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3143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毛泽东词二首第四课时:采桑子•重阳
第四课时

      教学要点:引导学生自读《采桑子•重阳》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投影)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词]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弛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乙词]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渔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余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浪淘沙•北戴河》)

      ①甲乙两词出于同一诗人笔下,虽然题材不同,但写法相近。从内容上看,两词上片都是写景,下片都是评古论今,而重在论今。两词都采用了描写、议论与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②两词都有点睛之笔,甲词表示主旨的句子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乙词表示主旨的句子是“换了人间”。 

      ③下面能准确表现两词景物特色的一项是

      A.甲词描写妖娆的雪景,乙词描写滂沱的雨景。

      B.甲词描写寒冷的冬景,乙词描写浩淼的水景。

      C.甲词描写壮丽的雪景,乙词描写壮阔的海景。

      D.甲词描写寒冷的冬景,乙词描写滂沱是雨景。

      ④词中的景物描写是抒情的前提和基础,它可以是概括描写,也可以是具体描写;可以是描绘实景,也可以是虚拟想象。甲词描写雪景的三幅画面中,以“望”领起的第二幅画面具体描写了北国风光的实景。乙词中“秦皇岛外打渔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倾注了诗人对人民大众的无限关切的深情。

      二、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毛泽东眼中的一种秋景。其实,在诗人的眼中,秋天还有另外一番景象,让我们再来学习毛泽东的另一首词《采桑子•重阳》。

      【活动设计】指导学生看书下注释(P5•⑥),了解写作背景,以利于读懂本词。

      三、自主•合作•探究

      【活动设计1】确立学习目标

      〖问题设计〗根据你的自读,你认为学习这首词我们需要掌握哪些要点?

      【要点归结】走进词作所创设的意境,领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活动设计2】指导学习方法

      〖问题设计〗如果你是语文教师,你如何带领你的学生完成这两个学习目标?

      【要点归结】阅读——想象——再现——体味

      【活动设计3】研读词作(你更喜欢哪一句?说说你的理由):

      〖问题设计1〗“人生易老天难老”有怎样的哲理意味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要点归结】这是极富哲理的警句。“人生易老”是相对“天(宇宙)”而言的,人生短促,唯其易逝,更当努力进取,建功力业,莫让年华付流水。“天难老”是将宇宙人格化了,寒来暑往,日出月落,春秋更序,光景常新。“人生易老”与“天难老”,一有尽,一无穷,一短促,一长久,既对立又统一,揭示人生真谛和永恒真理。正因为“人生易老”,所以我们更应该把有限的生命奉献给无限伟大的革命事业。在此,体现了诗人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情绪是奋发昂扬的。

      〖问题设计2〗为什么诗人说“战地黄花分外香”?

      【要点归结】

      重阳是传统的登高赏菊的节日,但凡作诗文咏重阳,大抵离不了登高,赏菊,吟秋的内容,本首词也不例外,但与吟秋多悲慨的传统不同,毛泽东眼中的菊花不仅开得艳,开得香,体现出勃勃生机,而且是战地黄花,令人遐思无限。这“黄花”是经过硝烟炮火的洗礼,依然在秋风寒霜中绽黄吐芳的馒山遍野的野菊花,平凡质朴而生机蓬勃。具有现实与象征的双重性。词作者是怀着喜悦之情来品位重阳佳景的。黄花装点了战地的重阳,重阳的战地因此更显得异常美丽。“分外香”三句写出赏菊人此时此地的感受。人逢喜事精神爽,胜利可喜,黄花也显得异常美丽。连她的芳香也远胜于往常。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野趣、哲理于一炉。形成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土地革命战争,又显示了作者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达的情怀。

      〖问题设计3〗如何理解“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要点归结】“无边落木萧萧下”的肃杀的秋天在诗人的眼中胜过春光,具有勃勃生机,秋色无限。劲风和严霜在任何具体的生命机体上都可能是痛苦和灾难,然而放眼“寥廓江天”,居于宇宙人生高度,便成为一种壮美——它意味着新生;冬天就要到了,春天还会远吗?伟人自有一般人难以企及之处,毛泽东一生的精神气质都贯穿着这样一种超越个体与现实的历史巨人气度。


展开全文阅读
      (四)朗读品味

      〖问题设计1〗如果要配乐朗诵,你认为配上什么样的音乐最合适?

      【要点归结】激昂向上的、节奏明快的钢琴曲。

      〖问题设计2〗配乐试读。

      教师总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自战国楚宋玉《九辩》以来,悲秋就成为中国古典诗赋的传统主题。而前人以九九重阳为题材的诗章词作,则更借凄清、肃杀的秋色状景托怨情、兴别恨,少有不著一“悲”字者。诸如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的“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杜牧的“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苏轼的“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等等,或叙写羁旅他乡的孤寂清冷,或寄寓伤时忧国的凄怆痛楚,或倾吐落魄失意的抑郁苦闷,或抒发获罪被贬的万端感慨,皆“婉转附物,招怅切清”。毛泽东的这首词却脱尽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独步诗坛。

      三、拓展练习(投影)

      1.在画线部分填上恰当的景物描写,使句子前后内容、句式对应、修辞方法相同。(提示:①注意季节,上句写“春来”,下句写“秋去”;②注意句中的字数和短语的结构;③注意叠词的使用;④有拟人的修辞手法。 

      墙里常是人家的竹园,修竹森森,天籁细细;春来常有几枝娇艳的桃花杏花,娉娉婷婷,从墙头殷勤地摇曳红袖,向行人招手。墙外却是——————————,—————————,————————;——————————————————————————,————————,——————————————————————————————,———————————。(参考答案:深幽的小巷,苔痕斑斑,藤萝扰扰,更添几许古雅的诗韵画韵,飘飘逸逸,在黄昏悠闲地点染素笺,令归客忘忧)

      2.高考真题

      阅读下文,完成第①—④题。

      虞美人  听雨

      蒋  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香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①请在下面表中填入表达作者在人生的三个阶段不同心情的词语。

      歌楼听雨 欢乐

      客舟听雨 失意

      僧庐听雨 无奈

      ②对“悲欢离合总无情”理解最确切的一项是(   )

      A.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对他人的“悲欢离合”已无感情

      B.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悲欢离合”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作者这时已对“悲欢离合”不十分在乎了

      D.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悲欢离合”本身是没有感情的  

      ③试从一个角度切入,对这首词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参考角度:形象,线索,对比,含蓄,以实寓虚,情景交融,语言风格等。)

      ④中国古代写雨的诗句还有很多,请写出下列诗句的上句或下句。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四、预习《中国现代诗三首》

      1.配乐朗诵《再别康桥》。

      2.了解《死水》的写作背景。

      3.探究:现代新诗中的爱国主义问题。

      五、解题指导

      练习一 诗词的朗读背诵可以通过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的方法,加强记忆。如《沁园春•长沙》中的“立、看、怅、问、忆、记”这些动词具有贯穿全词线索的作用:通过“立”“看”等词写出江山的壮丽和万物的自由自在,这些是明写;通过“怅”“问”等词暗写出国内外反动派的飞扬跋扈,广大人民的灾难深重。再由此回忆起曾一起并肩战斗的战友,激起了革命者的历史责任感。这两首词都是通过描写秋天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改造旧世界的壮志豪情。

      练习二 上片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形象地表现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下片写了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同学少年,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同学少年,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同学少年;表现了诗人和他的战友们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革命战斗精神。

      练习三 诗歌欣赏是一种个性化行为,读者对诗歌的理解多有不同,喜爱它的原因也不同。这道题答案可以各不相同。

      练习四 秋天,在许多古代文人笔下都出现过,而且大多是以凄清、萧条、落寞的情态出现,“悲秋”是常见的感情基调。这道题主要意图是,一方面让学生搜集与秋天有关的古代文学作品,增加阅读量,开阔视野;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毛泽东诗词的艺术特点。学生可以读写结合,自由发挥。

      六、教后记: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毛泽东词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毛泽东词二首第三课时
下一篇:再别康桥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