人物。这一环节可以结合“研讨与练习”第三题来进行。


展开全文阅读
《综合性学习》

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以“到民间采风”为主题,内容活泼,也有较为多样的方式可供选择,相信学生一定会喜欢。这一单元主要要求学生围绕“民风民俗”这一主题,运用调查法、查找文献法搜集材料,整理、分析所搜集的材料,并根据材料形成一定的成果:或做游戏、或编词条、或办展览、或撰写报告、或进行评论……教师可结合实际情况适当增删或改换某些内容,也可以通过分组活动的方式来完成本单元的各项活动。

第一项活动“家乡素描”,以认识家乡、热爱家乡为主题,范围较为广泛,活动也有一定难度。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缩小研究范围,确定一个较小的角度入手,还可以涉及本地物产、文物、传说等内容。只要与家乡有关即可。教师主要关注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是否在实践中锻炼能力,增进知识。

第二项活动“认识方言”,角度虽小但是具有深度和趣味。语言是重要的文化载体,语言自身又是文化内容。关注语言、研究语言对于语文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从语文学习的角度来看,第1小题(方言知识)专业性太强,教师不妨略加解释,使学生有所了解即可;该项活动的第三小题(编词条)可作为首选活动方案。当然,也可以将第2、3小题结合起来开展活动一—先搜集方言民歌,再分组模拟表演,最后写作小论文或编词条。

第三项活动(乡土发现)可与第四项活动(节日探源)合并。这一活动应该作为重点内容,本单元“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教育目的在这一环节最容易得到实现。而且,学生在这方面的兴趣可能也较大,可供选择的活动方式也较多,综合性最强,便于学生发挥个性,也便于锻炼学生各项能力。

【我的推荐】

以下文章可供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比较阅读:

九九女儿红

黑白

   江南民间有一种酒叫女儿红,女儿红总让我联想到画家陈逸飞或林风眠的某些古典唯美的作品:贴了方块红纸的酒坛子搁在雕花桌案上,穿红袄的女儿面对烛影摇红,大红灯笼挂在高高的屋檐上,一队民乐班子在天井里围着花轿吹吹打打……

   我有女儿,我很想喝女儿红,据说有女儿的父亲才有资格喝这种家酿酒。在大雪封门的冬天或春雨潇潇的夜晚,身穿青袄、鬓簪梅花的妻子就在红泥小炉上为我温一壶女儿红,放入青梅和江米,让滚烫的酒浆暖一暖为夫为父的满怀苍凉。三五杯下肚,喝得头重脚轻,然后蘸着夜色,铺开宣纸,《采桑子》或《一剪梅》,写什么都可以,只要押得上韵脚就行,这样的古词写起来心头就更暖和了。

   可惜,这不过是诗意的想象罢了,我住在水泥钢筋的森林里,到哪里搜寻这一番古韵?我又不懂民俗,据说有女儿的父亲也不能随便喝女儿红,要喝就喝绍兴黄酒,它和女儿红一样都是花雕酒,一样的红颜色一样的后来劲,花雕酒不过是最平常的一种,它哪里会有女儿红那一丝 脉脉温情与默默深情? 在多水多桥的江南,父亲是一定要等到女儿出嫁的那一晚才能开坛喝女儿红。这种酒又叫九九女儿红,这就对了,九加九等于十八,女儿十八岁了,她要坐着花轿乘着乌篷船出嫁,就像一叶水草,从一个村庄漂向另一个村庄。新郎倌是父亲亲自挑选的,白净面相、腼腆个性,青砖瓦房三间,屋后桑麻一片,殷实的日子是女儿的未来,父亲不用愁烦,他满心眼儿里只有高兴。打开女儿红,还没喝,他就醉了。

   我说的女儿红是过去那种用荷叶与黄泥封口的,不是现在江浙一带生产的那种叫花雕的黄酒,它们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一个是批量生产,以营利赚钱为目的;一个是为女儿特别酿造,以亲情慈爱为目的。现在想起来,乡间的父亲其实更懂得爱呀,只是他们不善言辞。

在某个艾草清凉的晚秋,女儿下地的第一声啼哭,肯定会让他心头一热,三亩田的糯谷就酿成三坛子女儿红,仔细装坛封口深埋在后院桂花树下,就像深深掩藏起来的父爱,没事的时候就到桂花树下踏几脚,踏几脚仿佛心里也踏实一些。回头望一望女儿,女儿头扎红头绳,眉眼儿像清明时节的柳叶,一天比一天明媚。本家兄弟过来打趣道:老五啊,什么时候开坛喝女儿红呀?他笑着答:还早着呢。一笑之间,霜花飞上鬓角,苍茫岁月中一个青皮后生成了中年汉子。一坛子美酒由爱作酵母,在桂花树下、在他心头无声无息地酝酿了十八个冬春,就等待着开坛启封的时候,那一天也许就在大雁南飞的九月初九。

   一坛女儿红,不用看,也知道那是最美好的民间颜色;一坛女儿红,不用喝,也知道那是最正宗的中国滋味。

      

 

《伦敦的叫卖声》 [英]约·艾迪生——《新课标语文学本》卷三18页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放风筝》梁实秋          《新课标语文学本》卷一66页

《市井人物》冯骥才         《新课标语文学本》卷一166页      

《中国民俗大观》    广东旅游出版社   1997年

另外可上网查找:中国民俗网(www.Chinesefolklore.com)

 
标签:教学设计 八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新课标八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吆喝
下一篇:2006高考作文课文素材集(下)(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