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599
标签:
教学论文
关于语文教育人文精神的一封信(旧作)
【作者】: 李镇西 - l_zhenxi
红兵:
你好!
来信谈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这是一个热点话题,也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在语文学科性质的争论中,就有“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我不打算在我俩的对话中直接涉及这场争论,但有一点我想强调:不管怎样,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性是一种客观存在,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回避不了的现实问题。我十分同意你来信中的基本观点,即“正确认识学生,是实现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先决条件”。按我的理解,所谓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实际上就是语文教育中所渗透的(或者说本来就应该具有的)人文精神。对此,我还想作点补充,想从另外一个角度谈谈自己的想法。
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第一,什么是语文教育中的人文精神?第二,语文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如何体现?
关于“什么是语文教育中的人文精神”这个问题,十多年来,有关论述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可以说至今还没有一个让大家都能接受的“说法”。我当然无意更无力在这里对此下一个“权威性”的结论,因为我也正在思考之中。但是,鉴于我感到不少教师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一些模糊的片面的认识,因此,对语文教育中的人文精神,我虽然不能说出它“是”什么,我却可以说出它“不是”或准确点说是“不仅仅是”什么——它不仅仅“政治教育”,不仅仅是“思想教育”,不仅仅是“情感教育”,不仅仅是“道德教育”,不仅仅是“文化教育”,不仅仅是“文学教育”,不仅仅是“美感教育”,等等。而从目前一些语文教师的论述中,我感到他们的确是把“人文精神教育”等同于前面所说的其中一项“教育”的。我不否认人文精神可能包含有前面所述诸种因素,但即使如此,也不能把人文精神等于前面诸种因素的简单相加。
那么,我理解的语文教育中的人文精神(或曰“人文性” ——在我们讨论的这个具体语言环境中,我认为二者是一回事)究竟有哪些含义呢? 你来信所说当然不错:“所谓人文性,从感性层次来讲,是对人的理解,对人的宽容,对人的接纳,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爱护;从理性的层次上讲,是对人终极价值的追寻,对人类命运的忧患。”的确,人文性是指对人自身完善的关注与追求,包括人的尊严、价值、个性、理想、信念、品德、情操等方面。但我认为,这样说似乎还有些模糊——这里的“人”是“个体的人”还是“整体的人”抑或二者兼有?另外,我们今天谈人文精神总是有所针对的,因此,在谈及人文精神时如果面面俱到,那实际上等于什么都没有说。我认为,这里还应强调一下,我们现在所提倡的人文精神首先是针对“个体的人”而言,在对个体人的种种“尊重”中,首先是对其精神自由的尊重!
这里又涉及到一个可能会引起争议的问题: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没有“人文精神”?似乎是有的。占传统文化主流地位的儒家学说不就是“人”的学说吗?但是,这里的“人”更多的时候是作为民族、国家的“类”人,而不是“个”人。而且,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作为个体的人,特别是普通的人,是毫无思想自由的,所思所想都是“服从”!从根本上说,中国传统文化是没有个体精神自由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没有人文精神的,至少没有我们现在所说的以尊重个人心灵自由为特征的现代意义上的人文精神。本来语文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好像不应该作这么“狭隘”的理解,它本来也的确包括了“情感教育”、“美感教育”、“文化教育”、“情操教育”、“信念教育”等等,但我们提出任何教育理念都是有特定背景的,我们今天之所以强调语文教育中的人文精神,是针对今天语文教育中压抑学生个性的弊端而言的,而这个弊端对于素质教育所要求的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目标岂止是大相径庭?简直就是南辕北辙!
因此,我理解的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核心要素(不是唯一要素),就是对学生个体精神世界自由发展的尊重。
现在我再来谈谈第二个问题:语文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如何体现?在这个问题上,我同样感到一些同志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即认为人文精神教育应该有某种“可操作性”。在和许多教育同行交流时,我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人文精神教育当然十分重要,但具体该怎么搞呢?它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它应该通过什么途径,采用什么方法来进行训练呢?它又应该怎么检测、评估呢?”习惯于把所有教育都“技术化”、“科学化”,或者按通常的说法,就是“量化”,这实际上是把教育简单化、庸俗化,最后的结果是取消了“教育”本身。如果人文精神的教育也如此技术化,那么,在它开始的同时就已经消亡了。必须明确:虽然我们说的是人文精神“教育”,但这里的“教育”是不能“灌输”也不能“训练”的。即使我们自认为“应该”让学生具备的“高尚的情操”、“坚强的信念”、“深厚的文化底酝”、“高雅的审美情趣”也不能够通过“灌输”来教育(这里拒绝“灌输”是就总体上的教育理念而言,在某些具体的教育环节上当然也不排除有“灌输”的手段——比如给学生推荐一首古诗或一篇美文),因为这是同尊重学生精神自由相违背的。另外,人文精神教育更不能变成人文精神“训练”,因为只有技能才能通过训练而获得,而且凡是“训练”都必须要有“标准”、“程序”,而思想、感情等属于精神世界的东西是绝对不能被“训练”的!
但不能灌输不能训练,并非意味着就不能实施。对于人文精神教育而言,其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种“感染”。这种感染,首先要求教育者本人具备人文精神的素养。可以这样说,对于真正具有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师而言,他的每一堂课,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作文教学或其他内容的教学,都是充满人文精神的教育。因为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以思想点燃思想,以自由呼唤自由,以平等造就平等,以宽容培养宽容。其次,人文精神教育还意味着发掘诱导学生精神世界中本身潜藏的自由精神。就其本性来说,所有人特别是儿童,都具有自由的天性,包括探索、思考、想像、创造的天性。但在传统教育下,随着他们知识的增多,他们的这种天性一步步被压抑被剥夺。因此,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更多的时候并不是给他们“加进”多少外在的这样思想那样精神,而是注意在语文教育中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尊重每一个人的“与众不同”,诱导他们心灵深处自由因子的复活,鼓励他们张开思想的翅膀,让他们看到自己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人在思想、感情、想像力、创造力等方面所具有的独一无二的不可替代性!可以这样说,当学生“看见、理解和感觉到自己身上的人类自豪感的火花,从而成为一个精神上坚强的人,成为维护自己尊严的不可战胜的战士”(苏霍姆林斯基语)后,他就已经开始具备我们所说的人文精神了。第三,人文精神的培养不需要“训练”,但绝对需要阳光、气候、土壤。这个“阳光、气候、土壤”,就是一种语文教育中的民主教学氛围。精神的鸟儿只有在辽阔的蓝天才能自由自在地展翅飞翔。语文教育要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容忍学生的“异端”,让他们的思想冲破牢笼;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力,让他们勇于质疑、追问和探索;提倡学生“心口如一”,让他们能够在讲演中在作文中无拘无束地倾斜思想感情的潮水;鼓励学生创造,让他们能够在沐浴世界上所有精神文明之光的同时,又能拥有超越前人的激情!……而这一切都有赖于教师为学生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教务长米凯莱·马林科维奇博士认为,亚洲的大学恐怕仍需花上20年的时间才能跃上世界级学府的地位,成为国际知名的大学,因为“亚洲一些国家如中国至今仍缺乏自由与开放式的追问风气。我们相信,必须等到亚洲地区普遍存在着学术自由风气,以及能够进行自由与开放式的追问后,才能有一流学府出现。因为我们绝对相信,学术界应该是自由而且不受拘束的。”(转引自黄全愈著《素质教育在美国》)马林科维奇博士的话可能有些偏激甚至带有偏见,但她所强调的“自由和开放式的追问风气”,恰恰是我们今天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所不可缺少的教育民主的阳光。
展开全文阅读
刚刚开头我就说过,人文精神培养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我拉杂写了这么多,也不一定绝对正确。但我还是毫无保留地亮出了我现在的想法,以求红兵兄指正——这也算是实践我们所提倡的“人文精神”吧!
祝
好!
镇西
2000年5月21日 于陕西师大
标签:
教学论文
关于语文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个案:一个年轻教师的教学纪录(二)
下一篇:
《向沙漠进军》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