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3091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雨霖铃》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知识和能力]
1、掌握文体知识“词”。
2、识记两大流派“豪放派”和“婉约派”及代表词人。
3、了解柳永生平及词作。
[过程与方法]
1、采用诵读法让学生熟悉课文。
2、通过让学生概括词上、下片内容来初步掌握词作的大意。
3、学生分组讨论其词的艺术手法,让其更进一步掌握词的特色。
4、品析鉴赏名句,使学生在经典句中学会领悟其意境,加深对全诗的把握。
5、拓展延伸,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在其它词作中能较好的领悟其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之情,从而珍惜身边之情。
2、认识柳永在本词中流露的情感有其个人和社会等多种因素。
[教学重点]
对词的音律和章法的掌握。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品味语言、鉴赏意境。
2、背诵本词。
[教学媒体]
录音机及课文朗读带、歌曲《送别》、多媒体投影、CAI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李商隐说:“相见时难别亦难”,是的,在现实生活中,别离是种常事,在诗词中更是一种历写不衰的主题,如李白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孟郊的《游子吟》等等,透过诗行,我们可以想见朋友“禾黍听马嘶”中的呆望;母亲送别儿子时的泪眼愁眉;可以感受到“默然销魂者,唯别而已”(江淹)中包含的至理。今天我们来学习柳永《雨霖铃》,一起走近词人的心灵世界,去感受情弦的脉动。
二、词及柳永
词:词又称“诗余”、“长短句”,最早出现在唐、五代时期,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到宋代发展至高峰,形成“豪放派”和“婉约派”两大风格流派,出现了苏轼、辛弃疾等豪放词人,柳永、李清照等婉约词人。作词又叫“填词”、“倚声”,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词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柳永(约980—1053)原名三变,字耆卿,世称柳屯田,崇安(今福建崇安县)人,他通晓音律,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创作了大量慢词,成为婉约派的代表词人,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贡献。叶梦得《避暑录话》言称“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足见其靡盛,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更是倍加推崇,“诗当学杜诗,词当学柳词”。有《乐章集》传世。《雨霖铃·寒蝉凄切》为其代表作,充分体现了婉约派哀怨缠绵的风格。
[环节说明]对著名作家和重要文学常识应识记,这于高考中基础得分是很重要的环节
三、诵读提示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背全词,学生听读,注意句子的节奏,初步把握词的主题。
说明:作者当时由于仕途失意,不得不离开京师而远行,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得痛苦万状,他这种抑郁的心情和失去爱情慰藉的痛苦交织在一起,本词就集中反映了他这种复杂而痛苦的心情。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词意,自由诵读全词,概括上下片内容:
明确:这首词上片纪别,写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和心爱的人在都门外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下片是词人想象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
四、鉴赏词的意境:让学生根据上、下片的内容,分别作一幅画,然后用自己的话生动形象地描述出来。
a、第一幅画可命名为:依依惜别(画面具体描述略)
b、第二幅画可命名为:羁旅长愁(略)
[环节说明]教师对学生描述性的语言要及时评价,力求使学生做到以美的语言描述美的意境,让其语言表达力得到提高。
第二课时
一、体会词的艺术手法:
1、本文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让同学们自己思考讨论,并在笔记本上先试着总结出来,教师相机指导后,明确:
a、上片实写景,描绘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场面。下片重在对别后羁旅生活的设想,则是虚写。
※教师问:这是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学生答:虚实相生的手法。
b、词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是写帐饮时的景,点明了时间、地点和天气,同时“寒蝉”透示了愁意,“凄切”之声令人感到凄凉、冷落,“长亭”乃分别伤心之地,这就造成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为男女双方即将离别时的情感作了巧妙的衬托,真是字字含情,句句含意。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是写离别时的景。衬托出旅人前途的渺茫,情人相见之无期。然“千里烟波”,浩渺无际的江面上的粼粼水波,和“金波”相反,是愁人的景象,这就透出了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惘怅;“暮霭沉沉”,写傍晚云雾浓重,这又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极具相似性;“楚天阔”,楚地天空空阔辽远乃词人愁绪的无边无际。
词人在这种景色中那黯淡的情绪就变得越发黯淡了,再加上前途渺茫,词人暗淡迷惘的心情把水色天光都蒙上了阴影,词人用比喻的修辞方法选取三种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表达了离别的愁绪。
※请问同学们:以上作者用了何种艺术手法(教师稍作提示)。
明确: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c、长词的过渡最不容易,既不能“全脱”,又不能“明粘”。这首词上片的歇拍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用的是半虚半实的写法,由此过渡到下片的虚写,真是既不“全脱”也不“明粘”,这即此词又一艺术特色——巧妙的过渡。
二、名句赏析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所传诵,甚至有人拿它来代表柳词。
学生分组讨论:这两句词中的典型景物在我国民族文化传统中有何特殊意义?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明确:“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采薇》)是借“杨柳”来写离别的;“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后,杨柳和别离似乎已具有必然性的联系了,也符合古人折柳送行之习俗。“杨柳”和别情有关。
展开全文阅读
“晓风残月”是天还未亮时的景象,这时一切景象都特别凄清,难以忍受,同时古人远行又多在此时,送别也于此时,于此景就更为动情了。“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温庭筠《菩萨蛮》)、“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曹植《七哀》)就是把别情与这时之景联系在一起来说的。
“酒醒”后的惘怅,“酒醒”乃“愁醒”,经过饮酒麻醉后再醒来的愁,就越发使人感到无法排遣了,真是“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李清照《念奴娇》),“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词句)。
词人在此词句中将杨柳、晓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融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一幅鲜明的画面,并且此画面又恰出现在一个特定的时刻——离开心爱的人的次日清晨“酒醒”之时,昨昔图景在头脑中依然明晰,可心爱的人已远去,这就构成了十足凄凉的意境,淋漓尽致的抒发了伤离别的悲凉情怀。
[环节说明]对于诗词的艺术手法鉴赏,学生时常感到吃力,采用步步诱入法可以让学生渐进鉴赏
三、精华集萃
1、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3、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4、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5、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四、拓展延伸
1、发给学生资料,要求学生根据资料中的提示阅读柳永的《蝶恋花》。
蝶 恋 花
[宋]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2、将《雨霖铃》与《蝶恋花》进行对比阅读,在对比的基础上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①内容上:前者写离别和怀人,后者只是怀人之作。
②抒情方面都有直抒胸臆(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和借景抒情。写景如“草色烟光残照里”,古诗云“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借草来表达思念,此处有相同之处,此外一个“残”更点出了作者的心境。
③意境上都有画面感,如《蝶恋花》上片写凭栏远眺,下片写借酒浇愁。
④风格上:表达的感情基本相似,都很哀怨、缠绵,全词具有婉约的特点。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雨霖铃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苏教版高一必修)
下一篇:
《报任安书》练习题(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