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杂文参考
》
文言文阅读翻译
阅读:1167
标签:
文言文阅读翻译
文言文翻译的五个误区(教师中心稿)
文言文翻译的五个误区
一、古今异义不分
例: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译文: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这句话翻译不准确,旬中“卑鄙”一词在古代汉语中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而在现代汉语中是贬义词,指人的行为或品质恶劣。因而翻译时不能以今义代替古义。
又如1999年全国卷第14题“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有的考生选择了A项:在郡多有出息——在郡中有多方面的发展前途。
实际上此题中A项答案是错误的。这里的“出息”与现代汉语中表示有前途、有志气的“出息”不同,它表示在某方面“收益”。因而“多有出息”应是指道研在南清河郡中设置的产业多有收益。
二、词类活用不清
例: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2003年全国卷第16题)
当年有的考生把它翻译为:裴矩竟然能够使朝廷折服,不肯当面顺从。这种翻译欠妥,原因是考生没能正确理解“廷”字的用文言文翻译的五个误区法。“廷”在此句中应是名词用作状语,可译为“当廷”“在朝廷上”。这句话的正确翻译应是:“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
三、译与不译不分
例: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晋国王侯、秦国霸主包围郑国,以郑国对晋国无礼。
这样的译文显然不准确。首先,文中“以”没有译出,“以”应当译成“因为”。其次,文中“晋侯”“秦伯”不宜译成“晋国王侯”“秦国霸主”,“晋侯”“秦伯”是对国君的称呼,不应强行翻译。
四、添与不添不分
例: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崤之战》)
译文1:你知道什么?六七十岁,你墓上的树木两手合抱了。
译文2:你知道什么?如果你只活到六七十岁,你墓上的树木现在也该长到两手合抱了。
比较两种译文,泽文1直译,没有添加任何词语,读起来反而使人觉得意思不太明白;译文2增加的词语比较多,但能比较准确地表达意思,所以翻泽时该添加内容的必须添加。
五、古今语法规则不清
例: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寻求人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没有找到。
这句话翻译得不妥,因为原句是定语后置,翻译时必须把定语放回到中心语前面,正确的翻译应该是:
寻求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却没有找到。
标签:
文言文阅读翻译
文言文翻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教育改革和对教师角色的再认识(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
实施素质教育任重而道远(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