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5881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三教学设计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3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

      预习提示与思考 

      1、《红楼梦》和曹雪芹。 

      作者简介《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约1715-1763)名?,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他的先世原是汉人,但很早就入了满洲旗籍。从他曾祖曹玺开始,祖父曹寅,伯父曹?、父亲曹?三代世袭江宁织造的官职。他的曾祖母做过康熙皇帝的乳母,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皇帝的待读,两个女儿入选王妃。康熙皇帝六次巡南就有四次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由此可见曹家的显赫以及与皇室的密切关系。曹家还是一个具有文学教养的世家。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博学能文,写过不少诗词戏曲,也是有名有藏书家。著名的《全唐诗》就是由他主持刻印的。这种家庭环境无疑地对曹雪芹的文学素养有直接的影响。曹雪芹在少年时代经历过一段“棉衣纨裤”“饫甘餍肥”的贵族生活,雍正即位后,展开了一场残酷的清除政敌的斗争。在皇室内部争夺权力斗争的牵连下,他的父亲曹?因事获罪免职并被抄家,后又遣回北京,家道从此衰落,到他著书时已过着“蓬牖茅椽,绳床瓦灶”(见《红楼梦》第一回),“举家食粥酒常赊”(敦诚:《赠曹芹圃》)的贫困生活。他写《红楼梦》,“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见《红楼梦》第一回),因贫病交困,加之爱子夭折悲伤过度,全书未尽即凄惨地与世长辞。曹雪芹一生经历了曹家由盛而衰的过程,他也由贵公子跌落为“寒士”。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不能不引起他对过去经历的一切作一番痛苦而深刻的回忆,从而产生思想上的矛盾:一方面,少年时代贵族家庭生活在他身上留下的烙印,使他对本阶级怀有温情的眷念,思想上带有空幻的色彩;另一方面,社会的腐败,统治阶级的丑恶,使他对本阶级的面目有了认识,性格上具有叛逆的特征。这些都为他写出《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各个不同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因此,为了学习《林黛玉进贾府》,就有必要对前五回的内容,作一概要的了解。第一回是开篇。先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为塑造贾宝玉的性格和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 在“女祸补天”的故事中,作者特意描写了一块“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顽石。这便是随贾宝玉一起降生,又为贾宝玉随身佩戴的“通灵宝玉”。它对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有隐喻作用;一方面暗示他无“补天”之材,是个不符合封建社会要求的蠢物”;另一方面也暗示他与封建主义相对立的思想性格,具有像从天而降的顽石一样的“顽劣”性,难以为世俗所改变。 “木石前盟”主要交代了这块“无材补天”的顽石与绛珠仙草的关系。说明这顽石在投胎入世之前,曾变为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了一棵“绛珠仙草”使其得以久延岁月,后来遂脱去草木之态,幻化人形,修成女体。在这顽石下世之时,她为酬报灌溉之德,也要同去走一遭,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这绛珠仙草便是林黛玉的前身。正因为有这段姻缘,在林黛玉初见宝玉时才有“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的感觉;贾宝玉也觉得“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至于“还泪”之说,正与节选部分“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相照应。第2回是交代贾府人物。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简要地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为读者阅读全书开列了一个简明“人物表”。 第三回是介绍小说的典型环境,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林黛玉进府的行踪是这一回中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府环境的线索。第四回是展现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把贾府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来描写,使之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由于薛蟠的案件自然带出薛宝钗进贾府的情节。第五回是全书的总钢。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 代出来。《红楼梦》只流传下八十回,续写部分对于《红楼梦》中人物的命运,基本上是依据这些隐喻揣摩出来的。至此,全书的主要人物、环境背景、发展脉络、人物命运基本上交代出来,小说的情节发展便在此基础上展开了。 课题“林黛玉进贾府”是编者根据节选内容拟的。林黛玉因何进贾府?原来贾府的老祖宗贾母有两个儿子名贾赦、贾政,一个女儿名贾敏。贾敏嫁林如海,只有一个独生女便是林黛玉。林黛玉母亲因病去世,外祖母念及黛玉年幼无人照顾便派人把黛玉接进贾府。作者把此事安排在第三回,也就是全书的序幕部分,显然是借黛玉进贾府来描写小说的典型环境,让贾府中一些重要人物登场亮相,并为主人公林黛玉和贾宝玉第一次见面作了安排。因此,认真阅读课文对我们了解《红楼梦》很有意义。 

      3、研析新课 

      思考并准备回答问题:“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这次来了,她看到的、感受到的与别家有哪些不同? 

      (1)贾府地处什么地方,她来到贾府门前看到了什么情况? 

      (2)进入贾府到贾母居处,她看到了什么? 

      (3)她去拜见二舅舅时又看到了什么? 

      4、认字解词 

      (1)给字正音。 

      敕造( ) 阜盛( ) 绾着 ( ) 内帏( ) 盥沐( ) 

      两靥( ) 忖度( ) 宫绦 ( ) 嗔视( ) 


展开全文阅读
      (2)解释词语。 

      小厮: 

      厮认: 

      纳罕: 

      敛声屏气: 

      茗碗: 

      憨顽: 

      懵懂: 

      草莽: 

      潦倒: 

      纨绔: 

      膏粱: 

      劳什子: 

      偏僻: 

      便宜: 

      态度: 

      不经之谈: 

      体格风骚: 

      可怜辜负好韶光: 

      惫懒人物: 

      林黛玉进贾府 

      教学目标 

      (-)了解古典小说中常用的、古今义不同的一些词语的含义。 

      (二)品析本文围绕中心事件运用多种方法介绍人物的写法。 

      (三)学习运用涵泳法、评点法进行审美的活动体验,感受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美。 

      (四)认识《红楼梦》的反封建意义和作者曹雪芹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态度。 

      难点、重点 

      (-)这篇课文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中心事件,通过林黛玉的见闻,介绍了众多的出场人物,但所使用的方法却绝不相同。各使用了什么方法? 

      (二)作者是怎样从侧面、正面描写贾宝玉的?这些描写表现了贾宝玉怎样的性格特点? 

      (三)林黛玉的性格特点是"细心、多虑与自尊",请分析课文是怎样刻画出这些特点的。 

      (四)课文的5.6两个自然段集中刻画了王熙凤的性格,分为五层:一是人物出场,二是肖像描写,三是贾母之言,四是见林黛玉,五是回王夫人的话。分析这五层内容表现了王熙凤怎样的性格特点? 

      (五)《红楼梦》的第三回"初步展现了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的概貌"。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这一典型环境?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依据线索欣赏典型环境 

      (2)、学用涵泳法欣赏黛玉和宝玉两位“心有灵犀一点通”的人物。 

      (一)、导入 

      (1)、简述“木石前盟”的 神话故事 

      (2)、从板块名中“俊眼”二字入手 

      (二)、速读课文 

      要求: 

      1、划出文中有关环境描写的文字。 

      2、分类研究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三)、交流活动 

      待同学(可以是小组发言人)充分发表意见后,分别给予提示,最后由教师作结。 

      小结:透过林黛玉的眼睛,我们看到了贾府那宏伟的外观、讲究的布局,华贵的陈设,那皇帝御书的金匾、乌木錾银的对联,那等级分明的礼仪,豪门贵族的气派,果然与别家不同。从中我们不是也看到了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和阶级对立、阶级压迫的社会现实吗?可以说贾府这个典型环境就是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 

      (四)、涵泳品味,欣赏人物 

      1、分析黛玉和宝玉(两位主角)性格特点及表现。从行动、语言、肖像、心理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独特而鲜明的个性。 

      2、从整部《红楼梦》的角度来分析红楼梦中的人物命名规律,告诉学生红楼梦中人物命名的方法大致有三种:“谐音法”、“倒读法”、“拆字法”,让学生明白红楼梦中的人物命名已暗示了该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五)、作业 

      1、理解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的含义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2、欣赏荣国府三代当家主妇:贾母、王夫人、王熙凤。分析王熙凤的性格特点及其表现。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比较欣赏中,分析人物形象。 

      (2)、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俊眼”。(人物描写训练) 

      (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要求比较荣国府,分析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现在我们一起来比较欣赏一下。 

      (二)、比较欣赏,审读人物 

      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求同探异: 

      (1)、分析贾母、王夫人、王熙凤三位人物的共同点、不同点,重点分析王熙凤的性格特点及表现。 

      (2)、从人物出场,比较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性格异同。 

      教师依据学生交流情况,及时指导,随时调整。帮助学生在学会比较,在比较中懂得欣赏,揣摩人物描写的方法。 

      (三)、人物描写片段训练 

      写自己熟悉的人,要准确写出人物的个性。 

      (四)、作业 

      (1)、完成《活动体验》题一。 

      (2)、完成《积累与应用》题二。 


展开余文
      课堂练习(一) 

      1、选出注音没有错误的一组: ( ) 

      A、阜(fŭ)盛 敕(chì)造 规矩(jŭ) 戏谑(nuè) 

      B、两靥(yè) 忖(cŭn)度 钗钏(chāichuàn) 作揖(yī) 

      C、怯(què)弱 纳罕(hăn) 盥(guàn)沐 宫绦(tāo) 

      D、憨(hān)顽 嬷嬷(mó•mo) 惫(bèi)懒 嗔(zhēn)怒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 ) 

      A、皮囊 文彩精华 不经之谈 用手拭泪 

      B、诽谤 一射之地 东施效颦 蘖根祸胎 

      C、疯癫 混世魔王 纨裤膏梁 珍惜韶光 

      D、嗔视 宸翰之宝 轩昂壮丽 绾着发髻 

      3、选出加点词解释全对的一项: ( ) 

      A、阜盛(盛、多) 放诞(欺诈) 不经之谈(常理) 

      B、忖度(揣度、思量) 恍若(忽然) 宸翰(北极星,代指皇帝) 

      C、乖张(偏执、不驯顺) 韶光(美) 玷污(白玉上的污点) 

      D、轩昂(高) 敕造(帝王的命令)东施效颦(皱眉头,代指黛玉) 

      4、下列语句是文中对几个人物的眼睛的描写,与人名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 

      a、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目真视而有情。 

      b、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 

      c、俊眉修眼,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 

      d、两弯似蹙非蹙?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A、贾宝玉 王熙凤 贾惜春 林黛玉 

      B、林黛玉 王熙凤 贾探春 贾宝玉 

      C、王熙凤 林黛玉 贾宝玉 贾惜春 

      D、贾宝玉 王熙凤 贾探春 林黛玉 

      5、对文中所写“荣禧堂”中那副对联的用意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用来点染官宦人家的富贵气象。 

      B、用来显示高贵门弟的权势和财富。 

      C、用来批判炫耀财富的朱门大族。 

      D、用来揭露富贵人家的奢华。 

      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 

      B、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 

      C、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 

      D、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 

      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 

      B、一时进入正室,早有许多盛妆丽服之姬妾丫鬟迎着…… 

      C、穿过一个东西的穿堂,向南大厅之后,仪门内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鳞次栉比,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比贾母处不同。 

      D、台矶之上,坐着几个穿红着绿的丫头,一见他们来了,更忙都笑迎上来…… 

      8、下列关于课文的几段评语中,评语与原文搭配一致的一项是( ) 

      ①、如见如闻,活现于纸上之笔,好看煞。 

      ②、试问诸公,从来小说中可有写形追象至此者? 

      ③、声势如现纸上。 

      ④、第一笔,阿凤三魂六魄已被作者拘定了,后文焉得不活跳纸上,此等非仙助非视非神助,从何而得此机话耶? 

      a、不一时,只见三个奶嬷嬷并五六个丫鬟,簇拥着三个姊妹来了。 

      b、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c、(黛玉)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d、台矶之上,坐着几个穿红着绿的丫头,一见他们来了,便忙都笑迎上来,说:“刚才老太太还念呢,可巧就来了。”于是三四人争着打起帘笼,一面听得人回话:“林姑娘到了。” 

      A、①d②b③a④c 

      B、①d②c③a④b 

      C、①b②a③d④c 

      D、①c②a③d④b 

      9、下列对《红楼梦》主题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封建叛逆者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腐败、罪恶的社会现象和各种尖锐的社会矛盾,揭示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 

      B、小说通过贾府由极盛到衰败的过程,表现了富贵如过眼云烟、万事转头空的哲理。 

      C、《红楼梦》通过描绘一批纯洁少女的悲惨遭遇,提示了封建社会妇女的苦难,表现了红颜薄命的普遍现象。 

      D、《红楼梦》通过贾府由盛转衰,再归复崛起的叙述,真实地表现了世间万物“物极必反”的朴素真理。 

      课堂练习(二) 

      1、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 

      贾母因笑道:“外客未见,就脱了衣裳,还不去见你妹妹!”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大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看罢,因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不可。”贾母笑道:“更好,更好,若如此,更相和睦了。”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颦,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两个字,岂不两妙!”探春笑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众人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吓的众人拥争去拾玉。贾母急的搂了宝玉道:“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宝玉满面泪痕泣道:“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么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贾母忙哄他道:“你这妹妹原有这个来的,因你姑妈去世时,舍不得你妹妹,无法处,遂将他的玉带了去了:一则全殉葬之礼,尽你妹妹之孝心;二则你姑妈之灵,亦可权作见了女儿之意。因此他只说没有这个,不便自己夸张之意。你如今怎比得他?还不好生慎重带上,仔细你娘知道了。”说着,便向丫鬟手中接来,亲与他带上。宝玉听如此说,想一想大有情理,也就不生别论了。 

      1、 简析下面人物语言体现出怎样的心态。 

      (1)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答: 

      (2)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 



展开余文      答: 

      2、写宝玉“笑”、“看罢”、“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这一系列行为,表现宝玉怎样的思想性格? 

      答: 

      3、宝玉、黛玉相见时,作者为什么对黛玉的服饰只字未提? 

      答: 

      4、贾宝玉“衔玉”而生,“通灵宝玉”是贾宝玉的命根子,可他为什么要摔这一“通灵宝玉”? 

      答: 

      2、阅读下面一篇微型小说,完成5~80题 

      两条路 

      ①新年之夜,一位老人正伫立在窗前。他睁开那充满忧郁的眼睛,仰望着蓝色的天空。天空中,繁星像浮在清澈平静的湖面上的朵朵荷花。他又把目光移向大地,大地上那为数不多的比他的希望更为渺茫的人们,正朝着自己的必然的目的地??坟墓那去。如果将一岁比作一站的话,在通往坟墓的道路上他已经走过60站了。至今,他从自己的生活旅程中所获得的,除了错误和懊悔之外,别的什么也没有了。他如今身体衰弱、头脑空虚、心情凄切,尽管已值花甲之年,还是鲜舒寡适。 

      ②逝去的青春岁月,幻影般地浮现在他的眼前。他想起了父亲把他领到那个起点的庄严时刻。一个起点两条路:一条通向一个阳光明媚、恬静宜人的天地,那里大地上覆盖着丰硕的果实,天空中荡漾着甜美的歌声;另一条路通向一个遥远莫测的黑乎乎的大山洞,这山洞没有出口,洞里流着的不是水而是毒液,一些大蛇在蠕动着发出咝咝的声响。 

      ③他又抬起头来看天空,苦楚地叫着:“啊,青春,你回来吧!哦,爸爸您重新把我放在生活道路的起点吧!我会选择那条光明之路的。”然而,他的父亲已经辞世,他的青春已经流逝。 

      ④他看见一道道移动着的光从黑暗的沼泽地的上空掠过去,消失了;他还看见一颗星从天空坠落下来,消失了。“啊,我的年华,我的生命!”懊悔无济于事,反倒如支支利箭穿过胸膛。他想起了儿时的伙伴:他们和自己同时踏入生活,但是他们走上的是劳动之路,是道德之途,值此新年之夜他们更是荣耀和愉快。 

      ⑤高高教堂上的时钟响了,听见这钟声,他回想父母早年对他??一个犯着错误的孩子??的爱抚,回想起父母给他知识,为他祈祷。他沉浸在羞耻和悲切之中,怎么也不敢再仰望夜空??那安息着父母之灵的夜空。泪水从模糊的眼里流出来,滴落着。他绝望的晃动一下身子,呼喊着:“回来吧!我的青春,你回来呀!” 

      ⑥果然,他的青春回来了??那上面的一切都是他的年夜梦,惟有梦中所提到的他的过失是真实的。他还年轻,他感谢上苍??他还拥有时间,他还没有错过起点,仍然可以自由地踏上那第一条路,这条路也会给他荣耀给他愉快…… 

      ⑦那些今天仍然在生活的门槛徘徊,对生活之路选择不定的人们,请记住:当岁月流逝,当你发现自己的脚步已蹒跚在通向黑乎乎的大山洞的山道的时候,你会痛苦的呼喊着:“回来吧,我的青春,你回来呀!”但,这已是枉然呼喊。 

      5、第②段中所说的“那个起点”有什么含义? 

      答:指的是 

      6、第④段,“他”看见光和星为什么呼喊“啊,我的年华,我的生命!” 

      答: 

      7、体味第⑥段中画横线的文字,为什么“这条路也会给他荣耀给他愉快”? 

      答:因为 

      8、这篇小说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特色?请简要回答。 

      答: 

      (一)参考答案 

      1、B(A项中“阜”读fù,“谑”读xuè;C项中“怯”读qiè;D“嗔”读chēn) 

      2、A(B项中“蘖”应为“孽”;C项中“裤”应为“绔”,“梁”应为“粱”;D项中“嗔”应为“目真”) 

      3、C(A项中“诞”应意为“狂妄”,B项中“恍若 ”应意为“仿佛”,D项中“颦”应意为“皱眉头”) 

      4、D 

      5、A(“座上珠玑昭明月,堂前黼黻焕烟霞”是用来形容座中人和堂上客的衣饰华贵) 

      6、B(A项中“态度”,在文中意为“言谈举止所表现的神态”;C项中“形容”,在文中意为“形体和容貌”;D项中“风骚”,在文中意为“姿容俏丽”) 

      7、C(鳞次栉比:形容建筑物很多,用在此处,与语境不合) 

      8、B 

      9、A 

      (二)参考答案 

      1、(1)步步留心,时时在意。(2)对封建文化的不满和叛逆。 

      2、贾宝玉这样做,表现其无拘无束的行为习惯和性格。 

      3、在宝玉眼中,服饰是不屑之物,所以视而不见。作者这样处理,意在更好地突出贾宝玉的对世俗的反叛性格。 

      4、表明他不愿顺从封建家长的意志,力图摆脱他们强加给自己的枷锁。(解说:贾宝玉是贾母的心尖儿宝贝,王夫人的唯一儿子,贾氏家族光宗耀祖的希望,是他们的命根子。然而贾宝玉并不看重“通灵宝玉”,骂之为“劳什子”,“狠命摔去”,不愿顺从封建家长的意志,抗拒他们强加给自己的枷锁) 

      5、“那个起点”指的是一个人即将步入社会生活的起点,它可以是正确人生之路的起点,也可以是错误人生之路的起点。 

      6、光的掠过、消失,星的坠落、消失,有“青春虚掷,年华已尽”的象征意义,见景生情,引起充满恐惧的联想。 

      7、因为那是劳动之路,是道德之途。事实证明,走上这条路的儿时的伙伴都得到了荣耀和愉快。 

      8、①虚实结合;“年夜梦”写得很逼真,笔锋陡然一转,回到现实,一扫凄切的氛围,现出一缕光明,加之结尾的劝诫,作品的思想内容显得积极深刻。②以描写人物心理活动为主体。③环境描写有象征意义。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三教学设计 林黛玉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金岳霖先生》教案3
下一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3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