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612
标签:
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知识与技能归纳(教师中心稿)
第五单元知识与技能归纳
本单元包括四篇宋代散文,在教学中需要了解唐宋八大家所代表的宋代散文的创作成就,理解散文中蕴涵的历史教训和人生哲理,还需要复习掌握相关文言文知识,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落实文言文句子的翻译,立足课内、兼涉课外,为高考文言文的阅读夯实基础。
一、知识点整理
1、通假字
(1)暴霜露,斩荆棘 暴,通“曝”,冒着。
(2)暴秦之欲无厌 厌,通“餍”,满足。
(3)当与秦相较 当,通“倘”,如果。
(4)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名字下加的美称。
(5)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函胡,通“含糊”,声音重浊而模糊。
(6)至莫夜月明 莫,通“暮”,晚上。
(7)汝识之乎 识,通“志”,记住。
(8)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考,通“拷”,敲打。
2、古今异义
(1)俨骖騑于上路
古:高高的道路;今:走上路程,上轨道。
(2)思厥先祖父
古:祖辈、父辈;今:指父亲的父亲。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终究,到……结局;今:连词,表示另提一事。
(4)可谓智力孤危
古:智谋和力量;今:指理解事物的能力。
(5)后秦击赵者再
古:两次;今:表示又一次。
(6)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先例,旧事;今: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7)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十分之一;今:数词。
(8)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不平常,不一般;今:很,十分。
(9)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古:到;今:连词,表示另提一事。
(10)于是余有叹焉
古:“于”,介词,译为“由”;“是”,代词,代这种情况。
今:合用为连词。
(11)岂非人事哉
古:人力所及之事;今:指有关人员录用管理等事宜。
(12)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古:属官,下属;今:做某种事。
(13)空中而多窍
古:中间是空的;今:天空上。
(14)自以为得其实
古:那事情的真相;今:实际上。
(15)与向之噌 者相应
古:先前;今:方向,相对。
3、常见实词
(1)非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不是)
②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类)
③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家族)
④谪戌之众,司》抗于九国之师也 (不,没有)
(2)得
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得到,获得)
②此言得之(适宜,得当,引申为正确)
③诚不得已(能够,可以)
④君为我呼人,吾得兄事之 (读dei,必须,应当)
(3)势
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形势)
②其势弱于秦 (势力,力量)
③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形状)
(4)道
①有碑扑道(道路)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道理)
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主张)
④何可胜道也哉(说,讲)
⑤策之不以其道 (方法)
(5)盖
①日初出大如车盖 (车盖)
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承接上文表原因,可译为“因为”)
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
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则吵矣 (大概)
(6)文
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文字)
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纹)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 (文章)
④文过饰非 (掩饰)
(7)归
①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归附,归依)
②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返回)
③知其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归还)
④若水之归下也 (归聚,汇聚)
⑤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返回)
(8)易
①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容易)
②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轻易)
③以乱易整,不武(替代)
④天下事有难易乎 (容易)
(9)告
①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少牢告庙,请其矢(祭告,祷告)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告诉,告知)
③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告之于帝 (上报,报告)
④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祭告,祷告)
(10)鼓
展开全文阅读
①微风鼓浪 (振动)
②噌吨如钟鼓不绝 (一种打击乐器)
③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击鼓)
(11)殆
①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危险)
②郦元之所邮闻,殆与余同 (大概)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通“怠”,懈怠)
④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几乎,近于)
(12)发
①而大声发于水上 (发出,发生)
②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发射,射出)
③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出发)
④舜发于畎亩之中 (启用,被任用)
⑤发闯左遗戍渔阳九百人 (征发,征调)
⑥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 (拿出)
⑦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发动)
⑧而又有剪发杜门,佯挂不知所之者 (头发)
⑨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抒发)
⑩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 (发送)
11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勒草庐之中(拜访)
12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反而)
(13)始
①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开始)
②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当初)
③余始循以入(开始)
④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才)
4、常见虚词用法
(1)或
①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有人)
②马之千里者,—食或尽粟—石 (有时,偶或)
③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有的……有的……)
④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或许,也许)
(2)乃
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是,就是,副词,表示判断)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竟然,居然)
③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
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 (才)
(3)然
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如此,这样)
②吴广以为然(对,正确)
③有穴窈然(......的样子,形容词词尾)
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但,但是)
(4)与
①与尔三矢 (给)
②求!无乃尔是过与 (通“欤”)
③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为,给,替)
④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给)
⑤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和)
⑥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亲附,亲近)
(5)其
①吾其还也 (语气副词,表示祈使,可译为“还是”)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语气副词,表反问,可译为“难道,岂”)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示估计,可译为“大概”)
④于乱石间择其—二扣之 (代词,其中的)
⑤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代词,前者可译为“它的”,后者可译为“那些”)
⑥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代词,指代第一人称,我,自己)
(6)莫
①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通“暮”,傍晚)
②土大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不)
③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不要,不可)
④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没有人,没有谁)
(7)何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 (什么)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怎么)
③水何澹澹 (多么)
④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为什么)
⑤豫州今欲何至 (哪里)
5.词类活用
名词的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①族秦者秦也 (灭族,杀死一族的人)
②以地事秦 (侍奉)
③义不赂秦 (坚守大义)
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遇)
⑤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筑舍定居)
⑥名之曰“褒禅” (命名)
⑦则或咎其欲出者 (责怪)
⑧莫能名 (说明白)
⑨函梁君臣之首 (用木匣装)
⑩微风鼓浪 (激起)
11而此独以钟名 (命名)
12噌吰如钟鼓不绝 (敲钟击鼓)
(2)名词用作状语
①日削月割 (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②有泉侧出 (从旁边)
③一夫夜呼 (在夜里)
④仓皇东出 (向东边)
⑤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用船,坐船)
⑥事不目见耳闻 (亲眼;亲耳)
动词的活用
(1)动词用作名词
①人之愈深,其进愈难 (前进的道路)
②而其见愈奇 (见到的景象)
③则其至又加少矣 (到达的人)
④谬其传 (流传的文字)
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用作名词
①问其深 (深度)
②常在于险远 (险远的地方)
(2)形容词用作动词
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保持完整)
②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穷尽,走到尽头)
③火尚足以明也 (照明)
④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尽情享受)
使动用法
①李牧连却之 (使……退却,击退)
②忧劳可以兴国 (使……兴盛)
③逸豫可以亡身 (使……灭亡)
④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使……呜)
⑤数十伶人困之 (使……处于困境)
意动用法
①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以……为鉴戒)
6.文言句式
(l)判断句
①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②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③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④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⑤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⑥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⑦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⑧梁,吾仇也。
⑨此三者,吾遗恨也。
⑩燕王,吾所立。
11所在皆是也。
12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13此世所以不传也。
(2)被动句
①洎牧以谗诛。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③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④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⑤智勇多困于所溺。
⑥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3)省略句
省略主语
展开余文
①(其)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②(众)扶而仆之。
省略谓语动词
①至丹以(派)荆卿(刺秦土)为计……
②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省略宾语
①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
②举(之)以予人。
省略介词
①磔磔(于)云霄间。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于)绝壁之下。
③余自束发读书(于)轩中。
(4)变式句
宾语前置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定语后置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介词结构后置
①赵尝五战于秦。
②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③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二.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三、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四、文言文翻译的失误形式
(一)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 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二)以今义当古义 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广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且不可以今义当古义。下面几例翻译均是不妥的。
1、是女子不好……得要求好女。《西门豹治邺》
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找个品质好的女子。
2、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
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说的来辞让单于。
3、(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成: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4、先帝不以臣卑鄙。
译成: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这四句翻译均犯了以今义译古义的毛病。例1的“好”属于词义扩大。在古代是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对事、对物都可以修饰限制。译句应改成“这个女子长得不漂亮”。
例2的“让”属于词义缩小,在古代汉语中既可以表“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责备”之意,而现在只用于“辞让、谦让”的意思。译句中的“辞让”应改为“责备”。
例3的“去”是词义转移,由古义“离开某地”的意思,后来转移为“到某地去”。意义完全相反。译句中的“才到树林中去”,应改为“才离开”。
例4的“卑鄙”属于感情色彩变化。在古代这个词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是贬义词,指人的行为或品质恶劣。译句中的以今义当古义,应改为古义。
(三)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 例如:
以相如功大,拜上卿。
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
(四)词语翻译得不恰当 例如: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译成: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
译句中把“爱”译成“爱惜”不当,“爱”有爱惜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是“吝啬”的意思。
(五)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错误。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应该删除不译。比如表示判断的“者”和“也”或“……者也”“者……也……”,在翻译时应该从译句中去掉,并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判断词“是”。
(六)省略成分没有译出。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须翻译出来语意才完全 如:
权以〈 〉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司马光《赤壁之战》)
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
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信,而译句中没有译出来,应该在“孙权”的后边加上“把曹操的书信”,语言才显得清晰完整。
(七)该增添的内容没有增添 在翻译时,有时为了文句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必须增添一些内容,才算恰当,如: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译成: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子不团结。
在数词“两”后边加上量词“个”,语气才显得流畅。再如: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译成:因此,先主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他。译句中在数词“三”后加上量词“次”字。
(八)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 一般说来,文言文翻译必须要尊重原文的内容,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增添一些内容,以至违背原文的意思。否则,就会造成失误,例如: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
译句中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的人”原句中没有这个内容,是翻译者随意加进去的,应删去,才符合原句的意思。
(九)应当译出的意思却遗漏了 没有把全句的意思说出来,只说出了一部分意思。例如: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译成:孔子说:“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
译句把“时”的意思漏掉了,应该在“复习”前加上“按时”二字,才是意思完整的译句。
(十)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 在古代汉语中,有一种倒装句,这种句子在翻译时,一般说来,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例如: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成:寻找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没有找到。
这个句子翻译的不妥,因为原句是定语后置,在翻译时必须把定语放回到中心词前边,正确的翻译是:
寻找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却没有找到。再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译成: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筋骨的强壮。
这个译句没有按定语后置的特点来译,正确的翻译应该是: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壮的筋骨。
五.高考文言文翻译应对策略
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增加了直接翻译题,这既能考查学生对实词、虚词、不同的句式、古代文化常识、句子间的语意关系的领会,又能考查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这比以往的用选择的形式来判断文言句子翻译的正误,难度上升了。要做好这一类文言翻译题,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方法。
1、加字法
即在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字,使之成为包含这个语素的双音节词或短语。
例: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
2、替换法
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已不用或不常用,或者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古今说法不一样,这就要用今天的说法去置换古代的说法。
例:将兵与备并力逆操(《赤壁之战》)
"将"换成"率领","并"换成"合","逆"换成"迎战"。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游褒禅山记》)
"瑰"换成了"珍贵","观"换成了"景象"。
3、拆分法
有些词在文言文中使用,在现代汉语中也使用,但词义已发生变化,有的扩大缩小了,有的已发生了转移,这时翻译的时候就要使用拆分法。
例:率妻子儿女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妻子"在这里就要拆分成"妻子儿女"。
4、补充法
文言文中有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译时要将原文省略句中省略的成分增补出来,使句意完整,然后再翻译。
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促织》)
"以一头进"前省略了主语"华阴令","试使斗"前省略了"上官","才"前省略了"促织","责"后省略了宾语"之",翻译时要补上再翻译。
5、转述法
用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来表述用了某种修辞格的词语。
例: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五人墓碑记》)
"缙绅"是古代大臣上朝将手板插在腰带里,这里是借代用法,译为"做官的人"。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云"、"响"、"景"都是比喻用法,要译为"像云一样地""像回声一样地""像影子一样地"。
6、保留法
古文中的专名如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一律照抄,不必翻译。
展开余文
例: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这里除了"予"、"除"之外,都可保留不译。
7、删略法
指删去那些只起语法作用而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或某些表敬称或谦称的词。
例:战于长勺,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句中的"之"是个音节助词,可不译出来。
张良曰:"谨诺。"(《赤壁之战》)
句中的"谨"表谦称,也可删去不译。
8、调序法
古汉语中句子成分的位置与现代汉语有一些不同之处,常构成倒装句,应调整成合乎现代汉语的规范句序后再翻译。
例: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这既是一个谓语前置句,又是一个宾语前置句,翻译时谓语和宾语都必须回到它们应有的位置上,可译成"您关心别人困难的品行表现在哪里呢?
9、变通法
主要用在直译后很别扭,或根本就无法直译之处。
例如: "秋毫不敢有所近"一句,直译为"连秋天里鸟兽的毛也不敢接近",这话读起来不顺,听起来别扭,如果变通一下,译为"连最细小的东西都不敢占为已有"意思就明白多了。
10、点义法
古人在文中好用典故,翻译时不必将典故照抄出来,只需点明典故在此的含义即可。例如:谭嗣同对梁启超说:"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析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这句话中提到了程婴等四个人,翻译时无法把他们的故事也放进去,但如果全部删去则又影响文意,这时翻译出该典故在这里的含义--我要像杵臼、西乡那样为维新变法这个理想而死,以报答皇上;您要像程婴、月照那样为维新变法这个理想而出走,以图谋将来--就可以了。
11、凝缩法
对古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互文见义,互文同义这些用了繁笔的文句翻译时要加以还原,用简笔的形式翻译。
例:通五经,贯六艺(《张衡传》)
这是互文同义,可译为:"精通五经六艺。"
12、扩充浓缩法
古文中有些句子言简而意丰,有些句子言繁而意单,对这些句子就可用扩充或浓缩的办法来翻译它。
例: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论积贮疏》)
翻译时要将其扩充,使意思明豁,可译为:使敌人降顺,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
又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句子将一个意思从各方面加以铺陈,语意连贯,气势阔大,但现代汉语里找不到相应的词语来一一对译,这时可浓缩为:秦国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标签:
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第三册第四单元知识与技能归纳(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
第六单元知识与技能归纳(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