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杂文参考
》
文言文阅读翻译
阅读:3024
标签:
文言文阅读翻译
如何翻译文言句式?(教师中心稿)
河南省柘城县高级中学 吕本书 邮编:476200 电邮:lvfangyv@yahoo.com.cn
如何翻译文言句式?
新修订的2004年普通高招语文科《考试说明》中,有关文言翻译方面的要求稍有变化,其一“文言翻译可能另选一段”,与第一卷文言阅读语段脱钩;再者“文言句式隐性考查”。2002年普通高招全国卷文言文翻译试题第1题即考查了后一要求。原文“其李将军之谓也?”这个句子既是疑问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同时又包含“其……之谓”这一固定句式。如果考生不具备文言句式方面的知识,翻译时就会出问题。如何在高三迎考复习中紧扣“文言句式隐性考查”这一新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训练,下面就翻译文言句式方面举例说明。
一.翻译出句间隐含的关系
古汉语句间关系与现代汉语句间关系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其意合成分较浓,很少用关联词语,而现代汉语复句间的关系多用关联词语表达,因而翻译时需把古汉语句式中暗含的句间关系用关联词语补出。
例(1)求其生而不可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2002年上海卷)
译文:(如果)我要寻求使他们活下去(的理由)却不能做到,那么死囚和我都没有什么遗憾。
此文言句式暗含假设关系,翻译时要补出。
例(2)太宗数微行过功臣家,普每退朝不敢便衣冠。(1996年全国卷)
译文:(因为)宋太宗多次穿便衣到功臣家,(所以)赵普常常退朝后也不敢换便服。
此句暗含因果关系,皇帝可以穿便衣到功臣家而臣子却要穿朝服才礼貌。赵普不敢换衣服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宋太宗可能路过或突然到来,届时仓促来不及换衣服拜见皇上。
例(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我的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因为)偏爱我。
文言文中表示解释的句子,在被解释的事物和解释的句子之间往往不加关联词语,翻译它们时要灵活加上。
二.有些特殊句子,翻译时需要合并或扩充。
例(1)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兰亭集序》)
译文:从前令人感到喜悦的事物,很短的时间就已经成为往事。
文言四字句中有些往往是半句话,翻译时要跟邻句合为一句完整的话。
例(2)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
译文: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古汉语中有些篇目,为了增强气势,行文时加以渲染藻饰,翻译时需要合并处理。句中 “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四个短语,如果一一翻译出,就显得赘余。
例(3)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译文:小的方面(却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是明智的。
例(4)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致?(《论积贮说》)
译文:使敌人降顺,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
这类句子言简意丰,只有充实内容,才能翻译通顺完整。文言文中有些短句,也可能包含两层或两层以上意思,为了表明句间关系,翻译时要把它们分为两句或两句以上。
三. 特殊句式的翻译
要翻译的句子往往包含某种特殊句式,因而应首先把握这些句式的特点,翻译时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1.翻译省略句时要补出省略成分
古代汉语在一定条件下常常省略一些主语、谓语、宾语和介词“于”等句子成分。考试时要翻译的句子往往有一些省略句,翻译时要及时补出这些内容。
例(1)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2002年全国卷)
译文:到死的时候,天下熟知与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
原文中“知”、“为”后面省略了宾语,翻译时要补出“他”。
例(2)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您看廉颇将军跟秦王相比那一个更(厉害)?
原文中“秦王”后面省略了谓语“威”,翻译时要补出。
例(3)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谏太宗十思书》)
译文: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是老百姓;(老百姓像水一样)能够承载船只,也能够颠覆船只,这应当谨慎地对待。
如果在翻译时两个分句间不补充“老百姓像水一样”,那么译文就不连贯。
2.倒置句式的翻译
古代汉语中有些倒置句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主谓倒置等。翻译它们时要换为现代汉语的常式句。
例(1)何由济乎?(1995年全国卷)
译文:凭什么才能成功呢?
这是一个宾语前置句,不能翻译为“有什么理由能成功呢?
例(2)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译文:烧死淹死的人马很多。
这是一个定语后置句,翻译时需要把定语“烧溺死者”放到中心语“人马”之前。
例(3)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
译文:荆国在土地方面有多余而在人民方面不足。
如果译为“荆国有多余在土地方面而不足在人民方面。”就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应该按要求把“在土地方面”调到谓语“有余”之前,把“在人民方面”调到“不足”之前。
3.疑问句要翻译出疑问语气
古代汉语中的疑问句,一般借助疑问代词或疑问语气词构成,另外有一些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如“如……何?”、“奈何?” 、“不亦……乎?”、“何……为?”、“何……之有?”等,要翻译出疑问语气。
例(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译文:哪里管他们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
例(2)独五人之皎皎,何也?(《五人墓碑记》)
译文:只有这五个人光照日月,是什么原因呢?
例(3)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译文: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展开全文阅读
4.判断句的翻译
古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一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的,一般不用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是”,因而在翻译时要加上“是”。古汉语常用“者、也、者……也、为、为所、为……所、乃、则、即”等表判断,或直接用主语连接谓语表判断。
例(1)师者,所谓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译文: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释疑难的。
例(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译文:这就是登上岳阳楼观赏到的最美景象。
例(3)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译文:刘备是天下的英雄豪杰。
5.被动句的翻译
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行为的受动者的句子叫被动句。常用“于、见、见……于、为、为……所、为所等表被动,或不用被动词直接表被动。翻译时要将这些词译为现代汉语的“被”。
例(1)为巡船所物色。(《指南录后序》)
译文:我被敌人的巡逻船搜寻。
例(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我担心被大王欺骗而辜负了赵王。
例(3)予羁縻不得还。(《指南录后序》)
译文:我被软禁而不能回朝。
四.特殊句式中需要删略的一些词语
文言助词“之”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翻译时可以删略。 “者”在判断句中,用在名词或名词性成分之后,兼有标明语音停顿、引出下文的作用,“也”助判断,翻译时均可以不译出。凡是只表示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的虚词,都可以省略不译。
例(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译文:不晓得标点断句,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例(2)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廉颇是赵国的杰出将领。
五.固定句式的翻译
古汉语中,有些固定句式,例如“无(有)以”可译为“没有(有)……的办法”;“无(有)所”可译为“没有(有)……的人、物、事”;所以:用来……的,……的原因;无乃(得无)……乎:恐怕……吧;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孰与、与……孰:跟……相比哪一个;其……之谓等第。
例(1)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忘纳谏》)
译文:我跟徐公相比哪一个更漂亮。
例(2)其李将军之谓也?(2002年全国卷)
译文: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
要翻译出固定句式“孰与”、“其……之谓”。
标签:
文言文阅读翻译
如何翻译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初中常见的名言名句(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
艺术性的描写(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