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杂文参考
》
教师随笔
阅读:681
标签:
教师随笔
关于读写结合的断想(教师中心稿)
关于读写结合的断想
赵孝云
改革读写教学,培养语文能力,养成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或者说总体目标。
读与写关系如何?杜甫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已说明了二者的关系。那么怎样读写结合呢?清人何绍基说:“作诗文必胸有积轴,气味始能深厚,然亦须读书。看书时从性情上体会,从古今事理上打量。于书理有贯通处,则气味在胸,握笔时方能流露。”这告诉我们:阅读是基础,写作是表达,读写必须结合。我们在读写教学中,紧扣语文教学大纲,扎扎实实地务“本”,千方百计地从现行教材中去寻找“读写结合点”,或从内容上挖掘,或从形式上联系,按照一定的写作顺序把课本上的东鳞西爪、支离破碎的东西,归结到一起,拟定一个作文训练计划,较好地解决了读写结合的问题。“诗要反复的吟,词要低徊的诵,文要周回的默读,小说要耐心的看”。引导学生注意用自己的体验去欣赏作品。阅读教学的最高层次就是触发,有作品感悟到其他的内容,让学生从作品出发,又从作品跳出来,有属于学生自己的心得体会。阅读中,理解是基础,鉴赏是提高,触发写作灵感则是升华。使学生读有例文,写有样板,在训练中找规律,在模仿中求创造,作文有“序”可循,有“本”可务。
读写结合,读了一定要写。读书会让我们的学生更加善于思考,更加远离浮躁,从而让我们的学生更加有写作的智慧,让我们的作文更加美丽。古人说“诗言志,词言情”。其实,不管是古诗词,还是现代文,绝大部分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感情的载体。要使学生品味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和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就必须诱导情感因素的激发。阅读应以情感去诱导情感。“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如《背影》,让学生举出身边的真实事例:辛勤的父亲依然在亲人面前露出笑容;母亲拖着疲惫的身子回来,还要做饭;父母亲把好吃的东西留给孩子等,都能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对父母之爱的真切体验,并“同化”感受那个肥胖的、迈着蹒跚步子的父亲的背影,并为一片父爱真情所感动。读写要结合,读了一定要写,首先,要学生认识到写并非难事,“为之,难则易;不为,易则难”,读写要“严定课程”,数年劳苦,贵在专一,锲而不舍,方有成效。只有“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读书时还应讲求方法,“博学之,审问之”;其次,还应多读,“学而不思则惘”“凡事思所以然,天下第一学问”,因此要“慎思之,明辩之”,方可由“思索以通之”;其三是多练习写作,任何事情的成功,都离不开实践,学生作文也不例外,因为读十篇不如做一篇,所以多看自知,多做自好。读写结合过程突出了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了知识,科学的训练了技能,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读写能力。
(此文刊发在华中师大《语文教学与研究》1989年1月第一期第30页)
标签:
教师随笔
关于读写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谈谈古诗意境和表现手法的鉴赏(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
三读《花未眠》(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