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杂文参考高考范文
阅读:5076  
标签:高考范文
2006高考作文课文素材集(下)(网友来稿)
高勇

24、《雨霖铃》与柳永

★柳永,字耆卿,号三变,为南唐工部尚书柳宜之子。他天性风流,才性高妙,科场上得意失意,众红裙争相亲近;他不屑与达官贵人相往来,只嗜好出入市井,看遍青楼,寄情风月,醉卧花丛,怜香惜玉,直把群妓当倩娘……他是最风流却又最坎坷的一代词坛高手。柳永便出生在南唐降臣柳宜之家,柳永柔软的性格有很大部分继承其父,他对词的兴趣也源于这位博学精思又经世致用的父亲。壮阔的大河源头也许是不起眼的浅溪小沟,大词人柳永兴趣之河的源头只是父亲动情的泪,那首李煜词曲中蕴藏的沉重终于凝结成的泪: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苦难不停擦拭的灵魂具有更加洁净更加临近艺术的神性:因为在生命的空间受到的伤害和疼痛,在艺术的空间都会给予几倍的补偿和酬惠。苦难像重物压在命运这个弹性系数很大的弹簧上,只要不令弹簧承受不了,苦难越重,在命运中的神性就会越张扬。中外每部灵魂的作品,大抵都出于拥有这些受到压抑命运的作家。 而当苦难超过命运这个弹簧的弹性系数时,就出现了悲剧中最大的悲剧:毁灭了一切美好的可能。比如,那个一手捂着因饥饿而收缩的胃,一手捉笔写作的路遥,他的《平凡世界》涤荡着无数人的心灵,然而他的死,注定是苦难造成的悲剧中之最大的悲剧。 在柳永的一生中,生命体验中的苦难也不停擦拭着他的灵魂,涤清世俗的污垢,使自己词曲境界通透着神性和灵性。

★范仲淹看出了柳永金玉般的禀赋,但要成为浑金璞玉,还要经过细雕.他也洞察到他的词美则美矣,但沾满了太多青楼的胭脂气,没有负载更沉重的命题——那些可以令文字镌刻在时光岩壁而不被磨损的命题,所以范仲淹让柳永随他西出边塞,开始他人生第一次经历苦难风霜的洗礼。边塞,那里冷风如刀,那里饥荒贫赤,那里民不聊生,再加上范仲淹的批评点拨:“耆卿啊,你生长在官宦之家,一直是金马玉堂,繁华盛景围系着你,你还没接触到百姓的辛酸和疾苦,也难怪你还是花间派的情调。贤侄,自古以来,歌功颂德的诗词和文章没有能历传不衰的。只有深入实践,体验民情,你才会知道该写什么样的词……”

★他经历了父亲的离世和曹雪芹一样的家道中落,最后爱他倩娘的死了,这是柳永生命中最痛的伤口,也是苦难赠予他最大的财富。剩下世间孤零零的自己,他哀伤之余,拔出了狄青赠给他的那把佩剑,朝着胸口刺去。正在此时,好友幸好出现在门口……疼痛的伤口使生命充满质感和敏锐,这是苦难赠予生命的唯一财富。等到有一天,这些伤口淋漓的地方便会长出最炫美的花朵:呈艺术悲壮的形状显现出来,让一些灵魂发出香气,变得开阔和明亮。尼采曾说:我既不讨厌善的灵魂,也不会讨厌恶的灵魂,我只讨厌那些狭窄的灵魂。因为那些狭窄的灵魂既不能产生善,也不会产生恶,只会装腔作势的无病呻吟。

★年过半百的柳永游览了洞庭,凭吊了汩罗江,想起了屈原,这么一位真正才华杰出的诗人,投江殉国,当时他苦笑一声,独怆然而泣下。是啊,那么多苦难磨砺出的灵魂,历史,就这么一点儿公平,让他们成为自己境界中真正的王者,白衣卿相;然后,历史长河大浪淘沙,无数人被泥沙携裹而去,却让柳永屈原的名字像金子一样放着永恒的光芒……历史,也是一个淘金者吧。

★关于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

★关于风: 古语有云: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是特别让人伤感的季节。晓风轻拂,带来的并不是快意,而是凉意,凄凉的感觉。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两人相对而立,手握手,眼对眼,泪眼婆娑。是“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是“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也既然这么不舍得,那词人为什么要离开呢?也许是统治者不欣赏,也许是迫与生计。总之是不得不离开。古往今来恋人离别都是一样的。所以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

★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与刺客荆珂之间的“壮别”;“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高适与董大之间的“慰别”;“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孟浩然之间的“酒别”:“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景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情别”;“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这是贾至与王八员外之间的“愁别”;“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是白居易与客人之间的“惨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这是杜牧与妙龄歌女之间的“泪别”;“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苏轼与其亡妻之间的“梦别”;“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这是崔莺莺与张生之间的“苦别”。别有情,别有景,别有声,别有泪,别有长度,别有重量,别能消魂,别能减肌,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别时难舍难分,又是企盼早日相聚的急切。形形色色的分别,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分别痛苦。真是“别”有滋味 在心头。

★豪放派——纵横捭阖,气魄宏大,豪放不羁。婉约派——缠绵悱恻,婉丽多姿,音调谐婉。

苏东坡的《念奴娇》反映了作者建功立业、实现抱负的豪情壮志。拿周瑜和自己相比,喟叹不遇明主、壮志难酬,但词中并未露出哀婉之情,而是一种豪情壮志,道出人生易老,宜早建功业的感慨;柳永的《雨霖铃》表现的是凄凉的离别之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终日亲相爱的恋人,一旦分别,留恋难舍,“泪流语噎”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表现出难分难舍的深深爱恋。

25、《书愤》与陆游

★陆游是中国南宋诗人,生于公元1125年。陆游生活的时代,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金国频频向宋朝发动战争,积贫积弱的宋朝丧失了大量国土,被迫不断向南迁移,人民生活在战乱和动荡之中。少年时代的陆游就不得不随着家人逃难,饱尝流离失所的痛苦。就在他出生的第二年,金兵南侵,他的父亲不得不带着家人南下逃难,九岁时才返乡定居。这种生活,在陆游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他出生于一个有文化教养的官僚家庭,其父陆宰是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这种家庭环境,对陆游爱国精神的形成有很大影响。18岁时又师从曾几,不仅学诗,更受到言传身教的爱国教育,20岁时便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愿。但是,由于君上昏聩,朝廷内秦桧为首的投降派把持朝政,使得全国的抗战形势每况愈下。观其一生,陆游仕途坎坷,始终没有得到重用。写《书愤》时诗人已经61岁。陆游主观上一心报效国家,力图恢复,而朝廷不仅不提供其条件,反而处处设障掣肘,使诗人志不得伸,事无可成。,“塞上长城”之许已成空言,面对镜中衰鬓,只能顾影自怜,悲忧之愤便跃然纸上。


展开全文阅读
★陆游一生仕途坎坷,命运多舛。陆游笔下的山水田园诗,是他穿过了人生的风风雨雨,见惯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感受了生命的大起大落后的大彻大悟,是他生命意识的觉醒,是他生命意识的一种延伸。“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辛弃疾语)金圣叹在《鱼庭闻贯》也说:“人看花,花看人。人看花,人到花里去;花看人,花到人里来。”人与自然的合二为一,是陆游山水田园诗所追求的境界。仿佛,陆游笔下的自然山水与田园风光并不是陆游诗的“对象”,而是诗的“自由的主体”。陆游在对自然山水与田园生活的审美观照中,既体验生命的冲淡与平和,也体验生命的理趣与雄浑,努力为自己探寻理想的存在方式。“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更是渗透了生命的理趣,成为千古之绝唱。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

梅花与自然环境作斗争,陆游与人间的恶势力抗争,死也不悔。为了理想而不怕孤立,这不是孤芳自赏。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应该是做人的原则。

《病起书怀》( 宋●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诗文注释] 江干:江边。阖棺:盖棺。 庙社:宗庙社稷,指国家朝廷。和銮:天子的车驾。诗是淳熙三年(1176)诗人被免去参议官后写下的。诗人落职之后,移居成都城西南的浣花村,一病就是二十多天。这首诗从衰病起笔,以挑灯夜读《出师表》结束,所表现的是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永不磨灭的意志。“位卑未敢忘忧国”,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相近,虽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从没忘掉忧国忧民的责任,它的主旨就是热爱祖国。它总结了中华民族热爱祖国的伟大精神,揭示了人民与国家的血肉关系。

陆游诗词名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 咏梅》)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陆游《文章》)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陆游《夜泊水村》)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陆游《钗头凤》)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陆游《沈园》)

☆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陆游《金错刀行》)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陆游《诉衷情》

★哲学家尼采说,如果我们不再与自己的祖国紧密联系在一起,那么我们的心中就没有奉若神明之物了,我们的生存也就毫无目的了……由此可见,爱国主义的感情人人都要具备。

★多少回伫立于轻轻的晨风里,无数次守候在柔柔的朝霞中,国旗下的我,久久地凝望你,只为读你血染的风采,如此自豪地临风飘举,如何地让人振奋不已。可又有谁明了,你也有丝丝缕缕的忧伤,也曾有点点滴滴的屈辱,是千万志士将你一次次托起,捍卫了你,牺牲了自己。(“爱我中华”演讲)

★梁启超:“吾中国其果老大矣乎?吾心中自有一少年中国在。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25、《项链》(莫泊桑)

★玛蒂尔德的性格不是一成不变的,她的性格经历了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如果说前半部分表现其“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性格,那么,后半部分侧重于表现其“勇于承担责任,诚实讲信用”这一侧面。她的性格中也善良、质朴、诚实的本色。当项链丢失并确认不可能找到这一可怕的灾难时,她只有一个单纯的想法:如何按时还上?(拷问:如果是在座的各位,面临这样要花十年的代价来偿债时,你们会选择怎样的做法?)而玛蒂尔德却从没有过不良的念头,如赖着不还,买个假的还上,逃之夭夭或靠堕落还债等等。不可否认,当生活突变,面临重大危难而负债累累,不仅向往的日子没有出现,连小康之家的日子都保不住时,她能勇敢地面对,并无怨天尤人或推卸责任,而是恪守道义,默默地开始承受,这不能不说是玛蒂尔德美德所在,也正是她性格最终发生根本变化的内在原因。

★我们每个人都有虚荣心,人有虚荣心并不一定是坏事,相反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一个人上进心的表现。但凡事皆有度,超过合理的度,事情就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玛蒂尔德正是因为虚荣心太强,才会有不幸的结局。蒂尔德这样一个有着极度虚荣心的女人,我们当然要持批判的态度。但是,我们是否就把她一棍子打死呢? 面对突如其来的不幸,蒂尔德的表现如何? 显出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主意,偿还债务——坚强; 项链丢了,不拖、不逃、不赖、从未想过弄虚作假;在负债累累的情况下,没有丧失自我,搞歪门邪道,而是努力地挣钱,来偿还债务——诚实 ; 项链丢后十年中的所作所为——勤劳。俗语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物形象是丰富的、复杂的、多变的,不可能是坏人就绝无一点优点,是好人就绝无一点缺点。除了虚荣的马蒂尔德,我们还看到了一个真诚的、负责任的、勇敢的马蒂尔德。

★鉴赏本文结局的空白,我们想到中国的山水画往往留有大片的空白,但我们不会认为这样不好,相反,透过空白,可以领略到其中深远的意境,那是一个比画面宏大千万倍的意境。不仅大,而且因人而异。虽虚而实,虽少而多。 要画一座寺庙,但又不得有建筑出现,咋办?一僧、一溪、一桶足矣,虽不见寺,但寺己在心中。文中听到佛来思节夫人的惊叹之后,玛蒂尔德会有什么样的心理,她有可能改变自己的虚荣心吗? 这样也就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在人生的旅途上,我们不可避免地要遇上这样或那样的麻烦,该如何面对挫折或者不幸,也许可以从玛蒂尔德身上汲取点什么。从这一角度说,那个晚上值得玛蒂尔德时常去回忆,去品咂。那的确是一个美丽的夜晚啊!

★玛蒂尔德是个不幸的人,她的不幸在于她不该去企盼自己得不到的东西而徒增烦恼,在于没有把握住自己的生活航标量力而行;她又是一个幸运的人,她丢了项链,用十年青春换来一夜风光,巨大的代价没有白付,残酷的现实让她清醒了:生活不只是云里雾里的遐想,更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幼稚、单纯、天真、诚实、守信是她的特点,由幼稚经过艰苦的磨练而走向了成熟是她的人生轨迹,对人生充满信心、天真、诚实、守信是她身上永不退色的亮点,她付出巨大代价才走向成熟,演绎了一出普通人的悲壮之歌,令人回味无穷!正如作者所言,“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 玛蒂尔德丢项链这件事不是既败坏了她又成全了她吗?按照一些读者的假设,如果她没有丢项链,她还有小说里的那些经历吗?她能脱离幻想世界,从幼稚走向成熟吗?

★幸福是什么?《简•爱》中写道:“我以为自己无比的幸福——幸福得难以用语言描述,因为我完全是我丈夫的生命,就像他完全是我的生命一样。”爱情是什么?爱情是两颗心碰撞而产生的火花。爱情不能建立在金钱之上,否则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简•爱与罗彻斯特相爱以后,尽管罗彻斯特有很多家产,但简•爱却不做坐享其成的阔太太,反而坚持做阿黛尔的老师,这样她可以挣到自己的食宿。从这个事实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要真正拥有独立的人格,妇女首先要争取经济上的独立。


展开余文
★《玛蒂尔德的自述》

一天下午,我看到了小说家莫泊桑已经把我的经历公诸于众,读者的反应却令我气愤。在此之前,我本打算获得众人的同情,并用我的经历告诫他们:不要轻意去肯求别人。可是谁知道他们把我定性为一个“爱慕虚荣和追求享乐思想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形象”。我不但没有得到同情,反而遭到社会的唾弃,我真的不甘心!

我天生丽质,丰韵娇媚,一心想嫁个有权有势的白马王子,一心想过上贵族阶层的奢华生活。可是,命运真会捉弄人,偏偏把我生在一个穷人家,又把我嫁给一个地位低下的小职员!为什么,为什么?同样都有鼻子耳朵眼睛,同样都是妇人,她们却可以享受荣华富贵?我想每个人都有这种欲望,这是人的本性,也是社会的本性,我们谁都难以改变!

当我知道我丢了朋友的项链,我并没有逃避,没有想祈得任何人的怜悯。我依靠自己的双手,忍受着十年痛苦的煎熬,终于还清了这笔庞大的债务。如果换作是你,你会甘心把青春用来还债吗?恐怕不会,而是早就逃之夭夭或者转而向弗来思节夫人求乞去了!弗来思节夫人是我的朋友,如果求乞,我想无论如何她是会原谅我的,况且她有那么的首饰,又何必在乎我那一串?至少,我会及早知道真相,而不至于负下沉重的债务!但是我没有,我为的是什么?就是为了穷苦人家值得珍视的品格——诚实,守信,活得光明磊落!每个人都有梦想,很多人还梦想着有朝一日登上皇帝宝座,我那一点儿梦想又算得了什么呢?我总相信,我的幸福生活将要来临,可结果却是怎样一个莫大的灾难啊!我无数次的回想:要是没丢那串项链该多好啊!我受尽了人世间的心灵折磨,忍受了人世间最不公平的生活苦难,都是为那串本不属于我的钻石项链!终于,我还清了债务,我从此可以不再在讨债的日子里过活了,这一点“成就”让我满足,可是我曾经引以为荣的丰韵妩媚完全被无情的岁月夺走了,留下来的仅仅是一个沧桑岁月的躯壳!但我庆幸我从中学会了生存,学会了安分,学会了面对,这或许就是我不幸中的大幸。有一天,当我突然发现:这十年来我付出的一切全都是不值的,我感到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那么的虚无,那么的令人痛苦和懊恼!

我承认我有过虚荣,可是我最终选择了高尚!我不要别人的怜悯与施舍,我学会了用诚实的品格面对人生的不幸与灾难!所以,请你们不要用“虚荣”二字来概括我的全部,我这一切的一切都是贵族们的腐朽和奢华造成的,是这个可恶的社会造成的,你们要定位虚荣、享乐,就定位到我所生存的这个环境中去吧,我不过是这其中的一个表现形式而已!

26、《林黛玉进贾府》《诉肺腑》《宝玉挨打》《抄检大观园》《黛玉之死》(《红楼梦》)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这是《红楼梦》全书首先进行的自我总评。整部小说也确然如此,写尽荒唐之事,然情节最是牵动人情,所谓“千红一哭”,“万艳同悲”。从封建阶级的正统观念来看,作者写石头“幻形入世” 是荒唐的,写大观园内小儿女之间你你我我、思恩怨怨的情爱也是荒唐的 ,揭露那些诗礼蓉缨之族、钟鸣鼎食之家内部的腐朽堕落,则更是荒唐、 无有意义的。所以作者解嘲似地“承认”是“满纸荒唐言”。然而作者自 己深深懂得他绝不是为了给世人消愁破闷儿来写这部书的,而是把自己一 生“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经历,加以艺术的概括和提炼。塑造了众 多类型的人物,来表明他对人生社会的认识,寄托他难以言喻的感慨,既 是赞歌,又是悲歌和挽歌。)

★曹家则是“百年望族”,“一朝天子一朝臣”,雍正登基后,家人便把希望寄托在曹雪芹身上,希望他科举中第,重振家业。但曹雪芹整天唯纵酒听曲,放浪形骸。曹雪芹,是在家人对他彻底失望之后被赶出家门的。他先是在北京四处流浪,后来在西郊的香山附近定居下来。被逐出家门后,曹雪芹陷入了极度贫困之中。他每天煮一锅粥,分做三份,一顿饭吃一份。实在过不下去了,也拿出家传的字画去变卖。写作用的本子是将旧皇历的纸反过来订成的。不论走到哪里,他都随身带着《红楼梦》书稿,一有所感所悟,马上展卷书写。他的脑子里想的全是书稿。“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他为《红楼梦》倾尽了毕生的心血。经历过大富大贵、极贫极贱,饱经沧桑,历尽艰辛,看透了世间百相。正因为如此,才写出了不朽著作。

★《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子孙谁见了?

(这首《好了歌》宣扬了一种逃避现实的虚无主义思想。从宗教的观点看,人们活在世上,建功立业,发财致富,贪恋妻妾,顾念儿孙,全都是被情欲蒙蔽尚不“觉悟”的缘故。这首歌就是用通俗浅近的语言来说明这一切都是靠不住的。跛足道人说:“好便是了,了便是好”,又把“好”和“了”的涵义引申一层,说只有和这个世界斩断一切联系,也就是说只

有彻底的“了”,才是彻底的“好”。所以他这首歌就叫《好了歌》。作者拟作这首《好了歌》,是对他所厌恶的社会现实的一种批判,是痛骂的歌、诅咒的歌。)

★贾宝玉性格上一个很显著的特点是把他的全部热情和理想寄托在那些被侮辱、被损害的女孩子身上。他认为“天地间灵淑之气只钟于女子,男儿们不过是些渣滓浊物而已”。又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这种看法似乎有些怪诞,但在那个时代确是对“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观念的大胆挑战。

★林黛玉,她出身于“清贵之家”,由于小时父母钟爱,比较任性。后因父母早丧,寄居贾府,孤苦伶仃。环境的龌龊势利,使她“自矜自重,小心戒备”,为保持自己纯洁的个性,她始终“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并且常以“比刀子还利害”的语言,揭露周围不合理的现象,因而被人看作是“刻薄”、“小心眼”。出于她和宝玉一致的叛逆性格,她鄙视封建文人的庸俗,诅咒八股功名的虚伪。在贾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的生活中,只有自幼耳鬓厮磨的宝玉才是她唯一的知己。她和宝玉之间的真挚感情,成了她能在这个势利环境中生活下去的一个重要的精神支柱。

★《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情和欲、灵和肉、情爱和性爱、爱情和婚姻,恰好是分离的而不是合一的。《红楼梦》里的婚姻,大都是失败的、残缺的,尤其少有与爱情的结合。最典型的是男女主人公贾宝玉和林黛玉,他们是真爱,爱得如醉如痴,但就是不能结合。只好镜花水月,咫尺天涯。《红楼梦十二支曲》中的《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成虚话。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这支曲写尽了普天下有情人爱情与婚姻分离、因而不能结为眷属的苦痛。

★林黛玉孤高自许,精神上表现出一种傲岸不驯的气概。但她又表现得如此的多愁善感。“见花掉泪,见月伤心。“为什么呢?原因如下:一是身体柔弱,常年吃药,常有“他年葬侬知是谁”的疑问,对人生之短暂,人世之无常,早有思考。二是早年丧母,寄人篱下,看人家颜色行事。因此,步步当心,处处留意。经常生出许多烦愁。三是“金玉之说”,对“木石前盟”,对她的爱情,产生了很严重的挑战。因此,我们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林黛玉在宝玉面前为什么经常要耍点小脾气,也理解了她的人生悲剧感。四是封建礼教的压力,使得她不得不压抑自己的个性。我们知道,林妹妹在大观园诗会中,有多么出色的表现。是一个典型的才女。她一直在比较宽松的环境中成长,个性比较追求自由和解放,然而,生活在贾府这个封建大家庭中,她又不得不压抑自己,常常对月伤心,见花流泪。以上原因,使得林妹妹多愁善感,为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而悲哀。

★林黛玉心胸高洁,从她对落花的珍爱程度可见一斑。她的葬花,是对包括她自己在内的女儿们的必然的悲惨结局的哀悼。她对现实是深恶痛绝的,作为一个反叛者,也不是没有抗争过的,在她的《五美吟》中,就表达了她对人生的愿望,她所歌颂的五美,都是敢於与命运抗争的勇敢女子,所以虽然身世飘零,缠绵病榻,她仍然是孤标傲世、有著个人鲜明的爱憎,不因环境恶劣而改变。但她清楚地知道,个人的力量太微弱,即使有心与命运抗争,终究也是“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在这种情况下,她期望能像陶渊明一样,脱离这一切,脱离现在的环境,寄身於能容得下她的“桃花源”。林黛玉在《葬花词》里悲愤地质问道:“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渴望能找到“一抔净土掩风流”的清静之境。这种清静的境界,不就正是陶渊明苦心追求的桃花源吗?无论是桃花源还是大观园,都只能存在於作者的幻想之中,想要完全脱离社会的各种矛盾,完全冲破传统道德的枷锁,是不可能的。反抗者的声音,虽然显得悲壮,但他们毕竟也是现实社会中的人,又怎么可能脱离现实社会而生存?这真是一种不可解的永恒的矛盾。要洁身自好,生活便成了问题;要解决生活问题,就不能完全洁身自好。於是,便有了苏轼的苦苦挣扎,柳永的混迹秦楼楚馆,陶渊明的晚年穷困,甚至是贾雨村的腐败堕落。就连陶渊明也不能指出达到桃花源理想的正确道路,大观园也不能将各种各样的矛盾摒之於门外,理想的女儿国最终只落得“花落水流红”,“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得片白茫茫大地真乾净”。也许追求桃花源,也只能让他们在精神上有所安慰。

★在《红楼梦》中,宝钗很少直接宣扬和维护封建礼教,而是通过她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为反映她的真实个性。 在生活中,宝钗并不是像黛玉一样真情流露,而是常常深隐心机。她表面上“随分从时”“装愚守拙”“罕言寡语”,一举一动显得“端庄贤淑”完全符合封建“淑女”风范。但实际上她期望着“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温柔敦厚的仪范中掩盖的是“欲偿白帝”的野心。她熟谙世故,诚府极深。“来了贾府这几年”虽然表面不言不语,安分守已,实则“留心观察”因此即使是在荣国府这个人事复杂,矛盾交错的环境里,也生活得左右逢源,如鱼得水 。甚至就连那个几乏忌恨一切的赵姨娘也赞她:“很大方”,“会做人”。 “会做人”的确是薛宝钗的性格特点,这与她“温柔敦厚”的外露特征相融合,使得她为人人所夸赞。宝钗“会做人”,“不关已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为人处世原则,让她凡事不像黛玉一样用尖酸刻薄的话语指出,而是充闻耳不闻,装作看不见,只为心里明白也就罢了。这就使得那些平日里做着些见不得人的丑事的封建主子们便 赞她“会做人”。


展开余文
★王熙凤,在她的身上,集中地体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贪婪、凶婪、凶残、狠毒、阴险狡诈的阶级本质。“毒设相思局”写她狠毒,“协理宁国府”写她的才干,“弄权铁槛寺”写她的贪婪舞弊。她曾经宣称“我从来不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的,凭什么事,我说行就行”,表示自己敢于向任何阻止她做坏事的力量挑战。从这个意义上说,凤姐的人生哲学大概同曹操相同:“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凤姐性格的充分描写,有力地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丑恶和封建社会的黑暗。抄家时,从她屋子里就抄出五七万金和一箱借券。王熙凤的所作所为,无疑是在加速贾家的败落,最后落得个“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的下场。

★焦大,宁国府的老奴。从小跟宁国公贾演出过三四回兵,曾从死人堆里把奄奄一息的主子背出来。没有饭吃,他饿著肚子去偷东西给主子吃,没有水喝,他自己喝马尿,把得来的半碗水给主子喝。由于以往的功劳情分,宁府的主子们对他另眼相看,不大难为他。他对宁国府后代糜烂的生活深恶痛绝,也只有他在喝醉酒后敢大骂他们∶“每日偷狗戏鸡,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吓得众小厮魂飞魄丧,把他捆起来,用土和马粪满满填了他一嘴。

★儒家文化观念下的理想男人应该是: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贾宝玉是被其所属家庭寄予厚望的一个人物,贾政等人对宝玉的期望,自然是“深精举业”,平步青云,光宗耀祖。然而,贾宝玉一生鄙弃功名利禄,最恨所谓“仕途经济”。这种“不思进取”,是与传统社会性别角色对男人的要求背道而驰的。在贾宝玉那里,与功名相对的,是“风月诗酒”,他沉浸其中而自得其乐。

★《红楼梦》全书中,除去林黛玉,眼泪最多的便是贾宝玉了。林黛玉的哭,人们可以从女性的阴柔一面来理解,而对于贾宝玉的哭,则会因为不符合男性社会性别角色的要求,而受到哂落。传统社会理想的男性是刚强的,“男儿有泪不轻弹”是社会对我们要求的最直接体现。男性解放主义质疑了这一性别角色的定位,他们说:哭泣是生理的自然反映,是自我疗救的过程。男人的神经系统与女人是一样的,为什么当我们感到悲伤的时候不能哭泣?男人有泪也可以流出来。

★大观园是作者精心虚构的一座人间仙境,是宝玉和少男少女的人间乐园。这座花园寄寓了作者的人生和社会理想,它干净、闲雅、脱俗,人与人间相亲相爱,主仆间没有差别。这里面没有功名利禄世俗干扰,也没有外界污浊恶臭。但大观园毕竟是作者理想的存在,它依托贾府现实环境而存在,不可避免地受世俗侵扰,大观园的命运最终是归于毁灭。这是《红楼梦》小说悲剧精神的核心之所在。抄检大观园总体上是一场悲剧。小人之得逞,无辜之受害,探春之悲愤,王夫人之刚愎,凤姐之无奈,以及从总体上看贾府之走向败落,俱足以悲。

27、《报任安书》《廉颇蔺相如列传》《屈原列传》《信陵君窃符救赵》(司马迁)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司马迁:人在受辱时,不一定非要为高尚纯洁名声的这种所谓“节义”而死;为了崇高的事业,他可以去死,但是也可以忍辱负重。 “我”深知节义的含义,也敢于为节义去死,但是我现在所以忍辱屈生,是为了完成我未竟的事业,实现我最大的理想。这才是生命的真正价值。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热情歌颂了这些古代圣贤,他们虽然身处逆境,备受迫害,但并不因此而消沉,而是努力给后人留下有价值的东西。所以他说:“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作者以此作为对自己的激励,表现了司马迁那种坚强的意志,顽强奋斗的精神。

★司马迁一生经历坎坷,因李陵一案而遭受酷刑中最为耻辱的腐刑后,“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他曾想过死,但一想到“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犹豫了,因为他把事业、理想看得比一切都宝贵,他思想升华了,毅然活下来,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蔺相如是《史记》突出典型。蔺相如在虎狼成群、险象横生的环境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国家利益至上,凭自己的勇气和智慧,赢得了国家的尊严。在共同抵御外侮取得成功之后,将相之间出现了不和谐因素。廉颇为争个人名位,竟然意气用事,口出恶言,既炫耀自己战功,又鄙视相如出身卑贱。按照常理相如理当针锋相对,可他没有这样做,而是退避三舍,避免与之争锋,可谓顾全大局,忍辱负重。面对门客的愤愤不平,相如道出了“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内心苦衷,从而赢得了门客的谅解。最终廉颇幡然悔悟,立即肉袒负荆,向相如请罪,二人重新言归于好。“将相和”的故事,后人以各种不同的文艺形式加以表现,它强烈的爱国情感催人泪下,感人奋发。而廉颇勇于改过,真诚率直的性格,更使人觉得可亲可爱。

★侯嬴以死相报,信陵君为何不加劝阻呢?这就要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风尚、道德观念来分析。在当时,尽管社会处在大变动中,但守信用,践诺言还是人们的行为规范。士为知己者死,以死报知遇之恩是他们坚守不渝的信条。如果对以死相报知己的行动加以劝阻,就会被认为是不以知己相待的表现,是对人格的蔑视,是极不礼貌的行为。作为“仁而下士”,有三千余宾客的信陵君,对“士”的这些特点是一清二楚的,所以他不能劝阻侯嬴轻生死,重信诺的行动。

★“千金何足惜,一士固难求。”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不只是喊喊口号而己,而是要有实际的行动,尤其是一个地方的领导人更要如此。信陵君尊贤礼士,以德引才,才成就了一番救国兴邦的伟大事业,真正是一个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的典型,是一个礼贤下士,以德引才的典范。信陵君手无缚鸡之力,胸无过人之智,他之所以能赢得候生这样的人才,完全靠的是他慧眼识才, 靠的是他对人才的尊重,靠的是他卑敬的态度, 靠的是他诚心诚意的尊贤礼士的精神,这就是信陵君的“德”。我们说,一个领导者,只要他有了德,缺乏人才可以引来人才;有了人才,用德可以驾御人才。所以古语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三国志•蜀书》),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 以德引才, 以德治国,是我们国家治国安邦,振兴中华,全面建设小康的治国方略之一。

★我认为,汉武帝是一位承前启后而又开天辟地的真正伟大的君王。在他前古的历史上,他所建树的文治武功无人可及。他的风流倜傥超群绝伦。他的想象力使政治成为艺术。他的权变和机谋令同时代的智者形同愚人。他胸怀宽广,既有容人之量又有鉴人之明。他开创制度,树立规模,推崇学术,酷爱文学艺术。他倡导以德立国,以法治国。平生知过而改,从善如流,为百代帝王树立了楷模。但是,汉武帝绝不是一个超俗绝世的圣者。他好色、骄傲、虚荣、自私、迷信、奢侈享受、行事偏执;普通人性所具有的一切弱点他几乎都具有。他生平中最大的错误之一,就是他不幸地阉割了中国历史上一位最天才也最伟大的历史学家,而这个人原来是最能理解他同时崇爱他的。但是,尽管如此,即使他不是作为一个君王,而仅仅是作为一个普通凡人,那么以他一生的心智和行为,他仍然应被认为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一个机智超群的智者,一个勇武刚毅的战士,一个文采焕然的诗人,一个想象力浪漫奇异的艺术家。他不仅开创了制度,塑造了时代,他的业绩和作为也深深地熔铸进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历史与传统中。

29、《齐桓晋文之事》《庄暴见孟子》《孟子见梁襄王》《寡人之于国也》《弈秋》(《孟子》)

★儒家思想的核心部分:

  孔孟立宗之后,儒家的核心思想就逐渐成形了。在以后的时代里,儒家的这些核心思想逐渐地成为中国古代国家的意识形态,对后世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能等。内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几方面。关于知的性质,孔子认为,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

  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当权者讲信用,百姓也会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孔子还认为父母可能有过失,儿女应该婉言规劝,力求其改正,并非对父母绝对服从。这些思想正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体现。

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据他的思想,把悌与孝并称,视之“为仁之本”。

★《孟子》名句精选精译

1、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的历史任务交给这个人,一定要首先磨难他的心志,劳累他的筋络骨骼,饥饿他的肉体皮肤,空匮疲乏他的身体,所作所为总是被干扰搅乱,借以撼动他的心志使他性情更加坚韧,以增加他原来不具备的能力。)

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译:贫穷时就搞好品德的修养,得志时就帮助天下人民都走善道。)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尊敬自己的父母,并且将这种感情推及到别人的父母身上,爱护自己的儿女,并且将这种感情推及到别人的儿女身上。)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得到天时还不如得到地形便利好,得了地形便利还不如得到和顺的人心好。——要得天下,必先得人心)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获得道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失去道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

6、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译:人民是最重要的,江山国土次于人民,而君主应该在最次。)

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译:在忧患中生存,在安乐中死亡)

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富贵不能使我放纵享乐,贫贱不能使我改变志向,威武不能使我卑躬屈膝,这样的人才够叫大丈夫。)

9、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译:完全相信《书》(指《尚书》),那就还不如没有《书》为好。)

10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1、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译:一个人应当对某些事放弃不做,才能够集中力量有所作为。——做事应当有所选择)

12、“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公孙丑》)释:君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

13、“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离娄篇》)释:自己残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

14、“王顾左右而言他。” (《梁惠王》)释:齐王回过头来左右张望,把话题扯到别处去了。

15、“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梁惠王》)释:和天下的人同忧同乐,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于他的,是从来不曾有的事。

16、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用筐盛着干饭,用壶盛着酒浆来欢迎您的军队)

★儒家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要求人们的言谈举止都要合乎礼节。但也不是说拘泥礼节超过一切,而可视实际情况灵活变通。例如拿饮食、婚姻的重要方面与礼节的轻微细节作比较,那么饮食、婚姻重于礼节。又如“男女授受不亲”是一条儒训,如果嫂嫂掉进井里,做兄弟的也一定要援手以救,否则就是丧失人性的野兽了。

★孟子说:“鱼,是我喜欢的;熊掌,也是我喜欢的。如果两者不能兼得,我就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是我需要的;义,也是我需要的。如果两者不能兼得,我就舍弃生命而选择正义。” 孟子用鱼比喻“生”,用熊掌比喻“义”,具体形象地区别出“生”和“义”价值高下不同。 孟子的“舍生取义”观点与先他近百年的孔子的“杀身成仁”理念一脉相承。这一观念两千多年来历久而弥新,成为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准则,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视死如归,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舍己为民,捐躯为国的动人篇章。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于谦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夏明翰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无不字字珠玑,光华灿烂!谁能说这与孔孟提倡的“成仁取义”的学说毫无关系呢?尽管不同的时代对“仁义”有不同的理解。

★右手举《孟子》左手握《庄子》

我很庆幸,在生命发展需要的阶段,我读到了《孟子》,也读到了《庄子》;我很欣慰,随着阅历渐长,涉世愈深,我对两部著作重读了一遍又一遍,竟也能悟之愈多,仰之弥高,钻之弥深。我感觉我的生命里已离不了二位圣贤已汩汩流淌了两千多年仍不衰竭的智慧活水的滋养。我只有右手高擎《孟子》,左手紧握《庄子》,才能竭诚尽力坦然泰然走好自己的路。

也曾心怀高远理想,头顶鸿鹄之志,跋涉求索于人生之山,无奈总是山重水复、阴霾难尽的苦日居多,也曾思虑忧悒、胆怯畏惧旅途中的迷雾浓云、恶风苦雨,为一己之追求尚且如此艰辛,遑论为民为国乎?是先生“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也。求之有得,得之有命”、“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等振聋发聩之语如当头棒喝,让我猛醒。眼观世风日下,目睹一个个受物欲浸染愈深的生命个体变得面目全非,是先生“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道在迩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为我及时指点了迷津。当倍觉生命卑微,小我难逞大志惰性随之滋长之时,是先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让我了悟了人生进退的法度。当慨叹人际间藩篱高筑沟通艰难灰心失望之时,是先生“推己爱人”的精深思想与“信任多数人,不害任何人,爱所有人(莎士比亚)”的博爱理想恰如两盏高悬的明灯照亮了我的心扉,也使整个人类前行的路不至于昏暗,我深信这灯必将照耀千古!只要能秉承一点先生的先生的“生无所息”精神真谛,屈指可数的人生时日又怎能虚度一日?沐浴着每天都是新的太阳我会默默提醒自己今天一定要是新的。

白昼易过,黑夜难熬。同样也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辗转难眠之夜里,该到那里去寻找守望月亮的树,才能让湮没红尘日久难免沾染世俗之气的心灵得到洗涤、澄彻?从不奢望“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的显要富贵,但如何使有点蒙尘纳垢的心灵得以重新自由呼吸?“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原来先生也有着与我一样的迷茫和困惑。可是先生远比我等“有见,口未能言”之辈看得深刻、精辟、透彻。与其“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般遭受“天刑”的折磨,为何不去寻求“乘物以游心”的顺应自然,保持追求心灵的自由之路呢?先生所语“无名”、“无功”、“无己”的“圣人”、“神人”、“至人”境界我或许望尘莫及,但循着先生指点,试着学会超脱坦然面对人生善恶、得失、祸福,我也能感觉到环绕在渺小自我的周围原是一个无垠的空间,它本就和天际群星交相辉映,与宇宙融为一体,这真是一片绝妙的“神境”呀!读点《庄子》,苦了,累了,倦了,浊了,厌了的眼会慢慢变得清亮起来。

即使仍然踌躇歧路,踯躅险要,只要一边右手高举《孟子》,扬先生自行自助自足自信自律之风,一边左手紧握《庄子》,汲先生自爱自觉自卫自由自然之气,我就能充实、踏实、朴实、真实地度过我唯一的一生。

★《弈棋》

人生就像弈棋,一步走错,满盘皆输,这是令人悲哀的事,而且人生还不如弈棋,不可能再走一局,亦不能悔棋。 ——题记

人的一生如流星一样转瞬即逝,我们在这短暂的人生舞台中尽职尽责的扮演各自的角色,在这场人生的棋弈之中,我们都成为了那跃跃欲试的弈手……

将——在这富有深刻哲理的棋盘上,有一个重要的人物,那就是老将。它是整盘棋的关键,也是成功的基石。无尽的智慧,缜密的安排,详尽的分析,纵使四面楚歌,亦能化险为夷。因为有无尽的智慧,因此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不出寸土之地,尽知天下之事。因为有缜密的安排,所以凡事都能详略得当,合情合理,滴水不露。更因分析详尽,因此,做起事来,总是事半而功倍,轻轻松松,胜似闲庭信步。在生活中也是一样,运用头脑,凡是想个周全,尽量做到完美,在这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打出属于自己的招牌。成为在雨中穿行的人。

士——然而危难时刻起到关键作用的不是别人,是“士”。它就像我们最后的杀手锏。“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只要我们稳如泰山,相信就会有反败为胜的机会。正值青春年少,由于不喜欢被别人左右,因一时的冲动,导致全盘皆输。所以有时候提倡“忍一忍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为什么不能选择三思而后行呢?如果真是“江山易改,秉性难移”,那我们就用一把锁将它锁住,用新的视角去看待世界,发掘另一双眼睛,去寻找另一个视点,你会发现,其实世界是很美好的,成功也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

象——我们是弈棋人生中的弈手,常常把棋子幻化成自己 ,却逃脱不掉棋盘的世界。象走田,永远也飞不过河,似乎总也不能追不到心田中的“太阳”。但这未必是坏事,在自己的梦田里耕耘,不奢望躲避痛苦,逃避现实,只愿做沉默的英雄。这样的人生也未必不是精彩!我们欣然接受挑战,用洋溢的笑容将生活感动,让痛苦成为美好,青春摆渡明天,真情兑换此生……在自我的“田地”里挥洒如金的汗水,劳累却也快乐!

車——車是一杆枪,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决不退缩。纵使前方布满荆棘也决不轻言放弃。因为我们拥有激情,也许你要问我,激情为何物?激情就是不怕困难昂首挺胸;激情就抱有一个梦想创造希望;激情就是怀有一颗自信的心登上顶峰。当我们选择目标后,没有片刻的停留,只是一步一更加努力接近。这就是新时代的我们,从不畏惧困难。

車有“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的豪情,也有“高处不胜寒,起弄清影”的清高。正如我们,让激情的礼花在灿烂的天空绽放。让青春无敌的清高胸口慢慢升华,伸出炙热的双手打造美丽的新世界。

马 ——人生之网,这上面交织着,友情、亲情、爱情……一切一切的人情便是这网上的个个交点,稍稍一动,就会将一切撕破。也许有太多太多的事情牵绊着我们的心灵。但千万不要忘记,马走日!是的,我们是精神抖擞的战马,我们拥有的是强健的身躯!不畏艰辛,不怕困难!让阳光缕缕时刻围绕在我们的身旁;我们是日行千里的汗血宝马,走过万水千山,千山万水,穿越太阳的光环,去寻找一个有利的时机,将困难彻底击得粉碎,迈向更辉煌的明天!

炮——我们不是成功者,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是失败者。俗语有云“跌倒的不是弱者,爬起来的才是真正的勇士。”一次的失败算不了什么。一条路不行,那我们就换一条。 不是“炮打隔山过”么?是的,如果我们找对路,完全可以超越群山,直接到达属于我们自己的幸福彼岸。“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那我们就来借助外物,我们可以借助外力超过前面的山峰、险壑。我们穿越时空,翻过群山,因为我们插上了一双智慧的翅膀。这是一种大智之举,只有这样,才能为自己争取一点机会。不要害怕群山,一定要记得,挡住你的不是前面的高山峻岭,而是不知如何选择的迷茫。

卒——人生无悔,路是自己走出来的,无论未来怎样,都不要回头。 小卒一去不复还,既然选择了远方,就勇敢地去面对。也许远方有很多很多危险,一旦你选择了,你就不退缩,要的就是这种勇往直前的精神。 “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要想起出“小我”成就“大我”就必须有一种敢于牺牲的精神,不选择逃避痛苦。真正的强者,是要正视痛苦,笑对人生!记住那名吧“我无悔,我选择”。

结语 ——想一想灿烂的今天,忆一忆辛酸的过去,又怎能忍心放弃,想一想辉煌梦想,忆一忆曾经的执著,又怎能甘心归于沉默。我们的人生如弈棋,我们付出过多艰辛与泪水,我们不能让它就此沉伦!

“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是百年身”。我们要走好人生中的每一步。要有正确的态度,以最少的懊悔面对过去,以最多的企盼展望未!其实,苦涩里饱含着快慰,哀伤里蕴藏着喜悦,泪水里流淌着笑容,让我们满怀信心,满怀希望在棋局人生中寻找自己的位置,用自己久违的双手打造一片天地!我们将会在璀璨的星空中发出最耀眼的光芒。

30、《逍遥游》《秋水》与(庄子)

★《庄子》一书: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当然“道”是贯穿于他的始终的。在天地生成之前,有一个混混沌沌的东西,它生成世间的万事万物,这就是所谓的“道”。

所谓“大象无形”,道能够生成万物,所以它本身没有任何规定性。也就是说,无生成了有,有就是无,无就是有。不仅有和无是这样的,一切都是既相对又可以相互转化的。那么,世间万物就没有好坏之分,没有差别,就像《庄子》一书中说他梦见蝴蝶,他问究竟是我变成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我呢?既然快乐和痛苦都是一样的,才有了庄子的妻子死了以后,庄子鼓盆而歌。既然世间的所有事情都是一回事,那么何必再去斤斤计较呢?所以庄子认为政治上应该“无为而治”,生活上应该“安时而处顺”。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

★《秋水》中河伯一开始见到黄河直流的水波这样大,他就开始飘飘然,认为天下间的美景全在自己这里。当他见到大海后,他认识到自己的盲目自大,很快,掉转脸,对海神做自我批评,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他这种很快认识自己错误,勇于做自我批评的精神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要想到,毕竟他是一条大河的神仙啊。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继而进一步论述,在社会上,像我这样的人不在少数。我曾经听说过,有人小看孔子的见闻,轻视伯夷的大义,开始我不相信,现在看到自己是这样的,那么社会上肯定存在的。

★一位评论家所说:“庄子的思想像燃烧千年的精神圣火,照亮了许多作家的人生之路;庄子的人格像一堆精神篝火,烘烤着现代人潮湿的心灵。”

★庄子在《逍遥游》中所说的逍遥也只是对一种理想化社会的追求。《逍遥游》最后一段,庄子说:“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这就是无所待的境界,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这种境界才是真正的“逍遥游”。庄子认为只有“无己,无功,无名”者才能达到这种境界。辩证的看,庄子说“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变”可以理解为要遵循自然的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这当然有道理。但庄子又认为,人是不可能认识世界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认识无限的知识,那就他危险了。于是反对一切认知,猛烈抨击儒墨。这不自相矛盾呀,不认识世界怎么才能遵循事物的规律。难道庖丁一开始杀牛就游刃有余了吗?自相矛盾恰恰说明庄子思想的荒诞一面。

★庄子与若芷同游濠水桥上,情意绵绵。 “倏鱼出游从容,这是鱼的快乐啊!” “你不是鱼,怎晓得鱼儿的快乐?” “你不是我,怎晓得我不知鱼儿的快乐?” “我不是你,当然不晓得你;你更不是鱼,那么你怎会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语塞,忽地放声大笑:“可是我晓得与你同游的快乐啊!我是在濠水桥上晓得的。”

★说到庄子,就不能不说他那一切顺应自然的生活态度和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具体地说,不能不说他的性情率真,胸襟博大,汪洋辟阖,如鲲鹏展翅击水三千里,远离滚滚红尘,又如蝴蝶款款而飞,悠游自在,心有所适,自得其乐,行之所安;不能说他一心向往逍遥之游,不为外物所拘,不为俗议所限,风流倜傥,潇洒自在,视名利荣华为生命之枷锁,故弃之如粪土;不能不提他拒意识形态于千里之外,因为他认为,那是自由思想的羁绊。一切顺应自然,虽然不免有些绝对化,也不免太过于消极,但生活在滚滚红尘的人们,都不得不承认,现实生活中,万事万物,本来就如此。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双手搂得过的大树,是从细小的幼苗生长起来的。九层高的楼台,是从一堆土建筑起来的。千里的旅程是从第一步开始的。事物的成就都是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近到远发展起来的。这一定的步骤必须循序渐进,

★大鹏必须乘风而飞,尚且要有所待,人生的不自由不难想见;重负之下,立言、立功、立名还有什么意义,争名夺利根本没有价值,而出路只有一条,就是无为、无己,在"无何有之乡"去作逍遥游!

★《逍遥游》中表现了他对智慧的重视,对生命的热爱。也许,作者在才能无双、向往着逍遥却无法逍遥的大鹏的形象里,正隐藏着自己难言的苦情。 什么苦情呢?我们不妨作这样的比较想像:一只大鹏在茫茫北冥中冲天而起,一颗心灵在深深苦闷中挣扎而出,幻想翅膀张开了,怒而飞向无何有之乡……有所待的大鹏失败了,那么心灵呢?有所求的心灵能在那广漠之野找到慰藉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这种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

★庄子说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很有意义,尤其对热衷功名之人。但人能完全忘掉自我做到没有一丝的功名之心吗?

★在激烈的竞争中,你只能一次又一次地看到别人的成功而自己仍一事无成而“望洋兴叹”;在艰难的求知生涯中,你无论你有多大的成就感,你都不能自满,要不然就会“贻笑大方”。这也是庄子《秋水》一文告诉我们的道理。

★《上 李 邕》 李 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 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 犹能簸却沧溟水。

时人见我恒殊调, 见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 丈夫未可轻年少。

(大鹏是《庄子•逍遥游》中的神鸟,传说这只神鸟其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其翼若垂天之云”,翅膀拍下水就是三千里,扶摇直上,可高达九万里。大鹏鸟是庄子哲学中自由的象征,理想的图腾。李白年轻时胸怀大志,非常自负,又深受道家哲学的影响,心中充满了浪漫的幻想和宏伟的抱负。在此诗中 ,他以“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自比,这只大鹏即使是不借助风的力量,以它的翅膀一搧,也能将沧溟之水一簸而干,这里极力夸张这只大鸟的神力。在这前四句诗中,诗人寥寥数笔,就勾划出一个力簸沧海的大鹏形象——也是年轻诗人自己的形象。)

31、《失街亭》(《三国演义》)

★西江月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是小说的卷首词。歌声高亢浑厚,意境深邃悠远,在它那明白如话的歌词里却包含着笔墨难尽的历史沧桑。每当这首歌回响在耳畔,我们的思绪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那些千古风流人物。乱世出英雄,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那么,谁才是其中最厉害的英雄呢?

★是诸葛亮。虽手无缚鸡之力,却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未出茅庐,已知天下大势将鼎足三分,烧博望,借东风,擒孟获,无不显示他神机妙算的绝顶聪明,一言以蔽之,曰:神(智绝)。故与关羽之“义绝”、曹操之“奸绝”合称三绝。但是,他真的做到了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了吗?否。街亭战役就是他一生最大的惨败。

★执法严明,情义深重,勇于自责。有情而不枉法,执法而不忘情。这才是有血有肉的诸葛孔明,这才是真实可信的孔明!看了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一节,我们才会由衷赞美“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也才会感叹“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惋惜“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原来最使我们感动的不是那个永远神奇的诸葛亮,而是一腔热血、忠心耿耿、情义深重的孔明先生呀!

★如何理解诸葛亮斩马谡时的“三哭” ?挥泪----显示其对人才的爱惜 /流涕----因为内心矛盾,既爱惜马谡,又不得不处置马谡 / 大哭不已----有负先帝重托,未遵先帝遗嘱

★败后的马谡,也不是死不改悔之徒,他知罪伏法,自缚于孔明帐前:“某之死罪,实已难逃”丝毫不强调客观原因替自己辩护,更没利用与孔明私交甚厚这一点徇私,而是堂堂正正地受刑,没有一句怨言,而且托孤孔明,让儿子继承父志,报效国家,也就“虽死亦无恨于九泉”!多么宽广的胸怀,多么高尚的情操,多么忠贞的爱国之志!更何况“胜败乃兵家之常事”,我们决不能以一次成败论英雄,不能以一眚掩大德。 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焚而不毁其节,马谡为我们留下了白玉般纯洁的情操,翠竹般高尚的气节。

★曹操的“奸” ——读过“三国”的人,一提起“奸雄”,谁都知道是指曹操。在作品的第一回,曹操就出现并一开始就表现出其“奸”的一面。许邵因此称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③可谓一语中的。曹操的奸恶,最为显著的表现是他在误杀吕伯奢一家八口后,竟仍昧着良心将吕伯奢也杀了。而吕伯奢乃曹操父亲的结义兄弟,可叹他尚未明白发生了什么事,他的灵魂就归那世去了。此时的曹操非但没有悔意,还大言不惭道“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④这句话,也最能体现曹操的奸恶。

★关羽是一个忠义智勇兼备的英雄形象。他是一位忠于蜀汉、知恩图报、义薄云天的豪杰;是一位英勇善战、智勇双全、威震华夏的英雄。随着地位的提高,他变得自高自大、居功自傲、刚愎自用,并因此错失良机,释放被困的敌酋曹操;也因此失荆州走麦城,可谓因小失大,给蜀汉事业造成了巨大损失。“身长九尺三寸,髯长一尺八寸,面如重枣,唇若抹朱,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这正是一个忠义神勇的大将军的形貌。关羽被历代视为“重言诺、讲信义”的典范,“一言九鼎”的化身。主要在于他对刘备的忠贞不二,处世处事知恩图报,可谓义薄云天。在下邳城外被曹军围困,曹操派张辽前来说降,而关羽则慨然表示:“吾今虽处绝境,视死如归!” 。在暂归曹操之后,关羽无一日不思寻兄,确确实实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曹操之所以一心要收服关羽,除了欲得一将之外,也包涵了对关羽的爱慕与折服。关羽恩怨分明、知恩图报,表示要“立功以报曹公,然后去。”于是发生了斩颜良,诛文丑的情节,而后华容道一节也可说是关羽“义”的延续。关羽的千里寻兄,是他忠贞不二的具体体现。面对张辽的游说,曹操的利诱,关羽明白而坚定的地表示:“吾受刘皇叔厚恩,誓以共死,不肯背之。” 神勇无敌,尽显英雄本色,诸如温酒斩华雄,于千军万马中取颜良文丑之首,闯关斩将,单刀赴会,罾口川淹七军。都表现了善于谋略,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将领,威武英俊的豪杰。随着时间的推移,地位的提高,他的缺点逐渐显露出来。对内居功自傲,争强好胜,不善于与周围人处好关系。对外缺少长远战略眼光,优柔寡断,甚至粗暴无礼。释敌酋,失盟友,丢了身家性命,害了一兄一弟,败了蜀汉帝业。华容道义释曹操,把困窘的敌酋放走,固然使得关羽的“义”升华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但也暴露致命弱点,在大是大非面前,犹豫不决,错失良机,着实是得不偿失,因小失大。最后,失荆州败走麦城,一个被被英雄主义冲昏了头脑的中国式英雄就此走向毁灭。

【说明】:这套课文资料是为2006年高考话题作文准备的,我们所学的课文是我们取之不尽的素材源泉,希望同学们在最后几周里,加强记忆,能从中得到启发,特别是那些语句较优美的课文素材片段,更要背诵、理解,才能有“背”无患。当然除了以上收集的以外,还有象《阿Q正传》《拿来主义》《师说》《劝学》《守财奴》等篇目,其中的文句思想也值得回顾,如果灵活运用的好,会使你的考场作文熠熠生辉。最后祝同学们个个作文都能有50分的发挥!

(完)

2006.5

作者邮箱: gaoyong8899@sohu.com

标签:高考范文 2006高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单元介绍】
下一篇:父亲(学生习作)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