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11425
标签: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 教案教学设计
2 中国现代诗三首
教学目的:
1.了解徐志摩、闻一多、穆旦的简历及其不同的创作风格。
2.咀嚼诗歌语言,把握三首诗的意想,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感受《再别康桥》内容上的诗意美和人情美,品位其艺术上的“三美”,即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把握“死水”的意向和象征意义。
3.学习《赞美》诗,体会作者对苦难人民的沉郁情感。
教学难点:
1.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2.理解诗歌中意想的意义和诗人的不同风格。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阅读,了解新诗(包括新格律诗)字数相同或大体相同,每行音节相同、隔行压韵,每节压韵,逐节换韵或一韵到底,排列整齐,琅琅上口等特点。
2.问答欣赏法。
3.探究式学习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再别康桥》,欣赏诗歌的音乐美和建筑美,体味诗歌的意味和情思。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二、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朱自清先生说过:现代诗人应当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有一位文学家也说过,在现代文学史上不能忘记的诗集有三部:一是胡适之的《尝试集》,一是郭沫若的《女神》,再有就是徐志摩的《志摩的诗》。就是现在,也有许多青年朋友喜欢徐志摩的诗。那么,徐志摩的诗魅力到底在什么地方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再别康桥》,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位伟大诗人所创设的意境。(板书课题)
三、自主•合作•探究
【活动设计1】
1.作者简介:(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相机补充。)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1918年到1922年,先后曾留学美国、英国,学习银行学、政治经济学。获硕士学位。1921年开始写诗,笔名云中鹤、南湖。 1922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新月社在北京成立,他是主要成员之一。徐志摩的诗、散文以及艺术观,深受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拜伦、雪莱的影响,注重意境创造与音律和谐。著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再别康桥》选自《猛虎集》,一般认为此诗是诗人1928年秋第三次欧游归途中的作品,是诗人最重要的代表作,因音节和谐,意境优美而备受读者的青睐。
1931年11月19日,他搭乘“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不幸遇难,年仅36岁。
2.康桥:
即“剑桥”(Cambridge),英国著名的学术、文化中心,风景胜地。是徐志摩曾经学习生活的地方。他说自己在康桥度过了一生最美好的时光。徐志摩曾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中说:“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世界上最秀丽的一条水。”徐志摩在回忆康桥时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他以康桥为题材,共发表了三篇诗文:一是第一首记忆康桥的诗——《康桥在会吧》,但艺术上松散冗长,效果不佳;二是为人熟知的现代散文名篇——《我所知道的康桥》;三是传世经典之作——《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徐志摩留学英国两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说得太伤感于事无补,写得太淡漠未免矫情,还是洒脱一些好。
【活动设计2】自由诵读课文(要求出声)。
【投影】这首诗像萧邦的小夜曲。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为六七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压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第一节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二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欢乐的曲子;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活动设计3】指名学生朗读全诗,评点明确:
⑴用韵和韵脚:诗共七节,先后用了“ai”“ang”“ao”“ong”“e”“ao”“ai”等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诗歌从整体上看,用韵不一致,但每节内部用韵基本相同,这样,通篇章节错落有致,诵读时自然会有一种旋律感。这也正是徐志摩乃至整个新月派诗歌音乐美的追求和实践的体现。(押韵)
⑵“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第一节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二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欢乐的曲子,抒发诗人喜爱,留恋,惆怅的感情;诗的尾节与首节语意相似,开头写诗人与康桥告别,结尾同样表达这种意思,但又寄寓了诗人对康桥的留恋、关爱之情,使诗意有递进。句式相似,节奏相同,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这种回环复沓的结构形式,同样构成了一种音乐美。(回环复沓的结构)
这优美的音乐般的节奏象涟漪荡漾开来,既是学子寻梦的跫音,又有契合着诗人的感情的潮起潮落,低回曲折,一咏三叹,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⑶美的形式:本诗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为六字,间夹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有种建筑的美。
【活动设计4】分析诗的结构。
【点拨】第1节为第一部分:现实——悄然作别(①);第2—5节为第二部分:寻梦(②-⑤);第6—7节为第三部分:飘然离去(⑥⑦)。(画线部分板书。)
【活动设计5】体味“轻轻的”一词所表现的意境。
【点拨】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托出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为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展开全文阅读
四、布置作业
1.P•11练习一•1
2.熟背《再别康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欣赏鲜明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探讨诗人的情感及诗歌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再别康桥》的音乐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二、自主•合作•探究
【活动设计1】学习第二部分。
〖问题设计1〗作者通过哪些意象描写康桥的秀丽风光,表现出他对康桥的无限喜爱和留恋之情?
【点拨】通过“金柳”、“青荇”、“榆阴下的一潭”等寻常意象,向读者展示了康桥的秀丽风光。(板书:金柳、水草、清潭、星辉)把“金柳”比作“新娘”,写“青荇”在水底“招摇”,写倒映于潭中的“虹”,表现出诗人的无限喜悦之情。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留恋。
诗人很懂得主观情绪和客观景物的和谐融合,很好的处理了情与景的关系。全诗淡化了离别诗对离别之情的宣泄,着重于对康桥美丽的自然景色的描绘,并将自己的爱和眷恋与对自然景色的歌咏熔于一炉,景中含情,融情于景,在亦情亦景、情景交融的意境中,使诗人的离别之情,表现得更深、更美、更为浑厚和潇洒,朴实自然。(板书:借景抒情)
〖问题设计2〗“寻梦”使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他似乎已忘记了要离别康桥而去,到“青草更青处”去寻他“彩虹似的梦”。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辉映,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请问:作者“寻梦”,“梦”指什么?为什么“不能放歌”?
【点拨】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字,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字。出身富商家庭的徐志摩在剑桥大学留学期间,追求个性解放的人生理想,追求“爱、自由、美”的生活理想,追求英国式资产阶级民主的政治理想:“康桥理想”。然而离校六年后,诗人作为一个个性主义者最看重的爱情却屡遭挫折,这一时期的《翡冷翠的一夜》《最后的那一天》《罪与罚》等一系列诗作,写出了诗人情场上的种种磨难,酸甜苦辣的多种体验,精神上的负担沉重。而1927年风云突变后,一方面,他对蒋家王朝不满,另一方面,对共产党领导的工农革命运动又心怀恐惧。严酷的现实让一个“生命的信徒”失去了信念,一个个性主义者扭曲了个性。曾是“快乐的雪花”的诗人。变成“卑微”的“残苇”(《卑微》),发出了绝望的叹息(《生活》)。诗人正是以这样一种心态于1928年秋重游康桥的。作者的“寻梦”,表现了诗人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对个性解放的人生理想追求,对“爱、自由、美”的生活理想的追求,对英国式资产阶级民主的政治理想:“康桥理想”的追求。夕阳中的金柳,康河里的水草和清泉,远处梦幻般的彩虹和星群,互相交织,相映成趣的康桥晚景,这是诗人对“康桥理想”形象化的图解。本来很平常很一般的景物,作者却把它渲染得如此旖旎迷人,就是借以表达诗人的理想的美好,感情的激动、快乐。
在青草更青处,诗人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终究“不能放歌”,是因为康河太美丽了。夜色,星光,水草,金柳,深潭里的清泉,彩虹揉成的梦……宁静而和谐。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依依别情完美地统一在了一起。而此时此刻的作者写“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表现出诗人感情的转折:由激动、快乐到顶点转而惆怅静默。诗人面对已经安静下来的康桥,想到就要离别,那份难分难舍的依恋之情,无法用语言表述,他只能静静地望着康桥,默默地与它告别。正如我国古人所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千言万语皆在不言中。“沉默”一词将诗人静思默想的心境推向了极致。(情感一波三折)(板书:激动、快乐 惆怅、静默)
〖问题设计3〗这首诗不仅具有音乐美,建筑美的特点,而且,也具有绘画美的特点。请说说你对这一特点的理解。
【点拨】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①全诗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艳影、青荇、彩虹、青草、星辉斑斓”等词语,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对康桥的一片深情。②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之变成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富有流动的画面美)(板书:实践三美)
〖问题设计4〗结尾作者为什么说“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点拨】这样写,和整个诗“悄悄的”走是一致的。诗人爱康桥而不原打扰康桥,康桥是英国艺术、文化中心,这里沉积着浓郁的学术气氛、文化气氛。“不带走一片云彩”是否也可以理解为离别是暂时的,有机会还来看望康桥呢?作者对康桥那浓郁的情感都饱含在这诗句中了。
【活动设计2】(投影:古人送别诗二首)提问:一般告别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对象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点拨】构思别出心裁,不落俗套。①避开了一般离别诗的告别对象。这首诗告别的是天上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以清新飘逸之感。②创造了一种梦幻般的惆怅气氛。诗人我离别创造了一种梦幻般的惆怅气氛。“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以来,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愁绪,一般离别诗,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其中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如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柳宗元《别舍弟宗一》:“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卢纶《送李端》:“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泣空相向,风尘何所期。”而这首诗只着重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环境,少了一些“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③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作为英国学术、文化中心,风景胜地的康桥,怎能没有建筑、人群?但作者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意象是“云彩、金柳、夕阳、艳影、青荇、彩虹、青草、星辉”等自然之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三、总结
1.再次朗诵这首诗。
2.归纳:《再别康桥》既继承了古典诗歌的传统,又在别离诗中,注入了现代人对自己生长的母校深情厚爱,并超越了一般离别眷恋人情感叹,更具有了现代知识分子崇尚自我的个性色彩和追求自由的淡淡的象征意蕴。
四、布置作业
1.下面是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请与《再别康桥》对比阅读,尝试写篇短小的赏析文章。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2.印发几首徐志摩的诗歌课后学习
“起造一座墙”
你我千万不可亵渎那一个字, 别忘了在上帝跟前起的誓。 我不仅要你最柔软的柔情,蕉衣似的永远裹着我的心; 我要你的爱有纯钢似的强, 在这流动的生里起造一座墙; 任凭秋风吹尽满园的黄叶, 任凭白蚁蛀烂千年的画壁; 就使有一天霹雳震翻了宇宙,—— 也震不翻你我“爱墙”内的自由!
拜 献
山,我不赞美你的壮健,海,我不歌咏你的阔大,风波,我不颂扬你威力的无边;但那在雪地里挣扎的小草花, 路旁冥盲中无告的孤寡, 烧死在沙漠里想归去的雏燕, —— 给他们,给宇宙间一切无名的不幸, 我拜献,拜献我胸胁间的热,管里的血,灵性里的光明;我的诗歌——在歌声嘹亮的一俄顷,天外的云彩为你们织造快乐,起一座虹桥,指点着永恒的逍遥,在嘹亮的歌声里消纳了无穷的苦厄!
私 语
秋雨在一流清冷的秋水边,一棵憔悴的秋柳里, 一条怯懦的愁枝上,一片将黄未黄的秋叶上,听他亲亲切切喁喁唼唼,私语三秋的情思情事,情雨情节。临了轻轻将他拂落在秋水秋波的秋晕里,一涡半转,跟着秋流去。这秋雨的私语,三秋的情思情事, 情诗情节,也掉落在秋波的秋晕里,一涡半转, 跟着秋流去。
附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内容 情感 主题 艺术
现实(1)飘然来去
金柳
水草 激动、快乐 惜别心爱康桥 借景抒情
寻梦(2—5) 清潭 追求自然天性 实践三美
星辉 惆怅、静默
现实(6—7)飘然离去
标签: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毛泽东词二首第四课时:采桑子•重阳
下一篇:
中国现代诗三首死水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