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1933
标签:
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一次大型的泥石流
十四 一次大型的泥石流
憗拕
一、教学目的:
1.了解科学说明文的一些特点,学习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一种自然现象的发生、崐 发展直到结束的全过程的写法。
2.学习运用数据说明事物的方法。
3.了解关于泥石流的一些科学知识,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弄清记叙性说明文(科学考察报告)的特点及本文的说明顺序。
2.难点: 记叙性说明文中的记叙与记叙文中的记叙的差异。
三、教学时数:
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憙拑
第一课时
憗拕
字词正音:
淤yū 淤积 凹凸āotū 低于周围,高于周围 坍tān 倒塌
匍匐púfú⑴爬行,⑵爬 滂沱pāngtuó形容雨下得很大
词语注释:
*大雨滂沱:雨下得很大。滂沱:形容雨下得很大。
*呼啸吼震: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吼震:发出很大的响声。
童山: 没有树木的山。
介绍性说明文、阐述性说明文、记述性说明文各自的特点:
《人民英雄纪念碑》、《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中国石拱桥》,它们敁抓崐敁住事物的特点,按一定的顺序进行介绍敋,分别介绍了纪念碑、大会堂、石拱桥,崐是敇介绍性说明文敋。
《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阐明现代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是什么,崐使读者清楚地认识基础学科,特别是物理和数学在现代自然科学体系中的位置。崐敁抓住事物本质及与其他事物的联系进行阐述性说明敋,是敇阐述性说明文敋。
《活板》它科学地、准确地记述了泥模字的制作和泥模活字印刷的过程,崐是通过记述来说明的记述性说明文。
敁记述性说明文要科学地、精确地记述某种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敋。(如天象、崐物象的变化,生产的过程,实验的经过等)这类文章有记叙有说明,但记叙不崐是给人以形象的感染,而是为了更精确地说明问题,记叙是为了说明。
本文属记述性说明文,是一篇介绍自然现象的科学考察报告。
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概括介绍什么是泥石流。
1自然段用下定义的方法,从环境、成因、构成、情态四个方面说明了这崐一自然现象的特有属性。
2自然段介绍什么是大型泥石流。用四个动词来表现“淤埋、冲毁、阻隔、崐堵塞”。
第二部分(3─10自然段)详细介绍蒋家沟的一次大型的泥石流的爆发实况。(重崐点)
1.介绍蒋家沟泥石流的概况。(3自然段)
2.记述这次大型泥石流的爆发实况。(4─9自然段,详写)
3.交代又发生一次泥石流。(10自然段,略写)
第三部分(11─12自然段)说明蒋家沟泥石流的成因及新中国成立后防治的成绩。
憙拑
第二课时
憗拕
小结:
一、以时间为线索,采用了记叙、描述的方法:
总写这次泥石流发生在1977年夏天之后,就严格按照它发生、发展的时间崐顺序写下去“7月26日夜间”(酝酿)、“次日凌晨3时”、“6时25分”(爆发)、崐“6时40分”(高潮)“上午8时20分”、“中午12时30分”(结束)。从泥石流运崐动的规律看: 酝酿期→爆发期→高潮期→结束期(即从阵性流到连续流,又转崐为阵性流,又转为稀性连续流,变成水流)
记叙、描述看来似乎与记叙文大同小异,其实二者有本质的区别:
1.作者严格尊重科学事实,真实而全面地反映出泥石流在不同时间里表现崐不同形态等情况,旨在介绍实地考察的结果,对事物作描述性说明。
2.描述时不掺入主观的感情色彩,其目的在于将读者陌生的事物具体化,崐以便更精确地说明他们,描述是为说明服务的。
3.说明文中的描写是“使人有所知”;记叙文中的描写是“使人有所感”。
本文按泥石流发生、发展的过程,以时间为顺序,介绍了泥石流的特征、崐成因、危害和防治。
1、2两段对中间的具体描述来说是一个概括介绍,起着解题,引出主体的崐作用;3段以下各段则是一个总说,让人们认识到蒋家沟泥石流对于泥石流的崐研究所具有的典型意义,然后再具体展开,就显得自然、恰当;最后两段先是崐把说明由具体描述转入综合分析,然后指出解决的办法和实绩。所以整篇说明崐是层层相因,环环相扣的;即由概括而具体,由具体而综合,显示了说明内容崐的逻辑性,说明顺序的条理性。
二、运用科学概念和数据进行说明:
这一特点是为科学考察报告的特点所决定的。
科学概念: 滑坡、惯性力、立方米每秒、阵性流、连续流、导流堤……
观察数据: 确数: “坡度6.5%的谷地中,最大流速竟达15米每秒。”
概数: “可窜起一二十米高”“河床中淤积的泥浆厚达1米左崐 右”
展开全文阅读
恰当地运用数据,能够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等,可以崐增强真实感,增强说明效果。
运用科学的概念和精确的数据,可以显示考察报告这类文章的科学性和精崐确性。
本文还运用了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对泥石流的爆发过程进行了崐描述性说明,真实地记录了泥石流的情况,增强了说服力。
说明文中的比喻: 是为了增强说明效果,使读者对说明对象有所知,用语崐力求平易简明。
记叙文中的比喻: 是通过形象的描绘,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不仅崐使人有所知,还要有所感。
作业:
[思考和练习]第二题、第三题、第四题。
标签:
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一次大型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故都的秋
下一篇:
时钟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