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阅读:4901  
标签:教师随笔
高二上语文期末复习材料(教师中心稿)
高二上语文期末复习材料

  目前我们使用的是新教材,所谓新教材,这就是有别于以往的旧教材,其“新”无外乎包含这样几点: 

  1它的内容是新的,有许多的新文章出现。 

  2它的体系是新的,要求我们要重新来面对它。 

  3它的教学要求是新的,要求我们的教与学都不能再用以前的老眼光老来对待它了,必须要有全新的观念和方法。 

  一课本前面的“说明”谈到了这次新教材修订的指导思想,这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培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说明”中提到了要“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这是以往的大纲中不曾有的,这是对语文的一个更高的要求。这也是新教材的一个新特征。 

  新教材分阅读和写作两方面来谈。 

  我们先看阅读部分 

  新教材对高二学年的教学内容是这样规定的:学习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古代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着重培养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这句话的前半部分是规定了高二一学年的学习内容,简而言之就是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这句话的后半部分高二一学年的学习要求,这就是要能初步欣赏文学作品。 

  这就是说,通过高二的一学年的学习,我们将通晓古今中外的名篇名作、名人趣事,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这既是高二学年的重要任务,也是高考的必考项目。 

  对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力的考查,主要表现为对诗歌鉴赏的考查。这种考查形式从1994年开始一直沿用至今。题型为客观选择题,题量则由1994、1995年的一道题增至1996、1997、1998年的两道题,1999、2000、2001年的三道题,可见高考对文学鉴赏能力检测的重视。从诗歌类型看,前几年古典诗、词、曲“一统天下”,近两年新诗的比重增长较大,“厚古薄今”的态势有所改变,如2000、2001年就考查了两道新诗鉴赏题。 

  从命题意图看,文学鉴赏题一般先设一道理解内容的题目,让考生找到解题的“台阶”,再设一道考查鉴赏能力的题目,形成梯度,降低难度,利于考生水平的发挥。预计今后仍将以客观选择题为主,题量亦不会减少,因为强调鉴赏能力代表了高考命题的新导向。 

  重点难点 1、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与表达技巧 

  形象指诗中的意象;语言侧重于其表达效果;表达技巧则包括典故的运用、行文构思、风格、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要素。 

  2、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思想内容包括诗词和词语的含义、主旨、意境等要素。 

  新教材对文体概念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其中说到“不分文体组织单元”,对于这句话同学们不能误解为读文章写文章以后再也不用考虑文体了。不分文体是淡化文体,而不是不要文体,不讲究文体的“四不象”的文章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相反,在我们今后的阅读和写作中还是要特别注意文体的定位,定位的准确对我们提高阅读和写作的速度和质量将有很大的帮助。 

  “说明”中提到了解文言文的阅读问题。有两点必须说明: 

  1 目前的文言文阅读还是注重字、词、句的理解,不太注重翻译。现在高考的翻译题仍然采用选择题的形式,这样实际上是降低了难度。以后的形势要求我们文言文阅读教学中要注重翻译,要求学生力求做到信、达、雅。 

  2文言文阅读中要“着重培养欣赏、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这一点在平时的教学中是最容易忽视的。这也是新教材的一个新要求。以前的文言文教学比较重视字、词、句的解释,而不注重文章整体的分析和理解。一篇课文,有的同学能倒背如流,但如果让他默写文中的某句话,他却不一定能写得出,原因就是他对课文的意思不理解。 

  “说明”中提到扩大学生的阅读量的问题,这是个大问题。新教材对此考虑的非常周到。那就是选编了读本,平均每学期阅读量达35万字。但仅有此还是不够的,还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方面地开拓阅读渠道,如可以到学校的图书室、阅览室,可以经常看看报纸,可以自己到邮局订阅一些适合自己的刊物等待。总之,一定要做到“肚里有货”。 

  “说明”中的第七部分本学年度各个单元的编排顺序及教学重点: 

  第一单元,诗歌的意象,诗歌的象征手法。 

  第二单元,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的结奏。 

  第三单元,诗词的意境,诗词的声韵美。 

  第四单元,散文的语言和表现手法。 

  第五单元,散文的情和理。 

  第六单元,古代散文的语言,古代散文的议论和抒情。 

  “说明”中对于写作部分的要求 

  明确: 

  高中语文第三册的写作部分,着重进行议论文的训练。依次是:议论要有理有据,议论要有条有理,作点辨证分析,札记,随笔,自由写作实践。 

  本学期的作文训练准备8次,6次议论文,2次记叙文。 

  近年来的高考对写作的要求明显在提高。 

  首先是高考作文形式上的提高。如: 

  1字数比以前要求多了。以往是600字左右,现在是800字左右,多了200字。 

  2书写比以前要求高了。卷面分比以前多了,错别字扣分比以前严格了,以前每两个错别字扣1分,现在是每两个错别字扣三分。 

  其次是内容上的提高。如: 

  1近年的高考作文分为两个等级,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特别是发展等级对中学生写作的要求在文采上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2近年的高考作文在选材上要求变宽了,基本形式是话题作文,内容非常广泛,虽说审题变得容易了,不容易写走题了,但是范围越宽越是不好写。实际上是变相地提高了写作的要求。 


展开全文阅读
  了解了本学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特别是教学中的一些重点和难点之后,我们还要简要地了解本书各个单元的具体内容,了解一些重要的作家作品,特别是各个历史时期和主要文学样式和重要的代表作家及代表作品,作整体的把握,并能作简要的评述。 

  第三册课本共分六个单元,一至三单元为诗歌单元,二至六单元为散文单元。 

  第一单元是我国现当代诗歌和四篇外国诗歌。二至四单元是按时间的顺序从最早的《诗经》一直到宋词。 

  先看第一单元。 

  第一篇选了我们伟大领袖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领袖作品历来在中学课本里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从篇幅上来看,中学课本里入选的作品毛泽东的仅次于鲁迅的。领袖与领袖也不能同日而语,中学课本里曾入选的领袖作品还有邓小平《谈谈实事求事》、江泽民的《在北大百年校庆上的讲话》、刘少奇的《个人和集体》,但这些伟人的作品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和毛泽东的作品都是不能比拟的。历来的文学评论家都说毛泽东的诗“霸气十足”,《沁园春雪》中的一些语句能体现出这种霸气来。(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娇,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两首诗的创作时间前后相隔11年,如果能看出此时的毛泽东和彼时的毛泽东有什么不同,则证明学生已经懂得了简单的诗歌鉴赏技巧了。 

  第二课,“中国现代诗四首”。要注意,这里提到“现代诗”并不排除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沁园春长沙》是用古体诗的格式写现代的生活内容,俗称“旧瓶装新酒”,它仍然属于现代诗歌的范畴。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他在英国留学时第二次告别母校时的抒情之作(文题中的“再”即表明这个意思),这是一篇非常优美的诗歌,历来人们都喜欢把它作为一种范文来朗诵。《死水》是闻一多的代表作,我们曾学过他的《最后一次讲演》,毛泽东曾对他作过较高的评价(《别了,司徒雷登》)。艾青,原姓蒋,因小时算命克母,遭父母厌恶,被送到乡下一保姆家中喂养,与之建立深厚的情感,本文是在狱中写的。他因厌恶他的父母,所以把姓也改了(蒋去头便成了“艾”)。 

  第三课是中国当代诗四首。舒婷是个女诗人,中学课本中曾选她的《致橡树》:“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这是一首爱情诗,更是一首新女性的独立宣言诗。也可以理解为追求人格的独立诗。 

  第四课是外国诗四首。普希金是俄罗斯最伟大的诗人,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影响类似于我国的鲁迅,“读本”中选了他的其他作品。华兹华斯是英国湖畔诗人的代表,狄金森是美国女诗人。裴多菲是个无产阶级作家,他的《自由》诗可谓家喻户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第二、三单元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编写的。学习中应在头脑中形成一条清晰的线索,记清各个历史时期特殊的文学现象,这个时期重要的作家及其代表作品。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新教材所选的三篇与以前所选的两篇无论从思想上还是从内容上都有较大的不同。旧教材选了两篇《伐檀》《硕鼠》,充满了阶级斗争的仇恨。而三篇新选的诗歌则反映的是古代最下层的劳动人民最朴素的感情生活。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屈原是我国第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养成一个习惯,就是要注意“第一”,这往往是考试中的重点(如《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说屈原是第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并不是说屈原以前的诗人都不爱国,而是说从屈原的诗歌中流露出的爱国思想比较明显,那么我们在学习他的《离骚》时就要注意体会这首诗中到底有哪些爱国思想。 

  《诗经》代表的是现实主义传统,《离骚》代表的是浪漫主义传统,它们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影响很大。我们习惯称之为“风骚并举”。 

  《孔雀东南飞》属于汉魏时期的乐府诗,和《木兰辞》合称为“乐府双璧”,但要注意这两首诗所处的时代相差较远,后者是南北朝时的作品。 

  汉魏晋五言诗三首》要注意两内容,一是以“三曹”为代表的建安诗人,二是以陶渊明为代表的田园诗派。“三曹”以曹植成就最高,世称其“才高八斗”(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子建独得八斗,我有一斗,天下人共分一斗”)。陶渊明,号五柳先生,自传中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门前有五柳,因以为号焉。”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归隐后写了不少田园诗,如《归园田居》《饮酒》,他的诗对后代的田园诗人影响很大,特别是唐朝的孟浩然和王维。 

  第三单元的《梦游天姥呤留别》《琵琶行(并序)》是旧教材中的课文。李白和杜甫是唐朝诗人中最有成就的伟大诗人。李白继承的是《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杜甫继承的是《离骚》的浪漫主义传统(可以让学生自己说出有关这两位诗人的有关情况)。第三单元中还有一位诗人非常特殊,他就是白居易,白居易的最伟大的成就是推动新乐府运动。白诗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浅显易懂,据说他每写成一首诗,都要送给村头的一位老婆婆看,老婆婆能看懂了他才拿去发表。 

  《近体诗八首》的学习要注意一个诗歌的常识,唐朝以前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从唐朝开始出现近体诗概念,近体诗也叫今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统称为格律诗。 

  刘禹锡的作品中学课本中还学过他的《陋室铭》。李商隐的作品虽不多,但他的“无题”诗也可谓家喻户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成了千古绝唱。 

  陆游是宋朝一 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很多的诗作都表现了浓厚的爱国思想。同时他又是一个高产作家,传说他的诗作有近千首。 

  每一个朝代都有它自己的特殊的文学样式,人们通俗地称其为“唐诗”“宋词”“元曲”等。词即诗之余,是从诗发展而来的,起源于两汉,发展于隋唐,大盛于宋。词是对诗的进一步发展,其中一批词人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如苏东波、柳永、辛弃疾等等。宋词在文学史上一般把它分为两派,豪放派和婉约派,前者以苏、辛为代表,后者以柳永、姜夔、李清照为代表。宋代一位评论家曾戏称两位风格的不同:“读苏学士词,如关西大汉抱铜琵琶唱大江东去,读柳七词如十七八小女子执红牙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一单元有一点要注意的就是李煜,不能看到词就想到宋代,李煜是南北朝人,虽是个不合格的国君,但却是个著名的词人。 

  谈到诗人的创作风格,有一点必须注意,诗人的创作风格并非是一定的,他是多样性的,我们评论一位诗人的作品切不可一概而论。如苏东坡,大家都知道他是个豪放诗人,但他的《明月几时有》却是那么的哀婉曲折。 

  四五单元是散文单元,第六单元是文言文单元(古代散文)。 

  学习中要注意散文的概念,散文是相对于诗歌特别是诗歌中的骈文来说的。古代的散文概念和我们现在的散文概念有较大的区别,古代的文章只要不是诗歌和骈文都叫散文,其中包括一此议论文、说明文、人物传记等,而这些文体我们现在都不再称之为散文了。 

  古代的散文文学史上都称之为古文。如唐朝文学家韩愈和柳宗元推动的“古文运动”(这里的古文不能看成我们常说的“文言文”),唐宋八大家以“散文”而著称,以及后来的“桐城派”等。 

  四五单元是现代散文,其中有三个作家是现代文学史上的“重量级”人物:鲁迅、郭沫若、巴金。现代文学史上的最重要的作家共有六个,人们习惯简称之为鲁、郭、矛、巴、老、曹。六个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学巨匠新教材中选入了三个。李乐薇是台湾女作家,文辞优美,“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新奇而别致。有三个外国作家,海伦凯勒是个盲人作家,雨果是法国作家,他的代表作是《悲惨世界》,屠格涅夫是俄国作家。他的散文诗《门槛》有着很深的哲理。 


展开余文
  总之,一个学习者他并不仅仅是个学习者,他还应该是个思想者,他应该对自己将要学习的知识要进行充分的了解,要进行整体把握,这样才能高屋建瓴才能把握教材的内容,学习中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辨析近义词(实词) 

  历年高考题回顾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2003年全国卷) 

  ①报载孙中山的孙女孙穗芳女士近年多次 北京大学,为推动孙中山 

  研究做出了贡献。 

  ②北京市政府对城市建设布局做出了 ,在2008年前将每年增加 

  800万平方米的绿地。 

  ③邓亚萍现在留给大家的印象, 日渐成熟的仪表风度, 依然 

  保留的拼搏精神。 

  A.莅临 计划 不仅是/而且是 B.莅临 规划 不是/而是 

  C.亲临 规划 不仅是/而且是 D.亲临 计划 不是/而是 

  [解析]C.“莅临”与“亲临”都是“到”的意思,前者一般表“敬”,后者则强调“亲自到达”。①句中强调孙穗芳女士以特殊身份亲自前往北大,所以排除A、B。“规划与计划”都有预先拟定的做事的内容、步骤、方法之意。但是计划一般较为具体,时间可长可短。规划一般具有全局性,内容较为概括,时间较长,从远景着眼。据此可知本句应为“规划”。 “不是/而是”表转折,“不仅是/而且是”表递进,根据③句的文意很显然应选择“不仅是/而且是”。本题比较简单,学生可以根据第一词或第三词即可判断出正确答案。 

  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2000年京皖春季第3题) 

  ①2500年前的孔子,曾对着____的江水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站在千禧之年的门槛,我们更深切地领悟到了先哲的睿智。 

  ②营房各处____的灯火,欢腾热闹的情景,使他又激动起来,回想起白天参加国庆大典的场面。 

  ③鲁迅的作品,即使是纯属个人生活的回忆,也总能使我们有乐观、清醒的感觉,得到深刻的___。 

  A.流逝 闪烁 启发 B.流逝 闪耀 启示 

  C.流泻 闪烁 启示 D.流泻 闪耀 启发 

  [解析]先了解三组词语的区别:第一组:流逝:像流水一样迅速消逝。强调水平流动且一去不复返。流泻:像水从高处向低处流淌一样。强调竖直方向的流动状态。第二组:闪耀:光彩耀眼。(强调亮度)。 

  闪烁: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强调动态)。第三组:启示: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启发:阐明事例,引起起对方联想而有所领悟。比较三组词语,第②句的选定是唯一的,排除B、D。而第①句最准确的应是“流逝”,排除C。 

  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2001年京皖春季第3题) 

  ①虽然他尽了最大的努力,还是没能 住对方凌厉的攻势,痛失奖杯。 

  ②能源短缺,加上恶劣的自然条件、极大地 着这个小镇经济的发展。 

  ③那些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人,不仅为正人君子所 ,还可能滑向犯罪的深渊。 

  A.遏制 限制 不耻 B.遏止 制约 不耻 

  C.遏制 制约 不齿 D.遏止 限制 不齿 

  [解析] 

  “遏制”“遏止”都是动词,都有用强力阻挡的意思。但“遏止”重在“让停止”,常用于重大事物;“遏制”重在“控制”,常用于某种情绪,有时也用于敌人或某种力量。“限制”的含义是“规定范围,不许超过”,带有主观色彩;“制约”带有客观因素的成分。“不耻”的意思是“不感到耻辱”;“不齿”的意思是“不愿意提到,表示鄙视”。本题正确答案为C。 

  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2001年全国题) 

  ①这位发言人 指出,美方对这次撞机事件必须承担全部责任,向中国人民作出交代,并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②尽管这只是一次 ,但民警与保安的迅速出击,表明本市第一个进入校园的电子保安报警系统已经成功地开通了。 

  ③用歪曲事实的历史教科书作为学校的教材,必然 日本年轻一代对本国历史的认识偏离事实。 

  A.庄重 演练 引导 B.郑重 演示 引导 

  C.庄重 演示 导致 D.郑重 演练 导致 

  [解析] 

  ①句中,发言人是代表国家对美方军用侦察机撞毁我方战机的事件进行表态,事关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所以要用表“严肃认真”意思的“郑重”;而“庄重”常用来形容个人言语或举止不随意、不轻浮,如“态度庄重”“神情庄重”等。用“庄重”来形容外交发言人的谈话显然就不合适了。排除了“庄重”, 

  A、C两项就可以被排除了。②句中是说进入校园的电子保安报警系统的实地练习,句中有“民警与保安”“迅速出击”等信息,就决定了这里只能用“演练”;而“演示”意指利用实验或实物、图表把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显示出来,使人有所认识或理解。显然与句意不合。这样,B项又可以被排除了。③句是说日本政府批准用歪曲事实的历史教科书作为学校的教材,必然使“日本年轻一代对本国历史的认识偏离事实”这一后果,所以应该用“导致”;而“引导”指带着人向某个目标行动,用在这里显然不如“导致”更准确。本题所选用的语料,①③句都是国际政治方面的,②句涉及学校安全问题,既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又能显示语文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所选的三个词语也很常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题正确答案为D。 

  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2003年春季安徽卷) 

  ①人类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不能 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②中国政府实行了 的财政政策,成功地避免了金融危机的冲击。 

  ③尽管中国的经济发展很快,但 在整体上还是属于发展中国家。 

  A.忽略  稳健  终究     B.忽视  稳重  终究 

  C.忽略  稳重  毕竟     D.忽视  稳健  毕竟 

  方法指导 

  原则:抓不同语素、看上下语境 

  方法; 

  ①从意义上辨析近义词:A.词义轻重:妨碍—妨害;激动—感动; 

  B.词义侧重:贯穿—贯串;终生—终身;驱除—祛除;诡辩—狡辩; 

  C.词义范围:培育—培植;开拓—开辟; 

  ②从色彩方面辨析:A.感情色彩:鼓动(中)—煽动(贬);沟通—勾通; 

  B.语体色彩(口语、书面语); 

  ③从用法方面辨析:A.搭配对象:鼓舞(斗志)—振奋(精神); 

  B.语法功能:公开—公然 

  成语运用 

  成语运用是连年高考的必考题型之一,而排除错误选项是我们选出正确项的最常见、最有效方法;因此,明确成语误用的类型对我们做准该题意义重大。成语误用主要包括如下八种类型: 

  一、望文生义 

  成语属于固定短语,其意义很多时候不能从字面推敲得知;尤其不能断章取义,只能把它作为整体来理解。作为检查学生成语储备的题型之一,有许多题目就是在这方面设置障碍,误导考生望文生义。如例: 

  ① 夫妻俩惨淡经营着这爿小店,生意一直很红火。 

  ② 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1997年全国高考题) 

  ③ 老王家的橱柜里摆满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种老旧钟表,每当他向慕名来访的参观者介绍这些宝贝时,总是如数家珍。(2003年全国高考题) 

  有很多人以为①题中“惨淡经营”用错,以为“惨淡”与下文的“红火”矛盾,其实并不;“惨淡经营”等同于“苦心经营”,表示为某事非常劳苦,该题运用正确。②题中“万人空巷”也是典型的望文生义,它不是街上空无一人,而是街上人山人海,多形容欢迎、庆祝等盛况,该题用错。③题中“如数家珍”是用比喻构成的成语,“好像在数家藏的珍宝”,并不是真正在数,它表示对所讲事物非常熟悉,该题亦属望文生义。理解由比喻构成的成语(如影随形),如果只分析其字面,不分析其构成,就很容易犯望文生义的错误。 

  1999年全国高考题考到的“美轮美奂”也属此类。此外如“空穴来风”、“七月流火”、“罪不容诛”、“诛心之论”、“文不加点”等也容易犯这种错误,需要准确理解和运用。 

  二、不明语素 它是指因为不明白某语素的意义而造成的曲解成语;严格上讲,它也属于第一种类型,但因为它涉及的题目较多,故另辟一类予以说明。 

  ① 天突然变凉了,同学们衣衫单薄,一个个噤若寒蝉。 

  ②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展开了潜艇战,于是使用水声设备来寻找潜艇,成为同盟国要解决的首当其冲的问题。(1995年全国高考题) ③ 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危言危行,势必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唾弃。 

  ①题中,“噤若寒蝉”的“噤”作“闭口不言”讲,该成语表示一个个都默不作声,就像秋天不叫的蝉。它和寒冷没有关系,故该题用错。②题中,“冲”指“要冲、要道、要塞”,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故总是首先受到攻击。“首当其冲”引申为首先受到攻击、批评等,而并不等同于“首先”。③题中“危言危行”的“危”不是指危险,而是指正直,同“正襟危坐”中的“危”,该词表示正直的言行。 

  1993年全国高考题考到的“不刊之论”也属于这种类型,“刊”指删削、修改,该成语表示不容修改的权威论述。1997年的“莘莘学子”也是因为不明“莘莘”表示众多而用错。此外如“不足为训”、“屡试不爽”等也易犯此种错误。 

  三、不明褒贬 成语也有褒贬中三性,运用成语应使其与全句感情色彩保持一致,准确表达讲话者的本意。纵观近十年的成语考查题,这方面所占比率甚大。 


展开余文
  ① 陕西剪纸粗犷朴实,简练夸张,同江南一带细致工整的风格相比,真是半斤八两,各有千秋。(1995年全国高考题) 

  ② 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骛。(1997年全国高考题) 

  ③ 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和开发,真可谓处心积虑。(1998年全国高考题) 

  ①题中“半斤八两”含有蔑视味道,是贬义词;②题中“趋之若骛”亦属贬义;③题中“处心积虑”指千方百计地算计、谋害别人,也是贬义词;它们都与题干的褒贬不一致。此外如1995年考到的“无所不为”,2001年的“颐指气使”,平时考查的“好整以暇”、“始作俑者”等都属此类,兹不赘述。 

  这种类型中有一类需特别注意,有些成语身兼两种色彩,如果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很难作出正确的选择。如例: 

  ① 这地方一到夜晚,灯红酒绿,热闹非凡。 

  ② 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1995年全国高考题) 

  这两道题中的成语都没用错。“灯红酒绿”指生活腐化时为贬义词,指夜景繁华时为中性词;“想入非非”指想法不合实际时为贬义词,指意念进入玄妙的境界时为中性词。诸如此类的还有“拐弯抹角”、“无所不至”、“如虎添翼”等等。 

  四、不明范围 任何词语都有其适用范围,成语也不例外。不明其适用范围,张冠李戴,是成语误用的常见类型之一。 

  ① 我们是十多年前的老同学,这次在武汉萍水相逢,彼此都格外兴奋。 

  ② 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本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1999年全国高考题) 

  ③ 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登。(2000年全国高考题) 

  ①题中“萍水相逢”指陌生人初次见面,用于老同学不当。②题中“炙手可热”指“权势大、气焰盛”,只可指人,不能指商品。③题中“洗心革面”指“改正错误,重新做人”,同样只能用于人,不能用于刊物。它们都是因不明成语适用范围而致错。 

  1998年全国高考题考查的“望其项背”,多与表否定意味的词语(如难以、不能等)搭配,共同表示比不上、赶不上;2000年考查的“汗牛充栋”,只能指书多,不能指人多;它们都是因不明该词适用范围而致错。此外如“巧夺天工”只能用于人工建造,不能用于自然景观;“相敬如宾”只能用于夫妻;“涣然冰释”只指两人消除猜疑嫌隙等均属这种类型。 

  五、不明差异 某些成语意义比较接近,有些题目就是要求我们辨析其意义或用法上的差异。如果不能明辨其差异,自然就难以选出正确答案。 

  ① 放在桌上的邮票不胫而走,急得小王满头大汗。 

  ② 汽车向神农架山区奔驰,只见奇峰异岭扑面而来,令人__。(目不暇接/应接不暇)(1996年全国高考题) 

  ③ 日寇在华犯下的耸人听闻的罪行,激起全球华人的强烈愤慨。 

  ①题中,“不胫而走”指消息迅速传播开来,应换用“不翼而飞”,二者适用对象不同。②题中,两成语都有眼睛看不过来的意思,但“应接不暇”更强调在动态的进行过程中,与题干更贴切。③题中“耸人听闻”指故意夸大事实以让闻者惊骇,应换用“骇人听闻”,指事实本身让闻者震惊。 

  1994年全国题考到的“别具一格/独树一帜”,“不落窠臼/匠心独运”也属于这一类型;此外如“不负众望/不孚众望”、“同日而语/相提并论”、“刮目相看/侧目而视”、“鱼目混珠/鱼龙混杂”等也是考查这一点。 

  六、不明谦敬 有些成语带有谦虚意味,只能用于自己;有些成语带有敬重意味,只能用于他人。如果不明白成语的谦敬色彩,运用起来就容易让人啼笑皆非。 

  ① 你身为师傅的入室弟子,却干出这种丢人的事,真是忝列门墙。 

  ② 有什么困难尽管告诉我,我一定鼎力相助。 

  ③ 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嫌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2001年全国高考题) 

  ①题中“忝列门墙”属谦辞,“忝”表示自己位列其中会让余者蒙羞。该词只能用于自己,不能用于他人。②题中“鼎力”指能够扛鼎的巨大力气、能力,是赞美他人之辞;故该成语属于敬辞,不能用于自己。③题中“蓬荜”指茅草屋,可见它是自谦之辞,只能用于自己,不能用于他人。三者都是不明谦敬而误用。此外如考查“抛砖引玉”、“狗尾续貂”等成语时也经常在这方面设置障碍。 

  七、不明出处 有些成语源自某典故、寓言或诗文等,对于这类成语,只有弄清其出处,才能真正明白其内涵。 

  ① 我们一定要该掉那种目无全牛的观念,树立全局意识。 

  ② 今年初上海鲜牛奶市场燃起竞相降价的烽火,销售价格甚至低于成本,这对消费者来说倒正好火中取栗。(1998年全国高考题) 

  ③ 当时暴雨如注,满路泥泞,汽车已无法行走,抢险队员们只好安步当车,跋涉了一个多小时赶到了大坝。(2001年全国高考题) 

  ①题中“目无全牛”语出《庄子•养生主》,形容技艺达到极纯熟的境界。②题中“火中取栗”源自法国作家拉•封丹的寓言,指受人利用冒了险,结果还一无所获。③题中“安步当车”源自《战国策》,指把慢慢行走当作坐车,是形容一种安闲自足的生活态度。知道了这些成语的出处,我们自然就能够准确理解运用它们。此外如“弹冠相庆”、“风声鹤唳”、“燕雀处堂”等亦需结合出处来理解。 

  八、不明语病 有些题中成语运用是否正确我们需要结合语病来分析判断;句子表意准确,没有语病,应该是我们正确运用成语的基本前提。 

  ① 你就别再为难她了,她既然不肯讲,就一定有难言之隐的苦衷。 

  ② 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的中东之行,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美伊之间的矛盾,海湾地区的局势也不会从此一劳永逸。(1999年全国高考题) 

  ③ 每个人都有不足之处,你不应该求全责备他的缺点。 

  ①题中的“难言之隐”指难以言说的苦衷,“隐”即“苦衷”,二者重复,应删掉“之隐”或“的苦衷”。②题中“局势”和“一劳永逸”主谓搭配不当,可将“一劳永逸”换成“永远太平”等。③题中“求全”和“责备”都是动宾短语,动宾短语不能带宾语,故该句表述不合语法;可改换成“对他的缺点,你不应该求全责备”。 

  辨析病句 

  一、关注程度副词 

  副词一般是用来修饰形容词的,一般情况下也不会出错,但在考题中出现时我们就必须留意。一定要细心分析一下后面的形容词是不是本身就包含了这个副词的含义,是不是语义的重复。这类副词主要有“十分”、“非常”、“很”、”过分“等。或者这个副词会造成歧义。最常见的短语是“不适当地……”。例如: 

  1、近几年,常有报纸对明星大肆吹捧,过分的溢美之词,助长了某些明星的骄傲情绪。(“溢美”这个词本身的意思就是“过分地赞美”。再加上“过分”就造成了语意的重复。) 

  2、元月1日,14名非常酷爱冬泳的人参加了在加拿大温哥华举行的第四届“北极熊”冬泳活动。(“酷”含有“非常”的意思。) 

  3、加强对全民环保意识的教育,是当前非常至关重要的问题。(“至关”含有“非常”的意思。) 

  4、这是非常奇缺的药品,不到万不得已,是不能动用的。另外有“十分(很)溺爱”“很过分地……”等短语搭配。 

  二、关注本身具有两面性的词语 

  两面性的词,即词语本身表达现两个相反的语意。如“成败(成功和失败)”、“得失(得到和失去)”、“好坏”、“高低”、“能不能”、“能否”、“是不是”、“是否”等等。因为它们表达的是不确定的两个方面的意思,所以它要求语句的上下文必须有与之相照应的词语或者语意。否则就会造成语意上的不对称。如: 

  1、我市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规划中能否抓住机会,迅速发展,关键在于加速培养一批各行各业的人才。(后半句只谈了一个方面的问题,应在“加速”前面也加上一个“能否”。) 

  2、越来越的农村干部认识到,交通是否方便,是招商引资一一个重要条件。(“是……”这个分句只谈了一个方面。) 

  3、选择最可靠、最恰当的材料,对一篇文章的成败,常常有很重要的作用。(“最可靠、最恰当”是单面的,而“成败”是双面的。) 

  4、能否将群众的呼声记在本子上产不十分重要,最重要的是要看他把群众的事情记在心头,落实在了行动上。(在第二个分句的“把”字前加上“能否”即可。) 

  5、对爱好文科的学生,加强文科的辅导是必要的,但是否可以忽视理科的学习呢?还要不要他们学好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呢?从长远的观点看,我们认为这样做是不恰当的。(“是否”和“要不要”都是双面的、不确定的,而“这样做”是单面的、确定的,前后无法照应。) 

  6、为了发展国民经济,难道我们共产党人还有什么个人得失不能抛弃吗?(“得”可以抛弃,“失”则不能。应该把“得失”改为“利益”。) 

  三、关注并列短语 

  并列短作句子成分和句间的并列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也是一个最容易出错的地方,往往造成顾此失彼的错误,当然出错的情况也有很多种,所以,在做题时,只要见到并列短语,就应予以特别的关注。并列短语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①用表示并列的连词“和”、“与”、“跟”、“同”、“以及”、“及其”等等。 

  ②用顿号表示的并列。这类并列最容易被忽视,因为许多同学不知道顿号是表示并列的。从众多的试题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顿号表示的并列关系出错率很高,且情况最为复杂。 

  ③用逗号表示的分句之间的并列。这类并列也是容易被忽视的。因为是句子或句子成分之间并列,它的错误也就更隐蔽,所以要格外留心。例如: 

  1、西部开发一定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把生态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决不能走以牺牲环境求得发展的老路。(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例子,三个并列短语都无法和动词“提升”相搭配。) 

  2、四年的下海经历,使她尝尽了酸甜苦辣,也使她开阔了眼界,培养准确的观察力和敏锐的判断力显得非常重要。(这个例子本身并不是并列短语做句子成分出现错误的,是限制不当的错误,但也出在并列短语中,同样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准确”和“敏锐”应当互换位置。) 

  3、作者十分成功地、同时又有意识地借鉴了电影艺术所特有的“蒙太奇”和“画外音”的手法,画面组合相当成功。(这是用顿号表示的并列短语,犯的是逻辑错误,语序排列不当,两个短语应该互换位置。) 

  4、新华书店派出的流动售书车和大批农业科技方面的书籍,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加点部分是一个名词性并列短语,而只有“售书车”可以与“派出”相搭配。应该在“大批”前加上一个“携带的”或“销售的”之类的词语。这属于一种“顾此失彼”的错误。) 

  5、李局长在新学期工作动员会上特别强调,思想政治课要改革,要结合实际,讲求实效,应该把政治常识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结合起来。(这个并列短语不符合并列短语并列的规则,并列短语要求并列的两项或多项,词性或短语结构必须一致。但这个“并列”短语前面的“政治常识”是偏正结构的短语,而后面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却是一个动宾短语。应该在第一个短语前加上“教授”或“学习”之类的动词。) 

  6、文章对环境污染问题作了比较具体的分析,同时也概括地介绍了关于环境科学的基本知识,引起了人们对环境科学的重视。(这是个用“同时也”表示的分句间的并列,这样的并列形式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分句间的逻辑关系。分析一下这两个句子的的主干成分,我们不难发现“作……具体分析”在层次上和深度上都要比“介绍了……基本知识”要高一些和深一些,所以要把二者的位置换一下。) 

  7、你可以在因特网上阅读到以前无缘见到的珍贵文件、书籍、录音和影像资料。(这是用顿号和连词“和”表示的并列短语,但“录音”和前面的“阅读”是不能搭配的。) 

  8、人生价值和意义,其实并不在于别人对自己如何膜拜、崇敬、羡慕,而在于自己对社会,对历史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何种贡献。(这种情况是相当棘手的,因为它不是一般意义上搭配问题,而是词序问题。这三个词有词义上轻重之分,一般陈述句而言,它应该按由轻到重进行排列,此句正好相反,所以“膜拜”和“羡慕”必须互换位置。) 

  9、诗歌是一种文学体裁,从内容方面来说,一般有叙事诗、抒情诗、史诗、英雄赞歌、故事诗等,还有一种用诗体对话构成的剧本,叫做诗剧。(这一句比第8句更难识别,但我们在遇到这种并列形式的时候,一定要格外留意,一定要认真辨别。这一句属于逻辑混乱,分类标准不一致的一种情况。其中的“叙事诗”’“抒情诗”和“故事诗”不是从内容方面来分的,而是从形式方面来分。) 

  10、作为一名股票投资者,必须充分了解和掌握股票投资的风险和收益情况,尽量避免投资风险,以便获得最大的投资收益。(这句中使用了两个并列短语,第一个为动词性并列短语,作全句的谓语;第二个为名词性并列短语,作前一个短语的宾语,仔细分析一下,我们不难发现,“了解”和后面的搭配没有问题,而“掌握”却只能和“情况”搭配,而不能和“风险”搭配。) 

  11、印度军方负责人近日称,印度已向印巴边境地区派遣了数百辆坦克、装甲车和军用车辆。(坦克和装甲车属于军用车辆,属种概念的并列不当。这种情况并不少见。) 

  四、关注判断句判断句是容易出错的句型之一,因为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是主语和宾语一致且宾语不能缺失。但在实际运用中,因为句子太长或结构复杂,经常造成宾语的缺失或者主语和宾语的不一致。这类病句在试题中出现频率较高,所以遇到判断句一定要检查一下宾语是否缺失。例如: 

  1、修建青藏铁路是加快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举措,是民族团结的重要纽带。(这个句子由两个判断句组成,第一句子没有问题,而第二个句子趁第一个句子的主语“修建青藏铁路”是不恰当的,因为“修建青藏铁路”是一种行为,一种举措,它和“纽带”不属于同一种事物,构不成判断句。应该在第二分句前加上“这条铁路”一类的词语。) 

  2、纵观20世纪世界各国的发展,可以清楚地看到,国家的强大,民族的振兴,取决于多方面因素,良好的国民素质,无疑是最重要和最具潜力的。(看最后的一个判断句,主语是“国民素质”,它是一种“因素”这个可以从“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看出,而“是”后面的宾语是“最重要和最具潜力的”吗?显然不是,因为它们是形容词性的,不能做宾语,所以句子最后缺少了名词性的中心语“因素”。) 

  3、巍巍长城逶迤万里,雄伟壮观。她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伟大祖国的天然屏障。(“长城”是“天然屏障”搭配不当。) 

  五、关注带有否定意义的词语和否定句 

  在考题中,带有否定意义的词语和否定句也是考查的重点。出现的频率也是相当高的,也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带有否定意义的词语主要有以下一些:“以防”、“防止”、“劝阻”、“阻止”、“避免”、“忘记”。否定句主要应该关注双重否定句和疑问句中钳套否定形式的句子。这些词语和句子经常出现的错误是表意相反或造成三重否定。特别是第一种情况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很容易被考生忽视,从而造成误判。而三重否定又常常被考生当成是正确的句子,因为它很拗口,很费周折,让人难以判别它的正误。下面举例分析。 

  1、电门一关,就可以阻止电流不再通过。(“阻止”含有否定意义,而后面又紧跟了一个否定“不再”,使得语意费解,含义模糊。应去掉“不再”。) 

  2、许多有识之士认为,不安全、侵权、不诚信以及防止文化不受污染等问题,目前已经成为制约互联网行业进一步发展的最大瓶颈。(此句滥用否定,造成表意相反。应把“防止”和“不”都去掉。) 

  3、正因如此,所以庄子说:当你做好事的时候,不要以追求荣誉为目的;当你做坏事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触犯法律。(把意思表达反了。) 

  4、我们并不完全否认这部书没有透露出希望,而是说这希望是非常渺茫的。(滥用否定,构成三重否定,把意思表达反了。应去掉“没有”并做适当调整。) 

  5、专家认为,减少烟害,特别是劝阻青少年戒烟,对预防肺癌有重要意义。(“劝阻”和“戒烟”都有否定的意义,这样使用反而把意思表达反了。) 

  6、为了您的人身安全,请勿用左手启动家电,以防万无一失。(“以防”和“万无一失”都具有否定意义,如此使用就把意思表达反了。) 

  六、关注几种复句 

  复句在表意方面比单句更复杂,逻辑性更强,所以人们在使用复句时特别容易出错。而经常出错的复句主要有下面几种: 

  (一)因果复句。因果复句按说是出错率最低的复句,但恰恰是这一点,使考生判断起来更困难。判错的可能性更大。因果复句,标志不用说主要是“所以”、“因此”、“因而”等。遇到这类词,我们首先应该考虑前后句是否构成必须的因果联系,也就是说,后面的“果”是不是前面的“因”造成的,前面的“因”是不是一定能推出后面的“果”。如: 

  1、由于这些证书的获得都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因此备爱广大干部职工的喜欢。(这个句子毛病很明显,一是“因此”中的“因”和前面的“由于”重复,二是前后句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前面的“因”无论如何也推不出后面的“果”来。 

  2、我写这本小说,并不是要讲一个曲折离奇的故事,所以我选择了第一称的叙述手法,让人们认识骨子里的北京人。(强加因果) 

  (二)递进复句。这种复句,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顺递,也就是意思由轻到重,事物由小到大,认识由浅入深等,另一种是逆递,与顺递刚好相反。而用得最多的是顺递,逆递只有在比较特殊的情况下才用。出现问题的主要是顺递。如: 

  1、对认知奥秘的新认识,不但可能带来教育科学的革命,而且将开启信息技术新的变革。(“带来……革命”的语意显然比“开启……变革”重,所以二者应当互换位置。) 

  2、他不但能用马克思主义的有关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工作,而且能够领会这些理论的精神实质。(“领会”在先且轻,“指导”在后且重。) 

  (三)“尽管”与“不管”的区别 

  这两个词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它们所用于表达的关系却是有着天壤之别的,“尽管”略等于“虽然”,表达的是转折关系,后面用“但”或“但是”来照应;“不管”略等于“无论”,表达的条件关系,后面一般用“都”一类的表示全范围的词语来照应。如果句中出现了这两个词中的任意一个,我们都要注意后面与之照应的词语是不是所需要的。另外,这两个词还一个很特别的地方,就是:“尽管”后面跟的副词经常是“如此”、“那样(么)”、“这样(么)”等表示比较确定的词语,而“不管”后面跟的却是具有不确定性的“多么”、“何其”、“怎么(样)”、“如何”等。这些词语都是我们判断句子有没有问题的重要依据,不可掉以轻心。例如: 

  1、“9•11”事件后,美国、印度、巴基斯坦三国关系进入微妙阶段,尽管美、印、巴关系何其暧昧,但美国与印度走向军事合作的态势已相当明朗。(应当把“何其”改为具有确定性的词语,如“这么”等) 

  2、鱼的鳞片中的色素细胞分出不同的颜色。但尽管现代金鱼颜色多变,仍不外是黑色、橙色及淡蓝色三种色素细胞的排列组合。(“但”就放在“仍”的前面而与“尽管”照应。) 

  3、在经贸方面,不管中美关系将因中国入世而变得更加密切,但同时也应看到,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和纠纷不但不会减少,很可能还会增多。(这种现象在考题中是比较普遍的,成套使用的关联词,必须是搭配的,不能随意更换。这个句子中的“不管”应换成“尽管”以和后面的“但”搭配。 

  七、关注代词 

  代词是文章表达中的一种省简方式,使用它的目的是使行文简洁。但如果使用不当,则会使文意变得模糊,让读者无法理解或引起读者的误解。而在病句题中,考查代词的使用也是一种常见的题型。所以,我们在做题时,对时人具有相当的敏感性,只要句中出现了代词,都要认真分析,弄清它所指代的对象是否明确,或者说是否是唯一的。否则,我们就应当很快地判断它所在的句子是病句。例如: 

  1、忠王李秀成临刑前是不是很英勇呢?从一些记载上看,不是这样的。(前文说的是两个意思:很英勇或不英勇。“这样”这个代词倒底指代哪一个意思,句子表述相当模糊。所以,应当改成:不是很英勇或确实很英勇。) 

  2、王健和哥哥去外地看望姑妈,却在这时丢失了心爱的钢笔。(“这时”到底是什么时候?是“正要去的时候”,还是“见到了姑妈的时候”?) 

  3、中国原书法协会主席启功先生看过她的作品后,称赞其“深得神韵,独有所长”。(这句话中的“其”在此既可以解释为“她”,也可以解释为“她的作品”。所以“其”在这里指代是不明确的。) 

  4、张主任和技术员小李正在谈话,他告诉他说:“攻下这道关,就可以试制了。”(谁告诉谁?这里的表述很模糊,把两个“他”中的任意一个具体为某一个人,意思就明确了。) 

  5、搜集史料不容易,鉴定、整理和运用史料更不容易。中国过去的大部分史学家,主要的功力用在这方面。(前面有两个“不容易”,“这”到底指哪一个呢?不明确。) 

  6、今天下午,张董事长、王总经理和其他公司领导一起参加了市里举办的开发区招商引资项目洽谈会。(这是一种特殊情况,即代词在使用时,由于限制不明,而造成歧义。“其他”在这里可以限制“公司”,也可以限制“领导”,应改为“公司其他领导”。) 

  八、关注数量短语 

  数量短语分为两大类:名量短语(修饰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和动量短语(修饰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一般说来,动量短语的使用,出现问题较少,大部分都是在使用名量短语时出现的。而且一般是产生了歧义。其主要特点是名量短语后出现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并且这些名词都可以受这个名量短语的限制。当然,还有像名量短语和动量短语不分,确数数量短语限制集合概念(如一匹布匹,三十辆车辆,五十朵花朵,三十多名干警们等)。如: 

  1、这次曲坛盛会,全国共有20多个省市的代表队表演了1000多个节目。(这个句子中“20多个”这个数量短语既可以限制“省市”,也可以限制“代表队”,因而造成了歧义。) 

  2、局长嘱咐几个学校的领导,新学期的工作一定要有新的起色。(“几个”可以限制“学校”,也可以限制“领导”,从而造成了歧义。可改为“学校的几位领导”。这类情况出现的频率最高,需要特别注意。) 

  3、大千世界丰富多彩的景象反映到他们的头脑中去,一个又一个地形成富有吸引力的问号。(“一个又一个”是个名量短语,却被当成动量短语来限制动词“形成”。这是典型的名量和动量的不分。这里应该把这个名量短语放在“形成”的后面,让它充当“问号”的定语。) 

  九、关注一些特殊的短语 

  有些短语在我们平时的口语经常用到,而且使用的频率相当高,人们已经习已为常了,觉得也没有什么错,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也没有造成费解或误解,但是书面语是要求用语的绝对准确的,不可能允许出现模棱两可的理解。特别是在一些公文中,更是不允许出现那些不规范的用法。我们也不可能用不规范的口语来要求或限制规范化的书面语。这正如我们不能用人们的日常行为来规范法律一样,我们只能用法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所以。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一定要剔除“我们平时就是这样说的”的想法,而有意识地用规范的汉语语法来检查那些不规范的用法。在病句题中常出现的一些不规范的用法,我把它简单地总结如下,希望引起大家的注意。 

  1、“目的是为了”。这个短语中“目的”和“为了”都表示“目的”,从而造成用语的重复,必须删掉其中的任意一个。如: 

  美国进行军事打击的目的,是为了摧毁伊拉克生产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基地,还希望通过军事打击除掉萨达姆。 

  2、“大多以……为主”。“以……为主”中隐含了“大多的”意思,也是用语上的重复。也应当删除其中的任意一个。如: 

  这届全运会会徽、吉祥物设计的应征者大多是以大学里的青年师生为主的,企业里的设计者也有。 

  3、“减少了……倍”。汉语里“倍”是“多于……”的意思,所以“减少”是不能用“倍”的。“减少”只能用分数(百分数或“成”),但我们平时的电视里、报纸上、广播中经常可以看到或听到这种说法,但这是不科学的。应该予以纠正的。如: 

  该站平时的日客运量都在两三万人,但今年由于受“非典”等因素的影响,日客运量只有六七千人,比往年减少了三倍。(应改为“减少了70%”或“减少了七成”) 

  4、“约……左右”、“近……左右”;“×余……左右” 

  这三种形式,前两个中“约”和“近”都是“接近”的意思,“接近”就是“不足……”的意思,也就是不超过某个数量,而“左右”则有“接近或超出”两个意思,因而造成语意的矛盾。“×余”是“多出”某个数量的意思,和“左右”表达的意思也是矛盾的。所以这类情况都是不规范的用法,都应当予以纠正。例如: 

  1、据一项最新调查,我国约近65%左右的青年认为“诚实守信”、“助人国乐”是优秀的传统美德,是做人的基本准绳。 

  2、该县工商部门一年内查处销售假冒伪劣商品价值在十万元以上的大案十余起左右 

  5、“达……多(以上)”、“达……以下”、“超过……以上” 

  在这两个短语中“达”是指向上或向数量多的到达某点,其本身含有“多于……”之意,所以第一个短语中的“多(以上)”是多余的,而第二短语中的“以下”则专业受限的占18%,多达6900多人以上。是和“达”矛盾的。第三个短语所犯的“重复多余”和毛病。不能这样使用。例如: 

  ①、河埠大桥始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载重量达10吨以下…… 

  ②、据北京市体检中心的统计,去年北京市参加高招体检的考生共84362人, 

  当然了,掌握了以上的这些要点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病句的判识问题,因为这些东西只能概括出病句成因当中的一部分,甚至是很少的一部分,所以同学们不要把当成金科玉律,不能仅限于此,只能把它当成一个参考。但是我认为,这些语病在重要考试或平时的训练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所以就把它做了简要的归纳分析,希望能帮助我们的考生提高一下病句判识的准确率,增强我们应对病句题的信心。吝批评指正。 

  现代诗歌鉴赏 

  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语言、表达技巧,是新《考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中的热点考题是关于诗歌的鉴赏,而现代诗歌的鉴赏倍受人们的关注。那么,如何来解答现代诗歌的鉴赏题呢? 

  从高考的命题实际来看,现代诗歌的测试多以选择题的方式出现,如1999年高考语文第10题对艾青诗《我爱这土地》的赏析等。在具体的应试过程中,可以运用以下一些解题技法。 

  一、借技巧,抓关键,透过现象看本质。 

  诗歌贵形象思维,且讲究含蓄。当诗人描绘什么事物时,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样,而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景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借物言志。而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无不依赖于诗歌语言的表述,如果我们在应试时能借助这一作诗技巧,抓住这些关键性的诗句,那么我们就能拨开迷雾,透过现象,把握全诗的主旨,从而顺利解答关于主旨一类的考题。例如: 

  对诗人臧克家在1932年写的《老马》一诗的主旨理解正确的是( )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来望望前面 

  A.反映旧中国生产力低下,长途运输还得靠老马拉车。 

  B、同情老马受到的折磨以及被任意蹂躏的命运。 

  C.显示旧中国人民在死亡线上挣扎,命运十分悲惨。 

  D.揭示旧中国人民正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深重的苦难。 

  本诗以马为描绘对象,但作者决不会是在说现实中的马如何如何。作者显然是在以马喻人。本题A、B两项都是错误在不懂得这种技法。C项能联系该诗写作的时代背景来展开想象和联想,懂得以马喻人,但对诗的主旨理解错了。“它横竖不说一句话”、“它把头沉重地垂下”、“它有泪只往肚里咽”这些关键语句描绘的形象是在“忍受”而非“挣扎”,它是灾难深重的旧中国人民悲惨形象的真实写照。可见答案应为D。 

  二、按需要、看搭配,注意表达合语境。 

  与古典诗歌一样,现代诗歌也十分讲究语言的锤炼。有一类考题是考查运用词语的能力的。做这类题,一要看词语的搭配,二要看表现方法的需要,三要看是否合乎句意,符合诗境,从而达到排误存正。例如: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诗后考题 

  也许 

  ——葬歌 

  闻一多 

  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那么叫夜鹰不要咳嗽,/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 

  不许阳光a你的眼帘,/不许清风b上你的眉。/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撑c松阴庇护你睡。/也许你听这蚯蚓翻泥,/听这小草的根须吸水,/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 

  那么你先把眼皮闭紧,/我就让你睡,我让你睡。/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我叫纸钱缓缓的飞。 

  第二节abc三处各有一个词,依次填入后,恰当的一项是( ) 

  A、照 飘 树 B、弄 吹 片 C、拨 刷 伞 D、射 掠 团 

  细品全诗,可知:a处,主语是“阳光”,宾语是“眼帘”,“弄”字显然不当,据下文“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可知ab两处用的是拟人法,“照”和“射”不能产生拟人作用,所以a处应选“拨”。“飘、吹、掠”也都不能产生拟人作用,所以b处应选“刷”。c处,“团”字与“松阴”搭配不当,“树”和“片”与“撑”字搭配不当。只有“伞”字,既能与“撑”搭配,又能与“庇护”搭配。比较四个选项,答案当为C。 

  三、读原诗,据题干,综合思考防片面。 

  有些对思想内容与写作手法的理解的考题,往往采用以偏概全的方法来设置迷惑项,干扰考生。应试时,应把原诗、注释及题干中提供的条件综合起来考虑,才能解答。仍以闻一多先生的《也许(葬歌)》为例(原诗见上): 

  ①这首诗是作者为长女立瑛三岁时天折而作。表达的思想感情贴切的一项是( ) 

  A.表现父亲对死去的女儿无比疼爱怜惜,内心极度哀伤的感情。 

  B.通过对女儿的哀悼,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咒骂的人声”强烈的不满。 

  C.表现父亲为死去的女儿衷心祈祷,希望她能在地下安息。 

  D.通过对女儿的哀悼,表达了诗人希望过一种安宁平静生活的强烈愿望。②这首诗中写出了夜鹰、蝙蝠、阳光、清风、松阴、蚯蚓、小草、黄土、纸钱等事物及有关的动作或声音,这样写的目的是( ) 

  A.通过具体形象,象征社会的环境。 

  B.通过具体形象,进行生动的比拟。 

  C.通过具体形象,烘托真实的意境。 

  D.通过具体形象,展开丰富的想象。 

  第①小题考查的是对诗的思想内容的理解。有些考生知道闻一多是个民主主义战士,知道他的诗集《死水》内容多抨击黑暗现实,因而在做题时不加考虑地选择B项。这是不正确的。本题题干已经提示:这首诗是作者为长女立瑛三岁天折而作。即是为亡女而作,抒发的就一定是哀痛之情。所以答案应为A。 

  第②小题考查的是对写作方法的理解。依据上面对诗歌的分析,B项不正确。诗中有比拟,但不是这些事物都用于比拟了,A项以偏概全,也不正确。D项“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表现主旨偏离太远。只有C项与悼念亡女紧相联系,是正确的。 

  四、找矛盾,扣诗题,把握意象辩真伪。 

  现代诗歌的考查,一般侧重于诗歌的主题、意象、意境等方面。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往往会采用肯定或否定的矛盾方法来干扰考生。因此,应试时宜先找出矛盾之项,再紧扣题目和旨趣,把握诗歌的形象特点,辨出真伪来。例如(1999年高考语文第10题):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看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合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我爱这土地》一诗是艾青在抗战时期的名作,四个选项分别着眼于诗歌所抒发的情感,形象所蕴含的意义、文字表达技巧等,其中C、D两项,一说“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一说“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构成明显的矛盾项,必有一误。答题时便可从此入手,细作分辨。读诗可知,“我”是诗人的自我形象,其形象的特点是“爱这土地”,诗题已很明确。至于诗中写到“鸟”,是对“我”拟物,以丰富“我”的形象,“鸟”不是全诗的形象。再说,这最后两句诗人已从比喻的境界返回现实,是诗人在向读者直抒胸臆,因此,根据这一形象特点,我们就不难判断D项为不恰当的了。 

  总之,在应试中,只要我们因题制宜,灵活运用上述技法、现代诗歌的赏析题就会自如应付了。 

  古代诗歌鉴赏 

  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进行了重大改革,其主要特点是加大了主观题在整张试卷中的比重,其中诗词鉴赏题的改革尤为引人注目。有些同学反映由于平时针对诗歌鉴赏题所作的练习都是选择题,一下子改为主观题根本找不到思路。事实上,经过对大纲及样题的研究,笔者发现做这类题也不是天马行空,仍然有很多规律可循,另外还需要掌握一些鉴赏术语,这样,我们不难做到"一矢中的"。通过研究,我把诗歌鉴赏分为以下几个层面(为了方便记忆,有些分项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并列关系): 

  一.语言层面 

  王安石称诗歌之语言为"诗家语",就是说诗的用语和其他文体用语不同,在高考的考查中,语言层面我们需要重点分析以下几个方面。①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1: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哀江南》孔尚任)在这里,一个"剩"字引人注目,作者并没有用"留"、"见",其妙处就在"剩"虽与"留"意思相近,但"剩"字一般是被动的,而且有"残存","残余"的意思;另外"剩"字有时间性,给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留"则无这么多含义。"见"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给人以今昔对比的变迁感。 

  例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例4: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蒸"、"撼"具有夸张色彩。 

  例5: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郊兴》王勃)看这句诗,"湿"言"光","疏"言"影",本身就不寻常,王勃写春雨,雨下的时间短,雨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这个"湿"字极为确切。这个"光"字显得花有精神,所以说"光"字有情。风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夜影清疏,一个"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完全按照生活的样子写出,又显得有诗情,用字尽妙于此。 

  ②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例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曰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 

  例3: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③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a.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竹枝词>其一》刘禹锡)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b.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有一: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c.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扬州慢》姜夔)红藕香残玉簟秋。(《一剪梅》李清照)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 

  ④整体评估:对语言整体评估的重点是会用一些术语。在诗词的风格上,词有豪放婉约之别,诗曲又何尝不是。但专用鉴赏术语有:激越高亢。清婉秀丽。用语华丽,极尽铺陈之能事。 用语平易,含义隽永。 

  在语言结构上,倒装一般表强调,例如: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西江月》辛弃疾)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秋兴八首》杜甫)意象罗列是使描写更具镜头感,是电影语言: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天净沙?秋思》马致远)一骑红尘妃子笑(《过华清宫绝句》杜牧)。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柳永)。 

  二.内容层面内容层面主要指从内容上把握鉴赏诗词,高考大纲要求同学能把握诗文的大体意思和艺术手法,这说明在这道题上并不会出一些艰涩难懂的作品。所以,在内容上我们还是要"会抓点","会术语"。 

  ①注意景和情、物与情;景和人,物与人之间的关系: 

  专用术语:a.借景抒情(《山居秋瞑》王维) 

  b.托物言志(《咏风》王勃) 

  c.感物伤怀(《蝉》李商隐) 

  d.情景交融 

  e.以情驭景 

  f.以景显情 

  ②注意诗词体裁上古今关系: 

  专用术语:a.借古伤今 

  b.借古讽今(《越中览古》李白) 

  c.今昔对比 

  d.怀古伤己(《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③特殊意象:有些事物本身具有特定象征意义,诗词中出现这些事物,我们要把这些特殊象征意义作优先考虑的鉴赏方向。 

  例如:岁寒三友(松、竹、梅)、菊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 

  ④巧用典故,化用前人诗句。这方面对学生课外阅读量和历史知识要求较高,但有时十分明显。 

  例如:《扬州慢》(姜夔)中杜牧的诗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中拓跋焘的故事都是耳熟能详。象《长亭送别》(王实甫)中的"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中明显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诗句。 

  ⑤蕴含理趣:诗歌分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种,其中还有一种说理诗,虽数量不多,但影响颇大。这些诗里所蕴含的道理只要求学生稍微点出而已。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诗都是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这是它们的共同特点。几大诗人如杜甫、陆游、苏轼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深含理趣的句子。"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后游》杜甫)写江山花柳像在等待人们去欣赏,用来说明大自然是无私心的道理。"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江亭》杜甫)看到水的缓缓流动,云的停着不动,竞争的心思,飞驰的意念都停滞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苏轼)这诗说明陷在里面不能跳出来,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另外较有名的说理诗句如朱熹《观书有感》里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等。 

  三.扩展层面 

  扩展层面主要指从整体对诗的把握,使自己的鉴赏提高一个层次的内容 

  ①意境及思想感情:主要术语有压抑、沉郁、欢快、雄阔、委婉、含蓄、空灵、直率、自然、风趣、平淡等。此外思想感情有时还有层次,主要术语有:"层层拓展、深入","感情渐起波澜"。 

  ② 抒情方式:主要术语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③ 修辞: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其作用大体和其它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拟人是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反问为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长),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呼告是为了表达感情更直接等等。学生所要做的就是发现修辞,直接说明作用。修辞中有一点尤其要引起注意,即反衬。专用术语"以静衬动","以响衬静"。("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④ ④多角度欣赏:有些诗词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方面渲染气氛,丰富了诗文的内容。 

  四.补充层面同学在回答主观鉴赏题时要注意"三注意": 

  一要注意题目,有些题目本身就具提示性:象杨炯的《从军行》、李白的《越中览古》《送孟浩然之广陵》、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杜甫的《春夜喜雨》等等。 

  二要注意作者,一般考试出题选取诗文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诗作,例如辛弃疾、毛泽东的豪放词,柳永秦观的婉约词,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王维的"画中有诗"等等。注意到这一点,对整体鉴赏很有好处。 

  三要注意注释,注释是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虽短短几字,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 

  所以,一定要仔细研读注释!"三要"作到了,诗歌鉴赏你就成功了一半,此言并不夸张。 

  现代文阅读 

  一、“观其大略” 

  面对一篇文章,先整体快速阅读,弄清文章的大致内容。是说明文,则先弄清说明对象和说明中心;是议论文,则把握中心观点;是散文,则看懂描写对象,抒情基调;是小说,则抓住中心人物。诀窍:一看前端标题,二看文后注释。 

  二、“剔肉存骨” 

  作家在写文章前都要先搭一个架子,然后组织材料。这个架子,体现了文章的整体思路。好的文章,材料附着在架子上,就像肉附着在骨头上。因此,要理清思路,就必须先将这些“肉”剔除。是说明文,则将涉及到各种说明方法的材料剔除。比如举例子,则将例子剔除;列数字,则将数字剔除;作比较,则将比较的另一方剔除。是议论文,则将各种论据剔除,包括事例论据,引用论据,比喻论据。是散文,因为“形散神聚”,则将体现“神”的抒情议论性语句保留,其他部分剔除。材料一经剔除,文章的整体思路就水落石出了。 

  三、“定点扫描” 

  完成以上两步后,正式开始答题。首先“定点”,即找出每一题的出题点,将题目和文章对应起来。找到了出题点,就进入“扫描”阶段。以出题点为中心上下“扫描”,寻找答题点。一般地说,代词所指代的内容就在上文,比喻句所说明的事物也在它的上文;观点句的理解要看它的下句,材料所说明的观点要看它前面的议论句;说明文和议论文每段的中心句一般在段首,散文的主旨句往往在抒情议论性语句中。找到了答题点,还要注意答题方式。多数情况下,可直接摘引原文中的语句作答。如果题目要求你“概括”“归纳”,则必须通观全段甚至全文,将要点整合,用流畅的个人语言来表达。 

  四、“瞻前顾后” 

  命题者拟题是从整体上来设计的,几道题由浅入深,题与题之间既彼此独立又互相联系。一般地说,应从第一题入手,循序渐进地答题。但有时也可前后参照,从题目之间的关联性上得到启发,从而更直捷更快速地找到答案,或验证答案。 

  总之,掌握这四部法并加以适量的训练,现代文阅读的水平将会大大提高,感兴趣的话,试试吧。 

  话题作文 

  所谓“话题作文”,是指用一段提示语启发思考,激发想象,然后限定范围的一种命题形式。它不同于以前的半命题、命题及材料作文,是一种崭新的、具有很强生命力的作文样式。 

  话题作文一般有三部分组成:提示性文字材料、话题范围、注意事项或要求。 

  话题作文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其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四不限(即不限文体、不限主旨、不限具体内容及不限题目)一强调(强调考查考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要写好话题作文,应做好以下几点: 

  1、善于化大为小 

  话题作文由于范围宽泛,给学生的把握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写作前首先应学会化大为小。如一个西瓜,洗净后只有切成小块才好下口。话题作文的写作也应如此。我们可以将话题化为几个契合话题的子话题,然后从这些子话题中选择一个易写好的来写。简单地说就是采用大题小作的写法,从具体一点切入,然后调动自己的积累,在这个问题上聚焦、展开和提炼,把这一点说足说深说透。这样才能在800字左右的篇幅内写出立意鲜明集中、内容具体充实的好文章。 

  如果不善于化大为小,就难免泛泛而谈。那种东说一句西扯一句,鸡零狗碎的“拼盘”,是难以得到阅卷老师“欢心”的。 

  2、善于以小见大 

  如果仅局限于“小”,文章就显得平淡无奇,没有深意。只有小中见大,才能发人深思,引人如胜。 

  所谓以小见大,即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写小的事情,表现大的主题。这种手法,往往通过对具体、平凡的小事小物和有关细节材料的叙述描写,并加以适当抒情议论,以阐明大道理,揭示深刻的社会意义,以一滴水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于细微处体现伟大的精神。如《琐忆》等,都采用了这种写法。 

  3、扬长避短,定好文体 

  在确定文体时,不妨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考虑: 

  ⑴根据话题的特点。有些话题适宜写议论文,有些话题适宜写记叙文。 

  ⑵根据自己的特长。自己擅长说理,就选择写议论性的文章;擅长形象思维,就选择记叙性的文章。 

  ⑶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如果自己喜欢写议论文,而在这一方面自己掌握的材料比较少,也只能放弃。 

  4、独辟蹊径、表现个性。 

  要善于选择自己熟悉的、想说的、 有话可说的,有一定拓展空间的内容去写。要善于选择新的切入点,“独具慧眼”,在观察事物、认识事 物的角度上做到独辟蹊径,表现出文章的新颖性和自己的创造性。要选择新颖的、独特的材料体现主题。要选择好的、与文章文体相适应的形式表现文章的内容。总之,要发挥自己的长处,从思想上、内容上、形式上表现自己的“独特”(与众不同)与创新。 

  高二语文第三册测试题 

  说明: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所有答案均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只交答题卡。 

  第 I 卷(共40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百舸(gě ) 匪我愆期(qiā n) 漪沦(yī ) 冯虚御风(p íng) 

  B、寥廓(li áo) 除臣洗马(xǐ ) 公姥(mǔ ) 不省所怙(Shě ng) 

  C、踟蹰(ch ú) 挥斥方酋(qi ú) 嫠妇(l ǐ) 渐车惟裳(jià n) 

  D、罗绮(yǐ ) 酾酒临江(shī ) 险衅(x ìn) 狡捷勇剽(piá o) 

  2、下列四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峥嵘 斑澜 搔首踟蹰 沧海一粟 

  B、鸿蒙 尚飨 乐府双壁 纤纤素手 

  C、拔擢 青荇 葳蕤生光 朝谇夕替 

  D、卜筮 愀然 衔哀至诚 春暖花开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她们两人婚前信誓旦旦,婚后却同床异梦,变化真快。 

  B、看到父亲在信中讲他几近日薄西山,李仕冲不免悲从中来。 

  C、《迢迢牵牛星》这首诗五句十行,层层深入,一气呵成,哀婉动人。 

  D、这是什么果子?没见过。咬一口,索然无味,扔掉了。 

  4、对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③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③谁能告诉我她在唱些什么?也许他在为过去哀伤,唱的是渺远的不幸的往事,和那很久以前的战场? 

  ④我最后一次在倾听/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A、①对偶 ②比喻 ③设问 ④反复 B、①对比 ②比喻 ③反问 ④排比 

  C、①对偶 ②比喻 ③设问 ④排比 D、①对比 ②借代 ③设问 ④反复 

  5、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比兴手法的一句是:( ) 

  A、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室其家。 

  B、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 

  C、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D、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6、下列对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闻一多与徐志摩都是新月派诗人,前者有诗集《红烛》,后者有诗集《猛虎集》。 

  B、“风骚”是指《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的《离骚》,因为它们分别代表了《诗经》和《楚辞》的最高成就且分别开启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 

  C、中国新诗一般是指五四以后的诗歌。堪称新诗革命纪念碑式的作品是郭沫若的《女神》。 

  D、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子游,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曾与白居易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 

  7、下列诗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既是对同学的亲切遥问,深情的怀念,也是激励自己和一切革命者应该激流勇进,搏击风浪,做革命的中流砥柱。 

  B.“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白马带着金黄色的笼头,一白一黄,色彩鲜明;轻捷地奔驰在西北地区,何等有气势。表面写马,实则写人。 

  C.“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是回忆夫妻之间曾经有过的一段恩爱的家庭生活。 

  D.“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运用起兴,给全诗笼罩上了悲剧气氛。 

  8、对沙鸥诗《新月》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新月弯弯,/像一条小船。/我乘船归去,/越过万水千山。 

  花香,夜暖。/故乡正是春天。 

  你睡着了么?/我在你梦中靠岸。 

  A.入手擒题,诗一开始就把银钩似的一弯新月比作“一条小船”,使之成为诗人情感的闸门。 

  B.“我乘船归去,/越过万水千山。”两句写诗人以虚当实,凭借想象踏上返回故乡之路。 

  C.“花香。夜暖。”一句四字,就从视觉、嗅觉和触觉等方面向读者正面立体地展现了故乡春夜的迷人美景。 

  D.诗的结句情深意美,诗人借新月之船,将绵绵不尽的游子之情,洒落在故乡的土地上,洒落在故乡的梦里。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8—9题的问题: 

  篱笆那边/有草莓一棵/我知道,如果我愿/我可以爬过/草莓真甜!//可是,脏了围裙/上帝一定要骂我!/哦,亲爱的,我猜,如果他也是个孩子/他也会爬过去,如果,他能爬过! 

  9、下面各项对诗中“上帝”这个意象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权威的代表 B、父母长辈 

  C、代表着种种清规戒律 D、指扼杀人真性情的卫道士 

  10、诗人为什么说:“上帝如果是孩子,他也会爬过去”?正确的一项是: 

  A、上帝也有好奇心,对新事物想弄个明白。 

  B、上帝如果回到童年时代,他也会和孩子们玩成一片。 

  C、说明上帝也会以抗争的方式去肯定自我的存在价值。 

  D、上帝如果抛开了一切清规戒律,也会追求世间美好的事物。 

  11、下面是南朝.梁.萧绎的《绿柳》诗,□处应填哪组词才恰当,富有诗意?( ) 

  ①长条垂□地,②轻花上□风。③露沾□染绿,④叶小未□空。 

  A、①拂 ②逐 ③疑 ④障 B、①落 ②飘 ③浓 ④升 

  C、①挂 ②迎 ③皆 ④凌 D、①及 ②浮 ③重 ④腾 

  12、对下面这首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A、作者在诗中用一“秋”字,主要是为了交待送别友人的季节。 

  B、“江南”、“江北”在诗中有照应的作用,突出了江水的阻隔;“望”字传出思念之神态。 

  C、第四句写望中所见,给人以孤独、寂寞、空虚的感触,“水悠悠”暗含无限的思念之情。 

  D、这首诗作者将对友人的真挚感情渗透在景物描写之中,做到了言尽而意无穷。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3—20题: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
标签:教师随笔 高二上语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高二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复习(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第三册第二单元知识与技能归纳(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