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3255
标签:
教学论文
地球人都知道——来自一条广告词的新成语(网友来稿)
陈林森
现在在报刊、网络等媒体上经常看到听到一个新的流行语——“地球人都知道”,它的意思就是“所有人都知道”、“大家全知道”,带有夸张、调侃的语气,同时又通俗易懂、老少咸宜,似有取代传统成语“众所周知”“家喻户晓”“尽人皆知”等等之势。那么它来自何方?其实地球人都知道,它来自一条广告。
2000年中央电视台播放了一个广告节目,多次出现赵本山身穿“北极绒”保暖内衣,被外星人劫持、冰冻,本山大叔被解冻后安然无恙,向外星人讲明实情:是“北极绒”起了巨大作用,并且建议外星人:“怕冷就穿北极绒,地球人都知道。”从此,一个通俗易懂、让人过目不忘的内衣广告,把人们带入了保暖内衣的世界。由于赵本山作为笑星的巨大影响,这句广告词被广大观众熟记,纷纷用在口头和书面,特别是在网络上更加流行,成为新世纪产生的最有影响力的新成语之一。
例如:
①温州人爱买房,这不用说,地球人都知道。近期又有媒体爆出新闻:“温州人买房三级跳,开始投资境外房产”,看来温州人大有让全世界都知道他们爱买房的趋势。(《上海商报》 2004年12月24日)
②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李咏,“地球人都知道”,但是提起哈文,却没有多少人熟悉。(《羊城晚报》2005年12月10日)
③地球人都知道的事情似乎并不多,譬如拉登究竟藏在哪里,地球人知道的就不多。但是,地球人都知道上海人有钱。(《深圳晚报》2006年3月16日)
④胡领班眼睛亮了一亮说:“咋不知道!鲁煤窑的小姘二窑婆子,知名人士!不光我知道,地球人都知道!……”(马秋芬《蚂蚁上树》,《芒种》2006年第6期)
⑤巴西的足球厉害,这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情,不过广大篮球迷没有想到,巴西的篮球也是这么强大(《楚天金报》2006年8月9日)
⑥如果真有像那些骗子形容的那样能一夜暴富的话,他为什么不自己闷声发大财,非得嚷嚷着让地球人都知道。(《中国证券报》2006年8月22日)
⑦“地球人都知道我没有学过唱歌。”尚雯婕毕业于复旦大学法文专业,工作一年就升职为法资公司总经理助理,过着很多人梦寐以求的白领生活。可是在这个夏天,她却辗转杭州、成都、广州三个唱区,经历过一次次挫折,终于在超女的舞台上创造了奇迹。(《燕赵都市报》2006年10月6日)
“地球人”这个概念本身就是对传统概念的一个颠覆。在汉语词库中本来只有“人类”“全世界的人”“世界各国人民”等词语来指称整个地球上的人,并没有“地球人”这个词条。在那条内衣广告中,赵本山本来是针对外星人才使用的概念。因为(假如)外星人抵达地球,他们是没有“人类”“全世界的人”“世界各国人民”等概念的,在他们的视野里,所有在地球上所看到的“人”,都是“地球人”。因此“地球人”的称谓甫一出现就十分新奇,但在实际生活中,目前它还没有被赋予取代“人类”一类概念的地位。当人们模仿赵本山使用这个台词的时候,这个全新的概念就在整个短语中成为一个亮点,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在看到或听到这句流行广告词的时候,人们脑海里不由自主地会浮现赵本山这个全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超级大笑星的搞笑形象和有关镜头,平添了一股诙谐、幽默的喜剧效果。如果我们较真的话,实际上不会有任何事情是真正为地球人都知道的,因此它所指称的对象不过是相当一部分人知道、很多人知道、圈内人都知道的事情。但人们并不计较这一点,反因为它的极度夸张而使人们感受到一种浓浓的戏谑色彩和轻松氛围。此外它的流行也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许多方面都在迈向世界、与国际接轨、采取全球视角等新的思维、理念不无关系。由于上述原因,“地球人都知道”这句普通的广告词就在各种媒体尤其是追求轻松活泼风格的网络文体上不胫而走,大行其道了。今日我上百度搜索,得到2010000条搜索结果,在Google上则搜索到5550000条。好家伙,几百万呀!
来自广告词的新成语并不只有“地球人都知道”这一条,比如“心动不如行动”“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等等,也都在民众中广为流传。广告词成为新成语的一大来源,这是新成语不同于传统成语的一个鲜明特点。传统成语多有典籍的来源,是千百年来逐渐累积和推广开来的,是由少数知识精英慢慢地向普罗大众扩散、流布的,而来自广告、影视剧、武侠小说、体育新闻等的新成语,却是一开始就走向大众,呈现出从草根向精英的逆向流动。以至于在“地球人都知道”成为一个地道的流行语以后,我们的辞书仍未能作出适当的反应。这一事实,进一步证明了这样的一个真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
最后套一句广告词结束:本山广告做得好,不如“地球人都知道”!
作者邮箱: xzcls48@163.com
标签:
教学论文
地球人都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打工仔的钱“堆成山”了吗?——夸张不应悖理(网友来稿)
下一篇: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李星不良心理的矫正个案(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