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1103  
标签:教学论文
观察、感悟和创造
王立威 

      早在30年代,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就说过:“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的本身。一般人都要识字,都要练习写作,并不是为了给自己捐上一个‘读书人’或是‘文学家’的头衔,只是为了使自己的生活更见丰富,更见充实。能写文章算不得什么可以夸耀的事儿,不能写文章却是一种缺陷,这种缺陷跟瞎了眼睛聋了耳朵差不多,在生活上有相当大的不利影响。(《文章例话》叶圣陶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10月第一版,第三页)”这就准确地点明了写作的重要性,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叶老的这段话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说写作重要,是因为写作水平和能力的高低是一个人能否较好地运用语文知识及其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如果一个学生经过十多年的中学教育,尚不能写出语句较为通顺,主题较为明确,结构较为完整的文章,那么肯定没有多少人认为这位学生是个合格的中学毕业生。既然如此那么板子该打在谁身上呢?因此我想就中学作文教学中的“观察、感悟、创造”这三点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谈谈观察。观察是一种写作准备过程,是摄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作者通过感觉器官的活动,对需要了解的事物或对象进行仔细察看,并以自己的情感作出判断翻。广义的观察除了指直接看到观察事物外,还可指通过其他途径获取信息。 

      阅当今一些中学生的作文,记叙文写老师,无非是夜半窗前的灯光、课本衬托下苍白的脸、放学后循循善诱的促膝深谈… …写同学无非是一件小小的珍贵的礼物、一次难以说清的误会、搬家与转学引起的终生遗憾… …议论文的论据也不外陈景润、张海迪、孔繁森、王宝森… …知识面何等的偏狭,内容何等的空洞。实际上那些写作文的学生何尝不是苦不胜言——从何处去寻找写作的材料?说到这儿就自然涉及到了观察的问题。“汝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是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教训儿子的名句。意思是说真正要学写诗,必须在诗外下功夫,也就是需要在生活中观察和实践。我所说的观察是一个广义的观察,不仅仅是指看这一简单的动作行为,它是一系列的,包括: 

      这种观察我将其称为“大观察”。从作文教学的角度来说,“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并从中增强感受能力,是提高他们写作能力的切实可行的做法。为了培养学生写作的‘诗外功夫’,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从宏观上理解生活、热爱生活,另一方面则要指导学生去熟悉身边的人物,洞察周围的事物。尤其要激发他们观察和思考的兴趣,养成其感受生活的习惯”(王在《作文教学与感受能力的培养》)。无数事实告诉我们,日常生活中培养起来的感受能力,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可以使学生更热情地投入生活,更主动地观察生活,从而更有效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对于写作来说,材料是木之本、水之源。有的人作文,提起笔来,左右逢源信手拈来,这正是刚才提到的“大观察”中的重视积累的结果。苏轼就历来主张“博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稼说》)”。至于如何积累,我概括出了以下几点: 

      (一) 博览。这早已为古今名人经历所验证,是切实可行的传统经验。“博览”即广泛阅读。 

      (二) 记诵。只是“博览”尚难以达到积累的目的,必须辅之以记诵,即用笔随时记下来,有些内容还要熟读成诵。我以为应该在“博览”中注意记诵的:1.典型例子2.名言3.警句4.谚语5.格言6.鲜活生动的口语7.精彩的描绘片段8.有特色的顺口溜9.······ 

      (三) 运用。本来积累的目的就在于运用;而运用的过程,又将积累更加巩固。所以运用既是积累之果,又是积累深入的过程。如何运用?一般的用法有两种:一为直接引用,另一种是灵活运用,即在体味的基础上,经过融化、制作而后运用。 

      其次作文教学中,在强调学生观察能力的同时,必须重视学生的感悟能力的培养。 

      感悟,是人们对自然与社会某种现象产生的一种顿悟性认识。作家、诗人常常通过语言文字,借助人、事、物、景等形象,艺术地表现他们的感悟。尽管中学生写作文不少是在摹仿,还在朦胧的感知阶段,但也有不少写出了他们的感悟。就从《新编初中作文系列训练》中选举两例吧:陈万雄的《静谧的教室》中,同学门的资助如春雷震撼着他的心灵,如春雨滋润着他的心田。“ 啊,亲爱的同学擦干你的泪水吧,抬起你的头来,集体就是你温暖的家。”这不能不说是小作者对班集体的感悟吧。又如张伟兵的《落花》,写他观落花、叹落花、赞落花后,“我一下子恍然大悟了,落花为着别人,不留恋花杆,甘心情愿覆盖在冬日的泥土上······”这不能不说是他对落花的感悟吧?其实只要你去随便翻开一本中学生作文选,皆可见他的感悟。可非常遗憾的是我们不少时候并未重视这种感悟,只是作为一种好的语句来看罢了,致使作文训练费时低效。 

      感悟,是一种深层的理解,是一种活跃的高质高效的思维能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谁要想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应发展他的思维能力。离开了思维,单独发展语言是不可能的。感悟可以快速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与概括能力,这只从近处说,从长远说是培养创造性人才,起码能提高学生的创造发明素质,此乃对其终生甚至对国家民族、全人类都会起巨大作用。” 

      那么,该怎样引发培养、感悟?明末清初学者陆世仪曾说:“人性中皆有悟,必工夫不断,悟头始出,如石中皆有火,敲击不已,火花始现。然得火不难,得火之后,须承之以艾,继之以油,然后火可以不灭。得悟亦不难,须继之以躬行,深入以学问,然后悟可以常继。”此段话告诉我们引发、培养感悟至少要三个条件:其一,要“工夫不断”;其二,要“深入以学问”;其三,要“躬行”。这几点体现在作文训练中应是: 


展开全文阅读
      一要灵活多样,循序渐进,“工夫不断” 

      初一年级可练习仿写、改写、续写感悟。如屠格涅夫在《麻雀》中的感悟是:团结友爱,弱小者才能战胜强暴,才能生存,才能进步,可以改写为“二少年勇斗强暴”。老舍的《小麻雀》可续写生与死两种结局。其实这种仿写感悟,比一般仿写结构手法更灵活,更能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世上万事万物皆可从它的形、神、质用途以及形成、经过等方面引发的感悟。比如初二年级学习《白杨礼赞》、《马说》等,可结合现实社会、结合自己借景抒怀,托物言志。初三年级继以读后感、观后感、一事一议评论文章,表示自己的感悟。 

      二要“深入以学问”,导以多种思维方法 

      世间虽万事万物皆可引发感悟,却引发不起白痴、不学无术者的感悟,只能引发具有相当学识者。 

      这正是为什么其他人没有产生对浮力、万有引力的感悟,而阿基米德、牛顿却产生了这样的感悟。因为科学知识是引发感悟的前提,也是感悟加工的结果,所以每个中学生都应该学好各门功课。因此就有一个疑问,既如此,你又为何强调从作文中引发培养感悟呢?那是因为作文长于发散思维具有独创性。下面我想谈谈作文中常用来引发培养感悟的方法: 

      1. 发现问题法。如可以写“贾雨村为何恩将仇报”、“杨朔为何梦变小蜜蜂”等。 

      2. 质疑法。对一些虽成定论的也不妨提出疑问。“果真‘生于安乐,死于忧患’吗”“真有‘桃花源’吗” 

      3. 发散思维(多视角、多角度思考)法。这是最能引发感悟的一种创造性思维。“发散”还可从正反对立两个方面去思维。如“也谈鲁迅课桌上的‘早’”,可正面赞颂他的勤奋精神,反面指出不必刻在课桌上,倘若今天的学生都效仿,就不堪设想了。 

      此外,还可用设想、联想、比喻、比较引发感悟。 

      三要“躬行”,尽力实践感悟。 

      实践既可检验感悟,还可发展、完善、升华感悟,同时又能引发产生新的感悟。作为学生虽然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是在学校实践、体验、感悟,但也必须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去引发培养感悟。 

      最后来谈谈创造。“写作是一种充满创造性的心智活动。写作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具有一定规律的创造过程。从起始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与选择,到大脑的转换加工成为主体的自为世界,然后编码、组合为全新的艺术世界,这整个流程,无不涉及写作主体多方面的创造能力。”(李绍开《创造作文教学》)比如在选择主题时,涉及主体的观察能力和直觉能力;在构思时,涉及主体的批判能力和想象能力;在谋篇布局时,涉及主体的结构能力和表达能力。可见,写作中每一个环节的深入,都是主体创造的不断推进。中学生的写作,在很大程度上亦是如此。 

      但令人遗憾的是,多少年来,不少语文教师未能认识到学生写作的创造性,没有把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提到应有的高度。尽管有的教师在克服写作教学 中的随意性、孤立性、单调性、依附性等无序状态的传统弊端,建构科学的写作教学体系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和探索,但是他们大都把立足点建立在作为客体的文章写法上——诸如开头结尾、层次结构、谴词造句以及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论证推理等,而忽视了对学生在写作中的各种创造能力的关注和培养。更为严重的是,有的教师再写作教学中,观念陈旧方法单一,其教学形式和手段是她当学生时从老师那学来的,而她老师的那一套又是从她们老师那里学来的,如此陈陈相因、旷日持久、毫无创造性的写作教学,必然会极大地挫伤学生的写作兴趣,扼杀学生的写作创造潜能,导致学生写作的惯性和惰性。众所周知,我们的教育对象是跨世纪的一代新人,在他们的身上不能没有创造的能力。正如国外许多学者认为的那样,创造能力的开发比自然资源的开发更为重要,它是国家兴衰的关键所在。因而在作文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具体操作,就是将创造学的理论和中学写作教学的规律结合在一起,实施创造性教育。 

      (一)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写作既是写作主体多种智能的综合,又是写作主体心灵的展览、人格的体现。它不仅和主体一系列智力因素相关,而且更与主体的兴趣、动机、意志、信念、追求等一系列人格因素相关。因此,在中学写作教学中,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驱动学生写作的主体意识。 

      (二)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果说创造性人格是人类创造活动的源泉和动力,那么创造性思维则是人类创造活动的核心和关键。因此在中学作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必须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开发。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从学生的想象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着手。 

      (三) 努力营造有利于写作的创造性环境。创造学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的“综合效应”,人的创造力的发挥不仅和人的主观因素有关,而且也和环境密切相关。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除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外还必须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写作的创造性环境。首先,建立畅通的写作信息渠道;其次,完善激励学生写作的机制。 

      可见,“观察、感悟、创造”三者是提高中学生写作能力的三个要素环环相扣。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它们是应当引起重视的。 

      
标签:教学论文 观察、感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京片子与民族自信心
下一篇:教师评的分数算数不算数?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