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1429  
标签:教学论文
让问题来引导阅读教学(网友来稿)
陕西省汉中市第二中学 林文华

      题记:教学的本质是一种交往活动,是通过师生的交往活动而实现的共同学习、共同探索、共同发展的过程。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传递——接受;现代的教学模式应该是:问题——发现。

      当家长满怀期待地问孩子:“上课回答问题了吗?”孩子却说:“老师不停地讲,根本就没有提问题!”是啊,我们的语文课讲风盛行,怎一个“讲”字了得?难怪一个法国教授说:“最困难的事情是如何让我们的老师闭上他们的臭嘴!”

      到课改的课堂去看看,如何呢?据我看来,表面上热热闹闹,一会让学生整体感悟(其实是不得要领的胡说八道),一会又是分组讨论,七嘴八舌,不了了之,一节课下来并没有解决几个实际问题,课改的“三维目标”一个也没有落实。

      让问题来引导阅读教学,让练习来充实阅读教学,让积极的思维活动伴随阅读教学的全过程,这在过去、现在、以至将来都应该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爱因斯坦说过:“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须知,任何一种创造性思维都是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任何一门学问都是要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总是要解决那么几个问题的,一份阅读试题也是围绕那么几个问题去设计的。

      应该说,语文学科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问题意识培养的得天独厚的土壤。阅读文本是现实生活的折射,其中有着无比丰富的问题源,只要用心读书,一定会有层出不穷的问题。另外,阅读过程也是问题意识诞生的载体,随着读者和文本、和作者、和书中人物对话的次第展开,问题一定会随之而来。语文老师不但要善于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要鼓励学生去大胆质疑、探究书中的问题。

      一、认真备课,教师预设问题。

      备课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明确教学的目标和重点,要善于把它们转换成问题,简化教学的头绪。这样一节课下来,能给学生留下一个完整的印象。比如要学习《苏州园林》一课,在第一课时如果把教学目标确定为“说明事物要抓住特点”和“学习有顺序的说明”的话,可以将此目标转化成这样三个问题:①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②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这个特点的?③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简洁的导入之后,出示这三个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默读课文,然后再回答。学生只要弄清了这三个问题,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

      在预设问题时要注意:①问题不能太笼统;②内容不能重复、含混;③可操作,可测量。预设的问题除了要体现教学目标之外,还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具有可操作性。例如,教学目标“理解本文如何围绕中心组织材料”就可以转化为“依次找出课文围绕中心选择了哪些材料?”这样具体的问题。

      二、课前预读,学生提出问题。

      问题不能仅仅来自老师的提前预设,也可以由学生在预读的过程中提出来。字词方面的问题学生可以借助工具书去解决,但对有些工具书不能解决的问题,只有提到课堂上来,师生共同解决。钱梦龙老师就经常让学生给他递条子。

      有个调皮的男生在预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一封信》后,就曾给他的还是个姑娘的语文老师提出过“成年男人的气质应该是什么样的啊?”这样十分唐突的问题。那个女老师先是羞红了脸,继而很快镇静下来,她借用舒婷的《致橡树》委婉地回答了那个男生的问题:“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老师引导大家认真阅读课文,在回答了“上帝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这个问题后,使大家初步明白了“什么是爱情”这样十分抽象的问题。

      对学生在预读中提出的问题,老师要进行认真的梳理,要抱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诚实态度正面接触。对那些暂时回答不了的问题,就干脆对学生说:“我真的不知道,等我找到答案后再告诉你们好吗?”

      三、带着问题,认真进行阅读。

      带着任务和问题的阅读才是最有效率的阅读。可以让学生默读、朗读、分角色读或用课本剧的形式再现课文内容,也可以速读、略读或者精读,但绝不可以不读课文就直接进行喋喋不休的鸡零狗碎的分析,这样会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也会使学生养成不读材料就直接答阅读题的坏习惯。

      要求学生一定要养成阅读时动笔的习惯,标示段号,圈点批注。更要勤于动脑,对所提问题进行初步的思考。学生在认真地阅读,积极地思考,那老师该怎么办呢?我们很多老师在学生读书的时候不断地打岔,自以为拥有话语权就可以随时随地对学生发号施令,来回乱蹿,其实是像苍蝇一样的可恶!你可以来回巡视,也可以站着观察;可以趁机板书,也可以和学生一起读书,但求求你千万别破坏那种渐入佳境的阅读氛围。

      四、读后提问,弄清课文内容。

      这是一节阅读课的主要环节。随着师生问答的逐渐展开,课文内容会像百宝匣一样逐层打开,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会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当然,提问是要掌握一定技巧的:有直问和曲问、顺问和逆问、单问和套问。循循善诱的提问会使学生如坐春风;咄咄逼人的提问会使学生如履薄冰;而单调乏味的提问则无疑给学生唱催眠曲,会使学生恹恹欲睡。

      1、先提基本问题。基本问题是指包括时间地点以及人物关系,关键性的细节描写,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这些基本要素。提问基本问题是为了迅速抓住课文的基本内容,提问时一定要让学生合上书,据此检查他们读书是否用心。比如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我的叔叔于勒》后,马上可以问:“我大姐多少岁?二姐多少岁?那个公务员看中了哪个姐姐?我们全家人到哲尔赛岛去游玩的时候他们结婚了吗?”这都是些细节的基本的问题,如果连这样的问题都答不上来,那就说明他根本没好好读书。


展开全文阅读
      2、于无疑处发现问题。对有些表面上平淡无奇的内容,教师要善于激疑,引导学生探讨课文的微言大义,体会作者的独具匠心。《荷塘月色》中有这样一处描写:“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瞌睡人的眼。”其实这大有学问,老师可以这样问学生:“联系你的物理知识,深夜的路灯是没精打采的吗?”学生经过一番讨论后回答说,电能是储存不住的,深夜用电高峰过后,路灯的输出功率远远大于它的额定功率,所以深夜的路灯特别明亮,简直是“兴高采烈”。老师又接着问:“从‘没精打采’和‘瞌睡人的眼’看来,作者要渲染一种什么样的气氛?”这样将学生的思路就引到“抒发个人内心的苦闷”这个主题上来了。

      3、利用矛盾,激发疑问。对立的事物往往互相排斥,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自身的矛盾或学生理解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想问题。学习《智取生辰纲》一文时,可以这样提问:“智取生辰纲的是晁盖、吴用等梁山好汉,可是为什么课文却是从杨志等人的角度来叙述的?”学生往往稍加思索就会说“是为了反衬梁山好汉的聪明机智”。老师再提醒学生结合古代章回小说的特点再思考,学生经过一番讨论后就可以得出“是为了设置悬念,引人入胜”这样的结论。

      4、化难为易,深题浅问。《雨说》一文有道课后练习是问这首诗的副标题为什么取做“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这个问题就比较难以回答。这是个大问题,如果要学生马上回答,他们一定很茫然,会感到无所适从。我们不妨先将它分解成这样几个小问题:①这首诗写于哪一年?当时的中国大陆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②作者郑愁予当时在中国吗?③为什么有人把儿童比喻成“祖国的花朵”?④副标题通常有什么作用?这四个问题由易而难,由具体而抽象,既环环相扣又层层推进。学生在联系了时代背景以及了解了作者的有关情况后,一般都会得出“副标题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表现了诗人对中国儿童的期待和祝愿”这样的结论。可见问题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必须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5、提问要有启发性。不要问诸如“二月春风像什么刀?几条垂下绿丝绦?”这样低幼弱智的问题,也不要经常拿“对不对”、“是不是”这样的口头禅来发问,这样根本没有启发性,学生的回答往往是不经过大脑的“对——”或“是——”还拖个长腔,真是匪夷所思。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带有启发性的提问会有助于学生的积极思考。提问时语言要幽默机智,能够引起兴趣。不反对学生接下句,爱接下句的学生是喜欢老师的、注意力集中的、能及时进行反馈的学生。

      需要强调的是,要紧紧围绕所提问题,不要节外生枝,乱烧野火。处于我们的文化环境,要启动学生的思维是很困难的,要保护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意见,更不能让答不出问题的学生“站后边去”。课堂问答中一旦碰撞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老师一定要大加赞赏,及时肯定表扬,一个人被另一个人肯定总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

      五、回读课文,质疑文本内容。

      老师在引导学生讨论回答了他预设的和学生提出的问题之后,还应该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去回读课文,质疑课文内容,对课文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宽加深。

      在回读《孤独之旅》的过程中,有个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杜小康是头天下午受的伤,可是第二天早上他的一只脚板底还在流血。难道这血流了一整夜?那不把杜小康流死才怪!”大家一想,真是这样啊!结合生理卫生知识,大家认识到这的确是作者的一时疏忽,这个细节描写显然是作者的一厢情愿。老师就鼓励那个学生给曹文轩写封信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当时同学们都对那个善于发现问题的学生投以钦佩的目光。

      再如《荷塘月色》的教学中,正在欣赏“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时,有学生觉得这句欠推敲,不够味,认为“歌声”破坏了静谧的氛围,是一种纷扰,夜半歌声非常恐怖!学生说理想的处理是将歌声改为“琴声”或“笛声”。老师非常赞赏这样爱思考的学生,由此启发其他同学,给出另外的方案:“像摇篮边母亲轻轻的抚拍。”如果我们的学生能把书读到这个境界,那应该是让人十分欣慰的。

      结束的时候不要忘了给学生留少量的带有问题情境的作业,可以是书面的,如阅读理解、改写课文、小论文等,也可以是口头的,如名句积累、名著阅读等。

      可见,问题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线索,由问题引导的阅读才是高效的、实实在在的、有所发现和创造的。

      地址:陕西省汉中市第二中学 邮编:723000 电话:13891622819

      作者邮箱: linwenhua66@163.com

      
标签:教学论文 让问题来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短文两篇<<日
下一篇:读千古美文,悟人文情怀——赏读《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