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1243  
标签: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秋声赋(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把无形的秋声写的绘形绘色,把萧森凄清的气氛渲染得生动、优美的艺术技巧。

2、能借助文本研习,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世事艰难、人生忧劳的无限感慨。

3、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调动起自己已有的阅读经验和审美经验,通过吟咏能对文章进行鉴赏,从而进一步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交流诵读体会,学习本文把无形的秋声写的绘形绘色,把萧森凄清的气氛渲染得生动、优美的艺术技巧,理解秋的意境。

2、能借助文本研习,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世事艰难、人生忧劳的无限感慨。

教学难点:

1、文本研习,学生充分发表自己对文章的认识和体会。

2、学习本文把无形的秋声写的绘形绘色,把萧森凄清的气氛渲染得生动、优美的艺术技巧。

教学方法:

1、反复阅读、品味形成自己的认识。

2、用评点法研习文本,品味文章借有形之声写无形之声的妙处。

一、自由朗读课文

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同时思考一下,文章哪些自然段是直接描写秋天的,并能对之进行评点。

(一)字音

悚(sǒng)然    萧飒(sà)   鏦(cōng)鏦铮(zhēng)铮    砭(biān)人肌肤           

戕(qiāng)贼

(二)释词义

1、通假字

忽奔腾而砰湃(砰湃同澎湃 ,波涛汹涌的声音)

2、古今异义

如赴敌之兵(兵,古义;军队。今义:士兵。) 

金铁皆鸣(金铁,古义;兵器。今义;金属名)

3、词类活用

欧阳子方夜读书(名词作状语)  春生秋实 (名词作动词,结果实)

4、文言句式

胡为而来哉?(胡……哉:疑问句式,为什么  呢)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所以。。。。。,乃。。。。;固定句式,用来。。。。是。。。。)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奈何。。。。:固定句式,为什么。。。。)

 

二、研读课文第一小节

1、第一自然段是描写的什么?

明确:秋声 

    2、再把这些句子读一读,看看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写出秋声的?

明确:比喻的方法

3、作者对秋声的摹写,是用一连串的比喻借有形之声写无形之声的妙处,这些妙处何在?

明确;用一连串的比喻把秋声比作“波涛夜惊”“风雨骤至”“鏦鏦铮铮”“金铁皆鸣”“衔枚疾走”的人马声,通过这些恰当的比喻把难以捉摸的东西变得具体可感。另外作者巧妙地利用“听”的过程写秋声,由“初”到“忽”,再到“触于物”,写出了由远而近、由小到大、凭虚而来的撞击物体的秋声夜至的动态过程,突出了秋声变化的急剧和来势的猛烈。

三、研习第二节    

1、如果说第一段是写的秋之声,那么第二段写的又是什么呢?讨论一下,如何来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

明确;对秋声的描绘和对秋气的议论 

2、此部分怎样来写秋之状的呢?

明确:分别就秋的色、容、气、意,描绘出了秋状的四幅具有不同特征的鲜明图画,其中色、容为实,气,意为虚,手法是由实入虚,而对秋状的描绘,正是为了烘托秋声的“凄凄切切,呼号愤发”。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在写秋之状,接下去作者写道:“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可见作者写秋状其实是为了写秋声的由来,写出了秋声悲的特点。接着作者用“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以此表达自己的感慨,从中看出秋的肃杀。

3、所以在接下来的内容中作者又列举了哪些跟秋有关的例子?

明确;“夫秋,刑官也”到这一段结束,作者吸收前人种种说法,又运用骈偶句把秋与官制、阴阳、五行、音律等配属起来,甚至用“伤”解释“商”,用“戮”解释“夷”,极力铺张,突出秋对万物的强大摧残力量,说明万物盛衰的自然之理。这是宇宙生成的哲学思考,写出了秋声中永恒的悲伤,为下文进入本文主题起了铺垫作用。 

    如果说第二段前半部分是在写秋之状,那么后半部分就是在议秋之心,突出秋心的肃杀

4、再一起把第二段朗读一遍 

四、研读课文第三小节

1、朗读

2、找出本文的主旨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

明确:“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对于人来说,人事忧劳的伤害,比秋气对植物的摧残更为严重的多。因而,想想这是谁对他们的伤害,就不会去怨秋声了。简言之,人事忧劳对人的伤害,更甚于秋气对草木的摧残。

3、面对充满肃杀之气的自然之秋,作者又会产生怎样的人生感悟呢,下面我们一起来齐读文章第三小节。

对于这篇文章的主题,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这是一篇典型的悲秋之作,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所说的“这是一篇以悲秋为主题的赋体散文,抒发了作者在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的郁闷心情。”另一种认为“同以往的许多‘悲秋’之作相比,本文既无失意的惆怅,又无身世的感伤,体现了作者豁达超然的情怀。”你认为哪一种观点能够成立。也可以结合我们以前学过的欧阳修的作品来谈一谈。讨论三分钟,然后告诉我你的观点和理由。 

明确:我从这篇文章中读到的是欧阳修的一种超然情怀,但这种超然不同于那种从容地面对现实,襟怀旷达的人生态度,而是历尽沧桑之后的一种透悟一种淡泊的心境。为什么这么说呢,下面我们不妨来了解一下欧阳修的生平:欧阳修为人刚正,敢于直言,但他的一生历尽艰辛,宦海升沉20多年,29岁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主张被贬夷陵;39岁再度因参与“庆历新政”被贬滁州;48岁那一年,又被宦官诬陷,几乎出知同州。他本来体弱多病,40岁就白发萧疏了。虽然自至和元年开始结束贬谪外放的生活,重新获得朝廷重用,官职也一路升迁,但长年的政治斗争使他感到心力交瘁,所以在这篇53岁时写成的《秋声赋》流露出了这种希望与世无争,修身养性的思想。同时,作者以“无形”的秋声作为描写和议论的对象,采用赋的形式抒写秋感,极尽渲染铺陈之能事,实际上融人了作者对宦海沉浮、人生苦短深沉的感慨。


展开全文阅读
五、尾段

“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的具体意境是什么?

明确;第四段是全篇的结束,作者从这些沉思冥想中清醒过来,重新面对静夜,只有秋虫和呜,衬托着作者悲凉的心境。结尾处秋虫的和鸣,更衬出作者的感慨与孤独。戛然而止的结尾,给文章增添了不少的感染力,在秋虫唧唧中,读者似乎也要同声一叹。

六、学生说一说本文的独到之处

    明确;《秋声赋》写秋以立意新颖著称,从题材上讲,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永恒题材,但欧阳修选择了新的角度人手,虽然承袭了写秋天肃杀萧条的传统,但却烘托出人事忧劳更甚于秋的肃杀这一主题,这就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创新。

更应该提到的,应是《秋声赋》在文体上的贡献。注重骈偶铺排以及声律的赋到了宋代以后,由于内容的空乏和形式上的矫揉造作,已经走向没落。欧阳修深明其中之弊,当他的散文革新取得了成功之后,回过头来又为“赋’’体打开了一条新的出路,即赋的散文化,使赋的形式活泼起来,既部分保留了骈赋、律赋的铺陈排比、骈词俪句及设为问答的形式特征,又呈现出活泼流动的散体倾向,且增加了赋体的抒情意味。这些特点也使《秋声赋》在散文发展史上占有了一席很重要的地位。

七、布置作业

背诵本文

 

 

 
标签: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秋声赋(苏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一样七夕别样情(人教版高二必修)
下一篇:《长江之歌》第二课时教案(粤教版高二必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