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4842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教学设计
梦游天姥吟留别
 梦游天姥吟留别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进一步了解李白及其作品。

2.熟读成诵,丰富积累。

二、能力培养目标

1.把握情感脉络,认识李白的“游仙”之念是他对黑暗现实消极反抗的表示,也表现了他不事权贵的傲岸性格。

2.鉴赏“梦游”的意境,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即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培养古诗鉴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学习诗人不与黑暗官场同流合污的高尚人格和追求个性自由的精神。

2.在理解诗人寄情山水是不满于社会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

【重点、难点】

1.从文章的内容上讲:关键在于如何理解“梦游天姥”和“留别”的关系,进而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旨。《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游仙诗,也是一首留别诗,更是一首抒情诗,作者是借“留别”来表示自己不事权贵的政治态度。

2.从艺术手法上讲:李白是继屈原以后浪漫主义的杰出代表,李白的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在这首诗里也得到了充分的显现,意境张扬、想象丰富、夸张大胆,要引导学生细加体会。

【解决办法】

1.简要介绍作者生平、艺术特色以及该诗的背景材料。

2.加强诵读指导,强化诵读,在诵读中反复体悟。

3.适当讨论,老师精要点拨。

【学生活动】

第一课时:参照课文下的注释,在老师的指导下,疏通诗句的表面意思;理清诗歌脉络;熟读成诵。

第二课时:鉴赏重点段落;归纳诗歌要旨。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预习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疏通诗句,诵读全诗。

二、导入新课

学生朗读课文。

三、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代表作《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给妻子的留别诗《别内赴征》中写道:“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

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连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在公元744年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

李白离开长安后,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随后又同游梁、宋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州不久,杜甫西人长安,李白南下吴、越故地。这首诗就是他行前写的。

四、教师范读或背诵让学生充分感知诗人的意绪。

五、指导学生诵读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航海归来的人谈到海中仙山瀛洲,(大海)烟波浩渺(瀛洲)实在难以寻求;  

三山: 蓬莱、方丈、瀛洲,古代传说中东海中的三座仙山。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越地人谈到天姥山,云霞忽明忽暗有时能够目睹。  

分析: 一难求,一可见,梦游有现实基础。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姥山直插云霄遮断天空,山势高过五岳,遮蔽了赤城。  

五岳: 东岳泰山(山东)、西岳华山(陕西)、中岳嵩山(河南)、北岳恒山 (山 西)、南岳衡山(河南)  

天台一万八千丈, 对此欲倒东南倾。 

那高达一万八千丈的天台山,对它象要拜倒,向东南方向倾斜。  

分析: 以附近极高的天台山相比,更见天姥山的气势不凡。 

第一自然段: 写天姥山的位置和地势。  

我欲因 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我想依据越人的介绍,梦游吴越,一夜之间就飞过洒满月光的镜湖。  

分析: 开始梦游。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湖光月色照着我的身影,送我到美丽的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谢灵运住过的地方现今还在,清清的溪水荡漾,猿猴的啼声凄清。  

分析: 山间水,山中猿。  

脚著谢公屐, 身登青云梯。  

    我脚上穿着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身子登上直入云霄的山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上到)半山腰就看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 ,还听到空中天鸡的鸣啼。  

分析: 半山见闻。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山岩重叠,不知道拐了多少弯,我迷恋着花,依倚着石,不觉天色已经晚了。  

千岩: 重叠的山岩。万转: 山路弯曲不断。不定: 没有定向。  

分析: 山花迷人。  

熊咆龙吟殷岩泉, 

熊在怒吼,龙在长吟,像雷鸣般的声音,震响在岩石和泉水中间。  

殷: 雷声,此处用作动词,作“震动”讲。   

栗深林兮惊层巅。 

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  

栗:颤抖,使动用法。惊: 震惊,使动用法。层巅: 重叠的山顶。  

分析: 巨兽怒吼。  


展开全文阅读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黑云沉沉啊将要下雨,水波摇动啊升起烟雾。  

澹澹: 水波摇动的样子。  

分析: 水天情景。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电内雷鸣,山峦崩塌。  

丘峦: 山峦。崩: 倒塌。摧: 断裂。  

分析: 雷电逞威。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  

分析: 别有洞天。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青色的天空广大无边望不见底,日月照耀着金银筑成的宫阙。  

分析: 山中楼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穿着彩虹做的衣裳乘着风,云中的神仙啊纷纷降下。  

霓: 虹的一种,主虹外边的虹,内红外紫,称霓。  

分析: 天空降下仙人。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老虎鼓瑟啊鸾鸟驾车,排列的仙人啊象麻一样难以数清。  

分析: 仙人众多。  

忽魂悸以魄动, 恍惊起而长嗟。  

如此景象令我的魂魄忽然惊动,恍然站起身来,又长叹不已。  

悸: 心惊。嗟: 叹词。  

分析: 梦醒惊叹。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醒来时身边只有睡过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消失了。  

分析: 醒来时一切消失。  

第二自然段: 详写所游梦境。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人世间行欢作乐也象这样虚幻,自古以来许多事情(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此: 指诗人梦游天姥的奇遇。  

分析: 慨叹人生如梦。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2)  

告别你们离去了什么时候回来? 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想要行走的时候就骑上它去访问名山。  

君: 指东鲁的朋友。且: 将。青崖:青山。  

分析: 要过神仙日子,去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 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哪能低头弯腰去伺候权贵,使我不能够开心开颜。  

开心颜: 开心开颜,心情愉快,露出笑容。  

分析: 游名山胜境,其意在此。  

第三自然段: 梦醒后的感想。  

“吟”是古诗中的一种体式,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上比较自由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不拘一格。这首诗形式上就比较自由,主要表现在诗句节奏的多变上,而诗句节奏的多变则源于诗人意绪和诗的内容的发展变化,这是诵读中必须把握的一个基本点。例如:

1.第一段前四句交错使用五、七言句,这种节奏的诗句要读得轻快些。这里,诗人想告诉读者的是,他有求仙的愿望,并认为海上寻仙难以实现,而高山寻仙倒有可能。据此,前两句要轻读,后两句可稍稍加重,使之有鲜明的对比色调。后四句全用七言,节奏整齐划一,须读得雄浑有力,气势贯通,以表现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这是为下文述梦游经历张本,读完可作稍长停顿。

2.第二段开头两句应轻出,唯“飞”字应稍重,表现诗人高蹈出世的气概。以下四句亦应读得轻快。“送”,要读得亲切,因为诗人一向爱月,视月如友。“栗深林兮惊层巅”以下,节奏变化极快,先作六字句,忽改作四字句,忽又作七字句。六字句写诗人惊定时所见,宜读得舒缓,为下文蓄势;四字句写诗人惊奇于自然界之神力,应加快读的速度,两字一顿;七字句(“青冥”两句)写仙境初开,诗人惊喜异常,仍须读得舒缓,声调要开朗。

3.诗末两句节奏长短不齐,前五拍,后四拍。这是诗人特意安排的。如改为“安能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则显然不如原句顿挫有力。“安能”二字须重读,并适当延长,再读以下14字,才有高屋建瓴之势,这样来结束全诗,自然余韵无穷。

此外应注意的是,我国古代诗歌以两句为一联,已成一种定式,一出一对,上下呼应,读起来自有和谐之美,意思也完整。但个别也有“三句一意”的,如这首诗中“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读时须气势连贯,不宜在第二句后断开,以免破坏诗意的完整。因为只有一气读出“且放”以下14字,才能回答“何时还”的问题(意思是,此去寻仙,不再回来)。

六、学生诵读,理清诗歌脉络

诗歌脉络:入梦缘由→梦游历程→梦中仙境→梦醒惊叹→临别寄语

七、熟读成诵。

八、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课外练习二、三,为下节课讨论做好准备。

附:板书设计

诗歌脉络:入梦之由→梦游历程→梦中仙境→梦醒惊叹→临别寄语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学生齐背课文。

二、鉴赏精彩部分

引导学生鉴赏诗人笔下淋漓酣畅、引人遐想的“梦游”。:  

1.内容上

一人梦,便有不食人间烟火味——诗人竟然在镜湖上空飞行,又值月夜,月光把他的身影投在清澈的湖水中;飞过镜湖,月儿依旧伴着他,直送他到登山的起点——“谢公宿处”。接着写登山。本来是险峻的路,但诗人却毫不费力,他“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如同飞升一样到了山巅。这时已是黎明,眼前出现了一幅雄奇的画面:东方的海中涌出一轮红日,四周是莽苍的群山。他又听到了桃都山顶天鸡的啼叫。这当然还不能说是仙境,们已经是接近仙境了,或者说它意味着仙境即将出现。

果然,在诗人“迷花倚石”之际,暮色骤然降临,熊在咆哮,龙在吟啸。巨大的声音震得岩石、泉水、深林、峰峦抖动不已。至此,仙境已是呼之欲出了,但诗人却忽然将视线转向天上的云、山间的流水及水上的烟雾,出现了瞬间的宁静。这是为下文蓄势。接着便是雷电大作,地裂山崩,只听轰隆一声,神仙洞府的石门大开,青色的天空一望无际,日、月、金台、银台交互辉映,是真正的仙境。这一段写梦境的进一步展开,时徐时疾,波澜横生,使读者目不暇接,恍若身人仙乡。

梦境的高潮是仙人盛会。因为仙人们是从空而降的,所以先写他们的衣裳和坐骑。“云之君”即楚辞中的云中君,由于来者甚多,只拿他作代表。他们都聚集到那金银台上来做什么呢?诗人只写了“虎鼓瑟”这样一个细节,其余一切让读者自己去想——读者一定会想到,这是一次幸福、欢乐的盛会,所有的与会者都在那里亲切地交谈,兴高采烈地举杯痛饮,像人世间的朋友们欢聚在一起。

这样的“梦游”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2.艺术上

初步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即丰富的想像和极度夸张。

丰富的想像。诗人的想像有来源于民间传说的,例如关于仙境的种种细节描写;也有出于诗人个性和爱好的,例如明月“送我至剡溪”,这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一样,是诗人把月看成最亲密的朋友。

大胆的夸张。这种夸张不是简单地放大事物的原貌,而是融合着诗人的美好感情,如诗的开头写天姥山横空出世的雄姿,其中就蕴含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

杜甫说李白“飘然思不群”,于此可见一斑。

三、讨论

这是一首送别诗,作者为什么重点写“梦游”?


展开余文
让学生畅所欲言。

明确:从表面看,这是一首游仙诗,主体是写“梦游”经历,但“梦游”无论是出于虚构或诗人果有此梦,都是现实的曲折反映,他之所以向往神仙世界,是因为他鄙弃黑暗的现实世界。他的“梦游天姥”的实质,即对权贵的消极反抗。这一点,诗人在结尾中有着明白的表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全诗的主旨。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

关键在于如何使学生理解“梦游天姥”和“留别”的关系。李白的留别诗有些也写得比较平直,只叙离情别意,如《赠汪伦》《金陵酒肆留别》(见附录)等,而这一首确实写得特殊,它是借“留别”来表示自己不事权贵的政治态度。说得简单些,他想告诉朋友们的是:他南下吴越,为的是不事权贵,想离他们远些,并把自己理想的游历境界写出来,使朋友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心愿。如此“留别”,确实非同一般。

四、引申、拓展

指导学生阅读李白《古风》(其十九),从思想内容上和《梦游天姥吟留别》进行比较。

先让学生讨论,老师最后归纳。

明确:《梦游天姥吟留别》表现诗人鄙弃黑暗的现实世界,蔑视权贵的精神。写出了诗人傲岸的性格,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种与官场决裂、高蹈出世的诗人形象。而《古风》则表现了诗人出世和用世的思想矛盾,展现的是诗人忧国忧民、眷念民众,欲离还顾的形象。

五、布置作业

练习四

这是一道向课外延伸的题,意在使学生对李白的想像和夸张手法产生具体的认识。可以选初中学过的,也可另选较短的诗,例如《独坐敬亭山》。

以《望天门山》前两句为例。

这两句写天门山的雄奇和江流的湍急。上句着重写长江水势浩大。在诗人的想像中,那东、西两座天门山原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而来的江水,但江水如同千军万马奋力地冲击,终于使它断裂开来。下句着重写山的雄奇,因为山对水流仍然有着制约的作用,水流被两山紧紧夹住,激荡回旋,而后向北奔腾而去。“断”“开”二字势如惊雷,使人魂悸魄动;“流”“回”二字又作低回之势,带出一个新境界,把山和水都写活了。

附:板书设计

梦 景 境 情

1.月夜飞度 渌水清猿 清幽

2.乘兴登攀 海日天鸡 壮美

花市岩泉

3.山中奇景 云林雨烟 恐怖

4.神仙极乐 青冥、日月

金银台 和穆

霓衣风马

虎瑟鸾车

5.梦醒惊叹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教学设计 梦游天姥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最后一课
下一篇:西方文学的两大源头:《圣经》与《希腊神话》上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