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1976  
标签:教学论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训练讲稿(网友来稿)
四川内江资中 陈琼

      《考试说明》对文言文的要求是: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理解B

      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考纲要求的120个实词没变)。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8个虚词没变)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C

      ①筛选文中的信息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③分析慨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认真分析一下高考试题,几乎都可以依中学教材的知识来解决。教材提供给我们词语解释和用法、文学和文化常识、写作格式、素材运用等知识和能力。尤其是文言文,试卷上的每个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每种句式的特点等,都能在教材中找到相应的知识点;特别是近几年高考,有相当多的课文中现成的句子直接搬上了试卷。

      一、命题趋势

      大致有如下几个特点:

      从命题的目的来看:将更加强调阅读能力的考查,不考名词术语。古汉语知识不单独列题,而只考了一篇文言短文的阅读分析,以全面考查阅读理解和知识迁移能力。

      从命题目的原则来看:将继续贯彻“两纲”即《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总要求“能阅读浅易文言文”。“浅易文言文”的概念,既不包括《三国演义》《红楼梦》之类的古白话,也不包括很深的那一部分文言文,只要求阅读。这一要求明显地低于现代文阅读的要求,故而历年的高考文言文阅读题得分率高于现代文得分率。纵观历年文言文短文的选文和题目的设计,无论从运用的词语、语法结构,还是内容涉及的范围,文章的整体风格看,都没有超出浅易这一要求。

      从命题目的选文看:考试中心有如下的说明:“语文规范标准,却又不刻板雷同;内容深浅适中,但又含有较深的意蕴;文意首尾完整,具有较强的阅读因素;文笔流畅多彩,绝不晦涩单调;风格雅正典范,却又不千篇一律;试题考点较多,而又能分出深浅层面;总体难易适度,无过难或过易的地方。”鉴于这个说明,纵观这十多年的文言短文,几乎无一例外均先自于史传散文。之所以都先史传散文,是因为这类文体一般语言相对规范,内容深浅适中,文笔较为流畅,且故事性强,能吸引人,有一定的可读性,最能体现上述标准。由于思想性的要求,历史人物一般先取正面的人物,如清官、廉吏、直臣、孝子,而不选反面人物,如贪官、污吏、奸臣、逆子,这样有利于弘扬传统民族文化。

      从命题设计来看:除翻译外,全部采用“四选一”的单项选择题型,放在第一卷的机器阅读之中,第8、9、10题,分值为九分。和以前相比,加大了主观题的分量,也就是翻译,这主要是加强完成文言文阅读试题的动手能力,这要引起我们老师的足够重视,改变一些教学方法。

      二、解题方法

      (一)整体把握明确要旨

      一段选文尽管长则400多字,短则300多字,但是却是一篇相对完整的短文,有背景有人物有事件能对话有层次有主题。在动手做题之前一定要认真地阅读全文,务必要重视整体把握,明确全文的要旨——朝代、人物、事件、谈话、层次、中心等,也就是说要大致弄清这段材料反映的是什么朝代,记载的中心人物是谁,又涉及到哪几个人,他们是怎样的关系,记叙了哪几件事,分几个层次,有几次对话或语言描写,反映了一个什么中心思想,有什么积极意义。把这些要旨弄明白了,然后再逐题对照原文作答,才能高屋建瓴,准确把握。当然,整体把握的前提是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

      当然在答题之前不能一下子把这些都弄明白,肯定会有相当的文字障碍,那么怎么办?不要怕,静下来,有的障碍之处,在文后作了必要的注释,这几个注释一定要看,会帮助你扫除若干的障碍;有的障碍命题目者有意避开不作为题眼,它不影响答题,也不影响对全文的理解,还有的障碍在题目中会有提示或暗示,这就是说做后面题时也为前面的理解文意搭了架子。所以我们可以先把第10题看了之后再去读一遍文章。

      有的考生,担心时间来不及,原文还没有读懂,或者根本不看原文,就匆匆做题,这样不是胡乱猜测就是顾此失彼,其结果是适得其反,不但多花了时间而且错误百出。请记住:磨刀不误砍柴工。

      (二)照应语境求贯通

      在整体把握了内容主旨的前提下,再逐题作答。

      首先要读准题目干,辨明是正选还是逆选,正选就是选出正确的一项,逆选就是选出错误的一项,然后再看四个选择项,确定答案的关键是照应语境,也就是说把它放在上下文的具体语境中进行分析,务必使它和前后乃至全段语意贯通。

      具体地说,在辨析词义的题中,由于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多义性及古今词义的差异性造成阅读的困难,在答题时必须将其放在具体的文句中,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确定,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把所有词的义项都背下来,因为词语的意义再多,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就只能一种解释。在理解句意的题中,同样必须将该句放在上下文的语境中来进行分析,务必使它和全句乃至全段的语意贯通,在分析文意的题中,更要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判断与全文的中心思想贯通与否。做这些题使用最多的方法就是代入法。


展开全文阅读
      (三)弃同求异重排除

      多年来的“四选一”的题型必然形成了设计四个选项的“规则”。针对这样的规则,我们可以琢磨出相应的解题技巧,掌握这种技巧就可以大大提高答题的正确率和速度。那就是“弃同求异重排除”。

      三、平时应如何训练文言文的阅读

      按照“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的一般读书规律,整体综合阅读文言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通读

      所谓通读,是指将提供的文言语段从头到尾读一至两遍。就要求中学生能“读浅易的文言文”的规定而言,一般来说,提供的文言语段都是记叙性的文字。通读必须完成以下五个任务:

      1、认知记叙的是什么事。

      2、弄清所记之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简析所记之事涉及什么人,他们之间有没有主次之分,关系如何。

      4、查看记叙中作者有没有议论,议论什么。

      5、留心叙事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二)粗读

      粗读是指在通读的基础上的进一步阅读,它的任务是:划分结构,概述各部分内容。通过一番粗读,材料的全部内容已熟记在心,这就为最终解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精读

      精读是阅读的最高要求,精读的任务有二:

      1、提出问题。它不仅要求按照顺序,仔仔细细地看清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还要求对文章的内容、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和态度进行深入的思考。对于字词,不仅要分清它的虚实,还要弄清它们的词性。对于实词,不仅要会解释,还要考虑它们有没有活用的情况,或者是不是通假字。对于同一个虚词,不仅要知道它的意思,还要看它在用法上有没有细微的差别。对于句子,不仅要说得出在文中的正确意思,还要琢磨一下它有没有什么句式特点,会不会将它翻译成现代汉语。对于文章的内容,不仅要把握,还要会分析。对于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不仅要会概括,还要会分析。

      2、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只是达到了目的手段,而解决问题才是最终的目的。如何解决问题呢?下面就推断词义和概括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作一点简介。

      (1)推断词义的方法:

      A、由该词所在的前后的词或句来推断。人们说“词不离句”正是这一规律,为我们从已知的词义来推断未知的词义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B、由词在句子的语法功能来推断。词的活用在文言文中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准确而熟练地掌握了词类活用的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比较容易地推断出活用后该词的词义。

      C、由整句(排比句、对偶句等)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来推断。在整句中,相应的位置上的词语的意思往往有相同、相近或相反位置上的词语听意思往往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规律。我们在阅读中完全可以借助这一规律,从已知的一个词的词义推断出来未知的那个词的词义。

      D、由词所在的上下文来推断。对于有些词语的推断,单靠它所在的前后句,靠它的语法功能,或者靠它对应的词的意思来推断还不能解决问题,这时候,我们就要靠它所在的上下文来推断出它的意思。

      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推断,大致可以从该词所在的句子的相关内容和语气,它在句中的位置和作用等方面入手,推断中要特别注意有些虚词在用法上的细微差别。

      (2)分析和概括作者在文中的方法和态度的方法

      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可从文体特点入手:记叙性文体,作者的观点态度往往会融会在他所叙述的人物和事件中,也有少数文章,在开头或结尾有简要的议论,概括时就应抓住这些特点。议论性文体,作者观点就是文章的论点。

      我们如果能按照这些方法平时做好文言文的训练工作,我想在高考中的文言文阅读对于我们来说就会易如反掌了。

      作者邮箱: a5521805@126.com

      
标签:教学论文 高考文言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归去来兮辞》点评(网友来稿)
下一篇:端午的鸭蛋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