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学生随笔
阅读:8230  
标签:学生随笔
古代诗歌(部分江西籍作家作品)鉴赏提示(网友来稿)
廖小文

      说明:所选作品,尽量回避了以下两点:一是高考题中出现过的;二是课本中的名篇。

      云

      唐·来鹄

      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析]夏云形状奇特,变幻不常,“夏云多奇峰”,是历来传诵的名句。但这首诗的作者似乎对悠闲作态的片云颇为憎厌,这是因为作者的心境本来就不悠闲,用意又另有所属的缘故。

      首句撇开夏云的各种具体形象,用“千形万象”四字一笔带过,紧接着用了“竟还空”这几个感情分量很重的词语,这三个字,既含有事与愿违的深深失望,也含有感情被捉弄后的一腔怨愤。次句写“竟还空”后出现的情形,进一步写出了云的容与悠闲之状,怡然自得之情,写出了它的故作姿态。第三句似应放在首句,诗人将它放在这里,一方面是使这首篇幅很狭的小诗也有悬念,有波澜;另一更重要的方面是让它在感情发展的关节点上出现,以便与第四句形成鲜明尖锐的对照,一边是大片旱苗行将枯死,亟盼甘霖,一边却是高高在上,悠闲容与,化作奇峰花自我欣赏。跌宕有致的对比描写中,把憎厌夏云的感情推向高潮。诗中“云”的人格化使我们联想到现实生活中那些看来可以“解民倒悬”,实际上“不问苍生”的权势者。

      除夜宿石头驿

      唐·戴叔伦----非江西籍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愁颜与衰鬓,明日又蓬春。

      【析】长期漂泊,客中寂寞,又值除夕之夜,还独自滞迹在他乡逆旅。此情此景,更何以堪。这首诗就真切的抒写了诗人无穷的感慨和凄凉之情。此诗作于诗人晚年,起句突兀,却在情理之中,以设问语气突出旅人凄苦不平之情。“寒灯”,点出岁暮天寒,更衬出诗人思家的孤苦冷落的心情。颔联出句明点题中“除夜”,对句则吐露与家人有万里相隔之感(“万里”并非实际路程,而是就心理上的距离而言),这一联摒弃谓语,只用两个名词,连同前面的定语“一年将尽”“万里未归”,构成对仗,具有深沉的形象感染力。颈联写出了沉思追忆和忆后重又回到现实时的自我嘲笑。“支离”此处指流离多病。诗人一生行事,抱有济世之志,而现在不但没有实现,反落得病骨支离,漂泊江湖,这怎能不感到可笑呢?这“笑”,含蕴着多少对不合理现实的愤慨不平,是含着辛酸眼泪的无可奈何的苦笑。尾联表现万象更新,但诗人的愁苦却未改变。一个“又”字,写出诗人年年待岁,迎来的只能是越来越可怜的老境,一年不如一年的凄惨命运。这个结尾,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和不尽的凄苦况味。

      别 滁

      宋·欧阳修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析】此诗和《醉翁亭记》同样用了一个“醉”字,但并不过多的渲染那些离情别绪。后者是写游宴之乐、山水之美,此诗所表现的父老亲故送别饯宴的情景,当别是一番情味。首句写景,点明别滁的时间是在光景融和的春天,不仅写出了别滁的节候特征,也为全诗定下了舒坦开朗的基调。次句叙事,写当地吏民特意为作者饯行,气氛热烈浓重,既写出了官民同乐,又表现了滁州民众对这位贤知州离任的一片深情。后两句是抒情,诗人把自己矛盾激动的心情以坦然自若的语言含蓄的表达出来。一个“且”字用得极好,写出了诗人与众宾一起开怀畅饮的神情意态和他的内心活动。结句用的是反衬手法,音乐越是悦耳,内心就越感难受。

      此诗与一般叙写离愁别绪之作所渲染的凄恻之情有明显不同,它落笔轻快自然,平易流畅,读来非常感人。

      秋 怀

      宋·欧阳修

      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析】抒了发作者热爱生活和感叹国事的复杂感情。首联用反问句式,点明自己热爱自然而又心绪黯然的矛盾。颔联不直接作答,却承首句描绘“节物”,十字咏尽秋日佳趣。为何心绪黯然?颈联承第二句对此作了回答。尾联是愤然思归,诗人以“贤者避世”之想,表现了对与世浮沉的苟且生活的憎恶,既有儒家忧世之慨,也有道家超然物外之想。

      颔联:以纯白描手法,不仅写出了典型的季节风物,也写出了诗人对自然,对生活的喜爱之情。既有自然美景,也有市井侧景,可谓高度凝练,清新自然。

      探 春

      宋·黄庶

      雪里犹能醉落梅,好营杯具待春来。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

      【析】这是早春的季节,大雪纷飞,宛如严冬。起首两句描绘出一幅早春图景和由此表达出对春天的向往之情。诗的三、四句两句展开丰富的想象,描绘了一副生机勃勃的春意图。这两句构思的独到之处:一是表现在“便”字上,便,习也,有熟练自如之意。说明“东风”(即春风)年年运用“刀尺”来裁剪大好春色,身手不凡。二是表现在“新”字上,突出了新春伊始,唯其是“新”的刀尺,方能剪裁出新的气象。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万叶千花”语意双关,既是眼前所见的“珠蕊琼花”的奇特景色,更是想象之中的百花斗妍的春天的气象。而“一手裁”则充满了春之神造化之功的赞赏。


展开全文阅读
      这首即兴写景小诗,它只是表达了诗人一种闲情逸致,诗中洋溢着一股欢畅惊喜的情绪。

      怪 石

      宋·黄庶

      山阿有人着霹荔,廷下缚虎眠莓苔。手磨心语知许事,曾见汉唐池馆来。

      【析】头二句便突出地描写其怪,写怪石的形状,蒙上了一层神秘、怪异的色彩。后两句写怪石阅世之多,说人们在怪石上手磨袖拂,依稀听到怪石的心声。前两句是实写,一写其形状之怪,二写其年代之久远。后两句实是虚写,写其经历长,阅世多,见识广,很像一位历史的见证人,经历过千百年时代的盛衰,见识过前朝后代池馆的兴废。这一点,尤其发人深省,耐人咀嚼。

      此诗遣词造句避熟避俗,力求生新,为其子黄庭坚所效法,下开了江西派诗风。

      微雨登城二首(其一)

      宋·刘敞

      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上倚城隅。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

      【析】这是一首登楼野望之作。首句写秋日“微雨”,一个“映”字,十分贴切地抓住了自然景物的特征。次句写登城。“重楼闲上”即“闲上重楼”,这个“闲”,既表明诗人并非第一次登临此处,那样一定心情迫切,不会用一“闲”字;又暗示他亦非劳人迁客,那样一定失意无聊,岂能“闲上”?而主要的是点出诗人时有余暇,心有安闲,尽可慢慢欣赏这秋雨中的秋山景色。总之,无论属于哪一种情况,反正诗人流连忘返,最后豁然开郎:眼前这“浅深山色高低树”,不正像“一片江南水墨图”吗?这不仅是一个精致贴切的比喻,还饱含着极度愉悦之情。

      三、四句之间的比喻关系也值得玩味:上句是实景,为了用水墨画比拟,诗人有意避开色彩,仅用“浅深”二字加以形容;下句则是细致的虚拟意象,“水墨图”前着以“江南”二字,“山色”的清逸潇洒之致,就成了可以想象之物。这样由实入虚,虚实相生,更能显示景物的绰约多姿,引发了读者悠远的联想。

      西 楼

      宋·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析】曾巩的七绝风格清隽淳朴,但也有遒劲壮丽一类的。《西楼》就是具阳刚壮美之佳作。首句写西楼前面的景色,呈现出一种动与力的壮美。第二句从听觉的角度描写雷雨迫在眉睫的情态。第三句在全诗的结构上起衬垫作用。有了这一句,全诗避免了一气直下,显得跌宕有致,此句写“朱楼”既是点题,更是从楼前海景通向楼后山景的桥梁,也是由写景向抒情的过渡。末句写出了内心的豪情。作者要看“急雨”冲刷这重峦叠嶂的壮美画卷,要享受“急雨”打破雨前沉闷局面而呈现的新鲜境界,以开阔心胸。这种美学境界的追求,反映了诗人力求上进,欲有所作为的思想境界。诗中一个“卧”字,把诗人那种雍容气度生动地表现出来,动中寓静,以静衬动,跌宕有致之妙于此可见。

      城 南

      宋·曾巩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析】此诗和《西楼》风格迥异。本诗亦写雨,但它清隽淳朴,富有阴柔之美。《西楼》主要写雨前景,此诗则写雨中景和雨后景,各尽其妙。

      三、四句雨后两幅小景是:昔日绚丽似锦的桃李经受不住暴雨袭击的考验,已经零落殆尽,结束了一年一度的短暂青春;而惟有一片青草,不仅未被摧毁,反而翠绿欲滴,并且长得齐齐整整,毫无零乱倒伏之状。这暗示一条哲理:桃李虽艳丽,生命力却弱;青草虽朴素,生命力却甚强。本诗以暴雨并通过与“桃李花开尽”对比,烘托出青草的难以摧毁的精神。

      此诗能注意选取日常习见但又有典型意义的景物作为描写对象,含理趣而又不失诗意,因此既深刻又自然,耐人玩味。

      题西太宫壁二首(其一)

      宋·王安石

      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

      【析】西太一宫,在汴京西南八角镇。王安石于景佑三年十六岁时曾随父在此一游,后在变法之前重游此地,触景生还必须,感慨很深,此诗正是他真情实感的流露。

      前两句写夏日的景色,“绿”而“暗”,极写柳叶之密,柳色之浓。“柳叶”与“绿暗”之间加入“鸣蜩”,见得那些“知了”隐于浓绿之中,不见其形,只闻其声,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浑然一体,有声有色。“红”而曰“酣”,把“荷花”拟人化,“荷花”与“红酣”之间加入“落日”,不仅点出时间,而且显得荷花红颜似醉。色彩绚丽,境界甚美。第三句补写了回忆中的江南春水。三、四句有回环往复之妙。眼下是夏季,但眼前的陂水却像江南春水那样明净,含蓄地表现了抚今追昔,思慕亲人的情感。全诗景物互相映衬对照,景物动人,别有一番滋味。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宋·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析】客舟、孤帆、江水、月色、小店无灯,枯树倾侧,这一切构成了一个凄迷寂寞的境界:“无灯”说明了小店主人的孤贫。见证过此勃勃生机的枯枫也快要死去了,“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这不由不使人发出岁月易逝,年华老去的感慨。第四句笔锋一转,正面写出诗人的感想。既为曾经之地、相识之物,那么,为什么不能找到我去年停泊时系船之痕?“应有”二字,十分武断,看似无理,实则表达了诗人在孤寂愁苦中力求开拓的一种心情。同时,又告诉了读者:大江日夜奔流,过去的一切早被冲刷得干干净净。所云“应有”,其实正是“必无”。因为从反面落笔,诗中的感慨才更深一层,回味才更为隽永。

      江 上

      宋·王安石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析】此诗表达了萧散恬淡的心绪。诗写泛舟江上所见景物。写了秋阴,写了云、雨,写了青山和远处映影影绰绰的风帆,都是很开阔、很宏大的物像,然而,整首诗造成的艺术境界却不是雄健豪迈,而是空明幽淡,其关键便在一个“远”字。诗人摄取了各种远景构成他的画面。首句令人想见雨过天晴,阴云半开,一抹蓝天已带上了晚霞的辉光,给人一种悠远的感受。次句则将黄昏时的云雾写活了。“低徊”本指人的徘徊沉思,这里却用来表现含雨的暮云低垂而缓慢地移动,情趣横生,静中有动。诗人在这两句中勾勒了一幅秋江暮云图。景物的描写,低徊容与,悠然静穆,所以幽远淡雅便成了这幅画的基调。三、四句从云转到江边的青山,写出了江行的特殊感受,不仅有景,而且景中有人,景中有意,蕴深邃的哲理于寻常景物之中,启人遐思,耐人寻味。这里青山的回环曲折,帆景的时隐时现,也都构成了淡远的画面,与上面两句浑然一体,融汇无间。


展开余文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其一)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析】这是王安石题在作者退居金陵时的领居和经常往来的朋友杨德逢(别号湖阴先生)屋壁上的一首诗。首二句赞美杨家庭院的清幽。“茅檐”代指庭院,“静”即“净”。怎样写净呢?仅用“无苔”一字,举重若轻,真可谓别具手眼。何以见得?江南多雨地湿,极利于青苔生长,而此庭院连青苔也没有,不正表明无处不净,无时不净吗?“花木”是庭院内最引人注目的景物。因为品种繁多,所以要分畦栽种。这样,“成畦”二字就并非仅仅花圃的整齐,也有力地暗示出花木的丰美。

      这清幽环境令人陶醉。“一水”“两山”也被转化为富有生命感情的亲切形象而被千古传诵。后两句将拟人和描写浑然一体,交融无间“一水护田”加以“绕”字,正见得小溪曲折生姿,著一“护”字,“绕”的神情明确显示。至于“送青”之前冠以“排闼”二字,更是神来之笔。它既写出了山色,还表明山的距离不远,似乎伸手可及,描写和拟人结合起来。二者融合无间,相映生色,韵味悠长。

      午 枕

      宋·王安石

      午枕花前簟欲流,日催红影上帘钩。窥人鸟唤悠扬梦,隔水山供宛转愁。

      【析】集中描写了午梦初醒的一瞬间的情景。首句概写。季节是在交代地点时暗示出的,“花”就是春天的具体形象。“簟欲流”暗含着“簟纹如水”的比喻,说它光滑透明,如同清澈的水,仿佛就要流动。比得很准却又出之以动态的描写,形象生动鲜明。

      三、四两句在艺术表现上很值得注意。其一,突出了“鸟唤梦”“山供愁”的两种景物。语意细腻,写出了一种委婉飘忽的情态,双声叠韵,因声见情,也恰好传达出了诗人缠绵不绝的内心感触。其二,鸟唤而梦醒,梦醒而见山,见山而人愁。展示了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表现力之强并不多见。

      北 山

      宋·王安石

      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析】诗人晚年隐居金陵筑室于钟山(紫金山)的山腰中,因自号“半山”,钟山又叫北山。这首诗就是写他住在钟山是的闲适心情。

      开头两句概括了眼前的景色,然后写自己由于心情悠闲。看见树上的残花便去数,直到回家,此时的心情仍然悠闲,走走停停,也不知回家的路到底走了多长时间。

      后两句用“细数落花”来摹写“坐久”,不仅形象很美,而且构思精细。用“缓寻芳草”来解释“归迟”,不仅大有理由,而且写尽闲适之情。

      新 晴

      宋·刘分夂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析】这是一首夏日即景诗。表现了作者久雨初晴带来的欢悦之感和心境的宁静恬适。“偷”亦作“径”,用“偷”字,可以显示南风的诙谐,仿佛有意要和老朋友开个玩笑;用“径”字,则能突出南风的急切,不是轻敲,不是缓推,而是排闼而入。

      禾 熟

      宋·孔平仲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老牛粗了耕耘债,口齿草坡头卧夕阳。

      【析】这首诗很像一幅古代农村风俗画。作者孔平仲曾多次遭受贬谪,做过地方官吏。对农村的熟悉与了解,使他能够真切而生动地描绘出农村风光,而对官场的厌倦情绪,也正好借这野朴的乡村风俗得到淘洗屿宽慰。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尽管用意深,却似乎是随意写来,不加雕琢,一切似乎全在有意无意之间随意点出。

      三、四句作者写横卧坡头口齿草的老牛。这是一幅非常富有农村特色的画面:其景致的野朴,其风韵的淡远,确是传神写照。诗的主旨是通过对老牛的赞赏,抒发长期蕴积胸中的郁闷之情。自己仕途的坎坷,官场生活的劳苦,何异于老牛的耕耘之债?然而老牛的役债终有了结的时日,而自己何尝不希望尽早了却役债,像老牛那样释却重负,舒闲一下长期疲惫的心灵呢?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

      宋·黄庭坚

      投荒万死鬓无斑,生出瞿塘滟预关。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析】这两首诗是黄庭坚七绝中的冠冕之作。它们的妙处是境界雄奇。第一首的雄奇偏于动,第二首的雄奇偏于静。都显示了诗人的胸襟高旷和文辞挺拔,于政局动荡、频历艰难困苦之余,仍旧卓然兀立,雄视千古。

      第一首不正面写君山,但诗人写了他的旷达豪雄心情,也可以说已经为君山图景安排了“蓄势”。诗人之高旷如此,君山之雄浑亦必如此。及至读到第二首正面写君山,果然如此。作者并不止于当前君山,而能融合古今,把眺望时的凝思引入奇境,藉远来而登高,藉登高而望远,藉望远而怀古,藉怀古而幻念,极迁想妙得之观。

      浪 花

      宋·王寀

      一江秋水浸寒空,渔笛无端弄晚风。万里波心谁折得?夕阳影里碎残红。

      【析】王寀写的“浪中之花”,是夕阳倒映在秋水中的影子。夕阳是红色的,圆圆的,悬在天边,本不像花;但倒映在水里,微波荡漾,就容易形成幻像。加上晚风吹皱一江秋水,把这个红彤彤、圆敦敦的影子摇碎了,形成层层破折,这就更像花朵的千瓣嫣红。晚风时作时息,波浪起伏高低,夕阳倒影也就时圆时缺,有时如花之摇颤,有时似花之凋零,“红”字前再着一“残”字,更是传神之至。这“夕阳影里碎残红”是全诗之警策,诗人把它安排在结处,显然意在取得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写秋江夕照,白居易有“半江瑟瑟半江红”(《暮江吟》)的名句;把水上阳光比作花,又有“日出江花红胜火”(白居易《忆江南》)的巧譬。但王寀的《浪花》自有其不可掩的风姿。《暮江吟》描绘了江上夕阳投影,岸边露似珍珠,画面宽广,以立体感胜;王诗则集中一点,句句不离“浪花”,以层次丰富胜。白居易新月(“月似弓”)逗人遐思,王寀以渔笛作为伴奏,风调悠然有致。在《忆江南》中,白以“日出江花”写出江南火一般的青色,表现了火一样的情怀,以热烈、壮美胜;王则以“秋水浸寒空”开篇,使画面色调柔和,取境幽邃,另有楚楚动人的风致。

      春 游 湖

      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析】徐俯是黄庭坚的外甥,早年诗作受到黄庭坚的影响。但他后来极力要摆脱江西诗辰艰深雕琢的风格,追求平易自然,主张“必有是景,然后有是句”。从这首诗即可看出他暮年的诗风。

      诗写早春游湖的幽兴,目之所及,自成佳境:成对的燕子掠过水面,夹岸的桃花临水怒放,雨后的春水漫过了桥头,一叶小舟从柳阴中悠悠撑出。诗中有两个特点,一是写景秀丽的幽淡,二是以实写虚,虚实相生。全诗并无一字刻画湖光水色,仅在近水景物上做文章,就将满湖春色烘托了出来。

      江 上

      宋·董颖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注:沧江,因江水呈青色苍色故称“沧江)

      【析】作者是个穷愁潦倒的诗人,因此他的一生很可能为生计所迫而常年奔走异乡。

      全诗由江上景写到心中情,虽然传递了诗人一缕轻愁,但景象开阔,格调明快,并不陷于颓丧,表现出诗人阔大开朗的精神气质。

      “待汝成阴系钓舟”一句可谓石破天惊,神来之笔,出人意表。千百年来,诗人们的笔下,“柳”总与“别”相关,诗人在这里却不落窠臼,另翻新意,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柳”与“不别”搭在一起,运思既妙,立意也高,字面上并不曾诉说羁旅孤客之怨思离情,而读者却能心领神会,这就比明白道出显得更动人、更隽永。著一“系”字,不仅抒写出了自己惜别的心情,而且切合柳枝修长的特点,造语堪称天然而含蓄,新颖而贴切。

      都下无忧馆小楼春尽旅怀二首(其二)

      宋·杨万里

      不关老去愿春迟,只恨春归我未归。最是杨欺客子,向人一一作西飞。

      【析】这是一首思乡盼归诗。后两句的构思尤为巧妙。“春归”已令人恨,更可恨者是“杨花”,故用“最是”二字以表达进一层的“恨”。杨花无知,何能恼人?然而它的“一一作西飞”,岂不是明明有意向人炫耀?作者把无知的杨花写成有知,把杨花在由于东风而西飞的自然现象说成是故意恼人。把西飞的杨花,涂上了浓厚的感情色彩,从而表达了作者深重的思归之情。(作者是吉州人,吉州在临安之西)。

      夏 夜 追 凉

      宋·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展开余文
      【析】追凉,即觅凉、取凉。较之“觅”“取”,“追”更能表现对“凉”的渴求,夏夜苦热,外出取凉,这是古代诗人经常描写的题材,但这首诗在艺术处理上却有其独到之处:它撇开了暑热难耐之类的感受,而仅就“追凉”着墨,以淡淡的几笔勾勒出一幅夏夜追凉图,其中有皎洁的月光,有浓密的树荫,有婆娑的竹林,有悦取的虫鸣,当然,还有作者悄然伫立的身影。

      这首诗的妙处在于:作者故意直到最后才将微露其本意的线索交给读者—即然明言“不是风”,善于神会的读者自然当想到静与凉的因果关系;随即又当想到,前面出现的月光、竹林、树荫、虫鸣,都只是为揭示静中生凉之理所作的铺垫。这样,自然要比直截了当地道出本意更有意味。

      暮热游荷池上五首(其三)

      宋·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忧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析】“拦”,这是一个有意识、有目的的动作,诗人(熬了一整天,好不容易)看见细草摇头,知道风来;他简直迫不及待地把这吹起来的风全给拦住,不让它溜走一点儿。结果呢?拦是拦了,但所“得”不多,仅仅是“一西风”!“一”,把苦热难熬,简直是斤斤计较的诗人在那儿屈指计算的神情全给写出来了。

      这首诗的新颖之处,在于他把花和叶联系起来,用“低面深藏”这个常见的拟人手法,写出了事物的神态,奇妙地表达了“余热未尽”这一层主要的意思,使全诗顿时显得新鲜活泼,生动有趣。作者善于抓住生活中一瞬间浮现出的诗的意象,活脱脱地写它下来。这就是他所特有的“生禽活捉”的手法。

      新 柳

      宋·杨万里

      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景引他长。

      【析】诗人漫步赏柳,由远而近,视线也由上而下,从岸上柳条,写到水中柳景。作者出人意料,只用了一个非常亲切的“引”字,就把柳影,也即是把新柳,把整个画面写活了。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活泼、新颖、意趣和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深情,正是其冲破江西诗辰冷僻生涩的藩篱而表现的特色—“诚斋体”的特色。

      明发房溪二首(其一)

      宋·杨万里

      山路婷婷小树梅,为谁零落为谁开?多情也恨无人赏,故遣低枝拂面来。

      【析】此诗写路边的梅花。前两句写梅花的寂寞,三四两句写梅花的“多情”。诗人在山梅身上发现了多情而又无人见赏的幽谷佳人的形象与个性,或者说是诗人把这样一种形象与个性赋予了路边的山梅。不用说,这山梅中有诗人自己的影子。

      桑茶坑道中八首(其七)

      宋·杨万里

      晴明风日雨乾时,草满花堤雨满溪。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析】此诗写儿童放牧情景。山农尽管贫苦,但自然风光还是美好的。风日晴明,又刚下过雨,溪里水满,地面初干,堤上野花盛开,草当然也很肥美。这“花堤”上,不是正好牧牛吗?于是,牧童在柳阴“眠正着”,而牛则是“吃过柳阴西”,边吃草,边移动。把牧牛童子和牛的神态写活了,多么富有生活气息。

      湖上寓居杂咏十四首(其二)

      宋·姜夔

      湖上风恬水淡时,卧看云景入玻璃。轻舟忽向窗边过,摇动青芦一两枝。

      【析】此诗写西湖的静态美,寄寓诗人向往自然,追求宁静的心境。前两句着意写静。风怡月淡,明湖如镜,云景悠悠,好一个空灵澄澈的境界。“卧看”二字,道出了诗人的神态,后两句寓静于动。在静得出奇之中,一叶扁舟飘忽而过,惊动了芦苇,摇动有声,更衬出了湖上的幽静。着以“忽”“过”两字,舟行轻疾之状毕观。动静相衬,各极其妙,白石才思可谓精细深美。

      早 作

      宋·裘万顷

      井梧飞叶送秋声,篱菊缄香待晚晴。斗柄横斜河欲没,数山青处乱鸦鸣。

      【析】此诗写的是秋天黎明时分的景色。这首小诗,紧扣题中一个“早”字,抓住秋天的季节特征,描绘了农村黎明时的景色:飞叶、黄花、星河、远山,并有“秋声”“鸦鸣”点缀其间,不仅是一幅雅洁的秋晨图,而且是一首优美的晨光曲。诗中的篱菊,远山颇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但并不像陶诗那样偏于静态和心境的描写。这里的菊景山色,在晨风啼鸦的烘托下,显得颇有生气。

      第 四 桥

      宋·萧立之

      自把孤樽擘蟹斟,荻花秋渚月平林。一江秋色无人管,柔橹风前语夜深。

      【析】此诗实写夜泊第四桥。四句诗中景物描写占了三句。三句之间乃是递进关系:随着诗人饮酒、微醉、将入醉乡而逐渐加浓景物的拟人化色彩。首句,诗人刚刚把住酒杯,留意寻觅四周,看到近处的荻花洲渚,远处的一抹平林,沐浴在皎洁月华中,颇有一种清俊疏朗之美。这还是客观的写生。下句,在随风微漾的舟中,诗人观赏身旁秋生碧波,感到分外幽寂,不由道:“一江秋色无人管。”江本无须人管,却以为要管而竟无人管,言外之意,当是碧江秋色应有人赏而意无人赏。此时,诗人似已微醉。景色之中,已略著拟人化的色彩了。末句,诗人沉醉欲眠于朦胧恍惚中,耳畔不停地响着柔橹的咿呀声(船家乘着月白风清,又在悄悄摇船前行了),因思道:是橹在这深夜微风中自言自语吧。这全然是拟人化的笔致了。

      诗的末句,不仅拟人化地比喻了摇船时的橹声,而且巧妙地、不露痕迹地嵌入了“风”“夜深”等字眼,描绘出了那微风轻拂的夜深景致。连同第二、三句中嵌入的“月”与“秋”,使读者不难理解,此乃月白风清之秋夜也。

      庆全庵桃花

      宋·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析】此诗借桃花引出桃源故事,作者力图把他转徙山间的眼前现实转化为陶渊明笔下那个理想世界,以抒写自己比桃源中人更为决绝的谢世之志。《宗史》载: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程文海荐宋臣二十二人,以枋得为首,辞不起;二十四年,忽必烈降旨召之,又不赴;二十五年,降元的老师留梦炎复出荐举,枋得遗《却聘书》绝之;终不行。最后,福建行省参政魏天祐为了邀功,竟将谢枋得强押入大都,终至绝食而死。

      浣 溪 沙

      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析】这是晏殊一首脍炙人口的小令。它语言圆转流利,明白如话,意蕴去虚涵深广,能给人以一种哲理性的启迪。上片着重抒写了对不变表象下所包含的变化的感喟,下片抒写了消逝中的重现,重现中的变化以及词人对这种现象的感受与思考。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一名联对句工巧而浑成,流和而含蓄。在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然而在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象是去年曾在此安巢的旧时相识吗?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的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因此,在有所慰藉的同时又不觉感到一丝惆怅。

      浣 溪 沙

      宋·晏殊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析】这是作者《珠玉词》的代表作。词中所写的并非时,所感的也非事,而是反映了作进人生观的一个侧面:悲年光之有限,感世事之无常;慨叹空间和时间的距离难以逾越,慨叹对已消逝的美好事物的追寻总是徒劳,在山河风雨中寄寓着对人生哲理的探索。词人幡然感情,认识到要立足现实,牢牢地抓住眼前的一切。本来词意是颇为颓靡的,但词人却把这种感情表现得很旷达,爽朗,具见其胸襟与识度。

      采 桑 子

      宋·晏殊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析】这是晏殊一首脍灸人口之作。写出了人生一种深沉的感慨。上片几句,三层抒发,一层比一层迫紧。惊心于时光易逝,这是一。想不到有情人长期隔别,这是二。企图忘即而又不能忘却,这是三。三层意思,层层相扣,层层拉紧,把读者投入强烈的心情震荡之中。于是,在下片,词人进一步给你以更具体更浓密的形象,使你的心灵震荡达到最高的频率。总的说来,此词感情悲凉而不凄厉,词人不会让自己沉溺在痛苦之中无法自拔。他在沉思默想,觉悟到要把握住自己的感情,进而更透彻地去理解人生和世界。像此词结句,用意是何等超脱高远,它把感情升华到一个更加明净的境界。

      诉 衷 情

      宋·晏殊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 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析】这是一首以写景为主的出色的小令。词属流连景物之作,写的是秋景。上片起两句,选出木芙蓉,黄菊能够在秋风中争香斗艳来表现“重阳”到临前的季节特征;写花又写了时令,显得简洁。接着两句,从近景写到远景,从周围写到望中的乡村,从花写到树。浓淡相间,倍添优美。下片起三句从陆上写到水,从地面写到天。结尾之句,根据作者此时已从参加政事贬为陈州(今河南淮阳)知州六年,这里的思念,当是对朝廷的思念,盼望有早些把自己内调的消息传来。词的特点,是反映这种心情很含蓄,写景又淡而有味,富于画意,着笔不多,冲和闲雅。

      踏 莎 行

      宋·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近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析】在婉约辰词人抒写离情的小令中,这是一首情深意远,柔婉优美的代表性作品。

      上片写离家远行的人旅途中所见所感。下片是行人对居者的想象。上下片的关系不是并列,而是递进。上片的结尾已经讲到自己的离愁迢迢不断,无穷无尽,于是这位深情的主人公便不由得进而想象对方此刻也正在凭高远望,思念旅途中的自己。这正所谓透过一层,从对面写来的手法。

      这首词所写的是一个常见的题材,但却展现出一片情深意远的境界,让人感到整首词本身就具有一种“迢迢不断如春水”式的含蓄蕴藉,令人神远。这固然首先取决于感情本身的深挚,但和构思的新颖,比喻的自然、想象的优美也分不开。上片写行者的离愁,下片写行者的遥想,这遥想实际上是离愁的深化。它使整个词境更加深远,而上下片结尾的比喻和想象所展示的情意和境界,更使人感到词中所展示的画面虽然有限,情境却是无限的。

      望 江 南

      宋·欧阳修

      江南蝶,斜日一双双。身似何郎全傅粉,心如韩寿爱偷香,天赋与轻狂。 微雨后,薄翅腻烟光。才伴游蜂来小院,又随飞絮过东墙,长是为花忙。

      【析】欧阳修这首咏蝴蝶的小令是咏物词中的上乘之作。这首咏蝴蝶词,既切合蝶的外形与内质,又不单单滞留在蝶的本身,而是以拟人化手法,将蝶加以人格化,亦蝶亦人,借蝶咏人,通过两个切题的典故—何郎傅粉与韩寿偷香,惟妙惟肖地把蝶与人的“天赋与轻松“长是为花忙”的特点巧妙地结合起来,将何郎、韩寿的禀赋一古脑儿倾注在专以粉翅搧情,以恋花吮蜜为营生的浪蝶身上,把自然的动物性与社会的人性融合为一体,在蝴蝶的形象上集中了风流浪子眼花卧柳,寻欢作乐的种种属性,蝶就成为活脱脱的轻狂男子的化身。反过来,作者又含蓄地讽刺了那些轻狂男子身上过多的动物属性。

      渔 家 傲

      宋·欧阳修

      花底忽闻敲两桨,逡巡女伴来寻访。酒盏旋将荷叶当。莲舟荡,时时盏里生红浪。 花气酒香清厮酿,花腮酒面红相向。醉倚绿阴眠一饷,惊起望,船头搁在沙滩上。

      【注】:当,dàng作为,代替之意 厮:相。与下句“相”字互文同义。

      【析】这首词是作家用《渔家傲》词调谱写的六首采莲词之一,特别清新可爱,富有生活气息。它描写一群采莲姑娘,在荡舟采莲时喝酒逗乐的情景。过去文人笔下对女子的描述,总以端庄、娴淑、娇慵、多愁为主。而此作却以活泼大胆的形象出之,所以能令人耳目一新。

      玉 楼 春

      宋·欧阳修

      尊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析】欧阳修在小词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意境,可以说乃是一方面既对人世间美好的事物常有着赏爱的深情,而另一方面则对人世间之苦难无常也常有着沉痛的悲慨。这首词可以说就正是表现了他词中此种意境的一首代表作。

      这首词,明明蕴含有很深重的离别的哀伤与春归的惆怅,然而作者却偏偏在结尾写出了“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的豪宕的句子。在这二句中,不仅其要把“洛城花”完全“看尽”,表现了一种遣玩的意兴,而且他所用的“直须”和“始共”等。吻也极为豪宕有力。然而“洛城花”却毕竟有“尽”,“春风”也毕竟要“别”,因此在豪宕中又实在隐含了沉重的悲慨。这正是欧词风格中的一点主要的特色,那就是在其赏爱之深情与沉重之悲慨两种情绪相摩荡之中,所产生出来的要想以遣玩之意兴挣脱沉痛之悲慨的一种既豪宕又沉着的力量。

      临 江 仙

      宋·欧阳修

      柳外轻雷地上雨,雨声滴碎荷声。小楼西角断虹明。阑干倚处,待得月华生。 燕子飞来窥画栋,玉钩垂下帘旌,凉波不动簟纹平。水精双枕,傍有堕钗横。

      【析】此词甚奇,奇在所取时节、景色、人物、生活都不是一般作品中常见重复或类似的内容,千古独此一篇。

      词中所写是复景,傍晚阵雨旋晴。雷为柳隔,声似为柳“滤”过,分明已经音量减少,故是轻雷。两来池上,雷已先止,唯闻沙沙飒飒,乃是雨声独响。最奇者是“两声滴碎荷声”。奇不在两个“声“字叠用。奇在雨声之外,又有荷声。奇又在“碎”。雨本一阵,了不可分,而因荷承,声声清晰。此为轻雷疏雨,于一“碎”字尽得风流,如于耳际闻之。

      两车不猛,旋即放晴。断虹一弯,忽观云际。词人下一“明”字,而断虹之美,斜阳之美,雨后晚晴的碧空如洗之美,被此一“明”字写尽。“明”乃寻常之字,本无奇处,但此处此字,实又甚奇,因为它表现了那么丰富的光线、色彩、时间、境界!

      浪 淘 沙

      宋·欧阳修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析】此词为春日与友人(可能是梅尧臣)在洛阳城东旧地同游有感之作。

      上片叙事,从游赏中的宴饮起笔。这里的新疑之处,是作者既未去写酒筵之盛,也未去写人们的宴饮之乐,而是写作者举酒向东风祝祷:希望东风不要匆匆而去,能够停留下来,参加他们的宴饮,一道游赏这大好春光。下片是抒情。

      “今年花胜去年红”有两层意思。一是说今年的花比去年开得更加繁盛,看去更加鲜艳,当然希望同友人尽情观赏。说“花胜去年红”,足见去年作者曾同友人来观赏过此花,此花与上片“当时”呼应,这里包括着对过去的美好回忆;也说明此别已经一年,这次是久别重逢。聚会这么不易,花又开得这么美好,本来应该多多观赏,然而友人就要离去,怎能不使人痛惜?这句写的是鲜艳繁盛的景色,表现的却是感伤的心情,正是清代王夫之所说的“以乐景写哀”。

      浣 溪 沙

      宋·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突出催伯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

      【析】欧阳修善于写一些即景抒情的小词。他往往能在很短的篇幅中,运用清丽自然的语言,描绘生动优美的景象,抒发婉曲深厚的感情,具有一种独特之美,这首词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之一。

      此词大约作于知疑州时,叙写作者春日载酒湖上的所见所感。上片描摹明媚秀丽的春景和众多游人的欢娱。(一个“逐”字,生动地道出了游人如织,熙熙攘攘,喧嚣热闹的情形。一个“出”字,突出秋千和打秋千的人,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人们好象隐约听到了绿杨成荫的临水人家传出的笑语喧闹之声,仿佛看到了秋千上娇美的身影,这样就在幽美的景色中,平淡出一种盎然的生意。)真切地描写出了一幅春光旖旎的图画,给人以清新迷人的美感;同时又着力渲染了春景中世人的得意欢娱,为下片写词人自己作铺垫。下片叙写作者在画船中宴饮的情况,着重抒情。作品所塑造的词人自我形象,正是《醉翁亭记》中那个“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的“太守”。作者刚正不阿,忧国忧民,可是宦海浮沉,政治上多次遭受挫折,他在知疑州时,已到了晚年。他的嗜酒耽乐正是他借以排遣苦闷的方式,绝不是一般的生活放纵。

      这首词上下两片对比鲜明,上片写众人世间春光中的得意欢娱、喧嚣热闹,正衬托出下片词人在画船中的酣酒耽乐,别有意趣。既疏放清旷,又婉曲含蓄,意在言外。

      渔 家 傲

      宋·王安石

      灯火已收正月半,山南山北花撩乱。闻说洊亭新水漫,骑款段,穿云入坞寻游伴。 却拂僧床褰素幔,千岩万壑春风暖。一弄松声悲急管,吹梦断,西看窗日犹嫌短。

      【析】王安石罢相退隐江宁之后,在府城东与钟山间的一所住宅名“半山园”里度过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十年。距半山园不远的钟山定林寺昭文斋是他日常下榻的别馆,他时时在那儿读书、著述、接待客人,也经常到附近的山林溪壑间登览野游。这首词就是他在定林院生活的一个剪影。上定写一次骑驴春游,下片写僧斋昼寝。

      此词写他在野游寻春与大自然的默契中,得到了心境的恬静,沉入了暂时的酣眠,然而,一时的心理平静,却被四周突然闯入的急切悲凉的松涛声所打破,无怪乎作者起看日光,不能不嫌梦境之短了,这正隐隐透露了作者虽幽闲而内心并不平静的精神状态。全篇纪游,借入山寻春的生活片段,体现隐居钟山的情怀,即事写景,全以白描手法勾勒,物象清幽,气韵萧散。这首词的题材及其“瘦削雅素”的艺术风格,使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渔 家 傲

      宋·王安石

      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 午枕觉来闻语鸟,欹眠似听朝鸡早。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

      【析】王安石晚年这首山水词所表现的是一种恬静的美,就中反映出他在退出政治舞台后的生活情趣和心情,对世途感到厌倦,面对大自然则无限向往,辄借自然景物以抒发自己的幽怀。

      清 平 乐

      春晚 宋·王安国

      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 小怜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析】词题为《春晚》,顾名思义是写残春景象。这首词整篇的结构是交叉地写听觉与视觉的感受,从音响和色彩两个方面勾勒一幅暮春图画。开头从听莺声写起,转而便诉诸视觉。一夜风雨过后,园花凋谢,残红败蕊,满地飘零,狼藉不堪。百花盛开时,灿烂本如宫锦,可惜如今给糟蹋得不成样子了!“满地残红”自是残春时节的典型景色,比之美好宫锦之被污损,词人痛惜之情可见。下片又从视觉转到听觉上来:正当词人目睹这如花似锦的春天匆匆消逝,心中无限惆怅之时,仿佛从远处传来歌女小怜之辈弹奏琵琶的声音,“弦弦掩抑声声思”,那弦弦声声都是惜春惜花之情啊!最后,词人又从伤春的琵琶声写到眼前触目皆是的杨花。这是暮春特有的风光,这漫天飞舞的杨花,词人看得出神了:只见那如雪的飞花飘扬,是那样地自由自在,飞向山坡,飞向河畔,飞向茅屋,可始终不肯飞入那权贵人家的画堂朱户,……这景象多么发人深思!

      王安国是王安石之弟,为人耿直,不肯凭借兄长势位猎取高官。一生很不得意,他惜春伤春,慨叹美好年华逝去,其中何尝没有个人身世之慨。结尾“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写的是杨花,又何尝不可视为一种人格的象征呢?他这首词,在众多的伤春词中能出乎其类而拔乎其萃,不正是因为它融进了自己的生活,写出了自己的性情吗?

      临 江 仙 宋·晏几道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析】这是晏几道词的代表作。在内容上,它写的是其词中最习见的题材,对过去欢乐生活的追忆,并寓有“微痛纤悲”的身世之感,在艺术上,它表现了小晏词特有的深婉沉着的风格。可以说这首词代表了作者在词的艺术上的最高成就,堪称婉约词中的绝唱。

      在结构上,本词也颇具特色。上半阕写“春恨”,梦后酒醒,落花微雨,皆春恨来时的情境;下半阕写“相思”,追忆“初见”及“当时”的情况,表现词人苦恋之情,孤寂之感。全词以虚笔作结,自有无穷感喟蕴蓄其中,情深意厚,耐人寻味。

      鹧 鸪 天

      宋·晏几道

      守得莲开结伴游,约开萍叶上兰舟。来时浦口云随棹,采罢江边月满楼。

      花不语,水空流,年年拼得为花愁。明朝万一西风动,争奈朱颜不耐秋。

      【析】这首词是采写莲的,别具风貌。它不着重写莲花或采莲人的外表美,而着重写采莲的环境美和采莲人的心灵美。上片写从早到晚地采莲,本是写劳动的辛苦的,但作者却把景色写得很幽美。对于环境的这样渲染,是为了把采莲的劳动和采莲人烘托得更为动人一些。下片写采莲人的心理活动,这是她们最美的方面。她们的心灵是那样的单纯、多情,她们爱惜莲花,为莲花的遭遇担忧。当然,她们在采莲中,也从莲花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好花本来就是少女美丽容颜的象征;好花易谢当然也象征着少女的青春易逝,好景不常。她们爱惜莲花,关切莲花,和爱惜自己的青春、关切自己的命运有密切的联系,自然而然地就会对前者注入更大的深情。这一片,着笔不多,却能细腻地写出采莲人的心灵美好而承受的却是悲伤。词在艺术上兼有民歌的清新明净和文人词的隽雅含蓄,都有其动人之处。

      鹧 鸪 天

      宋·晏几道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梦魂与君同。今宵剩把银红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析】这首词描写和情人久别重逢的快乐,从分别前的欢乐、分别后的怀念以及重逢乍见疑是梦中的惊喜等几个角度,将这种感情烘托出来。上片造语工丽,“舞低”一联尤佳,杨柳和月下楼台是实景,桃花下连歌扇是扇画虚景,风亦非真风,而是指悠扬的歌声在其中回荡的空气。虚实相生,对偶错综,准确生动地写出了舞筵歌席的醉乐环境和狂欢气氛,深为后人叹赏。下片用回环的句法、淡远的笔调将悲喜错综的真情写出,就化开了上片的浓艳,因为从前疑梦为真,所以今天以真疑梦,写彼此的惊喜,极其细腻传神。

      蝶 恋 花

      宋·晏几道

      醉别西楼醒不记,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斜月半窗还少睡,画屏闲展吴山翠。 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

      【析】晏几道是晏殊的幼子。他虽出身宰相之家,但一生穷困落魄,怀才不遇,性格傲慢疏放,不受世人重视,只好以流连歌酒自遣。他的词内容多是回忆当年与歌儿舞女过从的风流生活,充满对昔日欢乐的追忆和往事的低徊,有一种不能自已的悲凉与哀愁。只是内容较狭隘,情调也过于伤感。像这首词,感叹人生如春梦秋云,恍惚无常,浮游不定。而醉醒行迹的不记,酒痕与诗行的不分,又活画出一个潦倒落魄的浪荡才子的形象。

      念 奴 娇

      宋·黄庭坚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桂影扶疏,谁便道,今夕清辉不足?万里青天,姮娥何处,驾此一轮玉。寒光零乱,为谁偏照 醁?年少从我追游,晚凉幽径,绕张园森林。共倒金荷,家万里,难得尊前相属。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注: 醁:美酒名)

      【析】黄山谷的个性、学养一似东坡,豪放不羁,豁达大度,即使处在最恶劣的环境中,依然谈笑风生,不改其乐。山谷一生最崇拜东坡,处处模仿东坡。这首词作于黄庭坚被贬戎州(四川宜宾)时。这一年八月十七日,与一群青年人一起赏月。饮酒,有个朋友名叫孙彦立的,善吹笛,月光如水,笛声悠扬,此情此境,山谷意兴方浓,援笔写下了这首词。

      上片写傍晚雨霁到新月初升时秋庭的明净,“断虹”三句以生新峭奇的用字形容雨后爽朗清晰的天光山色,将雨后青山的新绿比做修眉的黛色,能使陈旧的比喻脱俗变新。“桂影扶疏”“寒光零乱,为谁偏照 醁”与下片“晚凉幽径,绕张园森林”相应,写月光洒在幽木森森的林园中,树影婆娑斑驳的视觉印象,亦给人幽冷清峻之感。结尾写作者对此夜景油然而生的豪气:自称“老子平生”走遍“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这种自大的口气与下面“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的结尾力量均衡,以“喷”字形容静夜中突然喷发的笛声,也极新奇。临风笛声之可爱,不是因为音调的悠扬婉转,而在其声喷霜竹的嘹亮劲拔。一个明净清幽的月夜,经过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特有的审美视角,用清新瘦硬的词描绘出来,不但突出了它那森爽幽峭的美,而且也烘托出抒情主人公自己豪爽冷峻的特征。

      这首词通篇洋溢着豪迈乐观的情绪,词中出现的形象如断虹、秋空、万里青天、明月、森林等等,大都是巨大的,色彩鲜明的,其本身就具有一种高远的意境。

      在这首词中没有落本萧萧的衰飒景象,而是表现出一种豪迈的气派。词中写游园、饮酒、听曲,也都自有一种豪气充斥其间。笔墨淋漓酣畅,作者自己认为此词“或以为可继东坡赤壁之歌”。

      水 调 歌 头

      宋·黄庭坚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蜺。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注:金徽,即琴徽)

      【析】此词采用幻想镜头,描写神游“桃花源”的情景,反映他对污浊的现实社会的不满以及不愿媚世求荣、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德。词中,陶渊明笔下的武陵桃花源已经变成白云深处长满瑶草的仙境,而倚着玉枕、伴着明月、拂琴饮酒求仙的则是号称“谪仙”的李白,作者把这两者合而为一,塑造了自己远离世俗、醉舞长啸的狂放形象。

      清 平 乐

      宋·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析】通篇借讯问春天的归处行踪表达对春天消逝的无限惋惜之意。黄鹂鸣于春夏之交,似乎该知道春天的去处。但黄鹂却鸣叫着随风飞过蔷薇去了,蔷薇花期在六七月,可见黄鹂只能告知夏天的到来。春本无踪迹,但用这样打听一个不辞而别的老朋友的办法来写春之归去,又使春天似乎有了生命的行踪。同时也含蓄地写出了作者对韶光年华及美好往事无法挽留的惆怅。

      此词好就好在写得新颖、曲折,风格清奇,语言轻巧,词味隽永。它赋予抽象的春以具体的人的特征。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像失去了亲人似的。这样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虞 美 人 宜州见梅作 宋·黄庭坚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秋开遍向南枝。五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平生个里愿不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析】作者因“幸灾谤国”被贬宜州,已有十年。看到天涯也有梅花开放,能报道春天的信息,作者首先感到亲切和惊喜:由于夜深风小,迟迟没有闻到香气,不想一早起来朝南的枝头都开遍了。以下写花的美丽,只用了一个常见的典故:南朝宋武帝的女儿寿阳公主白天卧在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公主额上,成五出花。三天后才洗落。宫女竞相模仿,就形成了一种梅花妆。这里用此典是以美人映带梅花,同时也有惜梅开不久即将飘落的意思。平生见此景,总是不辞深杯,原因在于见梅知春总能唤起人关于珍惜光阴的联想。而离开京国十年以后少年之心已经老尽,这话说得非常悲凉,只有尝尽世途险恶、人间风波之后,才能体会少年时那种单纯的赏梅之心再也不可复得。这就比一般的咏梅感慨更深。

      全词通过梅花,把天涯与江南,垂老与少年,去国十年与平生作了一个令人不知不觉的对比,有力表现出作者对当局横加的政治迫害的不满,有不胜今昔之慨。另一方面,作品又表现出天涯见梅的喜悦,朝花夕拾的欣慰,使得这首抒愤之作饶有兴味,而无消沉之感。

      蝶 恋 花

      宋·谢逸

      豆蔻梢头春色浅。新试纱衣,拂袖东风软。红日三竿帘幕卷,画楼影里双飞燕。 拢鬓步摇青玉碾。缺样花枝,叶叶蜂儿颤。独倚阑干凝望远,一川烟草平如剪。(注:步摇: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

      【析】这是一首比较含蓄委婉的闺怨词。这首词不长,十句八韵,一韵一转意,写出了女主人公心灵深处感情的波澜。春天来了,换上新衣;见春燕双飞,而自悲独居,油然怀远。精心打扮,满怀希望,结果极度失望。以景收结,含蓄不露,显得格外蕴藉。

      鹊 桥 仙

      宋·谢

      月胧星淡,南飞乌鹊,暗数秋期天上。锦楼不到野人家,但门外清流叠嶂。 一杯相属,佳人何在?不见绕梁清唱。人间平地亦崎岖,叹银汉何曾风浪!

      【析】北宋后期江西临川的“二谢”——谢逸和谢 ,一向以乐志不仕,高风亮节,为人所称;诗歌亦有名当时,被人列入江西诗辰。谢 是谢逸的从弟,其词作数量虽少,但被人称为“尤天然二妙”。

      这首词咏的是七夕的事,但不是象一般同类诗词那样感叹牛郎织女的别多会少,也不是象秦观那样礼赞两位仙人的“金凤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而是触景生情,抒发自己失去伴侣的悲哀。此词从双星转入说自己,又从自己转回说双星,都自然流畅,妙合无间,如大匠运斤,得心应手,而总的为抒发凄凉哀惋的丧偶之情服务,其艺术成就是相当高的。

      卜 算 子

      宋·徐俯

      天生百种愁,挂在斜阳树。绿叶阴阴自得春,草满莺啼处。

      不见凌波步,空忆如簧语。柳外重重叠叠山,遮不断,愁来路。

      【析】徐俯作词不因袭他人,那怕是名重当时的舅舅黄庭坚;而愿独僻蹊径,创造出一种象庄子濠上观鱼的境界,写出心中的体会就是了。起句亦作“胸有千种愁”,语虽通俗真挚,然不如“天生百种愁”雅致。所谓“天生”者,此愁与生俱来,欲排之而不可得矣。

      结尾两句借喻新奇,常被前人称道。《词林纪事》:徐师川“柳外重重叠叠山,遮不住、愁来路”,欧阳永叔“强将离恨倚江楼,江水不能流恨去”:古人语不相袭,又能各见所长。《苔溪渔隐丛话前集》:赵德陵“重门不锁相思梦,随意绕天涯”,徐师川“柳外重重叠叠山,遮不住、愁来路”:二词造语虽不同,其意绝相类。这就是说,欧阳修、赵德陵与徐俯三人的词,虽同样写离愁,但各人的表现手法却不相同。欧词说滔滔江水流不去心中的愁恨,表明愁如丝缕一般,硬是缠着人不放。赵词说任凭重门深锁,相思的魂梦仍会飞度重门,绕遍天涯。他们两位,一是借水流恨,二是以门锁心,认为愁恨与相思系从人物这一主体产生,不能借客体的力量强遣之去(愁恨),也不能阻之不去(相思梦)。徐俯则反其意说,愁自外面向主体袭来,要借客体的力量把它挡住。可谓各尽其妙。

      又昔人喻愁,多采用直截对比,如赵嘏诗云:“夕阳楼上山重叠,未抵春愁一般多。”这是以山之大之高,对比出愁之多之重。徐俯这里却不用出来直截喻愁,而用山来构成重重叠叠的屏障,企图阻挡忧愁的侵袭;然而仍然阻挡不住,则愁之深重,更加可想而知了。愁之来路为何与山有关,因所思之人在斜阳外、山那边也。古人填词讲究救首救尾。此词起首以树比愁,结尾以山遮愁,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点 绛 唇

      宋·汪藻

      新月娟娟,夜寒江静山衔斗。起来搔首,梅影横窗瘦。 好个霜天,闲却传杯手。君知否?乱鸦啼后,归兴浓于酒。

      【析】这首小令,是抒情之作。当作于词人被迫迁调,官场失意时。

      全词上下片共九句,词虽短,却包含了广阔的内容,艺术上也很有特色。从时令看,既有梅花开放,当然是冬天或春初,这时早晚有霜,气候寒冷。从时间看,既有新月,定是阴历月初一个晴天的晚上。既然是睡后又起来,当是深夜之际。从地点看,根据第二句,是有山有水的地方。

      全词构思别致,语言晓畅,情景相生。结构也很严密:由上片的“夜寒”、“梅影”引出下片的“霜天”;由上片的“搔首”引出下片的“乱鸦”、“扫兴”;由“传杯”引出“酒”。细针密缕,酝酿无迹。

      这首词是有所寄托之作,并不是一般的写景抒情。作者通过对景物的刻画,委婉地写出他心情的苦闷,表现手法极其含蓄,做到了怨而不怒。

      起首两句意境:词以月亮起兴,连下句勾出一幅新月江山图,给人一股清新的感觉:一弯秀媚的新月,被群星簇拥,山顶与星斗相连;在月光照耀下,江流澄静,听不到波声。

      鹧 鸪 天

      宋·向子湮

      紫禁烟花一万里,鳌山宫阙倚晴空。玉皇端拱彤云上,人物嬉游陆海中。 星转斗,驾回龙。五侯池馆醉春风。而今白发三千丈,愁对寒灯数点红。

      【析】作者是一位生活在南北宋之交的词人。向子湮前半生亲睹北宋之盛,金兵进犯,宋室南渡后,他力主抗金,因得罪秦桧,于是挂冠还乡。晚年词作,多抒写淡于名利的闲适生活情趣,但也常常萦念北京徽宗时代的繁盛。这类感旧伤时之作,隐寓着深沉的身世家国之恨。

      这首词在结构上打破了词调分片的定格,从文义看,前七句和后两句,是两个意境迥异、对比鲜明的画面。前七句从怀旧入手,以流利轻快的笔触,描绘了汴京紫禁城内外欢度上元佳节的景象。但在最后两句,词意陡转,一落千丈,在我们面前突现了一个萧疏凄清的境界。这首词今昔两个画面加以对比,这种盛与衰、乐与哀相互映衬的手法,确实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白发三千丈”借用李白名句,表现愁绪满怀的词人自我形象;“愁对寒灯数点红”,凝集着词人多少深沉的感慨:是对昔日繁华生活的眷恋?是往事若梦的人生喟叹?还是因国破家亡而产生的怅恨?抑或是“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失落感?……这一切,词人用一个“愁”字点醒了。“白发”“寒灯”二句中,两上描写色彩的字“白”与“红”又互相映衬,渲染了一种凄清的境界。

      西 江 月

      宋·向子湮

      五柳坊中烟绿,百花洲上云红。萧萧白发两衰翁,不与时人同梦。 抛掷麟符虎节,徜徉江月林风。世间万事转头空,个里如如不动。

      【析】这首写隐逸情趣的词,从一个侧面透露了作者对南宋政治现实的不满。全词似隐逸闲适之作,实为明志抒愤。反映了子湮居浊世而守洁,远奸佞而忠节的美德。就其艺术性而言,写景,毫染春色,柳绿花红,月朗风清;叙事,笔挟风雷,激情慷慨。这种晴空布雷的手法,自出机杼,独标高格;另外,明开暗合,照应缜密,亦见匠心。第一、二句柳烟云红,当为暮霭之时,第六句月下林风,是晚间写照。时间之推移,如丝相贯,不见断隙。是一首耐人寻味的好词。

      渔 家 傲 引

      宋·洪适

      子月水寒风又烈。巨鱼漏网成虚设。圉圉从它归丙穴。谋自拙。空归不管旁人说。

      昨夜醉眠西浦月。今宵独钓南溪雪。妻子一船衣百结,长欢悦。不知人世多离别。

      【析】《渔家傲引》是宋代歌舞曲之一。这首是写在“子月”(即农历十一月)的特定环境下,渔家的生活状况和思想情趣。词的上片,写渔人顶烈风,涉寒水,捕鱼落空。词的下片,变换了笔调,多方面、多角度地描写渔人的生活。

      这首诗最突出的好处是作者把渔人写成了劳动者,真渔人。他靠撒网为生,不同于垂钓不设饵、志不在鱼的隐士。他也有“醉眠”的时候,但那酒,是自己劳动换来的。词中“西浦月”“南溪雪”两句,点缀意境是很美的,再加上“醉眠”与“独钓”,似乎渔人也有点儿隐士风度了,不,词的下句便是“妻子一船衣百结”,直写其全家经济生活的艰辛,这是最能表现渔人身份的一笔,也正是此前词人笔下的“渔人”形象所独缺的。至于“西浦月”“南溪雪”,那是大自然的美,是造物主赋予全人类的,而渔人在天地间能够享受到的,还不就只有这么一点点儿吗?

      霜 天 晓 角

      题采石蛾眉亭 宋·韩元吉

      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天际两娥凝黛,愁与恨,几时极! 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

      【析】宋孝宗隆兴二年十月,金人分道渡淮,十一月,入楚州、濠州、滁州,宋朝震动,酝酿向金求和。这就是作此词的时事背景。

      此词虽名为题咏山水之作,但显然寓有作者对时局的感慨,流露出他对祖国河山和历史的无限热爱。向来被认作是咏采石矶的名篇。(安徽的采石矶与南京的燕子矶、岳阳的城陵矶合称为“三矶”,历来都是防守长江的要地。)

      词的上片,采用动态中描写的手法。作者边走边看,随步换形。先是仰视峭壁插云,好似倚天挺立一般的采石矶,然后登上峰顶的蛾眉亭,低头俯瞰,只觉悬崖千尺,直逼江渚。开头两句一仰一俯,一上一下,雄伟壮丽,极富立体感。登上峰顶之后,作者聘目四望,由近及远,又见东、西梁山(亦名天门山)似两弯蛾眉,横亘西南天际。由此引出作者联想:黛眉不展,宛似凝愁含恨。其实,这都是作者的情感外射,把人的主观感受加于客观物体上。作者究竟愁恨什么呢?韩元吉一贯赞成抗金,主张恢复中原,但反对轻举冒进。他愁的应该是金兵进逼,南宋当局抵抗不力,东南不保;恨的是北宋覆亡,中原故土至今未能收回。“几时极”三字,把这愁恨之情扩大加深,用时间的无穷无尽,状心事的浩茫广漠。如果说,上片是由景生情,那么,下片则又融情入景。

      此词含意深长。它以景语发端,又以景语结尾;中间频用情语作穿插。但无论是景语或情语,都饶有兴致。

      点 绛 唇

      途中逢管倅 宋·赵彦端

      憔悴天涯,故人相遇情如故。别离何遽,忍唱《阳关》句! 我是行人,更送行人去。愁无据。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

      (注:倅,称州郡副贰之官,如通判)

      【析】作者与管倅是老朋友,他们在途中相逢,不久又分手。作者客中送别,格外感到凄怆,便写了这首词。

      词中写双方都处在困苦的境遇中,久别重逢,深情似旧,其乐可知。但乍见又匆匆别离,更何况是客中送别,就连唱《阳关》的心情也没了。最后三句:“愁无据。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无据,无端,有无边无际的意思。这无边无际的愁苦,该怎样形容呢?词人不借重于比喻,而是巧妙地将它融入于景物描写之中,用凄切的寒蝉声和暗淡的夕阳光将它轻轻托出。“寒蝉鸣”为声,“斜阳暮”为色,前者作用于听觉,后者作用于视觉。这样通过声色交互而引起读者诸种感觉的移借,便辰生出无穷无尽的韵味来。此词不失为一首风格淡雅而兼委曲的佳作。

      好 事 近

      宋·杨万里

      月未到诚斋,先到万花川谷。不是诚斋无月,隔一庭修竹。 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未是秋光奇艳,看十五十六。

      (注:“诚斋”是作者的书斋名,“万花川谷”是作者的花园名)

      【析】这首词咏月,不过直接写月的只“月色已如玉”一句。月的形和神,是用衬托法表现出来的。衬托月亮,最简单的办法是去写云彩,“烘云托月”,杨万里抛开这一陈腐的路子不走,采有了纯新的方式。上片以谷、斋、竹作陪衬。在上片中,同是月光,在万花川谷的当是朗照,在“一庭修竹”的当是疏淡,在诚斋的又当是浓阴下的幽明。——同样月色竟有这许多情态,明暗层次又是这样分明,难怪上片无一字直接写月,却叫人处处感到月的媚态。上片是以物托月,下片则以月自托。十三之月与十五、十六之月——现实的月同遥想的月两相辉映,各各更见其妙了。不过,这首词的透脱处还不仅在此。继续品读,还可能发现作者是在写月,但又不全在写月,更重要的,他是在借月写人。不然,月光朗照下什么不好写,却偏要写他的园、他的竹、他的斋呢?应当说,这些环境既是作者生活情趣的表现,也是他精神世界的窗口。花的芬芳、竹的正直,书斋所象征的博学,以及用来作比喻的玉的坚和洁都透露出一种高贵而雅洁的审美趣味,而清寒如玉的月光也就寓有了更丰富的人格象征意义。

      昭 君 怨

      咏荷上雨 宋·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泛清波。

      【析】杨万里的词和诗一样,都善于描写动态。

      这首词明明题作“咏荷上雨”,一开始反从“午梦入笔,起手便与众不同。假如是梦见阴雨倒还罢了,谁知梦见的偏是满湖烟水,氤氲香气,作者正在这明媚的环境里荡舟花底。——这些描写好象跟主题风马牛不相及,其实是用西湖烟水衬托庭院荷池:西湖的美景是公认的,那么词篇就已暗示给你,庭院中的雨荷有着同样的魅力。何况梦中的“香”正是院池荷花的清香呢?“梦初惊”后该是知道身在家中了,然而他却以为还有扁舟,因为他把荷上雨声误成了雨打船蓬声。这里描写已醒未醒的境界,既自然,又别致,而且更加缩短了西湖与院池的距离。“却是”以下完全离开梦境,并在上半阕已打好的基础上开始了对“荷上雨”的正面咏写。作者把荷叶上面晶莹的雨点比作真珠,说这些真珠随着荷叶的跳动忽聚忽散,最后聚在叶心,就象一窝泛波的水银。这些描写动荡迷离,而且比喻新颖。再者,作者用变幻的手法,把稍纵即逝、转瞬即改的景象再现在读者面前,使词篇的形式同内容一样,活泼而不受羁绊,也体现了杨万里“活法”在抒情写景方面的特殊作用。

      南 柯 子

      宋·王炎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析】这首词咏叹了农民的劳动生活。流露了与之声息相通的质朴而健康的感情,因而值得珍视。上片以景语起:山色昏暗,彤云密布,寒雨将至。在总写环境天气后,收拢词笔,推向近景,数枝疑聚水珠,楚楚堪怜的娇花,映入眼帘。如若顺流而下,当围绕“啼红”写心抒慨,但接下来两句,却奉劝骚人词客,勿以惜花为念,莫作怅惘愁思。下片又复宕开,将笔触伸向田垄阡陌,“朝朝出”“处处通”对举,勾勒不避风雨,终岁劳作的农民生活。遂引出“人间辛苦是三农”的认识。“三农”,指春耕、夏种、秋收。五谷丰登,是农民们一年的希望。在这重阴欲雨的时刻,盼望的是有充足的雨水,得以开犁耕作。至于惜花伤春,他们既无此余暇,也无此闲情。此词将因风雨吹打而飘零的幽艳啼红,和终年劳碌田间而此刻盼雨耕种的农民,由目睹或联想而同时放到了作者感情的天秤上。它不是惜花伤春传统主调上的和弦,而是另辟蹊径的新声。作者的目光未为仄狭的自我所囿,感情天地比较开阔。一扫陈言,立意不俗。

      苏轼、辛弃疾等也写过一些农村词,也倾注了热爱农村、关心生产的情感,他们所作,常具有很浓的风俗画色彩。苏轼作于徐州太守任上的一组《浣溪沙》(“麻叶层层 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麦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等五首)是如此,辛弃疾《清平乐·村居》的笔触更为细腻入微。这首词则显示了不同的特色,作者的感情主要不是熔铸在画面中,而是偏重于认知的直接表述,理性成分较重,因而,即使写到农民的生活,如“蓑笠”二句,也采取比较概括的方式,不以描绘的笔墨取胜。

      菩 萨 蛮

      书江西造口壁 宋·辛弃疾——非江西籍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析】清江即赣江·章 贡二水抱赣州城而流,至郁孤台下汇为赣江北流,经造口、万安、太和、吉州(治庐陵,今吉安)、隆兴府(即洪州,今南昌市),入鄱阳湖注入长江。宋孝宗淳熙二、三年间,词人提点江西刑狱,驻节赣州,书此词于造口壁。

      词人想到江水中流淌着无数逃难行人的泪水,感慨南宋小朝廷经过几近灭亡的颠沛流离,尚不思恢复。遮断人们遥望帝京视线的青山,就像阻拦恢复大业的种种障碍。词人虽然坚信人们向往统一的心愿象江水东流一样无法遮断,但是深山里传来的鹧鸪声,仿佛又在提醒着目前“行不得也哥哥”的艰难处境。

      此词抒发对建炎年间国事艰危之沉痛追怀,对靖康以来失去国土之深情萦念,故此一习用已久陶写儿女柔情之小令,竟为南宋爱国精神深沉凝聚之绝唱。词中运用比兴,以眼前景道心上事,达到比兴传统意内言外之极高境界。其眼前景不过清江水无数山,心上事则包举家国之悲今昔之感种种意念,而并托诸眼前景写出。

      破 阵 子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析】作者以飞快的节奏将当年率领部下宿营练兵,跃马横戈的战斗生活写得龙腾虎跃,气势如霹雳闪电。然而这一切都已成为醉梦中的回忆。了却恢复大业、名垂青史的幻想被年华老大、不受知遇的现实无情地粉碎了。

      全词从意义上看,前九句是一段,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忠勇的将军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宏大抱负。末一句是一段,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对照。从这对照中,可以想到当时南宋朝廷的腐朽,想到人民的苦难,想到所有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由此可见,极其豪放的词,同时也可以写得极其含蓄,只不过和婉约辰的含蓄不同罢了。

      鹧 鸪 天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忆少年时事,戏作

      宋·辛弃疾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詹突骑渡江初。燕兵夜足银胡录,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析】此词写的是怀念昔日带领上万土兵投奔南宋,突破金兵封锁的激烈战斗场面。然而空有恢复的雄谋大略,却只能在归耕生活中消磨岁月:“雕弓挂壁无用,照影落青苔”(《水调歌头》)。“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国”(《满江红》)。辛词里这种感情炽烈,踔厉风发的英雄气概,与他一生立身行事相表里,是他一生肝胆的写照,而他到心暮之年仍不能实现自己恢复中原之志的悲剧结局,又使这种豪语壮气中充溢着郁怒悲凉的情绪,从而形成了辛弃疾“英雄之词”悲壮激烈的独特基调。

      这首词以短短的五十五个字,深刻地概括了一个抗金名将的悲剧遭遇。上片雄壮,气盖万夫;下片悲凉,心伤透骨。悲壮对照,悲壮结合,真如前人评辛词所说的:“激昂排宕,不可一世”,是作者最出色、最有分量的小令词。

      丑 奴 儿 近

      博山道中郊李易安体

      宋·辛弃疾

      千峰云起,骤雨一霎儿价。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 午醉醒时,松窗竹户,万千潇洒。野鸟飞来,又是一般闲暇。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旧盟都在,新来莫是,别有说话?

      【析】这首词题为“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是仿照李清照词的用语和口气写的。上片没有工细的刻画,完全用惊喜赞叹的口吻写出夏日傍晚骤雨之后的山光水色、斜阳远树、洒旗人家,自然成画。下片则以和白鸥开玩笑聊天的语气写人鸟相亲无猜的自在之乐,尤其活泼风趣。

      宋孝完淳熙八年,辛弃疾于江西上饶地区的带湖上筑闲居,直至光宗绍熙三年(1192)再度起用,其间长达十年。这首词正是作于此时。辛弃疾隐居带湖,主要是由于投降辰的排挤打击,多少带有一点无可奈何。这种浪迹江湖的生活,并非他所追求的。因此,他在表现一种超脱的闲适之情时,仍然不时地流露出内心的不平静来。从这首词来看,有些句子看来悠闲自得,实质上是百无聊赖而自作宽解。一种希冀用世的心绪,还是时隐时现的。

      丑奴儿 宋·辛弃疾

      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析】这一首词,也是辛弃疾闲居带湖时所作。他常闲游于博山道中,风景如画,却无心赏玩。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情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把一首短短的词,写得曲折多变,娓娓动人,高度概括了词人大半生的经历感受。

      俞平伯先生在《唐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解释非常透辟:“不识愁的,偏学着说。如登高极目,何等畅快,为做词章,便因文生情,也得说说一般的悲愁。及真知愁味,反而不说了。如岁逢晚秋,本极凄凉,却说秋天真是凉快呵。今昔对比,含蓄又分明。中间用叠句转折,末句近似滑,于极流利中仍见此老倔强的意态。将烈士暮年之感恰好写为长短句,‘粗豪’云云不足以尽稼轩。‘秋’仍绾合‘愁’字。可见稼轩虽咏烈士暮年之悲,也能写得像婉约词一样委婉。

      再次,大量运用典故、诗文句法和口语入词,问答如话,议论风生:辛弃疾不仅继承苏轼打破诗词界限的作法,而且达到诗词散文合一的境界。他读书广博,无论经史、诸子、楚辞还是古今体诗句,拈来就用,一齐融化在词中。他用韵绝不限制,不讲雕琢,形成一种散文化的歌词。其语气的强烈多变,正是充分利用了词可以多用虚词以自由地表现口吻语调的特点,加上散文化句法而形成的。

      西 江 月 宋·辛弃疾

      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析】辛弃疾是南宋一位杰出的豪放派词人。他的风格以沉雄激越著称。但人生道路既然多歧,作家的巨大艺术熔炉又丰富多彩,这就必然出现卓越作家不拘一格的艺术风格,既有其主调而又有其变调的风格。因此辛弃疾在慷慨纵横之外,还有其淡泊潇洒的一面。

      这一首词是辛弃疾中年时代经过黄沙岭道上写的几篇作品之一。黄沙岭在上饶县西四十里,岭高约十五丈,深而敞豁,可容百人。下有两泉,水自石中流出,可溉田十余亩。可见黄沙岭一带不仅是一个风景优美的所在,也是农田水利较好的地区。词人在上饶家居,有机会充分领略黄沙道上的风物之胜。描写这一带风景的词,现存约五首,即《生查子》(独游西岩)二首、《浣溪沙》(黄沙岭)一首、《鹧鸪天》(黄沙道上即事)一首,以及本阕。它们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辛弃疾部分写景词中清新俊逸和绰约自然的风格。

      这首词写于“夜行黄沙道中”,一路上月色虽明,但优美的景色主要凭听觉和嗅觉感知:惊起的鹊叫、半夜的蝉鸣和蛙声、稻花的香气以及谈论丰年的人语,都能得夜行神理。结尾路转溪桥,忽然出现熟悉的茅店,轻快活泼而有不尽之意。其中“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将口语中常说的数字用来写半夜雨前景致。疏朗明快,化俗为雅。文言与口语的自由驱遣,既使辛词保持着新鲜活泼的气息,又提高了词的格调。

      谒 金 门 宋·赵师侠

      耽冈迓陆尉

      沙畔路,记得旧时行处。蔼蔼疏烟迷远树,野航横不渡。 竹里疏花梅吐,照眼一川鸥鹭。家在清江江上住,水流愁不去。

      (注:耽冈:地在吉安城南,下临赣江。蔼蔼:霭霭,云雾密集之貌。野航:停泊于荒野的舟船)

      【析】作者赵师侠,是南宋孝宗时期的一位词人。人称其“模写风景,体状物态,俱极精巧”,又称他的词“能作浅淡语”。从这首词看,他的写景本领确是高超的,而尤妙的是他能在“淡语”之中,寓有深情。

      全词写得极清淡,而清淡之下却藏着浓挚的离愁别情。起首从山冈上的沙路写起,已伏有“怀旧”的心理。以下四句拓开写景,清新可喜,淡雅如画。放眼而望,但见疏烟密雾,笼罩远树,却看不到友人的来影;而沙外水边,只有一二小舟,落寞地横卧在冷寂的水面之上。这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盼友不至的寂寞心情。“竹里”二句,则另换了两个“镜头”。前句写时令已至早春,梅花吐蕾,风物可喜;后句言河中的鸥鹭,在春光下闪耀着令人眼目为之一亮的白色,亦令人感到“春江水暖”。但是这两个“镜头”所引起的心理快感只是暂时和一瞬而过的,因为自然界既永是这般冬去春来,节序转换,而人生呢,却又在这悄悄的“量变”中流驰过去了一截。因此前已怀藏的“怀旧”心理,便和现今由春日所引起的淡淡的人生枨触,一时交集为一种复杂难言的愁绪。“家在清江”二句,便轻轻一转,折到本词的主题——离愁上去。原来,作者家居清江,因而面对赣江之水,便触发了思乡的满怀离愁,引出了“水流愁不去”的浩叹。行文至处,前文“疏烟迷远树,野航横不渡”中所含之愁闷心绪,由竹里疏梅,水边鸥鹭所“对照”而生的人生寂寥感,都一齐交集成为“一江春水向东流”式的“感情形象”而凸现在读者眼前。“记得旧时行处”与“水流愁不去”,终于前后呼应地点明了词中那幅看似清淡雅丽的“山水画”后所怀藏的浓挚愁情。

      暗 香 疏影 宋·姜夔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暗香

      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衰曲。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 ——疏影

      【析】梅花姿质幽雅,清香可人,不畏残冬的风雪,俏然一枝,把春色带给人间。在我们传统的审美意识中,梅花之美,不仅在于它的形貌,更在于它的精神,它一直被看作高洁人品的象征。所以,梅花一向是我国诗人、画家所乐于歌咏、描绘的题材,而在我国古代的诗歌中,写梅花的作品更是多得不遑统计。那么,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又该是哪些篇章?南宋词人张炎说:咏梅的诗,只有宋初诗人林逋《山园小梅》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联;“词之赋梅,惟姜白石《暗香》、《疏影》二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立新意,真为绝唱。”

      姜夔爱梅至深,所作咏梅词共有十七首,尤以《暗香》、《疏影》最为精绝,历来被视为姜词的代表作品。

      《暗香》:上片从回顾旧时爱梅韵事说起,月色笛声、花光人影,融成一片清冷幽雅的意境。冒寒摘花,尤见情致高绝。接着笔峰陡转,用齐梁诗人何逊在扬州咏早梅的故事,折入今日风情才思减退的迟暮状况,而于衰飒之中,又埋怨竹林外疏落的梅花将冷香送到席上,足见仍不能忘情。“旧时”、“而今”的比较,全从梅花在少时老来都引人幽思着眼,落到眼前赋咏正题,不着一字形容,而昔日月下清寒之梅香,今日竹外疏花之暗香,均已浮动笔底。下片寄梅的遐想用陆凯《寄范晔》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关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香。”写路遥雪积,寄情无由之悲,曲折地传达出见到梅花时旧情耿耿难忘的心事。“翠尊”“红萼”扣住宴席上见梅的实景,又转回记忆中昔日西湖梅树之盛,感今日片片吹尽之衰。“千树压”二句不用一字敷色涂彩,便写出千树繁花压枝的盛况。下片化用折梅寄人的典故与上片回忆旧时韵事呼应,又处处暗合雪后和湖上之梅的眼前之景,使梅之清香全在今昔盛衰之感,缠绵怀旧之情中托出,境界极其高雅优美。

      《疏影》着重咏梅影:全篇多用美人典故。上片先用《龙城录》所记翠鸟双栖于罗浮山大梅花树上的故事,写翠禽并宿梅枝的情状,由梅之姿形想见其影,犹如一幅水墨折枝花鸟图。接着用杜甫《佳人》“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诗意,以美人翠袖单薄、伶俜可怜的凄清神态隐喻梅影之孤清。又用杜甫《咏怀古迹》中的咏昭君诗“环佩空归月夜魂”之意,赋予梅花以美人之魂,则月下疏影之清怨幽独自可想见。上片所用两个美人的典故虽与梅花并无联系,但全从美人与梅花在神韵姿态上的相似之处设想,故能离其形而得其意。下片仍用两个宫廷中与梅花有关的美人典故。“飞近蛾绿”用宋武帝寿阳公主睡时有梅花落在额间,宫廷仿作梅花妆的故事。“安排金屋”,借金屋藏娇之典表示惜花之意。然后写花开始随波飘零,只能在一曲落梅笛声中倾诉哀怨。以上三节皆扣住花落与惜花委婉地阐发梅影渐疏之意。结句点明正题:梅花落尽,惟有疏枝倩影映在窗上,正好入画。

      淡 黄 柳 宋·姜夔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析】这也是白石的自度曲。词题说:“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客怀。”开头三句写晓角在空城中回荡,马上人着单衣犹感轻寒,将“巷陌凄凉”连同心头凄凉感一并写出。“鹅黄嫩绿”形容新柳之色,扣住词调名“淡黄柳”之意,用色极为鲜嫩,又从异乡找到“江南旧识”的亲切感,客中情怀可见。寂寞中迎来寒食,却怕梨花谢后春色很快变成秋色。这句用李贺“梨花落尽成秋苑”(《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只改一字。原诗跳过暮春盛夏直接到秋天,是为了强调光阴的迅速,姜夔用其意而改成“秋色”,使人想到秋色的金黄,使与上片色彩协调,同时也使下一句“问春何在”有了着落,结尾空余一池无情的碧水,更觉惆怅。这词在轻寒的早春淡淡地点染嫩柳梨花的色泽,韵致十分雅淡。

      全词从听角看柳写起,渐入虚拟的情景,从今朝到明朝,从眼中之春到心中之秋,用淡笔渲染“空”、“寒”、“岑寂”等等感受,其惆怅情怀似不涉具体实事,然而,前人曾道“自古逢愁悲寂寥”,作者却写出江淮之间春亦寂寥,并暗示这与江南似相同而又相异,又深忧如此春天恐亦难久。这就使读者感到词情决非“客怀”二字可以概尽。白石的伤春,实反映出同时代人一种相当普遍的忧惧。故张炎把此词与《扬州慢》等并提,云:“不惟清空,且又骚雅,读之使人神观飞越。”而在体现“清空”这一点上,它较《扬州慢》等词更为突出。

      点绛唇 宋·姜夔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析】不读《点绛唇》“燕雁无心”一词,不足以知白石词堂庑之大、气象之大。此一尺幅短章之意境,包容了自然、人生、历史与时代,亦体现出词人之整个心灵。此词之意境,呈为一宇宙。南宋淳熙十四年丁未(1187)之冬,白石往返于湖州苏州之间,经过吴松(今江苏吴江县)时,乃巧作此词。为何过吴松而作此词?此中自有一番缘故也。白石平生最心仪于晚唐隐逸诗人陆龟蒙(即天随子),龟蒙生前隐居之地,正是吴松。词序“吴松作”三字,寓意至深。

      上片写太湖上燕雁的无所容心,随云飞去,正是写诗人的随处飘泊,自然超脱。而山峰本来无知,却反说它们感到清苦,商量着要在黄昏时下点雨,这就将人看天色阴阴欲雨的清苦之感移给山峰。“商略”二字十分生动。下片写自己想和“天随亏”同住,字面上又与“随云去”关合,写出浪迹江湖,随云片去住之意。结尾将天涯飘泊的愁情化入怀古之意,气象阔大,悲壮苍凉。此词移情于景,无穷哀感,都在虚处,故前人评价甚高。

      浪 淘 沙 云藏鹅湖山 宋·章谦亨

      台上凭栏干,犹怯春寒。被谁偷了最高山?将谓六丁移取去,不在人间。 却是晓云闲,特地遮拦。与天一样白漫漫。喜得东风收卷尽,依旧追还。

      【析】章谦亨于绍定(1228-1233)初年任铅山(今属江西)令,鹅湖山即在县境,这阕词大约写于其时。

      这首词魅力的根本所在,是对“云藏鹅湖山”这一美景的描绘。只是作者的手法是十分巧妙的,全篇没有正面描写鹅湖山之秀美,但经过仔细品味,你不仅能够看到山美,而且还能看到云美。首先,作者在“犹怯春寒”的时候,冒着清晨的凉气去“台上凭栏干”,自然是由于此时的鹅湖山最美。这里作者没有直说山美,但他的兴趣与追求本身就是一种暗示,它引导着
标签:学生随笔 古代诗歌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做补习班班主任的一点反思(网友来稿)
下一篇:风动?旗动?心动?——何为真正的语文课?(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