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杂文参考
》
教师随笔
阅读:393
标签:
教师随笔
解读2007年高考语文大纲(教师中心稿)
一、《2007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语文》正文(参见相关资料)
二、对试卷结构的预测
《考试说明》中“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一部分说明如下:
试卷内容与赋分:
1.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28分
2.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6分
3.古代诗文阅读,26分
4.现代文阅读,30分
5.写作,60分
据此,结合历年高考语文试卷的结构,参考今年高考样卷,我们可以对07年的语文试卷作出一些推测:
1、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28分
这说明第一大题的基础选择题依然可能是6小题(含1小题文学常识),而第六大题的语言表达则可能为3小题13分。
2、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6分
这6分中应该包括选择题中的文学常识1小题和名句默写3分。
3.古代诗文阅读,26分
这一块内容包括文言文阅读20分与古诗鉴赏6分,题型较之往年应该不会有变化。
4.现代文阅读,30分
现代文阅读包括社科类阅读12分与散文阅读18分。想必也不会有大的变化。
综上所述,我们对今年高考语文试卷的结构与知识点推测如下:
第一大题:选择题,6小题18分,主要的知识点包括:语音、字形、近义词的辨析选用、虚词的比较、熟语(主要为成语)使用正误辨析、语病判断、标点符号使用判断、文学常识。还可能出现:句子的选句衔接、句子的排序等。命题时可能舍弃其中某些知识点,只选择考查6个知识点;也有可能将某些知识点合并成一道题目(如读音、字形合并成一道题,近义实词与虚词合并成一道题等),这样就保证了试卷的覆盖面。
第二大题:社科类阅读,4小题,12分。主要涉及以下能力:
这一大题的命题形式与往年相比将不会有变化。材料的选择依然可能是高科技或大家较为关注的社会话题。主要考查能力点包括:对某些概念(词语)的准确理解,对重要句子的分析理解,对段落内容的概括,对内容解说概括项正误的判断,对学科前景的合理推断等。解题能力关键在于辨别与比较。
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4小题12分。
选材类型可能从以下两类中选取其一:1、史传散文(纪传类)语段。这是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的主要语段类型。通过几件事来表现某个人的某种特点。材料中主要历史人物多为孝子、廉吏、直臣、节士、志士、隐士等,有利于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2、叙事类语段(或杂记文)。记叙一件事的前因后果及详细经过、结果,并且对此作一定的议论与评论。
考查的知识点将可能为实词(包括古今异义、单双音节的辨析、词类活用等)的理解、虚词(范围应该在18个虚词之内)、内容的归类判断、内容的分析理解(正误判断)四大点。还有可能涉及文言句式(主要是倒装句和省略句)。
第四大题:古诗文鉴赏,17分
1、古文句子翻译。一般还应该是3个句子8分。要求翻译的文言句子的选择将会关注几个点:(1)句子中有难词,需根据上下文推断的,(2)句子中有多义词,需要根据句子意思判断其在句中含义的,(3)句子中包含了文言特殊句式或固定短语,翻译时需注意的,(4)句子中包含了特殊语气,需注意措辞的。
2、古诗鉴赏,6分2小题。主要涉及诗歌意象的判断与分析,内容的理解,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等。提醒:在分析时一定要结合诗句内容,避免空谈。
3、名句默写,3分。一般采用5选3的形式。
《考试说明》中列出了10篇古文,30首古诗。高考试卷中的名句不一定全部出自这些诗文范围,但其中至少有3句应该出自上述范围。所以,如果熟记这些古诗文,那么这3分是不会丢掉的。
第五大题:散文阅读,18分。
这一大题的选材与题目类型与往年相比也不会有什么变化。文章体裁依然会是散文,而且会是蕴含一定哲理或较深感情的散文。设置4道题目18分(其中某些题也可能分成2—3小题)。主要涉及如下几个能力: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句子意思的理解,内容及作者观点的概括与归纳,作者情感的分析,文章表达方式的分析与评价等。解题的关键在于能确定题目命题的依据区间,能对此进行分析、概括与评价。散文阅读的最后一小题最大可能依然采用选择题形式,但也有可能变成主观陈述题。
第六大题:语言表达,3小题13分。
这是高考试卷中最有新意的板块,新的题型一般都出现在这一大题中。凡是生活中有可能用到的、而篇幅又不很长的,都有可能出现在这一块中。常见的如:概括与压缩,关键词的提炼,续写与仿写,简评,,广告词,宣传标语,发言提稿,语段的修改等。同时由于题目分值大,能力要求又高,这也是最容易拉开分差的题目,所以考试前对每类题型均需作用心准备。
第七大题:作文60分。应该还会是话题作文,而且可能是材料式话题作文(也即半开放半限制式话题作文)。话题范围将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根据青少年学生的现状,突出青少年学生乃至社会生活中必需的道德人文素养、为人处世原则、知识技能培养、思维与实践创新等,突出对生活的观察、分析、感悟能力。今年高考说明中对文体要求有所强调,因此在作文时必须明确自己写的作文是记叙文、议论文还是散文。
三、复习建议
根据今年考试大纲及以往指导复习的体会和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总要求:
1、脑子中一定要求高考试卷的结构体系,要明确高考试卷所涉及的知识点,并逐个复习巩固。
2、对每个知识点必须明确可能出现的错误类型并能作出相应的判断或修改。
3、动笔与动脑、动口相结合,才能保证复习效果,才能保证笔头的顺畅。
4、应将考试大纲与知识点讲义结合复习,方能求得最佳效果。
(二)分条复习建议:
1、语音字形要熟记于心,注意从音义关系,形义关系来判断其正误。
2、了解近义词辨析的基本方法,掌握常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有助于正确辨析近义词。
展开全文阅读
3、掌握标点符号使用要求,做一定量的练习,尤其是以前高考曾经考过的标点符号方面的试题。
4、成语的理解切忌望文生义,注重用古文化知识来解释成语,关注它的使用范围,避免与句子其他词语的重复。
5、掌握高考语病题的常见类型,学生用结构分析的方法来判断语病。
6、文学常识的复习,中国作家记清朝代,外国作家记住国籍。如果选项中有列举的,注意列举内容的准确。有数位作家的,注意各自作品的对应性。
7、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部分,重点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实际水平。反映在试卷上,第一大题六个小题主要要求判断语言运用是否正确、规范。而这方面的考查重点都集中在实际应用中“易混、易错、易忽视”的问题上。复习时,应以掌握规律,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为主。
8、加强文言文翻译的训练。在训练翻译时以直译为好,将原文中的重要词语落实到译文中即可。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以复习和巩固课本中的文言文为基础,尤其是课本第一、二、三册,突出对常用文言实词的复习,比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和词类活用等,抓住了这一点,就抓住了根本。
9、现代文阅读部分,以考查阅读的基本能力为主,文本选择注重人文性、思想性、典范性。第二大题由最新自然科学类和社会科学类文章交替出现,以逻辑推理为主要思维方法,重点考查概念判断、信息筛选、句意理解、整合推断能力。第五大题文学作品阅读,以散文为主要测试文本。
复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树立文体意识,提高解读能力。不同的文体表达方式不同,解读的方法也不一样。比如哲理性散文,叙述描写的内容是它的血肉,抒情议论的句子是筋骨,所以阅读时要善于抓住抒情议论的句子去把握文意;哲理性散文还往往由形象到概括,由表象到本质,所以又要特别注意结尾抒情议论的句子,因为这往往是全文主旨所在。
(2)学会辨析思路,提高阅读准确率。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阅读时要善于抓体现思路的标志性词语,以提高阅读速度和准确率。
(3)阅读能力的复习与提高:掌握常用表现手法的作用,提高鉴赏能力。
复习训练时可按照《考试说明》中规定的不同能力要求进行分条训练,能够迅速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是高考取得高分的秘诀。建议集中时间和精力做一做近5年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这里有恰当的难度、信度、效度、区分度和长度,可谓“五度”俱全。
10、古诗阅读鉴赏,多以唐宋时期经典作品为测试文本,重在对内容、形象、表达方式和语言的赏析。应当能把握写景抒情、咏物言志、边塞征战、怀古咏史、即事感怀等不同类型诗歌的特征,掌握一些必要的典故和惯用意象。
要学会利用已有的信息(如标题、注释、作者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掌握合理的鉴赏流程(“意象→意境→诗情”),注意分析诗的表现手法(如寓情于景、寓理于景、借景抒情、以动衬静、乐景写哀等)和比喻、夸张、拟人、反衬等修辞方法及其作用,从具体语境出发,就诗论诗,在合理的想像或联想中鉴赏一首诗,力求做到合情合理,正确到位。
11、写作训练要将动笔训练与阅读借鉴结合起来。多看近几年的高考优秀或满分作文,对指导写作会起到一定作用。
具体写作时,应严格遵从试题的限制,而最大限度地利用其开放性。首先,是确定话题内容,迅速选定材料。第一可以化大为小,将话题锁定在某一具体内容上;第二可以化远为近,将话题拉到自己熟悉的领域中来写;第三可以化虚为实,把抽象话题变为实实在在的内容,以实证虚。其次,要选择文体强项。话题作文不限文体,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广阔的写作空间,有利于张扬个性,发挥特长。最后要强化创新意识。首先是内容的创新。所选材料不能人云亦云,要写出新故事、新观点、新主旨;第二是文体创新。除了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还可以写小说、写故事、写寓言,也可以写应用文体。第三是结构创新。可以改变传统的结构模式,采用“小段连缀”“标题分割”“反复穿插”“散点辐射”“镜头剪辑”“双线交织”等方式展开思路,开头结尾也力求突破樊篱,不落窠臼。但文章体裁的选择一定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写,切不可为标新立异而盲目选用自己的不熟悉的文体。
12、对于高考试题中得分率较低的知识点(如语病判断、古文翻译、诗歌鉴赏等)要进行针对性的复习,提高自己解题的信心与准确度。
标签:
教师随笔
解读2007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马拉松效应与写作教学(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
学生习作点评《难题》(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