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中考复习指导
阅读:3179
标签:
中考复习指导
人教版八年级中考复习指导
初三语文复习设计4(教师中心稿)
初三语文复习设计4
(本设计系原创)
江西省临川区罗湖中学 邱员太
说明文阅读
学习目标搜索
1.说明文的一般特点;
2.说明对象及特征的分析;
3.说明方法及顺序的辨析与分析;
4.说明结构的把握与分析;
5.说明内容的概括与分析;
6.重点词句、语句、段落的分析与理解;
7.陌生内容的理解与表达;
8.有效信息的筛选与建议设想的陈述;
9.准确语言的分析与品味。
自学方法点击
说明文阅读的复习,应着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说明文的一般特点:①内容的科学性;②结构的条理性;③语言的正确性。
2.说明文的类型: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分类:从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角度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从语言特色与表达方式的角度可分为一般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
3.说明对象及特征的分析:首先,从标题入手,有的标题直接标明对象,有的标题不仅标明对象而且显示特征,也有的标题使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其次,从材料入手。再次,注意两个问题:①对象有全文对象与段落对象之分。②特征有主要特征与次要特征之分。
4.说明方法及顺序的辨析与分析
常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画图表、作诠释、摹状貌
常用的说明顺序主要有三种: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其中逻辑顺序有不同的表现形式:①从现象到本质,②从原因到结果,③从整体到局部,④从主要到次要,⑤从概括到具体,⑥从特点到用途,⑦从一般到特殊。
5.说明结构的把握与分析
常见的有两种表现形式:①总分式(总——分——总,总——分,分——总,分)“分”的部分又常常按并列方式安排,事物说明文常用此结构。②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常用此结构。
6.说明内容的概括与分析
概括内容必须学会努力寻找中心句、过渡句、关键句,从结构与内容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7.重点词语、句子、段落的分析与理解
8.陌生内容的理解与表达
9.有效信息的筛选与建议设想的陈述
10.准确语言的品味与分析:说明的语言不论平实与生动都要求做到准确,要特别注意修饰和限制性词语。
经典妙题回放
回放1:
(2004年江西省)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生物入侵者
梅涛
①当你在路边草地或自家庭院里发现一两只从未见过的甲虫时,你肯定不会感到惊讶。但在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们看来,这或许不是件寻常小事。专家们把它们形象地比喻为“生物入侵者”——它们不仅会破坏某个地区原有的生态系统,而且还可能给人类社会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
②在人类早期社会,陆路和航海技术尚不发达,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并没有受到太大破坏。在自然条件下,一颗蒲公英的种子可能随风飘荡几十千米后才会落地,如果各种条件适合。它会在那里生根、发芽、成长;山问溪水中的鱼虾可能随着水流游到大江大河中安家落户……凡此种种.都是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条件下缓慢进行的,时间和空间跨度都非常有限,因此不会造成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
③如果一个物种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以及天敌伤害等诸多因素制约。它很可能会无节制地繁衍。1988年,几只原本生活在欧洲大陆的斑贝(一种类似河蚌的软体动物)被一艘货船带到北美大陆。当时,这些混杂在仓底货物中的“偷渡者”并没有引起当地人的注意。它们被随便丢弃在五大湖附近的水域中。然而令人始料不及的是,这里竞成了斑贝的“天堂”。由于没有天敌的制约,斑贝的数量便急剧增加,五大湖内的疏水管道几乎全被它们“占领”了。到目前为止.人们为了清理和更换管道已耗资数十亿美元。来自亚洲的天牛和南美的红蚂蚁是另外两种困扰美国人的“入侵者”,前者疯狂破坏芝加哥和纽约的树木,后者则专门叮咬人畜,传播疾病。
④“生物入侵者”在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二战期间,棕树蛇随一艘军用货船落户关岛。这种栖息在树上的爬行动物专门捕食鸟类,偷袭鸟巢,吞食鸟蛋。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中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一些生物学家在乘坐由关岛飞往夏威夷的飞机上曾先后6次看到棕树蛇的身影。他们警告说,夏威夷岛上没有任何可以扼制棕树蛇繁衍的天敌,一旦棕树蛇在夏威夷安家落户,该岛的鸟类将在劫难逃。
⑤许多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将“生物入侵者”的增多归咎于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事实上许多“生物入侵者”正是搭乘跨国贸易的“便车”达到“偷渡”目的的。以目前全球新鲜水果和蔬菜贸易为 例,许多昆虫和昆虫的卵附着在这些货物上,其中包括危害性极大的害虫。l如地中海果蝇等。尽管 各国海关动植物检疫中心对这些害虫严加防范,但由于进出口货物数量极大,很难保证没有漏网之“虫”……
⑥一些生物学家们指出,一旦某种“生物入侵者”在新的环境中站稳脚跟并大规模繁衍,其数 量将很难控制。即使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面对那些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极强的动植物。人们仍将束手无策。
⑦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已开始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了相应措施。
(有删改)
1.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归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束手无策: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请说说在人类文明的早期,为何不会造成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物入侵者”带来的不良后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文章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给“生物入侵者”下个定义。
(4)` 为这篇文章的语言有何特点?请举例说明。
展开全文阅读
参考答案:
回放2:
(2004年青岛市)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走近纳米技术
[阅读提示]
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不断发生革命性的飞跃。从最初的分子、原子到电子以及质子、中子等更小的微粒的发现,人类正不断揭开微观物质世界的神秘面纱。随着这一认识的不断深入,纳米技术应运而生。纳米技术也叫超微科技,是21世纪的一个全新的概念,它研究和制造极其微小的物体(十亿分之一米),广泛用于工业、农业、军事等各个领域。
⑴1959年,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理查德•费曼预言,人类可以用小的机器制作更小的机器,最后将变成根据人类意愿,逐个地排列原子,制造产品,这是关于纳米技术最早的梦想。
⑵近年来,一些国家纷纷制定相关战略或计划,投入巨资抢占纳米技术战略高地。日本设立纳米材料研究中心,把纳米技术列入新5年科技基本计划的研究重点;德国专门建立纳米技术研究网;美国将纳米计划视为下一次工业革命的核心,美国政府部门将纳米科技基础研究方面的投资从1997年的1.16亿美元增加到2001年的4.97亿美元。
⑶纳米技术制造的产品固然小得令人眼花缭乱,可是有什么用途呢?老实说,由于这个技术发展的时间还很短,可以说还处于打基础的阶段,目前应用并不广泛,但是,就是这样,其应用前景已经显现在人们面前,仅2001年,纳米技术产品的销售额就高达500亿美元,而德国萨尔布鲁肯市的一个专门研究纳米化学的研究所,就有90多家来自全世界的公司前来签订合同和合作协议。下面我们只择其要者略举几项。
⑷首先,当然还是计算机信息存储芯片,它越小而存储量越大,计算机就会在体积缩小的同时,增大性能。今年年初,克林顿总统在宣布为美国纳米技术研究拔款50亿美元的讲话中赞叹地说,“请大家想像,整个国会图书馆的图书都能存储在一个糖块儿大小的芯片中”,这该是多么令人惊奇。
⑸其次,使用纳米技术可以选定原子来构成分子,这样就可以制造新物质,而这样的应用多得简直无法叙说。仅就涂料来说,将使用纳米技术制造出来的硬度极强的涂料涂在刀具上,机械工人就不会因刀具不锋利而苦恼了;将抗磨的涂料镀在玻璃和眼镜片上,玻璃和镜片再也不会有划痕;将抗热又抗压的涂料镀在建筑物的玻璃幕墙上,不仅抗压,而且可以不让阳光透过,甚至可以防火;将不产生摩擦的涂料镀在输液和排液的医疗用管道内壁,护士就不会为总在管道中有遗留物而发愁了。
⑹至于新材料的应用,就连想像力极强的人也无法全部想到,这里只举关于能嗅到气味的材料的几个应用例子就可见一斑。将这种物质放入冰箱中就能检测里面食物的新鲜程度;将这种物质放入牙刷中,医生可以根据它检测出来的口腔气味来判断人的健康程度和生病的迹象;将这种物质放入电缆中,在电缆即将要燃烧但还没有燃烧的时刻,它就可以报警,这是非常重要的。几天前报道的美国一家航空公司在4年前的失事原因,就是因为电缆起火而引起发动机起火的,莫斯科电视塔的大火也怀疑是由于电缆起火造成的。如果使用纳米技术产品,一切就平安无事了。
⑺一个新技术的发展,必然要导致其他技术的发展,因此,难怪从事纳米技术的科学家骄傲地宣称:“我们正在引起一场新的技术革命。”
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至于新材料的应用,就连想像力极强的人也无法全部想到,这里只举关于能嗅到气味的材料的几个应用例子就可见一斑。”
可见一斑:
13.通读全文,试说说本文围绕纳米技术主要说明了什么内容。
14.通过本文的阅读,你对纳米技术肯定有了一定的了解。请联系课文内容,结合“阅读提示”,根据自己的理解,给“纳米技术”下一个定义。
15.从本文看,人类运用纳米技术取得了哪几个方面的成果?
16.本文在说明纳米技术的优越性时,运用了大量生产和生活事例。请你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17.纳米技术广泛的应用前景就连相像力极强的人也无法全部想到。请结合对本文内容的理解,联系生活实际,发挥联想和想像,设计一个运用纳米技术的科技小制作。(要求:说出小制作的名称、特点和用途)
名称:
特点:
用途:
参考答案:
回放3:
(2004年河北省)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走近森林
张志毅
①森林是以树木为主体的许许多多生物组成的生物群落。森林里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森林资源按自然属性可划分为生物资源和非生物资源两大类。其中生物资源又可分为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和微生物资源三类。植物资源包括林木资源(乔木、灌木和竹子)和非林木资源(藻类、地衣、苔藓、蕨类和其他种子植物等);动物资源主要包括哺乳动物、爬行动物、森林昆虫、鸟类和鱼类等;微生物资源主要包括各种菌类、支原体、衣原体等。非生物资源主要是指支撑森林生物的林地土壤、水分等资源。可见森林是地球上一个丰富多彩的大资源库,而且其主要部分即森林生物资源部分,是可以持续利用的可再生资源。
②森林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资源。同时,森林还具有维护地球生命、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生态价值。
③森林可以给人类源源不断地提供木材产品和林副产品。木材产品主要包括原木、锯材、纸浆材、人造板材等;林副产品主要包括森林动物与微生物提供的各种产品等。为人类提供这些产品等。为人类提供这些产品无疑是森林的重要功能。
④森林是生态平衡的主要调节器。森林可以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使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是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niǔ)_____带,对保持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起着中枢和杠杆作用。可以说没有森林就没有生态平衡。
⑤木森林能够有效地涵养水源和防止水土流失。森林凭借庞大的林冠、深厚的枯枝落叶层和发达的根系,能够起到良好的蓄水保土和减轻地表侵蚀的作用。据测算,5万亩森林的蓄水量约有一百万立方米。在森林被破坏或无森林的地区,水土流失严重,许多河道和水利设施不断受到泥沙淤积,经常适成水灾。
⑥森林能够有效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目前地球上的500万~3000万物生物中,有一半以上是在森林中(qī)____息繁衍。
⑦森林能够有效地缓解“温室效应”。由于近代人类大量使用石化燃料,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浓度不断升高,引起地球上的“温室效应”。每公顷森林平均每年可吸收20~40吨二氧化碳,同时放出15 ~ 30吨氧气。
⑧________________。据有关专家研究,一公顷森林平均每年能吸引700多千克的二氧化碳,可减轻工业酸雨的危害;城市中路旁的林带可以阻挡沙尘,滞尘率高达70%~90%。同时林带还有降低噪声的擢用,噪声经过30米宽的林带可降低6~8分贝。
⑨森林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同时又有巨大的生态环境效应,这是任何其他东西都无法代替的。
1.根据注音写出汉字。
①(niǔ)___________带 ②(qī)_________息
2.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对森林的价值进行说明的?
答:
3.根据对第①段的理解,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生物资源:植物资源、①_______________、微生物资源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林地土壤、水分等
4.文章第⑤段中画线句子列举数字进行说明有什么作用?
答:
5.第⑦段画线句子中的“缓解”改成“消除”可以吗?为什么?
答:
展开余文
6.文章第⑧段画线处应填写的表明这段文字说明中心的句子是什么?请写在下面。
答:
7.据报道,目前我国土地沙化正以平均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相当于一个中等县的土地面积。防治土地少化势在必行。请你结合森林的作用,为治理土地沙化拟一条标语。要求语言简洁,有感染力。
答:
参考答案:
回放4:
(2004年宁波市)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把火星改造成另一个地球
①据《新闻晨报》报道 随着美国和欧洲□□火星工作的进行,人们发现,要想在短期内发现火星生命,希望十分渺茫。但是,英国媒体28日□□,美英等国的科学家们正在□□一个大胆的计划———把红色的火星改造成另一个地球,使蓝色的海洋、绿色的田野、温和的清风覆盖如今的不毛之地,让生命在火星上尽情□□。
②当然,这个看起来像科幻小说的计划也招来了许多人的批评,他们认为,把火星变成地球的计划与其说是异想天开,不如说是荒谬绝伦,因为,它很可能会给火星带来致命的灾难。
支持者:把火星改成“生命天堂”
③英国《观察家报》28日刊文说,越来越多的火星研究人员认为,在海洋与河流从火星消失几百万年之后的今天,人类有可能把火星改造成类似地球的“生命天堂”。一些科学家正在以严肃的态度考虑,如何用人类的智慧帮助火星恢复其远古年代的辉煌面貌———大大小小的陨石坑变成星罗棋布的湖泊, ,红色星球焕然一新,变成适宜人类居住的新家园。
④借着今年初“勇气”号和“机遇”号火星车相继成功登陆火星的东风,美国宇航局将于下周主持召开一个大型国际研讨会,其主题就是如何把火星改造成“小地球”。
⑤美国宇航局加利福尼亚州艾姆斯研究中心的克里斯•麦克凯也将参加下周的讨论会。麦克凯在会前对记者透露,目前科学家提出的两个改造火星的方案都能有效地改造火星,它们也将是改造火星的关键一步。一旦有了稠密、温暖的大气层,火星土壤中的冰就会融化,其结果就是可以在火星上种植农作物了。把地球上的花草树木移植到改造过的火星上,就能为那儿提供氧气,火星大气层将会逐渐变得跟地球大气层一样。麦克凯说:“我们应该认真考虑送地球生命去火星的可能性。”
反对者:毁了地球别再毁火星
⑦当然,改造火星计划也招致许多人的反对。
⑧美国天文研究中心的保罗•穆丁就表示:“改造火星的计划即使算不上疯狂,也可称之为极端,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如果这仅仅是一个科幻小说中的情景,我们还可以一笑了之,但现在,它快变成一个恐怖的事实了。”穆丁强调说:“我之所以说改造火星计划是可怕的,是因为人类已经以一个惊人的速度破坏了自己居住的星球,现在,我们不对此进行反思和补救,反而又开始讨论如何去毁掉另一个星球。”
⑨由于在过去几个月中,美欧在火星探测行动中发现了火星上存在过支持生命的环境,不能排除存在火星生命的可能性,一些科学家就更加坚定地反对改造火星计划了。
⑩在印第安那大学任教的美国宇航局太空生物学家丽莎•普拉特就愤怒地表示,改造火星将直接危及可能存在的火星生命,这会给太空生物学带来无法弥补的灾难。普拉特说:“听到这个(改造火星)计划,我感到很难受。因为,我们正发现,火星上可能存在生命,而且,我越来越觉得,那些微生物可能就躲在火星的土壤里,我们即将迎来发现火星生命的那一天。可是现在,有些人却在商量如何彻底改造火星,这将完全毁掉火星本土的生命。这在科学上和伦理上都是个大错误。”
1.次填入第①段空格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A、勘测 揭露 讨论 蹦跳 B、观测 透露 准备 雀跃
C、勘探 泄漏 筹划 跳动 D、探测 披露 酝酿 跳跃
2.填入第③段横线山最恰当的一个句子是( )
A、红火荒凉的山脊披上郁郁葱葱的绿装 B、用郁郁葱葱的森林覆盖火红荒凉的山脊
C、郁郁葱葱的森林把火红荒凉的山脊覆盖 D、火红荒凉的山脊被郁郁葱葱的森林覆盖
3.解释第⑤段中“天方夜谭”一词在文中的意思。
4.下面是根据第⑥段内容画出的改造火星的流程示意图,这个流程主要包括5个环节。左边列出的是5个环节的主要内容。请把各个环节的代号A、B、C、D、E分别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A、移植花草树木
B、土壤中的冰融化成水
C、覆盖上稠密温暖的大气层
D、逐渐变成类似地球的大气层
E、靠植物提供氧气
(1)________(2)_______(3)________(4)________(5)________
5.从全文看,本文的结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对于改造火星,有支持者,也有反对者。请说说你的观点和理由。
参考答案:1.D2.A3.比喻虚幻的事或无法实现的事4.(1)C(2)B(3)A(4)E(5)D(答对5格得3分,答对4格得2分,答对3格或2格得1分,答对1格不给分)5.先总说后分说,或先总后分,或总分6.例如:①我反对改造火星,因为改造火星有可能毁掉火星的自然风貌,而且会毁掉火星的本土生命,给火星带来致命的灾难。②我支持改造火星,因为狭小的地球已经难以承受人类的负荷,人类进一步的发展必然要开拓新的空间,把火星改造成一个适宜人类居住的星球,何尝不是一件美事。③我觉得人类可以在尊重火星生命存在权利和保护火星本身自然环境的前提下,有计划有限度地开发火星。(观点明确1分,理由成立2分)
回放5:
(2005年烟台市及嘉兴市)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不可忽视的土壤污染
⑴土壤、水、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赋予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四大要素。一般的污染马上就能引起大家的关注,而土壤污染引起的不良后果要在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后才能显现出来。所以,人们常常忽视对土壤污染的整治。
⑵近年来,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的迅猛发展,固体废物的倾倒和堆放量日益增多,有害废水不断向土壤中渗透,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和漂浮的尘土也不断随雨水降落在土壤中,导致了土壤污染。
⑶土壤污染所造成的危害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土壤污染导致严重的直接经济损失,对此目前尚缺乏系统的调查资料。仅以土壤重金属污染为例,我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而减产的粮食就有1000多万吨,被污染的粮食每年也多达1200万吨,合计经济损失至少200亿元。第二,土壤污染导致食物品质不断下降。我国大多数城市所效土壤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许多地方的粮食、蔬菜、水果等食物中的镉、铬、砷、铅等重金属含量超标和接近临界值。第三, 。土壤污染会使污染物在植物体中积累,并通过食物链富集到人体和动物体中,危害人畜健康,引发多种疾病。另外,受到污染的土壤表土在风力和水力的作用下,进入到大气和水体中,导致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
⑷为了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解决办法:首先要控制和消除污染源,加强对工业“三废”的治理。其次是采用生物(例如蚯蚓等)降解净化土壤。还可以通过增施有机肥、换土和深翻等手段,治理土壤污染。
⑸近年来,世界各国的环保专家和生物学家都提出了让植物来净化土壤的新方案。他们培养出各种转基因植物,让它们吸收土壤中的有害物质,然后集中起来焚烧处理,这样,经过植物吸收后的重金属还可以提炼出来,变废为宝,不但净化了土壤,还获得了贵重的重金属。与传统的化学、物理等除污手段相比,植物除污具有投资和维护成本低、操作简便、不造成二次污染、经济效益明显等优点。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渗 透
2.本文的说明内容除了土壤污染不被重视、土壤污染的原因和危害之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
3.第⑶段中加点的词“至少”在句子中的作用是: 。
4.填充下面方框,完成植物净化土壤的过程。(每空6个字)
→ → →
5.下面两题,任选一题回答。[如两题都答,按第①题计分]
①请在下边给第⑶段空白处补写一句话。
②第⑷段中列举的治理土壤污染三种办法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
6.为了提高人们对土壤及环境的保护意识,请你设计一条公益广告。(含标点20字以内)
参考答案:1.(1分)shèn2.(2分)“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的办法(措施)”或“如何控制和消除(治理)土壤污染”3.(2分)“强调(突出)了经济损失之大”或“强调(突出)了土壤污染导致严重的直接经济损失”。4.(2分)吸收有害物质;集中焚烧处理5.(2分)①土壤污染会危害人(畜)健康②因为原文是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的顺序来说明的6.(2分)示例:还我青山碧水,还我土地芬芳。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从我做起)
回放6:
(2005年青岛市)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谁来拯救我们的湖泊
(1)湖泊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的淡水资源,可是随着人类的工农业生产活动和无节制的生活污水的排放,湖泊受到了严重的污染。例如,由于传统的洗衣方式的改变,大量含磷洗涤剂的使用,造成含磷有机污水直接排入大小河道,大部分磷最终进入湖泊。在农村,传统的农家肥被各种化肥所代替,加上各种农药的大量使用,随着雨水和灌溉的冲刷,年复一年地给湖泊带来了越来越“浓”的多余的“养分”。湖水的富营养化造成了湖中各种浮游藻类的过度繁殖,水色变绿、水质恶化,严重抑制了湖泊中其他生物的繁衍和生长。当藻类繁殖过度时,会使湖水发生“水华”,随着藻类的大量死亡造成局部湖泊或小湖泊中大部分水生物死亡。死亡的水生物腐败后又加重了水质的污染程度,使水质进一步恶化,形成湖泊生态的恶性循环。
展开余文
(2)为保护地球有限的淡水湖资源,各国政府和科学家高度重视,采取了各种措施。
(3)最近,英国科学家依靠一种非常普通的小生物,奇迹般地使一个原来绿色混沌的小湖泊的湖水变得清澈见底。
(4)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这句话虽然不够准确,但却形象地表达了自然界水中生物食物链的状况。在水中,鱼类吃虾类、鱼苗、鱼虫等小型水生动物,也吃水草和部分水藻等水生植物。而小型水生动物一般以水生植物为食。大量的有机污水使水质富营养化,促使水中藻类大量繁殖。水藻太多,使小型水生动物和鱼类无法及时“享用”,反而“为食所嗌”,被水藻夺走水中的氧气而失去了生存空间。而且,水藻的种类很多,许多游离水藻根本不能被鱼类所食,况且并不是所有的鱼都是吃水藻生存的。
(5)显然,恢复水中生态平衡的关键是要找到一个吃藻类的能手,即要加强在鱼类和藻类之间的一个生态环节。英国科学家认为,在鱼类和藻类之间确实存在着这种重要的食物链环节,以往,在治理营养化水质污染时,我们往往忽视了这个环节,因而效果不理想。所以,如果能在湖泊中大量繁殖专吃藻类的小生物,那么就能使湖泊的水生态环境恢复到良性循环之中。
(6)那么,这个小生物是“谁”呢?
(7)是鱼虫,俗称水蚤,是你十分熟悉的。每天从宠物市场买来或者亲自从小湖中捞来喂鱼的那种跳蚤大小的水生物。
(8)鱼虫属“枝角类”,体积小,长圆形,侧扁。除头部外,身体其余部分包在介形壳瓣内。头部有两对触角,第二对特别发达,能在水中划动,为运动器官。它是吞食藻类的能手。
(9)可是,问题又来了。显然,鱼虫是鱼类最爱食的美食。往湖中投放的大量鱼虫来不及吃尽藻类,就会被鱼儿吃光。
(10)于是,英国科学家先把湖中的鱼类捕走,然后投放大量的鱼虫。这样就把食物链只“缩小到了两节”:鱼虫和藻类。
(11)在没有天敌——鱼类,只有大量食物——藻类的“天堂”里,鱼虫自然无忧无虑地大吃大喝,“生儿育女”繁衍后代,产生成倍的鱼虫大军加快食藻速度。
(12)两个星期以后,令人激动的事情发生了:藻类基本被消灭干净,湖水变得十分清澈。原来因藻类浑水遮住阳光,被藻类夺走氧气而变得枯萎的水生植物又开始茂盛地生长起来,产生氧气,加速了水质的改善。
(13)虽然实验取得成功,但还不是最终的结果。因为湖中不能无鱼,最后还要放鱼归湖。对此,英国科学家说,他们还不打算马上往湖中放鱼,以便继续观察和巩固目前的实验结果。
(14)英国科学家的这个实验结果已经引起广泛的关注。因为,面对全球越来越严重的湖泊富营养污染问题,人类除了花大量资金用于污水净化外,在生物学上几乎束手无策。如今,人类终于第一次找到了拯救湖泊的好帮手——鱼虫。(选自《语文课外阅读》九年级下册)
1. 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 从本文看,造成湖泊水污染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 水质的“富营养化”带来了哪些严重的后果?
4. 文中划线的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 ,运用这种说明方法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
5. 阅读本文,依据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谈谈我们应该具体采取怎样的行动来拯救人类赖以生存的湖泊?
参考答案:1.说明淡水资源污染严重,英国科学家研究以小鱼虫治理水污染的情况。2.人类的工农业生产活动和无节制的生活污水的排放。或答:大量含磷洗涤剂的使用,各种化肥的使用,各种农药的大量使用。3.湖水的富营养化造成了湖中各种浮动藻类的过度繁殖,水色变绿、水质恶化,严重抑制了湖泊中其他生物的繁衍和生长。4.举例子,以具体事实说明造成湖水富营养化的原因。5.我们应该使用无磷洗涤剂,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杜绝工业污水的排放,推广、采用污水处理技术,加大宣传力度等。
回放7:
(2005年扬州市)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风是大自然现象中空气流动的统称。风的形成原因极为复杂,概括地说,是由于地球外围的大气层吸收了太阳热能后,随区域性因素产生了不同的大气密度及高低气压,因而造成区域性的大气对流。另外,加上地球公转与自转的运行影响,使大气流动越加复杂与多变。因此,地球表面经常存在着不同方向及速度的空气流动,此种复杂且多变的空气流动现象,也使我们统称的“风”跟着变化多端起来。依方向特性而分的东西南北风,依时间季节而分的春夏秋冬风,依强弱而分的微风、弱风、强风、台风;另外还有其它特性的大陆风、海风、落山风、龙卷风,等等。这变化多端的风,自古至今都令人类既爱又恨。
风是空气流动的现象。依据运动学理论,空气的流动具有压力及动能,这项压力称之为风力,动能称之为风能。因此,风能是天然能源之一,并以空气流动的动能形态储存于大自然中。很早以前人类就有应用风力的实例,诸如帆船、风力水车、风车磨坊等装置,就是利用这项天然能源的自然力量来为人类服务的。开始应用风力来发电,是1891年丹麦拉库尔的创举。他以荷兰传统式风车驱动发电机发电,促成人类充分利用风这项天然资源,将风力转换成电力,即将风能转换成电能。简单地说,风力发电的原理就是将风车与发电机连结,借风力来驱动发电机发电,其工作原理正好与我们常见的电风扇相反。电风扇是消耗电能产生风,而风力发电却以风制造电能。
风力发电的原理虽然简单,但真正要达到发电目的而造福人类,还需经过一番复杂的评估计算。必须考虑风随时间性的变化,如季节的变化,每月、日、时的变化,甚至每分钟的变化以及风的扰动程度;必须考虑地形高度及障碍物等变化。另外还须考虑气象方面的问题,如乱流、瞬间强风、台风、冰雪、雷电、盐害及风沙等等因素。因此,必须经过仔细调查与评估,在能够达到风力发电应用的标准的前提下,一个理想的风力发电厂厂址才能确定。
由于风能密度较低,开发稍具规模的风力发电厂,需要相当大的土地面积,而且风力发电机只能在某一风速范围内才能运转,大约介于每秒4米到每秒35米之间的风速方可用来发电,再加上风速受季节气候影响而变化,及风力大小强弱的瞬间变化等因素,造成风力发电的出力十分不稳定,且无法预期;因此,风力发电应用受到了较大的限制,更无法与传统的发电方式相竞争。但由于风力发电完全依赖自然风力,既不消耗其它能源,也无空气排放污染等问题;近年来对环境保护较重视的欧美国家,均积极进行风力发电的开发利用。
1.下列对风的解说,属于“下定义”的一项是( )
A.风是因大气层吸收太阳热能后,随区域性因素而产生不同的大气密度及高低气压所造成的空气流动的大自然现象。
B.风是大自然现象中空气流动的统称,由于地球公转与自转的运行影响,使风越加复杂与多变。
C.风包括东西南北风(从方向特性角度分)、春夏秋冬风(从时间季节角度分)、微风、弱风、强风、台风(从强弱角度分)。
D.风是以空气流动的动能形态储存于大自然中的天然能源之一。
2.依据上文,简要说出“近年来对环境保护较重视的欧美国家均积极进行风力发电的开发利用”的原因。
。
3.根据上文内容,风力发电与电风扇产生风的工作流程,在方向上恰恰相反。请根据“电风扇产生风的流程”的方框图,在“风能发电的流程”方框图中填写相应的内容。
电风扇产生风的流程: 电能
电风扇-风扇转动
风
风能发电的流程:
4.阅读下面这段介绍风的文字,与上文作比较,从语言表达方面说说它们之间的区别。
大自然的现象真是千奇百怪,风就是其中的一种。风,对于我们来说,它并不陌生,它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走动。风像一位神奇的隐士,看不见也摸不着。一会儿,它像个乖巧的孩子;一会儿,又像个调皮的顽童。一会儿,像个慈祥的母亲,轻拂着你的脸庞;一会儿,又像恶煞凶神,疯狂地抽打着你的身躯。总之,它是变化无常的。(节选自《大自然的现象——风》)
答:
5. 依据上文内容并结合下列链接材料进行思考:你的家乡是否可以建一个风力发电厂?请你至少陈述两条理由。
材料一:扬州市土地总面积6638平方千米,至2001年底,人口为451.59万人,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千米680人,是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的5倍多,为全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
材料二:扬州市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低平,河湖密布;仅在西南部有一小部分坡度和缓、岗顶宽平的丘陵。
材料三:扬州市地处东亚季风盛行区,因受冷暖空气进退、交替的影响而出现“梅雨”“伏旱”等特殊的天气现象。有的年份还会出现“倒春寒”“秋黄梅”等天气现象。本市也属受台风影响的地区,台风过境时往往造成破坏。 (三则材料链接均选自《扬州地理》)
答:
参考答案:15.A(B只涉及部分特征,C是分类,D只涉及个别特征)(3分)
16.①不消耗其它能源,②无空气排放污染等问题.(每点1分,共2分)
17.(3分,每空1分)
18.《大自然的现象——风》的选段,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1分),对风进行了生动说明(1分);上文基本是平实的说明(1分)(共3分)
19.影响建一个风力发电厂的因素:①土地面积;②地形特点;③天气现象。⑴.答“不能”,需从上面三个因素中至少选取两点说明,如说明清楚得5分,基本清楚得4分。只说一条理由,说明清楚得3分,基本清楚得2分。⑵.答“能”。可建小型风力发电厂,也需从上面的三个因素中选取两点解说,言之有理即可。(此题的目的并不是要科学地论证扬州能否建风力发电厂,而是要考查学生筛选与比较、提取与整合信息的能力。学生答能否均可,但理由必须充分,必须依据文本并在链接的材料中找到能表明自己观点的信息。主要应从土地面积、地形特点、气候等方面说明理由。例1:答不能。(1)开发稍具规模的风力发电厂,需要相当大的土地面积。而扬州的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千米680人,是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的5倍多,为全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所以不适宜建风力发电厂。(2)建风力发电厂还须考虑气象方面的问题,如乱流、瞬间强风、台风、冰雪、雷电、盐害及风沙等等因素。本市也属受台风影响的地区,台风过境时往往造成破坏。所以不适宜建风力发电厂。例2:答能。(1)扬州市土地总面积6638平方千米,有建一个小型风力发电厂的可能。(2)建风力发电厂要考虑地形高度及障碍物等变化,扬州市地形以平原为主,障碍物不多,有建风力发电厂的可能。)
回放8:
(2004年河北课改区)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生物学家预言,21世纪将是细菌发电造福人类的时代。
②说起细菌发电,可以追溯到1910年。英国植物学家利用铂作为电极放入大肠杆菌的培养液中,成功地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个细菌电池1984年,美国科学家设计出太空飞船使用的细菌电池,其电极的活性物质是宇航员的尿液和活细菌。到了80年代末,细菌发电有了重大突破,英国科学家让细菌在电池组里分解分子,释放电子向阳极运动,从而产生电能。操作时还在糖液中添加某些芳香化合物作为稀释液,来提高生物系统输送电子的能力。与此同时,还要往电池里不断地充入空气,用以搅拌细菌培养液和氧化物质的混合物。据计算,利用这种细菌电池发电,其效率可达40%,远远高于现在使用的电池的效率,且能持续数月之久。即使这样,还有10%的潜力可挖掘。
③利用细菌发电原理,可以建立较大规模的细菌发电站。计算表明,一个功率为1000千瓦的细菌发电站,仅需要10立方米体积的细菌培养液,每小时消耗200千克糖即可维持其运转发电。这是一种术会污染环境的“绿色”’电站,而且技术发展后,完全可以用诸如锯末、秸秆、落叶等废有机物的水解物来代替糖液。因此,细菌发电的前景十分诱人。
④现在,各个发达国家各显神通,在细菌发电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美国设计出一种综合细菌电池,里面的单细胞藻类可以利用太阳光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糖,然后再让细菌利用这些糖来发电。日本科学家同时将两种细菌放入电池的特种糖液中,让其中的一种细菌吞食糖浆产生醋酸和有机酸,而让另一种细菌将这些酸类转化成氢气,由氢气进入磷酸燃料电池发电。
⑤人们还惊奇地发现,细菌还具有捕捉太阳能并把它直接转化成电能的特异功能。最近美国科学家在死海和大盐湖里找到一种嗜盐杆菌,它们含有一种紫色素,在把所接受的大约10%的阳光转化成化学物质时,即可产生电荷。科学家们利用它们制造出一个小型实验性太阳能细菌电池,结果证明是可以用嗜盐性细菌来发电的,用盐代替糖,其成本就大大降低了。由此可见,让细菌为人类供电已经不再遥远,不久的将来即可成为现实。 (选文有改动)
1.请给选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
答:
2.文章第②段介绍英国科学家在研究利用细菌电池发电时,为了提高发电效率,操作时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
3.文章第②段中加着重号的“这样”指的是什么?
答:
4.文章第④段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答:
5.文章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答:
6.利用细菌发电除了发电效率高之外,还具有哪些优越性?
答:
参考答案:1.(2分)示例一:细菌发电前景广阔示例二:21世纪将是细菌发电的时代(答出“细菌发电”1分,答出“发展前景”的意思1分)2.(2分)采取了两种措施:一是在糖液中添加某些芳香化合物作为稀释液。二是往电池里不断地充人空气。(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3.(2分)“这样”是指利用细菌电池发电效率高达40%,且能持续数月之久。(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4.(2分)文章第④段说明了各个发达国家各显神通,在细菌发电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答出“各显神通”的意思1分,答出“新进展”的意思1分)5.(3分)画线句子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答出两种说明方法1分,只答—种不得分)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细菌还具有捕捉太阳能并把它直接转化成电能的特异功能。(答出“具体准确”1分,结合内容1分。意思对即可)6.(3分)绿色环保(不污染环境);发电成本低廉。(答出一点1分,答出两点3分。意思对即可)
能力拓展训练
训练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常常能听到这样一种说法:“人的脑子用多了,会死掉许多细胞”、“人脑多用了会笨”,这种说法是没有科学道理的。
②事实上,人的肌体的各个部位,几乎都是越用越健康,脑子也是一样。让我们先来看一个数据:经科学家研究证明,人的大脑皮层,大约有140亿个神经细胞,也叫神经元。这么多数量的脑细胞,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足够足够了。有人计算过,如果一个人活到100岁的话,经常运用的脑神经细胞只不过10多亿个,还有80%—90%的脑细胞没动用。所以,根本不会有什么“脑子多用会笨”的事情。
③“生命在于运动”,这是生物界的一个普遍规律。人的机体,用则灵,不用则衰;脑子用得勤的人,肯定聪明。因为这些勤于用脑的人,脑血管经常处于舒展的状态,脑神经细胞会得到很好的保养,从而使大脑更加发达,避免了大脑的早衰。相反,那些懒于用脑思考的人,由于大脑受到的信息刺激比较少,甚至没有,大脑很可能就会早衰。这跟一架机器一样,搁在那里不用就要生锈,经常运转就很润滑。外国就有过这样的研究,科学家观察了一定数量的20—70岁的人,发现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到了60岁时仍能保持敏捷的思维能力,而在那些终日无所事事、得过且过的懒人当中,大脑早衰者的比例大大高于前者。
④除了懂得脑子多用只会聪明、不会笨的道理以外,我们还应该了解“多用脑、可防老”的道理。这对老年人来讲尤为重要。我们常说,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如果大脑迟钝了,身体各器官的生理功能当然也不会旺盛。所以,保持大脑的活力,就能促进其他机体、器官保持活力;大脑如早衰,也会影响其他机体器官的早衰。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往往是生理、心理、环境等因素互相影响的结果,老年人保持着勤于用脑的好习惯,就会有一种很好的心理状态,可以使自己的生活、精神充满活力。
⑤“勤于用脑,延缓衰老”,这个道理是很科学的。老年人如此,何况我们青少年呢?让我们大家养成勤于用脑的良好习惯吧。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上拼音。
①迟钝( )②旺盛( )
2.用自己的话对第②段中画线部分的内容进行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段中画线的部分综合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说明方法,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4.第④段说明“多用脑,可防老”的道理,谈了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生理方面的,就是多用脑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心理方面的,就是多用脑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人的机体的各个部位,几乎都是越用越健康”,这句话中的“几乎”能删去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把全文分为两个部分,请用“‖”划出。
① ② ③ ④ ⑤
7.根据文章的内容,请给这篇文章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你在生活中也经常用脑,读了这篇文章,有些什么体会?(注意答题时间,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dùn。②shèng。 2、人的脑神经细胞足够一生运用。 3、作诠释、作比较、打比方。脑子用得勤(的人),肯定聪明。或:脑子多用只会聪明(不会笨)。 4、促进其它肌体、器官保持活力;使生活、精神充满活力。 5、不能删去。“几乎”表明并非全部,也有例外,删去后不能表达出这层意思。 6、①②③║④⑤。 7、本题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只要符合文章内容即可给分 8、本题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训练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人类水资源现状
①水是人类及其他生物繁衍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们生活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是生态环境中最活跃、影响最广泛的因素,具有许多其他资源所没有的、独特的性能和多重的使用功能,是工农业生产重要资源。工业生产中,水具有冷却、加工、沸腾、蒸发、传送等一系列功能。农业用水占了全球使用量的73%,这里主要指灌溉用水。
②全球有水139万亿立方米,其中97.3%是咸水。2.7%的淡水中又有69%以冰雪形式存在或作为冰帽集中在南北极的高山上难以开发利用。只有很少的水可供人们使用,有直接经济效益。水的数量虽在一定时期内是保持平衡的,但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又是非常有限的。目前,世界上早已有出现了水危机的国家如埃塞俄比亚。联合国已发出警告:“水将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危机。”水资源已成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持续发展的非常稀缺的资源。现在世界上约2/3的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水的危机。
③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尽管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左右,但地区分布十分不均,有八成分布在南方,而南方耕地只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3左右。水土资源不相匹配,生态环境相对脆弱。我国地域广阔,南北跨度极大,远距离调水的难度可想而知。因此,总的水资源可利用量并不很大。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300立方米,到2030年人口高峰将达到16亿,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700立方米,将接近或达到世界公认的用水警戒线。缺水将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中国平均每年因旱受灾的耕地面积约四亿亩。正常年份全国灌区每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城市缺水60亿立方米。全国年排放废污水总量近600亿吨,其中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在全国调查评价的700多条重要河流中,有近50%的河段、90%以上的城市沿河水域遭到污染。
④供需失衡的结果,一是国民经济用水挤占生态环境用水,二是城市与工业用水挤占农业用水。目前,北方水资源开发程度已超过50%,导致河道断流和湖泊萎缩;南方水网地区污水超标排放,造成水体污染;西北干旱区大量挤占生态用水,荒漠化趋势蔓延;西南山丘区坡陡田高水低,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艰巨。从全国看,水资源现状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已经明显不足。
1.①段中“繁衍”的“衍”读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加点词“这里”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语境,③段中加点词“脆弱”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
4.这篇说明文采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5.从③段中看,我国水资源十分短缺的主要原因是(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③段“人均水资源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一句中的“仅”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④段中,作者举出北方地区、南方水网地区、西北干旱区、西南山丘区等几个地区的用水情况,是为了具体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针对我国目前水资源现状,请你提两条合理化建议,并简要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yǎn。本文所说的农业用水(或:农业用水)。 2、自我调节能力差。 3、人类水资源现状。逻辑顺序。 4、列数据、作比较(或:举例子)。 5、①地区分布不均(或:水土资源不相匹配,生态资源相对脆弱)。②南北跨度大,远距离调水困难(或:总的水资源可利用量不大)。③人口越来越多(或: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越来越小。 6、不能。因为用上“仅”可以突出地说明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程度,去掉则无此效果,这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7、水资源供需失衡的结果,一是国民经济用水挤占生态环境用水,二是城市与工业用水挤占农业用水(或:水资源供需失衡的结果)。 8、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提出两条合理建议,并能说明理由即可。
训练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你只要站在海边,瞭望浩瀚无际的大海,欣赏那惊涛拍岸的奇观,就会感受到海浪蕴藏着多么巨大的能量:海浪可轻而易举地把十几吨重的巨石抛向20米的高空;也能将万吨海轮突然甩到岸上。海浪对海岸的冲击力每平方米高达20~30吨,大的甚至可达60吨。
②在广阔的海洋里,海浪是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就成因而言,在远洋形成并传递过来的波,称为“涌”;由风直接引起的波,称为“风浪”。习惯上统称波浪。
③据海洋学家计算,每平方千米海面上的滚滚波涛大约蕴藏着20万千瓦的能量。地球上海洋总面积达3.6亿平方千米,其蕴藏的波浪能之多也就可想而知了。当然,并不是所有海面上的波浪都能开发利用,据估算,全世界可供利用的波浪能约为100亿千瓦。
④100多年前,人们就开始研究利用波浪发电。最早的实验是在1810年由法国人波拉舍切夫在波尔多市进行的,距今已有190年,但是,直到20世纪60年代,实用的小型波浪发电装置才问世,主要用来给灯塔、航标灯等设施供电。80年代初期,各种波浪发电的设计方案纷纷应运而生。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海面上的波浪是因刮风而引起的。海水表面做上下运动,海洋中的水分子是做圆周运动,在岸边的水分子其运动轨迹为椭圆形,海底的海水也都这样运动着。
⑦岸波由于水浅而破碎,能量消失。此外,鉴于波浪有“涌”和“风浪”之分,所以,波浪发电的输出功率会出现波动。
⑧波浪能的这些特点,对于研制发电装置的专家、学者来说,有一定的启发。设计师们主要在“上下运动”方面做文章。
⑨1978年8月,一艘80米长的驳船驶向日本某海面,到达一个水浅浪高的预定地点后抛锚系留。随着波浪上下起伏,驳船上安装的11台浮标式波浪发电装置源源不断地发出电力,并通过电缆将电力输送到附近的岸上。这艘驳船叫“海明”号,正在那里进行波浪发电试验,发电量最大时可达到2000千瓦。据说,这是世界上利用波浪发电首次实用化。这次试验是日、英、美联合进行的波浪发电试验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
⑩在各种波浪发电装置中,上述浮标式波浪发电装置被认为是当前比较实用的装置。它就像一个放倒的打气筒,当它处在浪谷时,空气活塞室的体积增大,里面的气压低于外面,于是,外面的空气就冲开阀门,通过导叶片,推动空气涡轮机的叶轮旋转,从而带动发电机发出电来;当它处在浪峰时,空气活塞室的体积变小,里面的气压高于外面,这时,里面的空气就冲出阀门,通过导向叶片,从而推动空气涡轮机的叶轮旋转,带动发电机发电。这种装置结构简单,效率较高,还能削减波高一半以上,可取代部分造价昂贵的消波堤。从80年代中期开始,日、英、美等国就积极研制功率在5000千瓦以上,甚至高达5万千瓦级的大型波浪发电装置。
⑾英国国立工程研究所(NEL)进行了与日本“海明”号相同的空气透平方式和波浪动力吸收方式的研究;但“海明”号船是将机组竖立在船上,直插于波浪之中,而NEL方式像防波堤那样与波浪成直角放置。用NEL方式可吸收波浪能的70%。
1.全文所说明的中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①一③段主要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他各段则主要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①段中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在第⑤段的横线上填入一句能衔接④、⑥两段的过渡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⑧段“波浪能的这些特点”中的“这些特点”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⑨段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旨在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⑩段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这一修辞方法在文中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把第⑾段删去好不好?试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利用波浪发电海浪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人们利用波浪发电的历史和现状。 2、具体、清楚而又形象地说明海浪所蕴藏的能量之巨大。 3、要了解波浪发电装置的原因,必然先了解波浪能的特点。 4、海面上的波浪,在海水表面做上下运动,海洋中的水分子是做周围运动,岸边的水分子运动轨迹是椭圆;岸波能量易消失,波浪输出功率有波动。 5、举例子列数字波浪发电被人利用而走向实用化。 6、形象而又通俗易懂地说明了浮标式波浪发电装置的特点。 7、(此题有两种回答,只要言之成理,都对)A.好的,因为第⑨、⑩两段的例子足以说明人们利用波浪发电的情况;B.不好,因为人们利用波浪发电的方式是多样的,若删去,则可能给人误解只有“浮标式”一种。
训练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把“绿色”穿在身上
①将绿色环保作为理念引入时装,始于80年代。1997年2月,在德国杜塞尔多夫最新成衣展中,首次集中展示了环保服装,并颁发时装环保奖,将绿色环保理念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使得环保、休闲、健康等开始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语言。这股强劲的绿色时尚潮流,将引导我们走向21世纪。
②置身于被“文明”践踏得千疮百孔的地球,人们在饱尝自己破坏环境的恶果之后,终于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于是,80年代的艺术家们开始用自己的作品来警告社会。如不少服装设计师在素色大T恤上,鲜明地写着“拯救地球”的口号。这是最初的环保卫士们普通使用的方法。
③此后,回归自然开始成为一种设计理念进入服装设计师的视野。于是,80年代以来休闲风一直强吹不衰。设计师们纷纷从大自然中吸取艺术创作灵感,并使用天然纤维面料生产服装。天然纤维的棉、麻、丝绸面料的设计及消费观念日益深入人心。这是环保服装发展的第二阶段。到了环保服装发展的第三阶段,服装设计师则更主动地将环保意识贯穿到服装生产、面料开发等各方面。
④用“再生利用”法有效地减少生活垃圾,是环保最主要的手段。随着消费形态的急剧扩张,带来了飞速膨胀的垃圾。而占垃圾总量40%的废塑料,只有3.7%可以重新利用,剩下的因难以分解而被称为“永久性垃圾”。设计师们则根据环保法则开发出一系列“塑料制衣”。如瑞典籍年轻女服装设计师夏洛特•尼尔森,在巴黎举办的“再生服饰”展示会上,利用冷冻食品包装袋等“塑料垃圾”制作的时装别出心裁;美国韦尔曼公司和戴尔斯伯格公司的科技人员,利用回收的废旧聚酯饮料瓶制成饿毛织物;法国的两家公司合作开发出30%羊毛、70%聚氯乙烯化纤线的套衣,因色泽鲜艳、蓬松、手感舒适、保暖而畅销法国;日本东泽纺织公司正利用废旧塑料瓶制作衣料,等等。
⑤由于环境保护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现在,许多国家纷纷颁布相关法规,以顺应环保服装潮流。例如美国、日本、韩国已颁布了有利健康和环保的各种成衣进入市场的法规。
⑥据有关专家分析,环保服装的特定含义是指经过毒理学测试并具有相应标志的服装。环保服装对服装上所舍的有毒、有害物质范围限制很广,也很严,从pH值、染色牢度到特殊气味等化学刺激因素和致病因素,到阻燃要求、安全性等都有明确规定。比如环保服装面料的生产过程必须避免向环境排放含硫的有毒气体、废液;纺织生产中使用的溶剂可以百分之百回收再利用;合理、自觉地选用无害于人类健康的化学剂、色素,并控制有害物质,实现自然与人类、技术的良性循环,等等。
⑦环保、休闲、健康是21世纪最时尚、最持久的时装主题。一个人类与自然能和谐共处的新世纪正悄然来临。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相信会有更多的企业投身到环保服装的开发与生产中,会有更多功能独特、保护环境的环保服装问世。
⑧明天,你我都会把“绿色”穿在身上。(选自《穿越时空》,有改动)
1.阅读第②——③段,写出环保服装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⑥段画线部分从哪三个方面说明了环保服装面料生产的要求?
答:(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1世纪最时尚、最持久的时装主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写出其中两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简要说说“明天,你我都会把‘绿色’蒙在身上”的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简要说说第④段中加点词语“只有”的表达作用。(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艺术家们开始用自己的作品来警告社会。服装设计师从大自然中吸取创作灵感,使用天然纤维面料生产服装。服装设计师更主动地将环保意识贯穿到服装生产,面料开发等方面。 2、设计师们根据环保法则开发出一系列“塑料制衣”(或答用“再生利用”法有效地减少生活垃圾,是环保最主要的手段。)。 3、①避免污染环境。②纺织生产中使用的溶剂可以百分之百回收、再利用。③选用无害于人类的化学剂、色素并控制有害物质。 4、环保;休闲;健康。 5、列数字;据例子。 6、不久的将来,我们都将穿上环保服装。 7、强调了塑料垃圾可以回收利用的比例很小。
训练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人口与环境
①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已经有二三百万年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人口的增长一直是很缓慢的。从18世纪以后,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才明显加快起来。目前,地球上的人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数量。据统计,1990年世界人口达到了53亿。
②我国人口的增长趋势与世界人
口的基本相似(如图)。以解放后为
例, ,翻了一番还多。我
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
口约占世界人口的22%。
③人在一生中,需要各种各样的
资源,如水、空气、土地、动植物资
源、能源等。这些资源随着人口的高
速增长以及人类消费水平的提高,人
类必然要向环境索取越来越多的资源。
然而,在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上,环境为人类提供各种资源的能力是有限的。这样,人类不断扩大的需求与有限的资源之间便产生了尖锐的冲突。
④就拿耕地来说,耕地上生产的粮食是人类食品的主要来源,然而人类所拥有的耕地现状却不容乐观。地球表面的陆地大约只占地球表面总面积的30%,而耕地只占陆地总面积的11%左右,并且可供开垦而尚未开垦的耕地已不多。与其他国家人均耕地面积相比,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很少,只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1/3左右。随着人口的增长,很多耕地变成了住宅用地,再加上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因素,使人均耕地面积急剧下降。据统计,1951年,我国耕地有1.08亿公顷,人均耕地0.19公项。到了1981年,我国耕地总面积下降到0.99亿公顷,人均耕地也只有0.10公顷了。如果人口再无节制地增长下去,我国人多地少的局面将会越来越严峻。
⑤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人臭对环境的冲击和压力也越来越大,特别是毁林开荒、开垦草原、围湖造田等措施,改变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使生态平衡遭到了破坏,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气候失调,洪水、旱涝等自然灾害也频繁发生。【甲】我国历史上也有这样的例子。【乙】黄土高原原来有茫茫的林海和无边的草原,非常适合人类生活。但由于人口过于集中、长期掠夺式的开发和战争等原因,破坏了植被,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和生态平衡失调。【丙】如今,黄土高原的许多地方已经变成了沟壑纵横的荒山秃岭。【丁】可见,人口过度增长是导放生态平衡失调的重要原因。
⑥为了人类世世代代有一个美好的生存环境,人类必须控制人口的增长,做到有计划地发展。
1.给第⑤段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失调( ) ②沟壑( )
2.根据第②段上下文,选取图表中有关数据,将方框中的句子补写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段加点的“大约”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④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它主要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
5.下面一句话是从第⑤段中抽出来的,如果把它插回原文去,应放在甲、乙、丙、丁四处中的______处。
例如,由于人口的增加,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长期不断地滥伐森林,使森林面积迅速减少,由此造成生态平衡失调。
6.控制人口过度增长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全文可分为两部分,请用“||”给第一部分划层次。
① ② ③ ④ ⑤ | ⑥
8.简明概括第一部分(①至⑤段)的大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 tiáo;②hè。 2、1949年我国人口为5.4亿,到1990年则增长为11.6亿(或:增长了6.2亿)。 3、不能删去。“大约”表明陆地面积占地球表面总面积的30%,是一个约数;删去“大约”,则说得太绝对,与事实不符。 4、列数字;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急剧下降。 5、甲。 6、为了人类世世代代有一个美好的生存环境。 7、①②║③④║⑤(划对一处给1分)。
训练6: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沙尘暴敲响了警钟
①近年来,环境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保护环境,抑制环境恶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因为地球环境已有声有色、实实在在地威胁着人类。因此,今年世界环保日的主题定为“2000环境千年——行动起来吧!”
②今年入春以来,我国西北、华北地区连续发生了12次扬沙、沙尘暴天气。在气象学中,沙尘天气可分为浮尘、杨沙和沙尘暴三级。风力较大,将地面沙尘吹起,使空气相当混浊,水平能见度在1—10公里之间,称为“杨沙”;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公里的称为“沙尘暴”。
③我国频繁发生沙尘暴天气的直接原因是气候异常,东亚冬季风势力强。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北方一些地区毁林毁草开荒,乱采滥挖,草原过度放牧,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造成了土地沙化不断扩展。我国50—60年代沙化土地面积平均每年扩展1560平方公里,90年代每年扩展则已达2460平方公里。
④据国家环保部门的分析,沙尘暴骤起的主因之一,在于草原过度放牧而导致沙漠化迅速扩张。内蒙古某地区草场放羊的密度,50年代为60万只羊单位,90年代初发展到2465万只羊单位,超过草场极限载畜量26.5万只羊单位。50年代那水草丰美,牧歌声声,成片羊群如悠悠白云搏动于草原的富有诗意的兴旺美景已不复存在。如今,一眼望去,是被啃光牧草、土地沙化的6万平方公里的荒漠。草场成为扬起沙尘暴的沙源。再看看另外一个旗,由于产羊绒获利大,牧民靠多养山羊增收,养羊125万余只,其中山羊达90万只。而一只山羊对草场的破坏力相当于20只绵羊对草场的危害。春天牧草刚返青,饥饿的山羊大军就将牧草一扫而光。这个旗虽年产15万公斤羊绒,但由于过度放牧,草场得不到休养生息而急剧沙化。羊绒业是发展了,但生态环境却恶化了。
⑤“羊城业是生态环境的绞刑架。”这句话确有警示感,但它还未道出问题的实质。八年前联合国举行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针对沙漠化等全球七大环境危机所通过的《21世纪议程》中有一个基本精神:富裕和繁荣的新概念是,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变达到较高水准的生活,生活方式改变指的是更少地依赖地球上有限的资源,更多地与地球的承载能力达到协调。它深刻地指出,地球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不能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导致了环境恶化。换言之,将人类赖以生息的生态环境套上绞刑架的,正是当代盛行的不可持续的生产与消费方式。而包括羊绒业在内的任何产业,只要与大自然休养生息协调,就决不会充当环境的绞刑架。
⑥朱熔基总理最近在河北、内蒙古考察时强调:“加快防沙治沙,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如果只图眼前经济高速增长,不顾自然资源的再生能力,以jié泽而渔的方式,超负载地开发利用非常有限的自然资源,那么不要说经济增长能持续几年,恐怕要避免经济衰退都很艰难。今年的沙尘暴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进入2000年之后,我们必须考虑的是,如何在追求经济繁荣和生活富裕的同时,注意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提倡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
1.根据文中的拼音写出汉字:(jié)________泽而渔
2.根据第②段的文字,把“扬沙”与“沙尘暴”的区别填人下表。'
区别点 扬沙 沙尘暴
区别1
区别2
3.从文中看,今年我国频繁发生沙尘暴的原因在于: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③段划线句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这两种说明方法。第④段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的第④段不能与第③段互换位置的理由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全文看,第⑥段划线句“今年的沙尘暴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句中加点词“警钟”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从文中看,防沙治沙根本而且有效的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这个途径,结合发生沙尘暴的原因,请你提出一条具体的措施。例如:以圈养为主,轮流放牧,来提高草地生产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对本文的重点有几种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本文主要说明沙尘暴骤起的原因及危害;有的认为本文主要论述的是提倡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你的看法如何?请说说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竭。 2、(每个区别点1分,写错一处不给分)
区别点 扬尘 沙尘暴
区别1 风力较大 风势强(强风、风力强)
区别2 空气相当浑浊 空气特别浑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公里)
3、①气候异常,东亚季风势力强。②土地沙化不断扩展(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造成了土地沙化不断扩展)。 4、作比较、列数字;草原过度放牧而导致沙漠化迅速扩张。 5、①第③段总写导致沙漠化迅速扩张的多种原因;第④段具体剖析其中的一个原因。②第⑤段的第一句承上启下,总结了第④段,与第④段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6、土地沙化已经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超负载地开发利用非常有限的自然资源,那么不要说经济增长能持续几年,恐怕要避免经济衰退都很艰难)。 7、提倡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或“更少地依赖地球上有限的资源,更多地与地球的承载能力达到协调”,或“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可以针对沙尘暴产生的原因——毁林毁草开荒、乱采滥挖、草原过度放牧等,来提出具体措施,言之成理即可,不必追究目前能否实现。 8、A类答案:本文主要说明沙尘暴骤起的原因及危害,因为文中大部分内容在介绍沙尘暴骤起的原因及危害。B类答案:本文主要论述的是提倡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文中从沙尘暴骤起的原因及危害说起,更有力地阐述了作者的观点。C类答案:本文前半部分重在说明沙尘暴骤起的原因及危害,后半部分重在论述提倡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本文是说明和议论相结合的文章。
训练7: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植物生长方向之谜
⑴植物对周围环境的反应,最奇妙的莫过于它的生长方向,比如从一粒小小的植物种子萌发开始,它就知道根应该往地下生长,而茎干则伸向天空。这是一个极为普通的现象,然而植物为什么会这样呢?它是怎样懂得“上”和“下”的概念呢?又是由什么力量促使它选择根朝下、茎朝上的生长方向呢?怎样解释这种生理机制?
⑵不久前,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植物学家迈克尔•埃主斯以及他的同事提出了一个崭新的理论。他们认为,无机钙对于植物的生长方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他们在研究中发现,在植物的弯曲生长过程中,无论是根冠下侧部位还是芽的上侧部位,都存在着高含量的无机钙。那么无机钙又是如何使植物辨别方向的呢?埃文斯解释说,因为根冠有着极为丰富的含淀粉体的细胞,而淀粉体就会把其内部的钙送到根冠下侧。这时,如果用特殊的实验手段去阻止钙的移动,植物马上就会表现出不按正常的方式去生长。同样,植物的芽虽然没有冠部;但也含有丰富的淀粉体,淀粉体也能将其内部的无机钙送到上侧的细胞中。这显然说明,无机钙对植物生长方向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⑶那么,既然淀粉体内有许多无机钙,而无机钙又能在植物体内来去自如,除了重力之外,又是哪一种力量使无机钙如此方便地上下移动呢?最后,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斯坦利•鲁在研究中发现,这是由于细胞的上端和下端之间的电荷不同,两端电荷的不一致引起细胞极化。结果,为数众多被极化的细胞排列在一起,总电荷就强得足够吸引任何相反电荷的钙原子,驱使它们在体内移动。于是斯坦利•鲁提出,由于细胞的极性带动钙的移动,从而导致植物茎干总是向上生长,而根则朝地下生长。
⑷由谁控制植物生长方向的研究课题已日趋深入,这种神奇的力量取决于什么,是植物生长素还是无机钙,是细胞的极性还是数者兼而有之?目前依然有待于更进一步探索。
14.第⑵段中表明迈克尔•埃文斯关于植物生长方向之谜的观点的句子是:
15.对埃文斯关于无机钙如何影响植物生长方向的原理阐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植物的芽中含有的淀粉体能将无机钙送到上侧的细胞中。
B.根冠含有淀粉体的细胞会将其内部的钙送到根冠下侧。
C.根冠和芽中所含有的丰富的淀粉体将无机钙移送到根冠和芽的细胞中,从而决定了植物的生长方向。
D.根冠含有淀粉体的细胞会将其内部的钙送到根冠下侧,如用特殊的实验手段去阻止钙的移动,植物就不能按正常的方式生长。
16.斯坦利•鲁的观点和埃文斯的观点有什么联系?
17.文章第⑷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18.第⑵段中加点的“发现”一词可否换成“发明”,为什么?
19.本文的说明顺序是( )
A.逻辑顺序 B.空间顺序 C.时间顺序 D.程序顺序
参考答案:
训练8: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宇宙飞船的“避火衣”
⑴我国“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在2003年10月的顺利发射升空与安全返回,是我国载人航天的历史性突破。它从天外“下凡”——返回地球,过程复杂,场面惊心动魄。
⑵当宇宙飞船以第一宇宙速度(7.9公里/秒)进入大气层时,飞船的外壁与空气剧烈摩擦,产生极大量的热,在距离地面60公里左右的稠密大气层区域,其表层温度可以达到1000~3000摄氏度,整个机身变成一个炽热耀眼的火球(就像我们常见到的火流星一样)。进入距离地面80~40公里区域时,由于周围空气在高温下电离,宇航员与地面的无线电通讯会暂时中断,进入“黑障区”,就连雷达也无法发现它的踪迹……
⑶飞船返回舱中有宇航员和珍贵的仪器资料,必须保证它顺利通过大气层安全返回地面,必须为它研究制造一件“避火衣”。
⑷由于宇宙飞船只使用一次,科学家为它(A)精心设计了一件奇妙的“避火衣”,它(B)是用“瞬时耐高温材料”制成的。这(C)是一种由特殊纤维材料或多孔颗粒加上有机物组成的低导热复合材料,这一层材料的厚度经过精心计算设计,在宇宙飞船不同部位的厚度是不同的。
⑸当飞船返回舱由太空“下凡”通过大气层,与空气剧烈摩擦产生大量的热量时,这件“避火衣”就会“引火烧身”,自己先燃烧起来,其中大量的有机物会发生化学分解和汽化,带走极大量的热量。更奇妙的是,“避火衣”在燃烧自己的同时,还形成一层厚厚的多孔炭化层,紧紧地附着在返回舱的外壁,这一炭化层具有极好的隔热效能,在它严密的包裹下,能有效地防止外界热量传入舱内,使返回舱中的温度保护在35摄氏度以下,保证了宇航员的安全。
⑹这种自我牺牲的一次性“避火衣”设计十分巧妙,结构相对比较简单,重量就比较轻,成本自然也就比较低,具有双重奇妙功能,使宇宙飞船顺利“下凡”,为宇航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8.请根据文意,概括宇宙飞船“下凡”时的“惊心动魄”的场面。
9.第⑵段中有两处使用了括号,这两处括号中的内容在表达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第一处:
第二处:
10第⑷段中三个加点的词在文中分别指代什么内容?
A.它:_____________B.它:_____________C.这:_____________
11.文中能体现“避火衣”“自我牺牲”特点的词语是 。
12.从文中看,宇宙飞船的“避火衣”具有的“双重奇妙功能”是什么?
①
②
参考答案:8.①飞船外壁与空气剧烈摩擦,整个机身变成一个炽热耀眼的火球。②宇航员与地面的无线电通讯暂时中断,连雷达也无法发现它的踪迹。(只要答出“整个机身变成一个炽热耀眼的火球”,“连雷达也无法发现它的踪迹”即可)9.第一处:用具体数字让读者对第一宇宙速度有具体可感的认识。第二处:使读者对飞船当时的情况有直观、形象的认识。10.A.宇宙飞船返回舱(或宇宙飞船,或返回舱)B.避火衣C.瞬时耐高温材料11.引火烧身12.①自己先燃烧起来,散去极大量的热量。②燃烧自己的同时形成一层厚厚的炭化层,有效防止外界热量传入舱内。
标签:
中考复习指导
人教版八年级中考复习指导
初三语文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初三语文复习设计3(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
初三语文复习设计5(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