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1318  
标签:教学论文
从激疑说起


      王红村

      在课堂教学中,“激疑”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学生闻一知十、举一反三的基矗对教师来说,不仅“提疑”,更应“激疑”,这是更高层次的教学艺术,我们应尽力效仿之。

      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读书而不疑,则只为“书蠹”。所以凡学问上有造诣者,总是从书中生疑,然后解疑才有所成就。

      例如牛顿若视苹果落地而不理睬,又不生疑,当然不会有成就而斐然于世了。古今中外,此类例子不胜枚举。由此可知,学而能疑,便是学习者入门之径。

      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大胆激励学生“生疑”,多问,援疑而质理。然而有些教师不大欢迎学生提问,更不乐意“激疑”,怕学生提问节外生枝,耽误教学时间,打乱教学设计;更担心自己学识浅薄,经不起学生提疑,回答不出则失身份,丢面子。其实,这是很不必要的担心和多虑。

      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朱子全书.读书法》)教师,不仅善于提出问题,加以解释,以教学生,更应激励学生自己“生疑”。古人读书,就善于从字缝中生疑。杜甫的《古柏行》中有“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的诗句,沈括说它“四十围乃是径七 尺”,意思是说它二千尺高,太细长了。黄朝英又辩解说四十围即直径四十尺,这样,高二千尺是合适的。由此,我们应当看到古人是如何细心读书,致“熟处”如何“生疑”的。

      有的教师担心,学生的脑子里尽是古里古怪的想法,甚至异想天开、不着边际地“生疑”,提些怪问题,让人难以捉摸,不能“解疑”。我认为教师不必为此担忧,古往今来,多少谎诞不经的想法终变为现实,科技正是在“异想天开”中发展的,进步的,学生有“怪”念头是好事,教师对不可解者,应向学生说不懂,不能不懂装懂,这样不是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吗?数学家陈景润不是中学时听老师说有个“哥德巴赫猜想”而更焕发了他学习的热情吗?

      所以,我认为在棵堂教学中少些“满堂灌”,避免学生被动“接受”,而应多点“激疑”,让学生主动“吸收”。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扬起求知的风帆,去遨游知识的海洋。

      
标签:教学论文 从激疑说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从人文精神看教学方法
下一篇:高三作文训练的认识、要求与设想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