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7318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扁鹊见蔡桓公
  教学内容:扁鹊见蔡桓公

本文是一篇寓理于事的寓言故事,写了蔡桓公得病却盲目自信,一再拒绝扁鹊的劝告,不及时治疗,终于使病情恶化而身亡的故事。它启示人们认识讳疾忌医的严重危害,理解防微杜渐、听信忠言的重要性。让我们共同来学习并深入体味其中的道理——

1.反复诵读,了解本文按时间顺序叙述故事的写法。

2.学习并积累一些重点词语。

3.细心体味凡事应防微杜渐,及时克服自身存在的缺点的道理。

走近作者

一、作者简介

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年韩国人,著名思想家,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史记》说他“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他和李斯同处于荀况门下。他主张法治,反对儒家的礼治。与庄周、孟轲、荀况并称“战国散文四大家”。其代表作品有《说难》、《五蠹》等。

二、作品信息

1.《韩非子》是韩非的政治著作汇编,现存五十五篇,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思想最重要的文献。《韩非子》的文章说理周密,逻辑性强,笔锋犀利,文辞繁富,善于组织寓言、传说故事进行说理与论辩,增强了政论文的文学性。书中许多寓言故事如“守株待兔”、“郑人买履”、“自相矛盾”等历来为人们喜爱、传诵。

2.扁鹊:战国时医学家。姓秦,名越人,渤海郡莫阝(今河北任丘)人。医术高明。所以人们就用传说中的上古名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

融入文本

一、整体解读 

 

开篇写扁鹊和蔡桓公的前三次见面。这是故事的发生。

“立有间”,极言扁鹊观察细心。“疾在腠理”、“病在肌肤”、“病在肠胃”突出了他诊病的准确,并极言他医术的高明。

对桓侯“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不应”、“又不应”等神态和语言的描写,使一个固执、自负的形象跃然纸上。

写两人第四次见面及扁鹊说明“还走”的原因。这是故事的发展。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使文章有了一个小的波折,扁鹊“还走”说明桓侯的病已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也从侧面突出桓侯讳疾忌医,固执到了极点。

交代了事情的结果——桓侯病死。这是故事的结局。

“居五日”、“桓侯体痛”说明了病情发展之快,之严重,确切地交代扁鹊诊断无误。一个“索”字极言此时寻找扁鹊已无济于事,极大地讽刺了桓侯讳疾忌医。

二、问题研讨

1.本文不到二百字,叙述了扁鹊与蔡桓公的故事,刻画了两个人物,出现了许多波折。请认真诵读本文,梳理文章的条理,体会文章的主旨。

 

这三部分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符合事实,引人入胜,使故事情节发展的内在逻辑更加严密,增强了说服力。

2.蔡桓公的病开始不重,最后却不治而死,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这一切都是由蔡桓公讳疾忌医、固执己见造成的,并阐明了一个凡事要防微杜渐,及早筹措,不能盲目自信,不可麻痹拖延甚至讳疾忌医,发展到不可救药的地步的道理。

三、名句鉴赏

1.立有间。

此句只用了三个字就极言了扁鹊的审慎态度及职业习惯。

2.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突出了蔡桓公不听忠告,傲慢刚愎的性格特点。

3.望桓候而还走。

形象地描写出扁鹊的恐惧心理及医生身份的低微。

四、靓点点击

1.本文刻画人物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如扁鹊的善意规劝与蔡桓公的讳疾忌医形成了鲜明对比,揭示讳疾忌医的可悲,可鄙。通过对比所阐释的道理更易被人所理解,所接受。

2.以事明理,寓意深刻。本文借扁鹊为蔡桓公治病遭到拒绝,桓侯最后病死这个故事,说明有了错误、缺点不要拒绝别人的帮助、批评,要及早改正,否则,发展下去将不可收拾。文章还有明显的劝喻色彩,耐人寻味,给人启示与思考。

五、文言知识

1.通假字

①望桓侯而还走(“还”通“旋”,回转,掉转。)

②汤熨之所及也(“汤”通“烫”,用热水焐。)

③火齐之所及也(“齐”通“剂”,药剂。)

2.一词多义

 

3.古今异义

①居十日,扁鹊复见 (居:古义是用在表时间的词之前,表示隔了一段时间,有“停留”、“过了”的意思。今义为“居住”或“住所”。)

②不治将益深 (益:古义是“更加”的意思。今义多用作名词,如“效益”、“利益”,或形容词,如“益处”、“益虫”。)

③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是:古义相当于“此”,译为“这”、“这个”、“这样”。现代汉语中是表判断的助词。 请:古义“问”的意思。现代汉语多用作动词,有“求”、“邀”、“聘”的意思,是个敬辞。)

④故使人问之 (故:特意,副词。此为古义。今义:“事故”,或表“所以”、“因此”。)

⑤望桓侯而还走 (走:古义为“跑”。今义是“行走”。)

4.古汉语句式

①判断句

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 (“也”表判断。句意:病在肌肉里,是针灸能够治疗的。)

②省略句

A.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 (此处为省略主语,“病在肌肤”,主语“病”,承前省。句意:病在肌肉里,用针灸能够治疗。)

B.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此处为省略宾语。“以”是介词,后省宾语代词“之”,即“以之为功”,“之”代“好治不病”。句意: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③倒装句

臣是以无请也 (“是以”是“以是”的倒装。“以”,连词,作“因为”讲;“是”相当于“此”,译为“这个”。“是以”一般译为“因此”。句意:所以我不再过问了。)

体验活动

我们现在已学习了三篇古代寓言故事,我想你一定喜欢上了寓言或对寓言更有兴趣了。请你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一些古代寓言故事,并抄录下来,同时写出寓意,然后我们进行一次竞赛,看看谁积累得多,寓意概括极好。


展开全文阅读
自见为明

楚庄王欲伐越,杜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杜子曰:“臣愚患之。智如目也(人的智力和见识像眼睛一样),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蝏(tíng)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选自《韩非子•喻老》)

莫三人而迷

晏子聘鲁,哀公问曰:“语曰:‘莫三人而迷’,今宴人与一国虑之,鲁不免于乱,何也?”晏子曰:“古之所谓莫三人而迷者,一人失之,二人得之,三人足以为众矣,故曰莫三人而迷。今鲁国之群臣,以千百数,一言于季氏之私,人数非不众,所言者一人也,安得三哉?”

(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

练习全解

一、阅读课文,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说说蔡桓公对待扁鹊的态度是怎样变化的,这样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一见桓公,扁鹊说:“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公的态度是说“寡人无疾”、“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二见桓公,扁鹊说:“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公的态度是“不应”、“不悦”。三见桓公,扁鹊说:“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公的态度是“又不应”、“又不悦”。四见桓公,“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公的态度是“故使人问之”,结果被告之:“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临死急索扁鹊,但已无济于事。这样变化的原因是蔡桓公固执、刚愎自用,一而再、再而三地讳疾忌医,导致病情越发严重,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并最终不治而死。

2.这篇课文说明了什么道理?

本文通过叙述扁鹊和蔡桓公的故事,刻画了这两个人物,表现了有病须及早医治、切勿讳疾忌医的中心意思。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的粗体字词。

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以为:即以(之)为,把(它)作为。

2.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望:远远地看。还:回转,掉转。

3.桓侯故使人问之。

故:特意地。

4.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巳逃秦矣。

索:寻找。

 

自主实践

一、语言实践

1.给下列粗体字注音。

立有间(    ) 腠(    )理 还(    )走

汤(    )熨(    ) 火齐(    ) 骨髓(    )

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同时翻译句子。

(1)望桓侯而还走。

                                                                            

(2)汤熨之所及也。

                                                                            

(3)火齐之所及也。

                                                                            

3.解释下列句中的粗体字词。

(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2)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3)桓侯故使人问之。                        

(4)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4.以“讳疾忌医”为题,谈谈你学过本课后的感想。

                                                                            

二、阅读实践

(一)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5.扁鹊第一次见蔡桓公,提出了什么忠告?

                                                                            

6.蔡桓公对扁鹊的劝告抱什么态度?

                                                                            


展开余文
7.扁鹊认为蔡桓公的病已无法医治的原因是什么?

                                                                            

8.文中能够暗示蔡桓公已明白扁鹊的话是正确的语句是什么?

                                                                            

(二)镜无见疵之罪

古之人目短于自见,故以镜观面;智短于自知,故以道正己。故镜无见疵之罪,道无明过之怨。目失镜则无以正须眉,身失道则无以知迷惑。西门子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心缓,故佩弦以自急。

(选自《韩非子•观行》)

9.概括此则寓言的寓意。

                                                                            

10.西门子、董安于的做法与蔡桓公的做法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

1.jiàn  còu  xuán  tàng  wèi  jì  suǐ

2.(1)还,通“旋”,回转,掉转。句意:(远远)望见桓侯转身就跑。

(2)汤,通“烫”,用热水焐。句意:用热水焐,用药物热敷能够治疗。

(3)齐,通“剂”,药剂。句意:用火剂能够治疗。

3.(1)即以(之)为,把(它)作为。 (2)远远地看。 (3)特意地。 (4)寻找。

4.“讳疾忌医”的意思是怕人知道有病而不肯医治。比喻掩饰缺点,不愿改正。作者通过蔡桓公讳疾忌医的故事,说明凡事要防微杜渐,及早筹措;如固执己见,任其发展,势必导致不可救药,自取灭亡的后果。

5.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6.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不应。

7.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8.使人索扁鹊。

9.要提高自己,除主观努力外,还要依靠外力的帮助。外来的批评指责,好像镜子一样,可以使你看见自己的毛病。所以,怨恨别人指责你,就等于怨恨镜子照出自己脸上的污秽一样,那是非常愚蠢可笑的。那些“闻过则怒”,而不是“闻过则喜”的人,就是这种愚蠢可笑的人。

1O.蔡桓公自己有病,还讳疾忌医,拒绝外力的帮助。西门子和董安于则主动依靠外力的帮助,来克服自己存在的弱点。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扁鹊见蔡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白杨礼赞
下一篇:捕蛇者说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