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杂文参考高考范文
阅读:745  
标签:高考范文
我解读2006年高考作文题安徽卷(教师中心稿)
武汉市江夏一中  赵孝云     我解读2006年高考作文题

十七、安徽卷

    自然是一本书,社会是一本书,父母是一本书,老师是一本书,同学是一本书,自己是一书本……

    人生经历中,各种接触、交流的过程都是“读”的过程。读是面对,读是探索,读是了解,读是感悟,读是品味,读是沟通,读是超越……

    请以“读”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⑥不得抄袭。

    解读:

    本题的主要特点是话题材料大众化,贴近考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没有审题的难度,也包含了一定的哲理。写作要求宽松,有利于全体考生的正常发挥。

先看“读”的对象——“书”,可以是父母、同学、老师、自然、社会、人生,加上省略号,可以是与人有关系的任何事物。可以是“雨燕”、“老鹰、乌鸦、山羊、牧羊人、孩子”、“甲乙两个好朋友”、“皇帝、木匠、石匠”、“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教授”、“诸葛亮、戈多”、“形状各异的锈铁锭”、“筷子”、“脸”、“肩膀”、“车站”、“路”、“星星”、“流行歌曲”、“图书阅读率”、“标准的圆形和带有棱角的图形”、“凤头、猪肚、豹尾”、“安徽的符号”、“一枝一叶一世界”、“出乎其外、入乎其内的宇宙人生”……

对于“读”这一行为的理解,可以是面对、探索、了解、感悟、品味、沟通、超越,“各种接触、交流的过程”都行。引申开去,可以是“握住”、“雕琢”、“问”……写作内容可以说无所不包,没有偏题的可能。

这样看来,本题应该是2006年各省作文题中开放性最强的题目。

但审题容易并不意味人人都能得高分,写作时,还是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第一,切入的角度要小。“读”的对象要尽量具体,比如,“读‘脸’”、“读高考状元”、“读代课老师”就会比“读‘人生’”更加有话可说,“读‘书价’”、“读《昆曲艺术》”比“读‘书’”更加有话可说。相反,如果拟“读人生”、“读社会”这样大而不当的标题,会使自己的思路难以为继,即使写出来,可能也会是一些空话、套话。

第二,切入的角度要深。“读”是“接触、交流的过程”,扣住“读”的过程来写,写出作者与所读对象之间的互动,要写出特点、写出高度。比如:“开卷有益话读书”“开读容易读懂难”。

第三,切入的角度要新。本题中的“面对”意味着勇气,“探索”意味着责任。构思时尽量选贴近现实的材料,尽量扣住社会的热点问题,如:解读乱收费、读皖南民居、读流行歌曲……即使是旧材料(如屈原、苏轼之类),也应赋予其新的内涵,以免引起阅卷人的“审美疲劳”。

第四,文字功底很重要,不但要特别关注写作要求中的“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遣词造句还要切合“读”的文化氛围,写出“读”的韵味。从这个意义上看,本题写散文会比较有利。

标签:高考范文 我解读20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我解读2006年高考作文题四川卷(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我解读2006年高考作文题全国甲卷(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