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577
标签:
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工之侨献琴(教师中心稿)
29、工之侨献琴
刘 基
教学目的:
1、进一步感知“寓言”这种文学体裁的特色。
2、领会本文寓意及现实意义。
3、集累文言一些词语——虚词“而”的用法。
4、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重点难点:
1、重点:体会“寓言”的特色;
概括寓意,体会现实意义;
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
2、难点:
虚词“而”的用法。
突破方式:通过旧知识的复习,新课的学习,体会“寓言”的特色;采用编、排、演课本剧的方式概括、感知寓意;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突破难点——“而”的用法。
教学设想: -
通过“听读一朗读一自译一复述一讨论一改写一表演”的方式,充分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语文基本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都来讲讲寓言的一些特点: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讽喻或讽刺的故事。其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了的生物或非生命,它将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在创作上常运用夸张和拟人手法。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寓言——《工之侨献琴》(学生板书、介绍作者)。
二、正课:
第一步:粗读课文,掌握大意。
1、学生轻轻朗读课文,感受内容,找出疑点。
2、相互推荐,本课需要掌握哪些重点字词句。
斫(zhu6):砍削 弦:作动词,装上弦。
谋诸篆工:和篆工商量
3、教师配乐朗读,学生注意字音,停顿,感受课文语言。
4、学生齐声朗读,体会情境,
第二步:详读课文,总结寓意
1、同学合作,查看工具书、资料,自译课文,教师点拨。
2、概括主要内容——两次献琴,结果截然不同。
3、复述原文
4,讨论寓意——不可以貌取.人,引形取物,要了解事物的本质。
第三步:表演课堂剧
1、将“工之侨第一次献琴”(课文第一段)改写为剧本。
2,小组交流如何表演。
3、表演。
4、点评:语言、神态、动作为主。
第四步:发散思维训练
讨论:如何看待公之侨献琴?(第二次为主)
进行有效地包装,是今天商家的取胜之道:弄虚作假、坑害顾客,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
三、小结:(学生完成)
本文塑造了一位琴技精湛,洞察秋毫的人物形象一工之侨。故事以他两次献琴结局迥异为线索,告诉我们不可以貌取人、以形取物,要认识、了解事物的本质的道理。
四、作业:比较本文和印发的资料《和氏壁》有何异同。
五、板书设计:
叙 第一次:斫、弦 弗古 对
事 第二次:作断纹、古窾 希世之珍 比
揭
议论 莫不如此 题
和氏璧
《国语、和氏篇》
楚卞和往荆山,见石中有璞玉,抱献楚历王。王使玉人相之,曰:石也。王怪其诈,刖其左足。历王卒,子武王立,和又献之。王使玉人相之,曰:石也。王又怪其诈,刖其右足。武王卒,子文王立。和欲献之,恐见害,乃抱其璞哭三日三夜。泪尽继之以血,文王知之,使谓之曰:天下刖者多,子独泣之悲。何也?和曰:吾非泣足也,宝玉而名之曰石,贞士而名之巨诈,是泣也。王取璞,命人琢之,果得美玉,厚赏而归,世曰和氏壁,以为至宝。
华蓥市阳和初级中学 谭棋
标签:
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工之侨献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语文练习的设计要具有针对性(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
高考作文:独树一帜成文(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