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707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知识与技能归纳(教师中心稿)


第六单元知识与技能归纳

本单元应掌握以下知识点:一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欣赏作品的情节、形象语言的方法,特别是借助联想和想象进行欣赏的方法;二是掌握文中涉及的重点文言虚词、实词;三是了解与选文相关的文学、文化知识;四是有关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特殊文言语言现象,本单元为文言文单元,既是文言文阅读训练的材料,又是文学鉴赏的训练材料,涉及的知识点在历年高考中都会出现。

一、文言词语

1.前辟四窗,垣墙周庭 / 旧时栏楯,亦遂增盛

开       砌   院子周围    栏杆

2.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安居室内,长啸高歌,(有时又)静静地独自端坐

3.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已而,然后    一共变了两次

4.先妣抚之甚厚 /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先母待她很好            内室   先母

5.呱呱而泣 / 而母立于兹 /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哭泣的声音   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   指十五岁。古人到了十五岁就把头发束起来,表示成年

6.大母过余曰:“……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到我(这里来),意思是来看我      你的身影   整天     很像

7.比去,以手阖门 / 长号不自禁 / 轩东故尝为厨

等到离开时              忍不住        从前

8.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者也

连词,表示断定事实,可译为“就是”

9.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立即整理        地址

10.独五人之皦皦,何也 / 丁卯三月之望 / 

光明显耀的样子          农历十五

11.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资财以送其行

道德品行可以作为读书人表率的人   募集钱财

12.吴之民方痛心焉     /   厉声以呵    /    噪而相逐

他    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追赶他

13.中丞匿于溷藩以免 / 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藏在厕所里                 向朝廷请示  追究

14.傫然在墓者 /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

聚集的样子        当五个人临刑的时候                      骂他

15.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 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

脸色        拿出       颈项,这里指头  用木匣把五人的头装起来

16.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 生于编伍之间 / 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做官的人                    指民间    踏上死地也不回头  什么缘故

17.矫诏纷出 / 不敢复有株治

假托的皇帝的命令     株连治罪

18.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犹疑不决,畏惧正义   篡夺帝位的阴谋   立刻发动

19.高爵显位 / 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  

假装疯狂不知逃到什么地方去

20.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可耻的人格,卑贱的行为     比较               

21.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 / 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显露在朝廷            享受到荣耀在      头颅,借指性命    门窗里面,借指家中

22.隶使之 /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像对待奴仆一样     使……屈身    在墓前表示非常愤慨   有志之士的悲叹

23.哀斯墓之徒有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这墓前空有                       说明、表明           对于国家有重要的作用

24.士民德顺昌甚   / 不期而集  / 手掷锒铛于地

感激            约会             旧时用来锁系囚人的铁索


展开全文阅读
25.余以乾隆三十九年 / 砌石为磴 / 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在                        石级   顺着,沿着       山项

26.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 半山居雾若带然 / 戊申晦 / 皆若偻

(雪)光照亮                   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脊背弯曲的样子

27.以欹为美     / 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

倾斜           公开宣告,大声号召    约束

28.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使梅屈折使梅病态

29.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智慧能力

30.甘受诟厉 / 穷予生之光阴

辱骂   尽

二、一词多义

顾  1.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回头看)

        2.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反而)

        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拜访)

稍  1.县官日有廪稍之供(公家给的粮食)

        2.稍出近之,愁愁然莫相知(逐渐,渐渐)

        3.余稍为修葺(稍微,略微)

置  1.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安放)

    2.内外多置小门(设置)

        3.沛公则置车骑(放弃,丢下) 

归  1.后五年,吾妻来归(女子出嫁)

2.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回来)

  3.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归附)

去  1.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止十有一月耳(距离)

2.比去,以手阖门(离开)

 3.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除掉,去掉)

盛  1.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兴旺,旺盛)

    2.呜呼,亦盛矣哉(盛大)

    3.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把东西放入器物中)

发  1.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拿出)

    2.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发动)

    3.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头发)

    4.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抒发)

    5.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发送)

卒  1.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士兵)

    2.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死)

    3.买五人之而函之,卒与尸合(最终,终于)

徒  1.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指同一类人)

    2.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名也,而为之记(空,徒然)

    3.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

私  1.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自己)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3.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偏向)

    4.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私下,偷偷地)

墓  1.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动词,修墓)

        2.且立石于其墓之门(名词,坟墓)   

众  1.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形容词,多)

        2. 众不能堪(名词,众人)

        3.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无矣(形容词,一般的)

    行  1.敛赀财以送其行(动词,上路)

        2.吾社之行为士先者(名词,道德品行)

        3.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名词,行为)

声  1.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动词,伸张)

        2.哭声震动天地(名词,声音)

    易  1.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动词,改变)

        2.贼易之(意动用法,轻视)

    3.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动词,交换)

阴  1.其阴,济水西流(山的北面)

    2.朝晖夕阴,气象万千(阴天)

    3.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暗中,暗地里)

始  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开始)

    2.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当初)

    3.余始循以入(开始)

    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才)

望  1.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远看)

    2.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

    3.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声望,名望)

    4.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阴历每个月的十五日)

坐  1.与子颍坐日观亭,观日出(坐在)

    2.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通“座”)

    3.王曰:“何坐?”曰:“坐盗。”(犯罪)

    4.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因为)

视  1.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看)

    2.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比较)

    3.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看待)

使  1.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让,命令)

2.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主使)

3.人皆得以隶使之(使唤,驱使)

4.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派,命令)

病  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重病)

2.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有病)

3.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使……病)

4.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

5.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担心,忧虑)

解  1.悉埋于地,解其棕缚(解开,解下)

2.后虽经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解释)

3.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明白,理解)

4.太后之色少解(缓和)

本  1.予本非文人画士(本来,原本)

2.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根本,基础)

3.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考察,推究)



展开余文穷  1.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使穷尽,用尽)

2.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完结,终了)

3.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走到尽头)

4.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不得志)

于  1.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对,对于)

2.不能容于远近(被)             

3.中丞匿于溷藩以免(在)         

4.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向)    

之  1.儿之成可得乎 (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2.顷之 (  音节助词)       

3.吾妻死之年 (指示代词,那)       

4.抚之甚厚 (代词,她)        

5.三五之夜 (结构助词, 的)        

以  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二月 (在)    

2.余始循以人 (同“而”)               

3.自唐显庆以来(连词,连接“来”)              

4.梅以曲为美 (把)            

5.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 (来)

6.而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前“以”,把;后“以”,来)    

7.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凭借)  

8.有以文人画士孤僻之瘾明告鬻梅者 (把)   

三、通假字

“通”是通用,“假”是借用。文言文中有时有本字(有的无本字)不用,而借用一个音同或音近(有的字形相似)的字来代替的现象,这个借用的字就叫“通假字”。

为何会出现通假现象呢?主要是由于古人书写或抄写时,一时记不清,临时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本字;或图省事有意写了些笔画较少的音同、音近 或形似的别字。后人对这些“代替字”、“别字”沿用下来,就成了通假字。

怎样辨析通假字呢?首先,在阅读文言文时,我们看到某个字如果用本义或引申义都解释不通,就可以从字音相同或相近方面去寻求本字。其次,由于多数通假字字形相似,其中大多数是用笔画少的字代替笔画多的字,所以我们可凭字形辨析通假字。第三,由于文言文中的字的读音与今天对某字的读音不完全相同,也由于从字形的笔画来说,虽然一般是以少代多,但也有以多代少的,因此,对于中学生,只好借助一些字典、词典和古文注释,尽量多熟记一些常用通假字。

1、赀:敛赀财以送其行(同“资”,钱财)

2、曷:蹈死不顾,亦曷故哉(通“何”,什么)

3、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通“又”

4、采: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通“彩”)

5、圜:石头黑色,多平方,少圜(通“圆”)

四、古今异义现象

汉语历史悠久,从古代汉语发展现代汉语,语音、语法和词汇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但是以词汇的变化为最大,其中一些词的字形相同,读音也相同或相近,但词义却发生了变化,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情况。

(一)词义扩大。如“好”,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现在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

(二)词义缩小。如“让”,古代即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在后一个意思不用了。

(三)词义转移。如“偷”,古义是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今义转移为偷窃。

(四)词义弱化。如“很”,古义同“凶狠”的“狠”,表程度很高,现在的“很”表程度则不怎么高了。

(五)词义强化。如“恨”,古代多表示遗憾、不满意,现在则表示仇恨、怀恨。

(六)感情色彩变化。如“卑鄙”,古时表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则指品质恶劣,变为贬义词。

(七)名称说法改变。如“目”改称“眼睛”。

因为古今异义现象的存在,我们在阅读文言文时就要注意,不能习惯性地用现代汉语的词义去硬套古代汉语中的词。学习时,要养成比较词义古今异同的习惯,要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词义。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同形异义词”很多,平时要注意积累。

1、先大母(古义:去世的;今义:在前边)

2、来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回来)

3、凡再变矣(古义:两次或第二次;今义:又)

4、首领:(古义:头颅,借指性命;今义:一个团体的领导人)

    5、慷慨:(古义:胸怀大志;今义:情绪激昂;不吝啬)

    6、私人:(古义:私党;今义:属于个人的或个人之间的)

    7、痛心:(古义:痛恨;今义:极端伤心)

8、颜色:(古义:脸色;今义:色彩)

9、其疾病而死:(文言文中,“疾”和“病”都有病的意思,但又有差别,“疾”常常指一般的病,“病”则指很重的病,二者连用时往往指病得很重。)

10、吾社之行为士先者:(这个“行为”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行为”,是两个词,“行”指品行、道德,“为”是动词,作为、成为。)

11、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非常”是指不同寻常。)

12、阳谷皆入汶(古义:山南水北谓之阳。今义:阳光,表面上)

    13、至于泰安(古义:由“至”和“于”组成,到达。今义:表另提起一件事情)

    14、多平方(古义:方方正正的,指山石。今义:数学用语)

五、词的活用

词的活用是指古汉语中某些词的灵活用法。这在文言中是相当普遍的现象。起因是那时词汇没有后代丰富,句法不象后代那样严格,分工也就不象现代汉语那样多,那样明确。以动宾结构为例,一般说,现代汉语宾语前要用及物动词,文言却常见这样的说法:王天下     哀妇人     善其身。用现代汉语的眼光看,这是名词、不及物动词、形容词充当谓语。又如“鼓”,现在看是名词, 可在《曹刿论战》中“一鼓作气”的“鼓”作动词,击鼓。《诗经》中还有“鼓瑟吹笙”的话,那就是敲击其它乐器也可以说“鼓”了。像这样的用法古人是常事,我们看是灵活,为了便于比较,我们称为活用。

词的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名词的活用

1、活用为一般动词      例如“一狼洞其中”句中的“洞”。

2、名词的使动用法      例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的“王”。

3、名词的意动用法      例如“稍稍宾客其父”句中的“宾客”。

4、名词直接状语        例如“其一犬坐于前”中的“犬”。

(二)动词的活用

1、活用为名词          例如“惧有伏焉”句中的“伏”。

2、动词的使动用法      例如“君将哀而生之乎?”句中的“生”。

3、动词的意动用法      例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中的“耻”。

4、动词作状语

(三)形容词的活用

1、活用为名词     例如“将军身披坚执锐”句中的“坚”、“锐”。

2、活用为一般动词      例如“山多石,少土”句中的“多”、“少”。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例如“必先苦其心志”一句的“苦”。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例如“渔人甚异之”一句的“异”。

(四)数词的活用

数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数目以及动作行为的次数的词,主要用来修饰或说明名词或动词,但有时也可作动词用,在句子里充当谓语。例如“六王毕,四海一”中的“一”。

名词做动词

1. 垣墙周庭                                   垣, 砌墙

2.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乳, 喂奶

3.执此以朝                                    朝, 上朝

4.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                  墓, 修墓

5.买五人之 而函之                            函, 用木匣子装

6.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烛, 照

7.予购三百盆,皆病者                          病, 生病

8.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                  绳,约束

名词做状语

1.雨泽下注                                     下, 向下


展开余文
2.使不上漏                                     上, 从上面

3.前辟四窗                                     前,从前面

4.汶水西流                                     西, 向西

5.汶水东流                                     东, 向东

6.东犬西吠                                     西,向西

7.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手, 亲手

使动用法

1.安能屈豪杰之流                                屈, 使……屈身)

2.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夭, 使……奇形怪状,

病, 使……成为病态

形容词做动词

1.乱者四应                                      乱, 作乱

2.亦以明死生之大                                明, 说明

形容词做名词

1.亦以明死生之大                                大,重大意义

2.不能容于远近                                  远近, 远处、近处

3.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先, 表率

4.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            直,  挺直的枝干

密,  茂密的枝干

正,  端正的枝干

动词做名词

1.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行, 行为

    2.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                隐, 隐情

   

六、文言句式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但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着一些差异。辨识这些差异,掌握文言文中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须的能力。大致说来,文言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结构等几类。判断句和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则要联系上下文去判断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介宾短语后置的规律,固定句式的意义和用法较为稳定,不难掌握,只要记住它的习惯用法就行了。

(一)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是用来判定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等于什么,具有什么属性或属于什么范围的句子。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文言文表判断常见的格式有:

1、用助词“者”和“也”(耳)配合,表示判断。“者”表示主语后的提示和停顿,“也”(耳)结尾表示判断语气。

(1)“……者, ……也”格式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2)“……也”格式                  例如:夫战,勇气也。

(3)“……者,……”格式         例如:粟者,民之所。

(4)“……者也”格式               例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2、“者”、“也”都不用。         例如:刘备,天下枭雄。

3、在主谓之间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4、用动词“为”和判断词“是”表示判断。

(二)被动句

在一个句子里,如果主语不是动词表示的动作的施事者,而是动作的受事者,那么这个句子就是被动句。被动句在文言文里较常见。常见的文言被动句有以下几种:

1、“主语+动词+于+名词”的格式。

2、“主语+为+名词+动词”的格式。

3、“主语+为+名词+所+动词”的格式。                            

4、“主语+为+所+动词”的格式。

5、“主语+为+动词”的格式。

6、“主语+见+动词”的格式。

7、“主语+见+动词+于+名词”的格式。                             

8、“主语+受+动词+于+名词”的格式。

9、“主语+被++动词+于+名词”的格式。

10、“主语+被+名词+动词”的格式。

另外须注意的是,除了这十种有“于”、“为”、“所”、“见”、“被”、“受”明显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外,有的被动句并无明显的形式特征,我们只能从语意上判断出它是被动句。例如:曹军破,必北还。(《赤壁之战》)破,被击破。

(三)倒装句

汉语句子的词序有一定的顺序,其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动词谓语在宾语前主语后;定语和状语在它修饰的中心词前;补语在它所补述的中心词后等等,这是古今汉语共同的特点。但是,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强调或突出句子里的某个成分,句子的词序(句子成分)常常跟上述特点不同,这样的句子我们称之为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一般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等。

(四)省略句

文言文具有简洁、精炼的特点,在不影响语意表达的前提下,经常省略某些词或某些成分。判断是否省略,主要从上下文的意思或整个语言环境去判断。翻译时,省略的往往需要补出来。省略的情况主要有:1、省略主语 2、省略谓语 3、省略宾语 4、省略介词“于”、“以”

判断句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2.妪,先大母婢也

3.贤士大夫者,冏(jiǒng)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

4.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5.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6.余所不至也

7.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8.即今之儡然在墓者也

9.斯固百世之遇也

10.贤士大夫者,……孟长姚公也

被动句

1.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2.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倒装句

    1.吾社之行为士先者(定语后置)

2.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定语后置)

3.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介词结构后置句

4.谁为哀者? (宾语前置)

省略句

1.(余)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2.多松,生(于)石罅

  3.余始循(之)以入

4.待圣人之出而投缳(于)道路

    5.断头置(于)城上

反问句

1.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用“况……欤”表示反问)

2.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用语气词“……欤”表示反问) 

3. 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用“固……哉”表示反问) 

4.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用“安……哉”表示反问)

七、文言文的翻译

对文言文翻译的要求是“信”(准确表达原意)、“达”(译文明白通顺)、“雅”(讲究用词造句,文笔优美)。翻译的方法有两种:直译和意译。

难句翻译

    1、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译:我们社里那些道德品行可以为读书人做表率的人,替他(周顺昌)诉冤,伸张正义。

    2、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译:当官而能做到不改变志向的,全国这么大,有几个人呢?

    3、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译:他那可耻的人格,卑贱的行为,比较那五个人的死,轻重到底怎样呢?

    4、亦以明死生之大

译:也就是为了表明死生的重大意义。

5、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

    译:有人说:“梅以(枝干)曲折算作美,直了就没有风姿;以(枝干)横斜为美,端正了就没有景致;以(枝干)疏朗为美,稠密了就没有美态。”固然如此。

    6、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

    译:(对这些,)文人画士心里明白它的意思,即不便公开宣告,大声号召,来约束天下的梅。

    7、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译:又不可以使天下的人砍掉挺直的(枝条),删掉稠密的(枝条),除掉端正的(枝条),来把梅弄成奇形怪状,弄成病态,拿这作为职业来赚钱。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第五单元知识与技能归纳(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第三册名句练习(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