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787  
标签:教学论文
语文练习的设计要具有针对性(教师中心稿)
语文练习的设计要具有针对性

语文练习的设计要具有针对性,就是说语文练习的内容要反映出语文教学的重点和学生的薄弱环节,即练习的内容对课文的重点起理解、巩固、引申的作用,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起补充的作用。语文教学中,基础知识诸如字词的注音释义、文学常识、语法修辞、预习提示的教学都很重要,而学生往往理解掌握不准确,致使在运用中常出现差错。所以,语文练习可以针对薄弱环节进行设计和练习,深化和巩固基础知识。在复习这类基础知识时,要多设计一些“活”的练习,变换角度出题,题型也要有所变化,不只从正面反复讲,提醒学生应该注意什么;要经过一两次测试信息反馈,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评讲。提出学生思维的毛病,告诉学生正确的解题途径、方法和步骤。也可用类似题组来巩固,使学生对命题的认识深化,获得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本领。

如:请指出下边文段的修辞方法:  

“夜雨剪春韭”是老杜的诗句吧,清新极了;老圃种菜,一畦菜怕就不是一首更新的诗?

    A、引用  反问  夸张

    B、引用  比喻  反问

C、反问  比喻  借代

    D、借代  比喻  引用

答案应是B。因为引用老杜的诗句作为起头,应是引用,C、D可否定。A、B比较,文中没有夸张成分,文未以“一畦菜”是一首更新的诗的暗喻方法用反问的形式来表达,所以。“B”为标准答案。

    这类题目,将正确答案和非正确答案混在一起要求判断选择,题目内容真假难辨,干扰性强,覆盖面大,需要不断地进行比较、排除才能得到正确答案。

    如:找出加点虚词的含义或作用相同的句子。()句中“之”与()句中“之”相同。

A、举似佩玉,以示之者三。

B、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C、臣请入,与之同命。

D、沛公之骖乘樊哙者也。

A句中的“之”是人称代词,“他”;B句中的“之”是动词,“往……”“到……”;C句中的“之”是人称代词,“他”;D句中的“之”是助词,相当于“的”。所以A句中“之”C与句中“之”相同。

语文练习的设计和运用要具有针对性,也要全面训练,防止顾此失彼。就是要使练习的难易程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实际,不增加学生的负担。通过练习,使教学中的理论与实际更妤地结合。如l989年的全国高考语文试题中“《九章算术》有一道题:“竹原来高一丈,末折着地,去本三尺,问竹还高几许?”根据该题所作的图正确的的一幅是(  )(题图略)。这题综合性很强,既考查了文言文有关字、词的基础知识,又具有迁移性,涉及了直角三角形及其“勾股定律”,还考察了对图的观察力。本题貌似考察数学,而实际上是考语文,关键在于对题中的“本”“末”“去”三个字怎么理解。这三个字是中学课文常见的。  “本”和“末”,属于“指事”字,它们的本义即是树的“根”和树的“梢”,“去”古代作“离开”,“距离”讲。“本”、“末”二字从文字构成角度分析一下,就会弄清本义,可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去运用。

这几个关键词的意义弄清楚了,再仔细观察,答案就不难得出。

又如1990年的全国高考作文试题,虽属于给材料作文,但又不同于往届的给材料作文。这道试题要求“一料三作”,对写作能力进行分解式的考查。有文句、文段、文篇写作能力的考查,有记叙、描写、议论能力的考查,体现了写作能力考查的多样性;而不论文句、文段、还是文篇,都要求语言通顺、连贯,准确得体,突出了语言训练的实用性,这既针对学生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又针对学生写作知识水平,针对写作教学的实际,抓住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写作的关键。这道作文试题对我们平时写作训练无疑是有所启示的,提醒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按新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对学生进行记叙、说明、议论,审题立意,布局谋篇,语言运用等能力全面训练,在训练中要防止顾此失彼,以议论文一体代替其它文体的训练。所以,语文练习的设计和运用要具有针对性,又要全面训练,防止顾此失彼,不断提高学生知识水平和各种技能,适应高考题目的千变万化。

通过一些具有针对性的练习来培养学生知识灵活迁移能力、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使学生适应高考的要求,达到了老提出的不需要教”的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1991年6月刊发在  山西师范大学《语文教学通讯》   第53-54页上

1993年6月刊发在  华中师范大学《语文教学与研究》 第31页上

         

标签:教学论文 语文练习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说说“文句衔接题”的解题技巧(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工之侨献琴(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