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6305
标签: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致蒋经国先生的信
《致蒋经国先生的信》教案
一、教学目的:
1、了解一些生僻字词的用法,并能正确、灵活地加以运用。
2、了解书信的有关知识,明白作者如何通过这种体裁表情达意。
3、通过分析作者的一些字词句的使用,体会这些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4、文章使用了许多写作手法来加强表达效果,要掌握其精髓,并正确、灵活地运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体会书信这种文学体裁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并学会如何使情感得到进一步 的升华。
2、领会书信的巨大思想内涵及其对于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重要意义。
难点:
1、理解课文中作者对往事的回忆对于书信对象所起的作用。
2、理解作者通过对各方面情况的分析如何反驳那些不利于祖国和平统一的言 论。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
四、教学设想:
可讲述一些关于台湾历史与现状的历史片的片段(也可通过图片来加强效果)使学生能够恰当、客观地认识大陆与台湾的历史与现状,感受伟大的爱国主义感情,从内心激起对祖国以及中华民族的热爱。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五、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字词)
1、生字
把晤wù 咫尺zhǐ 悖谬bèimiù 东隅yú 苟同gǒu 珍摄shè
毋庸赘言wúyōngzhuì 未雨绸缪chóumóu 难辞其咎jiū 同捐前嫌xián
2、词语
未雨绸缪:比喻事先作好准备。
毋庸赘言:不必说多余的话。
难辞其咎:难以推卸罪责。
同捐前嫌:共同抛弃过去的嫌怨。
巧言令色:指用花言巧语和假装和善来讨好别人。
珍摄:保重身体。
咫尺:比喻距离很近。古代八寸为一咫。
悖谬:不合道理的言论。
二、关于作者:廖承志
作家简介:廖承志(1908—1983),广东省归善县(今惠阳市人),1908年9月25日出生于日本东京;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1925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27年赴日本,留学于早稻田大学第一高等学院;1928年回国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任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1938年初至1942年初,在香港设立八路军办事处,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1945年6月被选为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后历任中共南方局委员、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新华社社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政务院(国务院)华侨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主任,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团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国青年艺术剧院院长,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副主任,中日友好协会会长,外交部顾问,外交部党组副书记,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任、党组书记,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第七、八、十、十一、十二届中共中央委员,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一、四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五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第六届人大主席团成员(并获国家副主席提名)。第一届政协委员、常委等职。
三、关于廖仲恺
廖仲恺(1877年–1925年),广东惠阳人,原名恩煦、又名夷白,字仲恺; 国民党革命元勋之一,党内重要左派人物。1925年被暗杀。
廖仲恺生于美国三藩市旅美华工家庭。1893年回国。1902年留学日本,先入读早稻田大学预科,后在中央大学政治经济学毕业。1905年加入同盟会,任执行部外务科负责人。1911年辛亥革命后,到广东任都督总参议。1913年随孙中山逃亡日本。1914年任中华革命党财政部副部长,之后随孙中山反对袁世凯,参加护法运动;并在国民党刊物内发表文章,赞扬十月革命。1921年孙中山到广州任非常大总统,廖为财政部次长。之后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财政部长,工人部长,农民部长,黄埔军校党代表等职。1925年8月20日于广州中央党部门前被暗杀。经调查后相信暗杀是国民党右派所为,当中胡汉民被认为有重大嫌疑。
廖仲恺1897年与何香凝结緍。何香凝同为国民党左派。廖梦醒为廖仲恺之女。廖承志为廖仲恺之子,廖晖为其孙,二人皆在中共负责统战工作。
四、写作背景
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共逐渐调整了对台方针政策,由过去强调武力解放台湾改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并大力倡导加强两岸人民往来,通过政治谈判实现国家统一,在岛内和海外产生了空前热烈的反响,对国民党僵化的大陆政策形成强大冲击。
1982年7月,蒋经国在悼念父亲蒋介石的文章中,写到“切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还表示自己“要把孝顺的心,扩大为民族感情,去敬爱民族,奉献于国家。”
很快,中共方面就作出了反应。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给蒋经国发出公开信,刊发在7月25日《人民日报》上,出乎台湾当局的意料,引起海内外瞩目。信是这样写的——(见课文)。
这封公开信的发表,引起海内外极大震动,以个人私谊,浸透民族感情,这个角度极为自然生动,亦切合廖蒋两人的实际,完全触动了中华民族之深情,海岛当归祖国大陆,中华民族和平统一是大势所趋,中共民族大义昭然明示于天下。
1982年7月,身为中共中央对台工作小组组长的邓颖超看到蒋经国在台湾发表的一篇悼念父亲蒋介石的文章,文中思乡之情浓浓。邓颖超立即召集对台小组开会研究,建议由副组长廖承志给当年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同窗蒋经国先生写一封公开信。
蒋经国1925年10月去苏联莫斯科学习,先后在孙逸仙大学(亦称中山大学)、红军军政学校读书,并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和共产党,受过马克思主义教育。青年时期的蒋经国因为身受红色赤都洗礼,还是比较倾向中国共产党的,对国民党右派势力排挤中共的那套做法深为不满。“中山舰事件”和“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时,蒋经国都曾挥泪写信给蒋介石,并发表公开声明,反对蒋介石的反共、反革命举动,要求国民党回到与中共团结合作的正确路线上来。
展开全文阅读
然而,毕竟是道不同,蒋经国最后成为在台湾的国民党政权的继承者。台湾海峡是国民党凭借的天堑,加上美国军舰的驶入,他们可以与中共暂时不再往来,像驼鸟一样,自顾而无视世界潮流,然而,毕竟是血脉同根,政治歧见难道一直能够让台湾海峡成为阻隔民族来往的天堑吗?中共决定将统一祖国提上议事日程,作为八十年代要完成的三大任务,那么,怎么向对岸沟通呢?自1949年以来,国民党坚持不接触,中共与国民党的公开“交往”,只是炮击金门和福建前线的“对敌”广播。
世事沧桑,在中共党内,能自然而然地与蒋经国称兄道弟的人不多了。这份兄弟情,当然也包含了复杂的纠葛和豆萁相煎成份在内,但不管怎么说,渡尽劫波兄弟在嘛!
廖承志之父廖仲恺是蒋经国之父蒋介石之“同志”,廖家与蒋家的渊源深厚。黄埔军校成立时,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则为党代表,母亲何香凝为国民党中央委员,蒋介石与廖仲恺同为孙中山手下的重要干部。孙中山去世后,国民党出现思想路线上的严重分裂,左右两派一时水火难容,国民党亲共的左派代表人物廖仲恺惨遭右翼分子杀害。何香凝相信杀廖乃蒋介石幕后指使,但苦于拿不到证据,而蒋介石当然也不会明目张胆这么干,所以,两家关系依然没变,党内还是同志,但实存心结。廖、蒋两家后代虽有往来,恩怨情仇却是深深难解。
1949年,新中国建立,廖承志之母何香凝出任第一任中央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廖承志任副主任委员。“文革”结束后的1978年,中央华侨事务委员会恢复工作,更名为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廖承志出任主任。
由于这层家族关系,廖承志与蒋经国既是儿时好友,又是莫斯科中山大学同学。与蒋经国同时在中山大学就读的同学中,有一批人后来成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包括邓小平、林祖涵、乌兰夫等。
此时,廖承志站出来写信,从个人角度,显示了廖家的大度,杀父之仇是上辈人的事,可以暂时不论,民族大义却是不可隐藏的,此情此意多么宏阔!此信写得文采斐然,古风扑面,温润感人,丝丝入扣,确实令人印象极深。在新中国成立三十多年来,白话文一统天下,廖承志的这篇浅近文言公开信,对于尚屡屡使用文言文的台湾,无异有着较强的亲和力,显示了特殊年代沟通海峡两岸的特殊文字力量。不仅如此,廖承志的行文不但展现了共产党强大的政治力量,也以同窗兄长的口吻对蒋经国予以鼓励和劝慰,甚至训诫,有相当程度不可替代的私谊力量。
当然,廖承志致蒋经国的公开信虽是个人名义,实际上代表的是中共中央。国家统一是中国历代政府的大要,也是中国亿万百姓的恒愿。现今,中国大陆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台湾问题便摆上了桌面,是时,廖承志负责台港澳事务,深感责任重大,听了邓颖超的意见,他亦感到,现在出面利用自己与蒋家的世交关系,采取多种形式先与台湾当局沟通,为日后两党坐下来商讨统一之事创造条件是切实可行的。
邓颖超与廖承志一起推敲公开信文句,文中引用了周总理当年在张治中给台湾故旧公开信中增加的“寥寥海天,不归何待”的话,稍加变动,又引用了鲁迅的著名诗句“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既极为感人,又道理铿锵,这都是邓颖超的妙思。正是在邓颖超领导的有情有义的对台工作推动下,海峡对岸的国民党当局终于放弃了“三不”政策,开放了对祖国大陆的探亲旅游,迈出了打破两岸阻隔的第一步。
廖承志公开信发表之后五年,一个突出的回应是蒋经国终于开放了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这是蒋经国晚年最大的历史功绩之一。在岛内,大陆籍人士大都是国民党1949年退守台湾的军政人员,他们一代而亡的危险是存在的。因为他们的后代不得回大陆,就只有向四海走散,留在台湾的并不多,就是留在台湾的,也日渐本土化,失去了与大陆的气息相应。台湾的国民党军政传统势力日渐凋零,国民党政权的本土化已不可避免。晚年的蒋经国,在大陆发出的强有力的统一声音和台湾岛内党外运动的呼声及“台独”声浪的夹击下,感到形势严峻,不能不考虑与大陆的联系了。因为对于一贯支持“中国必须统一”的蒋经国和赴台的老一代国民党统治集团来说,台湾今后往何处去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严肃课题,蒋经国为此作出了有限度开放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的重大决策。具体分两步实行,自1987年7月28日起,解除赴港澳观光限制,允许台湾民众以港澳为出境第一站;自1987年11月2日起,允许民众除现役军人和公职人员外,凡血亲、姻亲均可申请到大陆探亲,从而迈出台湾当局调整大陆政策的可喜步伐。此后,台湾当局又逐渐开放大陆非政治性出版物的进口和翻译,有限度开放大陆中药材和农产品进口,放宽对两岸通邮和经贸往来的限制。
海峡毕竟有了春水涌动,作为对台湾当局的善意回应,1987年10月14日,国务院有关部门立即发表谈话表示欢迎,保证台胞来去自由,尽力提供方便和照顾,并进一步敦促台湾当局取消不合理的限制,采取更为积极的态度。10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又公布了对台胞来大陆的接待办法,祖国大陆各地相继建立了台胞接待站。这样一来,以廖承志公开信为切入点,在中共和平统一政策的推动下,经过两岸的共同努力,海峡两岸持续了38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了。
五、听录音(课文录音)
第二课时
一、分析课文结构
全文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1)问候蒋经国,表达挂念之情。
第二部分:(2)点明写信目的,劝说蒋经国为实现和平统一作出贡献。
第三部分:(3-6)分别从民族利益、历史、蒋经国的个人抱负三个角度加以劝说。
第四部分:(7)再次表达挂念之情,并提出如有可能,可赴台探望。
二、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教师活动
1、让学生说出教师朗读的句子所表达 出文中作者对蒋经国及台湾的何种情感。(教师及时补充和纠正)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深入分析这些句子表达的情感,重点讲解作者对各种不利于祖国和平统一的言论的驳斥等句子,体会作者的良苦用心。
3、分析:一些词语从本身来说并无特殊之处,但在特定条件下使用会起到非 常好的效果。比如“瞬”表达作者的对时间流逝的追忆,很形象。提问:“期期”有什么用法?
4、进行总结,分析作者对于细节处理的妙处。
学生活动:
1、回答教师的问题:表达出了作者对蒋深切的关怀与慰问,及对台湾问题的痛 心。
2、根据教师的讲解,体会作者为了让对方 能正确认清楚形势,摒弃各种不利于祖国和平统一思想的错误影响,为和平统一清除各种障碍,这也是符合对方的长远利益的。
3、讨论回答:“期期”二字把作者真挚恳切的感情具体化了,生动地写出了作者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的所思所想,而且这样的词很能从细微处打动对方。
4、通过教师的总结,把握作者的写作思 路,体会作者细节处理的妙处所在,把握通过细节处理来升华文章主旨的写作技巧。
三、组织活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师活动
1、将学生分成小组,根据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修改其已绘制的关于台湾的图画。
2、指导学生真正从内心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
3、提醒学生注意,书信与其他的文学体裁不同,内容有短小、精悍的特点。(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这一点。许多内容是需要学生在有一定背景知识的基础上,才能理解得出来的)
学生活动
1、小组进行活动,总结组内同学对文章的理解,修改各自已绘制的图画。
2、通过教师的讲解,真正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并有所感悟。
3、通过自己的感受和教师的提示,体会书信的内容要在有背景知识的基础上才 能更好理解、体会出来,因此要注意到 书信中比较细微的地方,不能忽略。
四、组织学生讨论,分析课文后半部分
展开余文
教师活动
1、提问:通过阅读全文,你发现前后内容就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而言最大
的区别在何处?
2、提问:作者为何特意举出蒋介石的骨灰迁址的事情?这样写有什么特别的含意?
3、总结:作者通过许多小事情或细微的地方来不断推进文章的内容,并逐步铺开感情。
4、组织学生讨论,理解在课文中的许多独特而形象的语句的表达效果。
学生活动
1、回答:最大的区别在于,上几件事情没 有将作者的感情升华,而在后面的内容里,作者将感情与爱国主义结合起来使感情得到升华。
2、回答:作者主要想用传统的乡情来打动蒋经国。
3、结合教师的分析,讨论这些小事情或细微的地方如何推进文章内容,又如何逐步铺开感情。
4、讨论,认识到在文章中综合运用写作手法对形象化表达作者所要刻画的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教给学生比较阅读的方法,总结全文
教师活动
1、列出相同体裁或相同情感的文章,引导学生从内容、语言和主题三个方面比较阅读这些文章。这种比较讨论没有固定答案。
2、总结全文,并告诉学生书信的积极社会意义,必须高度注意。
学生活动
1、分组讨论,主动探究这几篇文章的区别:从内涵创设、语言风格和主题思想 三个方面加以理解,各抒己见。
2、小组交流学习心得,共同分享学习经验和收获。
六、总结
这是一篇反映作者个人感情与爱国主义的好文章。虽然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但却从细微处能引起读者的共鸣。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和讲解,学生基本能够掌握比较阅读的方法和书信浓缩人生精华的思想。教师在讲解和引导的过程中应当与学生一样,始终处在爱国主义者的角度,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各抒己见,畅谈他们对这篇文章的感受和体验。书信的内容短小精悍,抓住细微处,是理解这篇文章的关键所在。
七、板书设计
致蒋经国先生的信
廖承志
蒋经国——追忆历史——谆谆劝诲——展望未来——慰问语
八、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本文是反映个人感情与爱国主义的好文章。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合作的探究精神。书信的学习一直讲究体会和个人感悟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设计问题,推进学生的学习活动,并善加指导。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本篇文章的主题内涵、语言特色,而且要教会学生比较阅读的方法,使学生在日后的书信阅读和鉴赏中学会迁移。
九、练习设计
(一)随堂练习设计
1、体会下面的字词,正确掌握其用法。
咎 咫尺 震慑 悖谬 苟同 同捐前嫌 巧言令色 未雨绸缪
2、思考教材第106页第三题,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3、三民主义是_______ 、_______ 、_______ 。
答案与提示:民族、民主、民生。
4、“外人巧言令色”中的外人的意思是什么?
答案与提示:一切有损、有意破坏祖国和平统一的人、组织和团体。
(二)个性练习设计
1、结合教师的讲解和自己的理解,说说作者从哪些角度来劝说蒋为和平统一作贡献。
答案与提示:个人、家庭、全党、全国、整个中华民族的统一和昌盛。
2、思考并回答106页第二题。
答案与提示:使文章内容很有层次、有力度;作者的感情表达很显梯度感。
3、写一篇给自己亲人或朋友的信,内容不限,关键要写出真情实感。
4、课外再阅读几篇关于此类的文章,与本文进行比较,看看它们有什么异同,并尝试着写一些评论性文字。
标签: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致蒋经国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下一篇:
吴汉何尝杀妻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