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7971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藤野先生
 课题 藤野先生 课型 预习课•自学

课时 四课时(1)授课 喻安君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积累“绯红、标致”等词语;

2.了解散文集《朝花夕拾》和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目标 3.自学课文,理清文脉,把握本文的叙述线索;

情感与价值目标 4.学习藤野先生严谨认真、热诚正直的高尚品质。

重点 目标1、2 难点 目标3

教学准备 查找散文集《朝花夕拾》及课文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忆及老师,三味书屋中的“极方正、质朴、博学”的寿镜吾先生令童年的鲁迅信服、敬畏,而在日本仙台医专留学时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则如鲁迅在回忆中所说的:“在我所认为老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那么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认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藤野先生》。

二、学习目标指导

这一节课,我们的主要任务是预习自学。达到如下目标:

熟悉课文,掌握字词。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积累“绯红、标致”等词语;

2.了解散文集《朝花夕拾》和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目标 3.自学课文,理清文脉,把握本文的叙述线索;

情感与价值目标 4.学习藤野先生严谨认真、热诚正直的高尚品质。

同学们有没有信心达到这些目标呢?

三、学生预习、自学

1.速读课文。

2.小组内分工合作,完成板书的字词注音和解释。

绯红(fēi )  油光可鉴(jiàn)  芦荟(huì) 瞥(piē)

芋梗汤(yù gěng)  解剖(pōu ) 不逊(xùn )匿名( nì)

诘责(jié) 深恶痛疾(wù )  烂漫(màn )

绯红:鲜红。

诘责:质问并责备。

标致:漂亮。文中是反语,用来讽刺。

油光可鉴:文中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的传说或故事。文中知学校里发生过的一些事情。

教师直接导入,板书课题。

教师逐渐引入,让学生边思考边接收。

板书学习目标

抽生回答,集体订正,要求学生作好笔记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落第:原指科举时代应试不中。文中指考试不及格。

不逊:无礼。逊,谦逊。

托辞:借口。

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极点。

3.查阅资料,了解散文集《朝花夕拾》和写作背景。

☆《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是鲁迅在北京至厦门这段时间写的,在广州编定。其实正是鲁迅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鲁迅只能借回忆旧时的美好的事物,来排除眼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丝安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正是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楼上写的,当时他“是被学者们挤出了集团之后”,只好借这样一朵儿时的“小花”,来排遣寂寞。这是一。第二,《小引》还说明,原来集名是《旧事重提》,编定时,“我还替它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这一改动,是为了更符合散文的内容实际。因为,在苦闷失望中的鲁迅,当时常常回忆儿时的故乡的瓜果。这组散文,正是浸透着儿时故乡的清新甜美的滋味的小品,就像鲁迅书桌上那盆“水横枝”,树叶青翠可爱。所以鲁迅把这美好的回忆散文,比作一组晨光里绽放的花朵。拾来自赏,自慰,而并不是直接为了战斗。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而不是投向敌人的投枪和匕首。

☆时代背景

鲁迅留学日本期间的经历

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至1906年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段。写作时间则是在离别藤野的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

4.再读课文,理清文脉,把握本文的叙述线索

(1)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了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在这段经历中,作者转换了三个地点,请找出文中表明地点转换的词语。

(2)文章标题是对全文思想内容鲜明精炼的概括。据此,你认为课文是以什么为中心记叙的,叙述线索又是什么?请结合文意谈出自己的理解。

(3)课文除直接写藤野先生外,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材料是围绕什么线索来组织的? 

抽生念读,学生可以不作笔记。

小组学习,本堂课不作订正。把难点下移,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考虑。

布置作业 完成相应的资料部分。

板书设计 藤野先生

鲁迅

《朝花夕拾》——散文集  原名《旧事重提》

青少年时代的往事         到中年才写成文章

记叙了作者1902年至1906年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段

写作时间则是在离别藤野的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

教学后记

课题 藤野先生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四课时(2)授课 喻安君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巩固掌握上课时预习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目标 2.熟读课文,理清文脉,把握本文的叙述线索;

3.研读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情感与价值目标 4.学习藤野先生严谨认真、热诚正直的高尚品质。

重点 目标2、3 难点 目标2

教学准备 完成上课时布置的作业。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一、预习检测

1.《藤野先生》选自《朝花夕拾》,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曾学过与本文同一出处的课文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展开全文阅读2.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宛(wǎn)如  驿(yì)站  教诲(huì)  瞥(piē)见  畸(jī)形  诘(jié)责  不逊(xùn)  匿(nì)名

二、讲授新课

1.迅速回忆课文,完成上课时的问题:

(1)“东京也无非这样”“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我离开仙台之后”

(2)略。

(3)还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了从东京到仙台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写了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他的“优待”,还写了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在课堂上看电影等。

作者是用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来统摄全篇的。文章开头写对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厌恶,是作者爱国思想的一个表现;在往仙台途中记得日暮里,可能是“日暮里”使作者联想到清王朝的日暮途穷;记得水户,是因为这里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土朱舜水客死的地方,这是作者爱国感情的又一表现;写对初到仙台受“优待”不以为然的理解,对艰苦的生活条件的态度,也是作者爱国思想的表现;对藤野先生表示敬仰,是由于他不怀民族偏见,真诚帮助中国留学生;对日本“爱国青年”表示愤懑,是由于他们看不起中国人;看电影之后毅然决定弃医从文,更是出于爱国的考虑;最后把怀念之情变为多写反映黑暗现实的文章,则是当年弃医的目的,是爱国的实际行动。可见,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是统摄全篇的中心思想。

2.研读,分析藤野形象

学生根据阅读感知,以“藤野先生是一个          的人”的组织形式组织语句,选择角度概括人物形象。

学生课堂练习,作业本上,当堂订正。

师生互动交流,探究文意。教师明确。

有预习作基础,这一部分宜快、简。

学生采用跳读方式,阅读有关写藤野先生的内容。

可通过填空形式进行提示

小组学习,交流研讨结果,教师明确。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学生积极思考,精彩发言,教师引导、提示:

   (1)特点鲜明的肖像:“黑瘦”“八字胡”“戴着劬怠钡囊窖Ы淌凇

   (2)生活习惯角度:生活简朴

   (3)治学角度:认真负责    治学严谨

   (4)对待学生角度:热情诚恳   循循善诱

3.研讨:

(1)文中具体写了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的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的什么精神性格?

(2)“我”对藤野先生怀有一种什么感情?引用课文内容简要回答。

明确:

(1)(见下表)

典型事例 表现的精神性格

添改讲义 自始至终认真负责的精神

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循循善诱

关心解剖实习 一直关心“我”的学习

了解女人裹脚 对骨学的兴趣和求实精神

(2)“我”对藤野先生的情感首先是感激、怀念,体现在:①装订收藏讲义;②悬挂先生照片;③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的勇气和力量。然后是因“状况无聊”对没寄信和照片的愧疚之情。

三、课堂小结

在这一节课,同学们学到了什么呢?我们一同来回顾一下:

在字词方面,有谁能用这节课练习中的字词或上节课预习的字词中的一个词来造句?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我们在作文时,可从这篇课文中学到什么?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以填表形式完成,并协助板书。

抽生回答,及时板书。

抽生回答。学生畅言,不苛求一致,只是让学生明白,围绕中心组织材料。

布置作业 完成相应的资料部分。

板书设计 藤野先生

         鲁迅

                        添加讲义            收藏讲义

清国留学生      相识   纠正解剖图          悬挂照片

见                   相处  关心解剖实习         多写文章

赏樱花                 了解女人裹脚

     学跳舞                    



     鄙夷、厌恶     匿名信     看电影     弃医从文  别后感念

(明线)             与藤野交往(严谨认真、热诚正直)

        

         东京                 

(暗线)    爱国感情            仙台                         

教学后记

课题 藤野先生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四课时(3)授课 喻安君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加强文意,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2.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分析“无非”“实在”“大概”“居然”“似乎”等副词对表达文意的作用;

3.体验反思,理解课文主旨;

情感与价值目标 4.体会鲁迅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以使祖国强盛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操。

重点 目标2 难点 目标2

教学准备 思考“研讨与练习”第二题。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一、习题引入(板书)

阅读课文“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

……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P8-9)

练习:

1、文中“‘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和“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的“他们”分别指代:

(1)他们                                

(2)他们                                

2、文中“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句中“偏”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            。(意外、反感、为难、不满)

3、文中哪些词语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受到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


展开余文
4、选文最后一句“我的意见却变化了”中的“我的意见”具体指什么?

5、选文第一句“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所运用的表达方式是什么?

二、讲授新课

1.指名朗读课文1、2语段,思考:

(1)“东京也无非这样”与后文哪几句话相呼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2)“实在是标致极了”改为“实在是丑极了”可以吗?

     明确:

(1)与“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呼应。作者以极其厌恶的情绪和辛辣讽刺的笔触。描写了东京清国留学生恶浊庸俗的生活。“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远大抱负与灰色的环境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失望、痛苦、厌恶的复杂心绪包容在这感慨良多的一句话里面。反衬出一个爱国志士忧

学生课堂练习,写在作业本上,当堂订正。

学生交流后回答,教师明确。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国忧民的悲愤。 

(2)句中“标致”是反语,用以讽刺。“实在”表示“的确”的意思,用“实在”加强“标致”,增强了这一反语的讽刺力量,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鄙夷和反感。而改动后则语意直露,缺乏讽刺意味。 

2.学生集体诵读第5语段,思考:

(1)初到仙台的“我”受到优待,究其缘由是“物以希为贵”,那么句中的“大概”可以用“因为”替代吗?

(2)“居然睡安稳了”句中“居然”是什么意思?对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

明确:(1)“大概”表示似有此事,但不完全肯定.与句末语气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肯定语气。作者用诙谐的口气猜测他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有点自谦、自喜,还有点隐含的感激之情。作者把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推断为“物以希为贵”,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而“因为”则表达不出这层意味。

(2)“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想不到。前面说明这个客店居住条件不好,不易安睡,但出乎意料的睡安稳了,表露了作者对生活环境的恶劣不以为意。“居然”一词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3.学生自读课文第24~31语段,合作探究:

(1)怎样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

(2)“在课堂里还有一个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特意写明?

(3)“他们也何尝不醉酒似的喝彩”句中“何尝”是什么意思?

(4)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促成作者弃医从文的转变,对这两件事的叙述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明确:

(1)这是在考试风波一事使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人格受到极大伤害后写下的一句极为愤慨的话。这句话不是直接、正面表述作者的愤慨,而是以歧视中国的日本人的心理来写的:在他们看来,贫弱中国的国民是低能儿,分数六十分以上,是老师漏题,而不是个人能力所能达到的。这种出于偏见而武断作结论,侮辱人格的做法引起作者极大愤慨,这种愤慨不仅是因个人 的人格遭到侮辱,更因民族衰弱在列强面前遭到歧视而产生的悲哀。所以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企盼祖国强盛的愿望。

(2)文中看电影事件中所叙述的中国人的情形,是依着一个要被枪毙的中国人、一群围着看枪毙的中国人和一个“我”的次序来说的。特意写明:“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说明作者没把自己看做局外人,旁观者。 

(3)“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人们精神麻木的极其沉痛的情感。“酒醉似的喝采”原指日本学生看

学生思考、小组学习、交流后发言,教师明确。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到枪毙中国人时兴高采烈的表现。句中的“他们”指麻木的中国人。 

(4)匿名信事例中作者有意揭示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现在遭受屈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感情。看电影事件反映作者难以抑制的激愤。这两件事各有侧重,第一件事侧重写弱国国民受人歧视,从而激发作者立志使自己祖国富强的志向,第二件事写中国国民的不觉悟——这是造成民族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两件事促使作者弃医从文。

三、小结

齐读最后一自然段,点拨:

“良心发现”一词是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触动;“增加勇气”是指作者长期遭受反动势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勇气;“正人君子”指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反动政府的御用文人等。

文章这一结尾,翅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与爱国主义思想统一起来,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政治斗争结合起来,从而深化了主题,使文章更具有现实意义。

四、指导阅读

学生齐读课文1、5、24~31、36~38语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指导:第1段要读出辛辣嘲讽意味;第5段以轻松亲切语调表现友好之情;24~31段则充满愤激;36~38段应满溢感激。

教师引导点拨,不强求学生能作答。

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布置作业 阅读课文,认真品味语言。

板书设计                        

藤野先生

鲁迅

第1段:对东京清国留学生恶浊庸俗生活的厌恶和辛辣讽刺。

第2段:“标致”是反语,用以讽刺。表达作者对清留学生的鄙夷和反感。

第5段:饱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也反映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第24~31段:表达作者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忧盼祖国强盛的愿望。

            作者时刻都有国民意识,没有把自己看做局外人,旁观者。

            作者对人们精神麻木的极其沉痛的感情。

            遭受屈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

第38段:作者决心以笔做刀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深化主题。

教学后记

课题 藤野先生 课型 反思练习及活动课

课时 四课时(4)授课 喻安君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2.通过综合实践,扩展视野,了解鲁迅其人;

3.处理完成练习,体验反思,理解课文主旨;

情感与价值目标 4.培养学生尊敬老师的思想和正确的评价能力。

重点 目标1、3 难点 目标2

教学准备 认真复习所学内容。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一、反思引入

同学们,学习了鲁迅的《藤野先生》,我们到底学到了什么呢?

    在回答之前请回顾一下课文及笔记。

    提示:

1.在字词方面,我们学到了哪些新词,如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你觉得鲁迅的用词有什么特点?

2.在内容方面,我们了解到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留学和写作时期,我国处于怎样的一个环境?

3.在写作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围绕线索组织材料?你能仿写一篇作文吗?

4.在思想方面,我们现在应该怎样体现爱国主义?

二、完成练习

1.关于课文,有下面几种不同的理解,讨论一下,究竟应该怎样理解。

    具体见解见《教师教学用书》。

2.朗读课文第一段和倒数第二段,重点体味下面几句话,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明确:

①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嘲讽。这帮清国留学生留着辫子,以示是大清国的臣民,而且“盘得平”,“油光可鉴”,表明他们精心打扮,“扭几扭”写出他们招摇过市、自我陶醉的丑态,“实在标致极了”,作者用反语表达了强烈的愤懑、讽刺之情。

②他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治学严谨,教学认真,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而且给予了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等等,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做到这些尤其难能可贵。所以,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3.弃医从文是鲁迅一生的大事,他在多篇回忆性散文中曾经谈到过这段经历。读了这篇课文以后,你知道鲁迅为什么要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后来为什么又弃医从文吗?从鲁迅的人生选择

学生讨论完成,不求一致答案,让学生自己探索出自己认同的答案。

本题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并尊重学生自己的解读,宜让学生展开讨论或辩论。

抽生回答,教师订正明确。

本题旨在帮助学生进行课内外学习的贯通,深入理解本文的主旨,并联系自身思考人生的意义。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中你想到了什么?

鲁迅从东京到仙台学医,又从仙台弃医从文,这一过程无不深深浸透着鲁迅强烈的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实践着他“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4题略

三、实践活动,写作练习

活动指导:

    活动目的:

1.了解鲁迅其人;

2.尊师重教,回念自己的老师;

    3.培养写作能力。

    活动过程:

1.分组,明确任务:

    全班共分八组,第一、二组,查找鲁迅详细生平的资料。第三、四组查找鲁迅作品分类的特点以及各类作品集。第五~八组,采访同学对自己老师的回忆和评价。

    2.展开活动:

    形式可以是到图书室查询,网上查询,咨询老师,第五~八组的主要采访同学,一人采访一个,写得具体一些。

    3.汇报交流:

    第一~四组推举一名同学整理,上台念出搜集的内容,第五~八组,先组内交流,推举两名典型的上台念出采访内容。

    4.写作:

    以“我最尊敬的一位老师”为题,构思完成一篇小作文。

要求:

(1)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

(2)叙事具体、中心明确。

通过活动,旨在让学生乐学,综合培养。



展开余文写在作文本上,上交,教师查阅。

布置作业 完成相应的资料部分。

补充资料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

补充资料 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鲁迅的作品充实了世界文学的宝库,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世界语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板书设计                           藤野先生

鲁迅

练习提示:                     活动指导:

……                            ……

教学后记

备注 此课时,根据情况而定,特别是综合实践部分,不能喧宾夺主。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藤野先生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人类心灵栖居的三个世界——读《荷塘月色》兼究朱自清“心里颇不宁静”之由(网友来稿)
下一篇: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