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杂文参考
》
高考范文
阅读:507
标签:
高考范文
我解读2006年高考作文题四川卷(教师中心稿)
武汉市江夏一中 赵孝云 我解读2006年高考作文题
十六、四川卷
生活中,有人好问,有人不问;有人主张有疑就问,有人主张三思再问。问天问地,问古问今,“问”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请以“问”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不得抄袭。
解读: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之一,就是使学生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因此,四川卷的话题作文“问”与考生的学习生活联系紧密,也使人感受到较高的价值取向。本题的提示语虽然简洁,但这个“问”字很有文化底蕴,让人浮想联翩。它能调动学生的思维,给考生一个较大的发挥空间,也体现出突破桎梏的开创精神;另外,也有利于学生调动平时读书积累。
话题材料中给出了“好问”与“不问”的不同态度,“有疑就问”、“三思再问”的不同做法,也提示我们问天问地、问古问今,各种“问”的内容都在可写之列,还可以有所引申。
“问”有多种。朱熹提出:“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读书须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道出了学习与“问”的复杂关系。联系生活,联系人生,问,是一种对未知的渴望;问,是一种表达感情的方式;问,是一种勇气;问,是一种智慧。求知的疑问,是对前人先进经验知识的继承;心灵的叩问,是对开启自己的思维之门的尝试;勇敢地追问,是对逃避者的执著不放……
怎么“问”,也有不同的态度。有的人有疑不问,可能是愚钝,也可能是矜持;有的人明知故问,可能是机智,也可能是狡诈;有的人无所不问,可能是亢奋,也可能是懒惰。……
“问”什么,可看出发问者的胸怀与追求。仁者虚怀若谷,不耻下问;智者明察秋毫,阙疑多问。君子之问,嘘寒问暖,兼济天下;小人之问,刺探隐私,顾及彼身。
屈原问天,“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问得愤懑;李白、苏轼问月,“青天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问得悠远;李煜问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问得哀怨;元好问问情,“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问得动人;毛泽东问地,“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问得豪迈。哈姆莱特问生命,“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问得震撼;祥林嫂问来世,“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问得悲哀。梁思成问城市建设,“是这样的北京城门,是这样的北京城墙,为什么要拆?”问得坦率;张志新问政治方向,“现在毛主席身边那几个人可靠吗?”问得勇敢;顾准借用鲁迅的名言问:“革命取得胜利的途径找到了,胜利了,可是,‘娜拉走后怎样?’”问得清醒;龙应台在台湾论战时问:“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问得尖锐……
从以上联想到的“问”的各种内涵和外延来看,社会、
自然、人生、世界、历史无不可以纳入考场写作的范围中来,考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可以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示。当然,正因为“问”的外延极为宽泛,要想写出新意和深意,就应该从“问”的各种立意中,选取其中一个角度、一个方面,集中构思,确定主旨,尽量做到精选材料,凸现中心。
标签:
高考范文
我解读20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我解读2006年高考作文题江西卷(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
我解读2006年高考作文题安徽卷(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