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2662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三教学设计
2007年高考考点讲义全集:语文知识(上)(人教版高三必修)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 

第一轮复习,即专项训练。

包括五大部分:①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②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③古诗文的阅读,④现代文的阅读,⑤写作。

就今年高考16套试卷来看,内容、题量、分值等有了很大改变,对后四部分的考核力度明显加大,如三套全国卷,近几年固定不变的试卷结构14个客观选择题都减到10个,这削减下来的12分分别加到古文翻译(+2分)、古诗鉴赏(+2分)、名句填充(+1分)、现代文阅读(+4分)和语言运用题(+3分)上,原有文学作品中的双选也已变为问答题。

可见对学生的语文能力要求更高了,拿高分也更不容易了。但不管它如何变化,努力打好基础、抓住出题规律、掌握答题技巧,就有望取得理想成绩。 

第一部分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 

    语言知识虽有淡化考核的趋向,但也不可轻视。基础能力不足,也谈不上掌握更高的能力。这一部分至关重要。因为这几个题做得质量好坏,将决定后面或整套考卷的答题质量。如果基础题答得顺手,将会促进后面能力题更好的发挥。

就能级来说,这一部分相当多的要求属于识记、理解,有一些是属于应用的。需要识记的,如常用字的读音、常用汉字书写,要认认真真识记,准确记忆,不要以为一项要求只是一道题,就马虎对待,更不能存在侥幸心理,“碰运气”、“靠发挥”。有些东西,记住就能得分,记不住就不能得分。至于理解、应用方面的要求,如辨别和修改病句,语言表达等要把基础知识、遣词造句的一般规律与理解、应用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做到理解有根据,应用循规律。有些问题,譬如词语包括成语的运用,如果这方面缺欠较多,还要下一定功夫做一点积累,没有一定的积累,理解和应用恐怕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调查显示:高考Ⅰ卷前5题的错误率比较高,这可能与考试开始的紧张有直接关系,但更可能是基础不够扎实所致。所以这一部分的复习绝不可调以轻心,要稳扎稳打,各个突破。 

       考点1  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 

这一部分复习应放在常见常用字上,主要考查记忆力,在于熟能生巧。考查重点为形声字、形近字、音近字、多音字及其他习惯性误读字。 都是平时多次练到的并且极典型的。其中很多字都是取自课本。这里强调的是现代汉语的读音,不包括古汉语的读音;是普通话的读音,排斥方言的读音。 

高考对本项的考查,有几点值得注意:一是考常用字,不考生僻的字的读音。这里所说的常用字,是指在3500个常用字的范围之内的,是使用频率高的,并且是容易误读的。 二是考常用多音字在词语中的读音。三是考异读的形声字的读音。 

 

(一) 易读错字分以下类型:

1.形声字的错读。这一类的错读有四种情况:

①  声母变化了。

  例如: “刹那”的“刹”读chà,不读 shà。“纤维”的“纤”读xiān,不读qián。如“濒”读bīn,“蹈”读dǎo,“炽”读chì;葸xi

②  韵母变化了。

  例如:“仓颉”的“颉’读jié ,不读jí。“迂讷”的“讷”读ne,不读nei,如“帔”读pèi,“刽”读guì,“歼”读jiān;

 

③ 声母、韵母全变了。

例如:“泥淖”的“淖”读nào,不读zhuō。“佝偻”的“佝”读gōu”,不读qū。“孺、蠕”读rú,“拙”读zhuō,“馨”读xīn,“栉”读zhì。倜(ti)傥, 绁,xie。

④ 音调变化了。

例如:“气氛”的“氛”读fēn,不读fèn,如“觐”读jìn,“滂”读pāng,“剽”读piāo;

2.形近字的错读

例如:因“谄chàn”与“陷、馅”相近,错读成 xiàn;“掣chè”与“擎”相近, 错读成 qíng。“菅 jian ”与“管” 相近,“券 quan ”与“卷” 相近

3 多义多音字的错读

   有些字的字义不同,字音也不同,但人们往往不加区别地错读成一个音。

   例如:“耙”bà是一种弄碎土块的农具。使用这种农具碎土平地叫“耙地”。如果读Pá‚就是另一种农具,有钉耙子、竹耙子等。用耙子聚拢谷物读Pá

   对多义多音字的辨音,常常要在组成词后的语境中解决,甚至要在句子中的语境中解决。

   例如:“澄清”,它可以是形容词,形容水的清亮;也可以是动词,是搞清楚、弄明确或让液体的混浊物 沉下去的意思。如果说“这个问题需要澄清”,就要读chéng,如果说“把药澄清了再喝”,就要读成dèng。

艾  有两个读音,在“方兴未艾”中读ài,尽、止的意思;在“自怨自艾”中读yì,是治理、改正的意思,现已引申为悔恨。       

暴  有两个读音,在“暴烈”、“暴饮暴食”中读bào,突然而猛烈的意思;在“一暴十寒”中读pù,义同“曝”,晒。    

扁  有两个读音,在“扁担”、“扁圆”中读biǎn;在“扁舟”中读piān,扁舟即小船。    

供  有两个读音,在“供求”、“供销”、“供给”中读gōng;在“供奉”、“供职”、“供词”中读gòng。    

炮  有三个读音。在“炮制”、“炮烙”中读páo;在“飞机大炮”中读pào;在“炮羊肉”中读bāo,指一种烹调方法。    

着  有三个读音。在“着雨”、“着迷”中读zháo,意思是挨上、感受到;在“着落”、“着陆”、“不着边际”中读zhuó,意思是挨上,使接触别的;在“着数”(也写成“招数”)、“高着”中读zhāo。

4.同义多音字的错读



展开全文阅读     有些多音字的不同读音,分别适用于不同的语体,——在书面语言 (复音词和成语)中一个读法,在口语中当单音词用,或在反映日常生活的某些复音词中,又是一个读法。例如:

逮  有两个读音,在“逮捕”、“力不能逮”中读dài,是书面语;在“逮兔子”、“不知道上哪儿逮他去”中,读dǎi,是口语。     

给  有两个读音,在“供给”、“给养”、“家给人足”中读jǐ,这是书面语;在“拿给他”、“让我给忘了”中读gěi,这是口语。    

熟  有两个读音,在“熟悉”、“深思熟虑”中读shú,这是书面语;在“熟透了”、“烧熟了”中读shóu,这是口语。      

落  有三个读音。在“落差”、“失魂落魄”中读luò,这是书面语;在“落枕”、“没着没落儿”中读lào,在“丢三落四”、“落下一大截儿”中读là,这些都是口语。 

剥  用于复合词读bō,“剥削”,口语“剥花生”的“剥”读bāo。

柏 “松柏”、“柏树”中的“柏”读bǎi,而在 “柏林”中的“柏”读bó。

      5.难读字的错读

有些字的字义,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可以了解,但字音却让读者觉得不好把握,有的字找不出一点儿读音的凭依。这样的字不大好归类,算作“难读字”。

   例如:“舛” chuǎn;

有的字虽有声旁,但连声旁也不认识。

   例如:“鹬”yù”;

有的字声旁是熟悉的,却不敢贸然按声音来读。

   例如:“黔”qián,“亵”xiè。

(二)考题精析

1.下列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06年北京卷)

教室  瑕疵 徜徉 不落窠曰 歌声粗犷

A. shǐ   zī cháng   cháo  kuàng

B. shì   cī cháng   kē    guǎng

C. shì   cǐ táng    cháo  kuàng

D. shǐ   zī tang    kē    guǎng

【答案】B【解析】注意这五个加点的字都是形声字,只有“疵”、“犷”这二个宇的声旁与实际字音相近。“室”、“窠”、“徜”三字声旁读音与实际字音相差较远。形声字的形旁一定表示这个字的意义,但由于时代变迁,声旁却不一定与真实读音相同。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06年广东卷)

A.禅让 阐明     嬗变 煽风点火 潸然泪下

B.庇荫 纰漏     毗连 筚路蓝缕 蚍蜉撼树

C.侍奉 对峙     吞噬 恃才傲物 舐犊情深

D.湍流 祥瑞     揣摩 惴惴不安 气喘吁吁

 【答案】D【解析】A项“禅”和“擅”均读“shàn”,“煽”和“潸”均读“shān”,“阐”读“chǎn”;B项“庇”“筚”均读“bì”,“纰”读“pī”,“毗”“蚍”均读“pí”;C此项“侍”“噬”“恃”“舐”均读“shì”,“峙”读“zhì”;D项“湍”读“tuān”,“瑞”读“ruì”,“揣”读“chuǎi”,“惴”读“zhuì”,“喘”读“chuǎn”,D项读音各不相同,所以选Da

 

介绍:古无舌上音·d、t检示法

一、古无舌上音

正确区分普通话中的zh、ch、sh和z、c、s声母,一直是很多方言区普通话教学的难题。先做练习,看看下面的例字,确定它们的发音:

站、宅、摘、准、常、赏、禅、诗、沈、杓、谁.、蛇、设、轴、守、寿、实、睡、税、淳、逐、珍、势、终、幢、重、赎、社、深、郑。

运用“古无舌上音”这一音理,将音韵学和文字学结合起来,可以引导学生巧妙地区分zh、ch、sh和z、c、s声母。

所谓“古无舌上音”, 这是清朝的古音韵学家钱大昕提出来的。是说上古没有今天普通话中的zh、ch、sh、r几个声母,卷舌音声母在上古都读成舌尖音声母d、t、n、l。在音韵学上,指“端透定泥来”声母,到了中古“端透定”又分化出“知彻澄”和“照穿床审禅”中的一部分,到了元明清便汇合成zh、ch、sh。“古无舌上音”这条音理具有极高的价值。对我们学习普通话,区别zh、ch、sh和z、c、s声母用途极大。看下面的文言现象:

 马王堆帛书:“千里之行,台于足下。”(台,通“始”)

《汉书》:“填国家,抚百姓,吾不如萧何。” (填 ,通“镇”)

古文中的通假,是以音近音同为基础。以上两例可证“zh、ch、sh”与“d、t”的 渊源关系。

我国的文字80%为形声字,且形声字成形于魏晋。 “古无舌上音”,现代的舌上音多由“d、t”演变而来。但语音的演变又是参差不齐,还有的并没有全部演变过来,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其已知的渊源来推测未知的现代读音。就是如果我们在分不清一个字的读音是zh、ch、sh还是z、c、s声母时,可以找出其声旁,再或加或换上其他的形旁字可以读成d、t声母的,那么基本上可以断定这个字的声母是zh、ch、sh。这就是d、t检示法。下面结合具体的事例来说明。

例1,单:音dān、shàn、chán,这种类型的一字多音正说明了“古无舌上音”这一音理。Dan保留了上古音,shàn、chán是中古以后才出现的舌上音,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单”为声旁的字,若在普通话中不读dān却又分不清是zh、ch、sh还是z、c、s声母时,则可以断定它为卷舌音。如:“禅、蝉、婵”读chán,“阐”chǎn,“禅”shàn。

例2,“场、肠”chang,“畅”chang,“荡”dang。“汤、殇、觞”shang,其中“汤”有tang和shang两个读音, 这一组字都是以“昜”为声旁的形声字,根据“古无舌上音”的音理,则可以断定它们是卷舌音声母。

二、“d、t”检示的方法:

1、声旁用字属“d、t”,则该字为卷舌音。例,

    “肫”(zhun),“昼”(zhou),“坠”(zhui),

“滞”(zhi), “说”(shuo),“侈”(chi)

“陈”(chen)  “绽”(zhan),“树”(shu)

2、声旁用字不属“d、t”,换形符后如有读“d、t”的,则该字为卷舌音。

例 “灼”,换 “的”,“浊”,换 “独”,两字皆读“zhuo”。

“时(時)”换 “对待”, “稚” 换(堆)

例“著箸煮渚诸猪”( zhu ),“锗禇赭楮”(zhe) ,“署薯曙暑”(shu), “奢” shē, 这一组字都是以“者”为声旁的形声字,而“都、堵”的声母是d,  则可以断定它们是卷舌音声母。

例,“遄”chuán,“喘” chuǎn,“揣” chuǎi,“踹” chuài,“颛” zhuān,“惴”zhuì,这一组字的声旁都是 “耑”,只要记住“端duān、湍tuān”就行了。

3、有的字,分析不出声符,如给它加上一个形符后,有读“d、t”的,则该字为卷舌音。

例“周”zhōu,这一组字可以根据“碉、调”来推断。

执(垫),兆(桃、逃),召(迢、笤),占(点、店)石(拓),失(跌、迭),叔(督), 

4、另外,也可以根据一些汉字形体的变化,串联类推。

例“定,从宀,正声”,可知“正”声母上古为舌头音;“是,从曰,正声”,也是舌头音;这样就可以推出:“证、惩、正、症、怔、整、政”的声母均为卷舌音。


展开余文
“动、钟”,的繁体字“動、鍾”皆从“重”得声,而“董” 古为舌头音,则“钟、种、重、中”zhòng,“肿、种、踵”zhǒng,

“钟、盅、忠、衷”zhōng,“冲”chōng、chòng,“忡”chōng,“重”又音chóng,皆为卷舌音。

再看开头的那些例字,根据以上“d、t检示”的几个方法,就不难确定它们的发音了。

站(玷)、宅(托)、摘(滴)、准(堆)、常(党)

赏(倘)、禅(单)、诗(待)、沈(耽)、杓(的)

谁(堆)、蛇(他)、设(投)、轴(迪)、守(对)

寿(涛)、实(头)、睡(唾)、税(兑)、淳(敦)

逐(豚)、珍(殄)、势(垫)、终(冬)、幢(童)

重(董)、赎(读)、社(土)、深(探)、郑(擲奠)、

三、练  习:

1、“裳、常”cháng,“敞、氅”chǎng,“撑、瞠”chēng,“赏”shǎng,“掌”zhǎng。(从“尚”得声,可以根据“倘”来推断。)

2、“觇”chān,“苫”shān、shàn,“沾、粘、毡”zhān,“站、战”“砧”zhēn。(“店点”diàn,从“占”得声,上古为舌头音推知。)

3、“池、驰、弛”chí,“施”shī,(由“他拖地”推出。)

4、“澶”chán,“颤”chàn,“膻、嬗”shàn。(由“檀”tán,推出)

5、“深”shēn,“琛”chēn。(由“探”tàn推出。)

6、“淳、醇、鹑”chún,“谆”zhūn,“唾”tuò,“垂、捶、锤”chuí,“睡”shuì。(由 “敦”dūn,推出)

7、“蟾”chán,“赡”shàn,“詹、谵、瞻”zhān。(由“澹” dàn推出

8、“诗”shī,“峙、恃、侍”shì,“持”chí, “痔峙”zhì

 (“待”dai,但“寺”作为独体字时例外读sì)。

9、“趁”chèn,“珍”zhēn,“疹、诊、轸”zhěn。(“殄”tiǎn)

10、“势”shi“蛰”zhé, “挚鸷贽”zhì。(“垫”dian)

11、“畴、踌”chóu,“寿”shòu,“铸”zhù。(“焘”táo)

12、“除、蜍、滁”chú,(“途tú”等推出)

13、“窒、桎、轾”zhì,“侄”zhí,“室”shì。(“到”dào)

14、“呻、伸、绅”shēn,“神”shén,“审、婶”shěn,“抻”chēn,(可由“申”即“电”的古字推出,上古“申”、“电”同音。)

由于汉字语音发展情况是复杂的,也有极少数的字例外,不能这样类推,但只要我们记住这些常用字的规律,对正确区分普通话中的卷舌音声母是会有极大帮助的。

 

考点2    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

这一专题涉及到书面表达,高考作文评分每三个错别字就扣一分。所以平时应注意规范使用。备考也不必纠缠生僻字。应以同音字、形近字、义近字与多音多义字为重点。本考点对知识能力的基本要求是正确书写汉字,包括不写错字、别字,不写繁写字、非规范的简化字。当然,由于计算机处理的局限,高考只考别字的辨析。复习时注意两点:一是了解字形致误的类型,二是掌握字形复习和解题的方法。

 一、弄清错别字的成因。

   1、形近致误:修茸(葺); 膏盲(肓);肆(肄)业;赢(羸)弱;

                 鬼鬼崇崇(祟祟); 如火如茶(荼)

   2、音近致误: 反应(映)意见;礼上(尚)往来; 手(首)屈一指;

                 再接再厉(厉); 纷至踏(沓)来; 一愁(筹)莫展

   3、义近致误: 坠(堕)胎; 略(掠)夺;   弱不经(禁)风;

                 串(穿)插; 遗(贻)笑大方;哀(唉)声叹气

   4、偏旁同化致误:按(安)排;编缉(辑);脉膊(搏);脉胳(络);

                  沤(呕)心沥血;满脸绉(皱)纹

 二、熟悉高考涉及的错别字类型。

   1.利用同音设置陷阱。

    ①音同形异字。如

 “法制”与“法治”、“废话”与“费话”、“富有”与“赋有”、“供品”与“贡品”等的错用,由于读音相同,极易张冠李戴。

另外,由于读音相同,极容易出现事实上的生造词语,如

“迫不及待”写成“迫不急待”等。对考生来说,同音字的误记是做题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平时应重视。

    ②音同形近字。如“乌篷船”与“蓬荜生辉”的“篷、蓬”,

“一张一弛”与“心驰神往”的“弛、驰”,“赔偿”与“品尝”的“偿、尝”等。

    ③音同义近字。这类字虽数量不多,然失误的可能性极大。如

“水汽”(应为“水气”)、计日成功(“成”应为“程”)、

出奇致胜(“致”应为“制”)、闲情逸志(致)就极具迷惑性。

     

2.利用形似设置陷阱。

       形状相似、意义不同的字,如“瘁、粹、萃”,“崇、祟”,“娇、骄”等。

     ①形近音异字。如“粟”与“栗”,“盲”与“肓”,“炙”与“灸”等,形状酷似,容易误记,乃命题热点。

     ②形近音同字。与上面情况相似,但,区分难度稍大。如

“端详”(04年江苏卷)“安详”的“详”易误写成“祥”,

“蔽、弊、敝”、“溃、馈、篑、聩”等,声旁相同,字形相近,做题 须十分小心。

     除了以上因素造成的别字外,另有一类为错字,虽然不会出现在试题中,但答主观题时容易误写,如,增减笔画,错用偏旁,改变部件等,也应重视。

       

3.利用通写词设置陷阱。

   有一部分词语写法不止一种,都算正确。如

“流言蜚语”(04全国)“翔实、词不达意、”(99全国)“盘跚”“消魂”等

分别是“流言飞语”“详实、辞不达意”“蹒跚”“销魂”的另一写法,忽视这点,就会误判。

       

三、辨识错别字的方法。

   1.运用组词辨形

   首先弄清楚字义,再根据字义组词。如:

“骄”与“娇”,

“娇”的义项有“小孩或花朵柔嫩、美丽可爱”“娇气”“过度爱护”3种。组成相应的词语就有娇贵、撒娇、娇纵、娇生惯养等。

“骄”的义项有有“骄傲”“猛烈”两种。组成相应的词语就有“骄横”“骄矜”“骄阳”。如果词语表示的是骄傲,写成“娇”显然就错了,如“胜不娇,败不馁”(04年江苏卷)

。         

2.根据字义辨形

     汉字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音随意转”“形因义异”,弄清楚字义是正确书写汉字的关键所在。例如,

“贪赃枉法”的“赃”之所以不能写成“脏”是因为它表示“财物”,应从贝,古代“贝”充当过财物,而“脏”是不干净的意思,不合词义;

“脉搏”的“搏”之所以不能写成“膊”在于它表示“搏动、跳动”而非名词意义的“膊”。

“良晨美景”(04年浙江卷)“晨”表“时辰”,自然应为“辰”。

       可以使用此法辨别的词还有(括号内正确):

集思广义(益:好注意)(04年全国卷) 撕打、撕混、耳鬓撕磨(厮:互相);

水泄不通、 宣泄(泄:泄露、流出),腹泻、一泻千里、上吐下泻(泻:快速流);兵慌马乱(荒:灾荒)、开门缉盗(揖:作揖)不容质疑(置疑:放置疑问,有疑问)、凭心而论(平心:平心静气)、一愁莫展(筹:计策)  无容置疑(毋庸)   

3.根据语境辨形

     有些汉字必须根据词(或成语的组合情况或语句的意思)确定用字。如

“化装”有“假扮”和“演员为了适合所扮演的角色的形象而修饰容貌”两种意思。“化妆”意为用脂粉等使容貌美丽。

“他俩为了迷惑敌人,化妆成夫妻”就是错误用法;

“他退休了才真正感到清静。”(“清静”应为“清净”,指无人打扰。而“清静”应与环境搭配)当然,使用此法首先应该弄

清字词本身的意思、色彩等。

      

    4.根据对称辨形。

     对称是汉语许多短语的一个特点,我们可以借此来推断这类短语中有没有别字。  “伶牙利齿”,可根据“伶俐”一词加对称特点推知有误;

“纷至踏来”,“纷”是形容词性的语素,那么对称位置的“踏”也应如此,而“踏显然是动词,可知它是别字;

“委屈求全”,并列结构,即“动宾+动宾”,“全”是形容词,那么“屈”的位上也应是形容词,而“屈”为动词,故有误(应为“曲”),

“理屈词穷”中的“穷”是“说完了”,动词,故不能写成“曲”;同理可知“卑躬

曲膝”的“曲”应为“屈”。

 可用此法辨别的还有:

仗义直言(执)、  惹事生非(是)    远见灼识(卓)、挑拨事非(是)、

重山峻岭(崇)、  提心掉胆(吊)、  层现迭出(叠)、旁证博引(征)、

山青水秀(清 )、 前倨后躬(恭)、  瓜熟缔落(蒂)  精兵减政 (简)、

积毁消骨(应为“销”,同“众口铄金”位置对称) 

    

  5.探究源头辨形。

有些字的误写就是因为用现代的观念推测而致,因此,有时我们需要追根溯源。      


展开余文
①“再接再厉”的“厉”,常被人误写成“励”,大概因原词是一种“鼓励”语吧,殊不知“厉”方可通“砺”,本是“磨砺”之意,与“鼓励”风马牛不相及。

②“针砭时弊”的“砭”,常被人误写成“贬”,可稍有历史知识就知道,古人用石针给人治病,故此。

③“脱颖而出”的“颖”常被人误写成“颍”,如果知道它出自“锥处囊中,颖脱而出”(《毛遂自荐》),指锥子尖就不会写错,因为“水”是没有“尖”的。而从“禾”的稻穗、麦穗却是有“尖”的。

     可用此法辨别的还有:默守成规(墨,墨子善守),名列前矛(茅:古代行军走在前面的军士均持茅草)、黄梁美梦(粱)、 中流抵柱(砥)、搬门弄斧(班)、按步就班(部)等。

     

    6.根据形旁推测

   汉字形声字占80﹪,形声字的形旁至少能表示其意义类型。因而,据形推断是辨别书写正误的重要方法。如 

“讴歌”要用语言,“讴”不能用“呕”(用语言而不是口),

“呕吐”则恰恰相反,“怄气”与心里有关,“沤肥”需要水。

下面的易错字都可以据次推断。

题纲(提)     烦燥(躁)   竣峭(峻)    瞻养(赡) 

暇不掩瑜(瑕,玉上的斑点)、目不遐接(暇:空闲时间)、珠联壁合(璧)、响彻云宵(霄)    插科打诨(诨)   功亏一蒉(篑)、棉里藏针(绵) 

一畴莫展(筹) 

       

7.根据逻辑推断

   有些字只要结合生活常识就可以推知其正误。如, 

“不径而走”,指没有脚却走了,那么“径”肯定就是“胫 ”的误写;

“鸠占雀巢”,“鸠”那么大,麻雀的巢岂能装下它?岂能承载它?可见,“雀”是“鹊”的误写;

“欢呼鹊跃”,是形容人高兴得一跳一跳的,谁看见喜鹊一跳一跳的?而麻雀一跳一跳确实是常见的,可见,“鹊”是“雀”的误写;

“迫不急待”,“迫”是“急迫”,既然“急迫”,又怎么“不急”(等待)?

岂非矛盾?

 可用此法辨别的还有:跚跚来迟(姗姗:缓慢,女子走路如此)、立杆见影(竿:竹竿插稳很容易,而木杆不易,做同一目的事,谁不愿用容易的办法?)等。

       

8.联想比较推断

   许多字孤立地记,难。但,如将形似的或意思相关的词联系起来举一反三,则  可以触类旁通。

戊戌戍戎戒:

可以如此联想比较:横戌点戍戊中空,划个十字就念戎,两竖一横猪八戒。

掇缀辍啜,

可以如此联想比较:用手拾掇屋子,用线连缀裙子,用车接回辍学的孩子,用嘴啜泣伤心的日子。

另:相象像,钓钧钩,竣峻悛,己已巳,仓仑等都可以如此。

 

当然,任何方法技巧只是一种辅助手段,要想游刃有余,还须平时多积累,如“销声匿迹”的“销”(易写成“消”),“不假思索”的“假”(易写成“加”),“既往不咎”的“咎”(易写成“究”)等非下硬功不可。

四 高考示例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2006年安徽卷)

  A.养分  舶来品  凭心而论  知往鉴今  坐收渔人之利

  B.渲泄  擦边球  断章取义  真知灼见  迅雷不及掩耳

  C.家具  座上客  明枪暗箭  扪心自问  恭敬不如从命

  D.简炼  侃大山  披星戴月  曲意逢迎  毕其攻于一役

 【答案】C【解析】A 项中的“凭”应为“平”;B 项中“渲”应为“宣”;D 项中的“攻”应为“功”,“简炼”是“简练”的异形词,就目前来看,不能算错。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2006年北京卷)

A.融洽  筹划 名信片  大象的鼻子——能曲能伸

B.按语  沉湎 泊来品  斑马的脑袋——头头是道

C.宣泄  鄙薄 炒鱿鱼  耗子啃书本——蚊文嚼字

D.装帧  针贬 挖墙角  冰粘煮黄连——同甘共苦

 【答案】C【解析】A项“名信片”的“名”应为“明”,“能曲能伸”的“曲”应为“屈”;B项“泊来品”的“泊”应为“舶”,“班马”的“班”应为“斑”;D项“针贬”的“贬”应为“砭”,“挖墙角”的“角”应为“脚”。

 

考点3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现代社会中,标点符号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近几年高考中一直未出现标点符号考点,许多学生对标点符号的用法相当陌生,文章中除了逗号就是句号,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章意思的表达。

鉴于这一点,2004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入学考试《考试说明(语文科)》去掉了在“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前的星号,说明2004年及以后高考试题中均极有可能出现标点符号知识的考查。

    从题型上看,过去常见的题型有两种,一是选择题,即要求选出标点运用正确或错误的一项,二是与语病题结合考,让考生找出一段话中有语法或标点运用有误的几处,并加以改正。

高考对标点符号的考查,着眼于应用。

从考查范围看,以点号为主,兼顾常用的标号。

从考查的题型看,主要有选择、改错两种。标点符号在我们的书面表达中非常重要,平时要养成正确使用和书写标点符号的良好习惯。 

    高考对标点符号的考查,一般都有较高的综合性和技巧性,综合性是指多种标点的连用,技巧性指标点在一定语言环境里的变通用法〈活用〉。 

 

一、知识梳理:

标点符号分为两大类,一是点号、一是标号。

点号主要是表示语言中种种停顿的,

点号有七种:顿号、逗号、分号、句号、问号 、叹号、冒号。

点号据其停顿的长短分为不同的级:句号>问号>感叹号>分号>逗号>顿号。

标号主要是标明词语或句子的性质和作用的。

标号有九种:引号、括号、书名号、省略号、破折号、间隔号、连接号、着重号、专名号。

在使用中容易出现错误的主要有以下几种。(带的※例句有错用的符号) 

(一)顿号。

顿号表示句子内部最小的停顿,常用在并列的词或词组之间。并列的词或词组充当句子的任何成分,停顿较小,一般来说均可以用顿号。 

  以下情况不用顿号

1.语中如有连词“和”“及”“或”“与”等,就不再加顿号。

(1)※这次会议对玉米、小麦、油料、和棉花的收购任务,作了重新安排。

玉米、小麦为一类,与“油料”之间的停顿应改为逗号,“油料”后边的顿号应删掉,因为已用了连词“和”。 

2.相邻的两个数字连用,表示约数,中间不用顿号。如: 

(2) 离村三、四里外有一条小河。(去掉顿号) 

 但如果不是约数,而是表示相邻的两个数字,它们是并列关联,中间就要用顿号。如: 

(3) 向退居二、三线的老同志系统地介绍了党的对外开放政策和特区建设的方针及几年来所取得的成就。 

3.并列的各项如果有了层次,有些顿号就要升为逗号。如: 

(6)原子弹、氢弹的暴炸,人造卫星的发射和回收,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达到了新的水平。 

  (5)※我校是×××捐资百万美元跨省办起三所外语培训学校之一,有自己的教学楼,图书馆,教学设备及教师队伍。

(“教学楼”“图书馆”“教学设备”是动词“有”的并列宾语,而且无层次上的区别,应改为顿号。) 

4.并列作谓语、作补语,并列词语之间不用顿号,而用逗号。例如: 

(6)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7)这个故事讲得真实,动人。 

5.并列词语作主语,如果并列的词语较长,或需要停顿稍大时,就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8)情况的了解,任务的确定,兵力的部署,军事和政治教育的实施,给养的筹划,装备的整理,民众条件的配合等等,都要包括在领导者们的过细考虑、切实执行和检查执行程度的工作之中。 

  (9)桐木岭,黄洋界,朱砂冲,八面山及双马石,是井冈山五大哨口。 

6.并列词语作宾语,有时也用逗号。如: 

(10)天明未久,华大妈已在右边的一坐新坟前面,排出四碟菜,一碗饭,哭了一场。 

  7.并列词语作状语,如果并列成分都是词或成语,它们之间用顿号,如果并列成分是介宾短语,它们之间则用逗号。如: 

(11)他们在朦胧的夜色中,在大青树下,在纺车旁,用传统的诗一般的语言倾吐着彼此的爱慕和理想。 

8.并列成分作定语,则不论结构简单还是复杂,字数是多还是少,一般都用顿号来表示停顿。 

9.并列的词或词组做复指成分,并列词语之间用逗号,不用顿号。如: 

  (注: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或词组并列在一起,指同一事物,充当句子中的同一成分。复指成分有三种:称代复指、重叠复指、总分复指) 

(12)老槐树底下的人只有两辈:一个是‘老’字辈,一个是‘小’字辈。 

                              

10.词语之间带有“啊”、“哇”、“啦”、“呀”等语气词时,并列成分之间用逗号,不用顿号。因为用了语气词,中间的停顿就较长。

  (13) 哥哥经常给我讲他的游泳啊,放牛啊,捉麻雀啊。 

  (14)※小红的课桌上堆满复习参考用书,“物理精编”啊、“数学同步”啊、“政治大课堂”啊、“英语天天读”啊……(例句的顿号应改为逗号。) 

 

11.有些并列的词语(也称集合词语)读起来并不停顿,而且不会产生歧义,中间不再用顿号。如“甲乙丙丁”、“工农业”、“中外记者”、“听说读写”“中小学生”“大专院校”“指战员”等。再如: 

    (15)※这次“严打”的成功,和广大公安干、警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和公安干、警家属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12.标题中的并列词语,中间一般不用顿号。如: 

(16)小政府 大市场 

 ——湖南省体制改革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逗号。 

1复句中,分句内部或分句之间,经常用逗号。例如

(1)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2) ※今年春节,这个省的沿海地区要完成3700万土方的河堤加高和河口截流改道工程,任务重 、工程难、规模大。

(“任务重”“工程难”“规模大”不是分句内的成分并列,而是三个分句并列,应用逗号) 

2.句子主语(复杂短语作主语)较长,或主语虽短,但需强调时,或主语后带有语气词时,或句子宾语较长时,主语后面要用逗号。例如: 

   (3)这巨大的打击和难言的悲痛,几乎把吴吉昌击倒了。 (主语较长) 

   (4)她,就是这次比赛中唯一的冠军。(表强调) 

   (5)你啊,真不争气。 (有语气词“啊”) 

   (6)我记得,她那时还是个不懂事的小姑娘。(宾语较长) 

3.倒装的成分间(主谓倒装、定语后置、状语提前或后置等), 或某些特殊成分间要用逗号。如: 

  (7)我们的祖国正高速度地向前进,沿着前进的道路。(状语后置) 

  (8)眨眼间,岗尖岗尖的四大堆柴草已经准备好!(状语前置) 

  (9)出来吧,你们!(主谓倒装) 

  (10)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菇奋郁郁的。(定语后置) 

  (11)我们的祖国正高速度地向前跃进,沿着胜利的道路。(状语后置) 

  (12)老李,我们的班长,昨天进京受奖去了。(同位词) 

  (13)什么样的阶级,更确切地说,站在什么样的阶级立场上,就有什么样的理想。  (插入语) 

 

 4. 用在并列词组之间(有时可与顿号互换)。 例如: 

  (14)桐木岭,黄洋界,朱砂冲,八面山及双马石,是井冈山五大哨口。 

  (15)铅笔,橡皮,电子计算器,各式圆规,大大小小的塑料三角尺,占据了半张办公桌。(因并列的各个成分有的较长,停顿大) 

  (16)水稻、小麦、棉花,化肥、石油、煤炭,这些都是国家统购统销的物资。

(因各项之间有不同的层次分别,逗号用来区分不同的并列层次,顿号用来表示同一层次中各个成分的并列) 

(三)分号。 

1.几个分句并列,分句内部已经用了逗号的,分句间用分号。例: 

(1)轮船象公共汽车,在大街上走;“刚朵拉”是一种摇橹的小船,威尼斯所特有,它哪儿都去。

如果并列分句内部没有用逗号,分句之间就用逗号,可以表示语气的紧凑

(2)他的神色还是那么安详,他的举止还是那么凝重。

 为了强调也可以先用逗号再用分号。

(3)他的神色,还是那么安详;他的举止,还是那么凝重。

2.并列的几个分句组,不论内部的结构是否一致,其间都应用分号。如: 

(4)直到十几天后,这才陆续的知道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一个小叔子,十多岁,能打柴了;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他本来也打柴为生,比她小十岁:大家所知道的就是这些。(句中讲了四个方面的情况, 作者用了分号,把复杂的内容用简省的文字表述得非常清楚。) 

   上例中并列分句内部已用了逗号,分句之间必须用分号,这样,层次关系才会清楚。

3.有时为了使句意紧密,在非并列关系的多重复句内也用分号。例如: 

(5)我国年满十八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转折关系) 

  (6)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转折关系) 

这两个句子如果改用逗号便不易分辨前后两层意思,如果改用句号,又会把前后连贯的意思割断,所以用分号。 

  (7)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用在因果关系句中表示两层意思) 

  4.有时为了避免产生歧义在表示偏正关系的多重复句的分句之间也用分号。例如: 

(8)桥砖是深褐色,表明它的历史的长久;但都完好无缺,令人叹息于古昔工程的坚美。 

 (9)以为那里正是繁华的极点,再过去就是荒凉了;所以让我们多多赏鉴一会儿。       

例(8)是转折关系的偏正复句,例(9)是因果关系的偏正复句,两者都用了分号。如果两者用上逗号就很容易同前后的意思混淆,如果用上句号又会把前后的意思割断,用上分号就显得前后关系清楚了。 

5.同为句内点号号的停顿有长有短: 分号停顿的大于逗号而小于句号,表并列的几个分句里至少有一个用了逗号,才能用分号表示分句间的并列,不能乱了秩序。例如: 

   (10)※打好这一仗的关键是:一要发动群众;二要找准目标;三要速战速决。 

   应先用停顿短的逗号,再用停顿长的分号,只有在“分行列举的各项之间”,才能直接用分号。 例如: 

   (11)本词典作了如下修订: 

     一、 加了一千个新词; 

     二、修改了释义不确之处; 

     三、补充了一些例子。 

6.句中已用句号不能再用分号。例如: 

(10)※一、学习贵在自觉。要有笨鸟先飞的精神,自我加压;二、学习贵在刻苦。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持之以恒;…… 

   句号是句末点号,分号是句内点号。既然已经用了句号,表明整个句子已结束,再用分号,便显得不伦不类。或者句号改为逗号,或者分号改为句号。 

7.分号用在表示偏正关系的多重复句的分句之间,主要目的在于避免产生歧义 。 

  (5)桥砖是深褐色,表明它的历史的长久;但都完好无缺,令人叹息于古昔工程的坚美。 

  (6)以为那里正是繁华的极点,再过去就是荒凉了;所以让我们多多赏鉴一会儿。 

   例(7)是转折关系的偏正复句,例(8)是因果关系的偏正复句,两者都用了分号。如果两者用上逗号就很容易同前后的意思混淆,如果用上句号又会把前后的意思割断,用上分号就显得前后关系清楚了。 

(四)冒号。 

1.不须强调的,没有用原话的(间接引用或部分引用),虽然引了原话但已作了大句子成分的,都不用冒号。

(1)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 “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引了原话但,已作了大句子“唱” 的宾语成分)  

(2)※小姑娘告诉我:“她的家就在附近,每天都会看到月牙湾。”

(间接引用不用冒号和引号,将冒号改成逗号) 

(3)※熊秉明喜欢小诗,李白《静夜思》他称之为:“不能再小的小诗”。

(转述的文字不能用冒号,要去掉冒号 ) 

(4)※林则徐宣称:“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表示决心禁绝鸦片。  

(部分引用冒号要去掉) 

(5)※老王来不及向他解释,只说了一声:“你看吧!”就走了。

(部分引用冒号要去掉) 

2.“某某说”在引文前,其后用冒号;在引文中,其后用逗号;在引文后,其后用句号。 

3.用在总括的话后面,表示后面要分项说明或用在解释说明性的话之前,都是表示提示作用。 例如: 

  (6)纺线有几种姿势:可以坐着蒲团纺,可以坐着矮凳纺,也可以把纺车垫得高高的站着纺。(分项说明) 

  (7)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 (解释说明) 

4.用在总括语的前面,表示总结上文。例如,

(8)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在化学系学习;李冲进了中等技术学校,读机械制造专业;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冒号用在总括性话语之前) 

   不过,若被总结的若干句之间已用了句号,就不能用冒号来总结上文,因为这很容易被误解为是对最后一个句号以内的总结。 

◆ 注 意: 

①冒号的提示作用要发挥到句子未尾,也就是说,冒号要管到句末,不能只管到句中。

如果要管几句话或一段话,一般要用序次语或引号标明。 例如: 

(9)必须重申党的纪律:(一)个人服从集体;(二)少数服从多数;(三)下级服从上级;(四)全党服从中央。 

 

②冒号后面揭示范围要清楚。如: 

(10)※毛泽东有两句诗:“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我从中感受到了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 

   从表面上看,冒号后面的内容,全是提示的范围。其实不然。这里提示的,只是两句诗。或者将冒号改为逗号,或者将逗号改为引号内句号。 

③句中短暂停顿不用冒号。如: 

(11)※本市文坛三位女杰:王安忆、王小鹰、程乃珊在一起谈笑风生。 

  “三位女杰”和“王安忆、王小鹰、程乃珊”是同位词组,中间只需短暂停顿,不必用标点符号。如果一定要用,只宜用破折号,让王、王、程作“三位女杰”的说明词语。 

④同一句中不能用两个冒号。例如: 

(12)※晚上开大会,张书记宣布:厂里要实行两项改革措施:一是持证上岗,二是脱产培训。 

   “宣布”后面是冒号,“措施”后面又是冒号,这是不符合标点符号使用习惯的。在同一个句子中,冒号一般只能用一个,否则便会面目不清。两个冒号中应有一个改为逗号。 

(五)引号。 

标明文中引用部分,引起读者注意:

如含义有别、意义突出,表示反语、讽刺等,

一些专有名词、术语等有时也用引号。

成语、熟语、谚语等的引用加不加引号由自己决定。 

1.所引的话被分成前后两截,当中插进几句说明时,下一组引号前要用逗号。 

(1)鲁迅先生连忙掉转话头,亲切地问:“你真个姓唐吗?”“真个姓唐,”我说。“哦, 哦,”他看定我,似乎十分高兴,“我也姓过一回唐的。” 

2.如果引用完整的句子,引文又独立使用,保留句末的标点并放在引号之内;如果引文不能独立,只能作为作者语言的一部分,不管它是不是完整,引文后原有的标点要去掉(问号、感叹号除外),全句或分句的标点符号应打在引号之外。如: 

   (2)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 

   (3)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4)他在经历一次又一次打击之后,跌倒了爬起来,永远是“啥也别想挡住我!”这么一句话。(引文作为作者的语言一部分,感叹号保留) 

3.引号引用的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名词,不能把它隔开,如: 

(5)虽然欧洲刚刚在“猎兔犬”2号上受挫,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制定雄心勃勃的“极光计划”。(引号应加在“2号”后面) 

(六)问号和叹号。 

1.在主谓倒置的句子中,问号一定要用在疑问句的后边。叹号也是如此。如: 

 (1)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像平常,“怎么了,你?” 

 (2)请收起眼泪吧,亲爱的、可敬的人民! 

2.语气强烈的反问句,句末用叹号。如: 

(3)我哪里比得上他呀! 

(4)世界上哪有不包含矛盾的事物! 

3.表选择问(包括两项或两项以上),通常为“是……还是……”的形式,只在最后用一个问号,句中各项之间用逗号。但有时为了强调各选项的独立性,也可以在各项之后都用问号。如: 

  (5)你是坐汽车来呢,还是坐火车来呢,或者索性坐飞机来呢?希望给我个准信儿。    

(6)站在他们的前头领导他们呢?还是站在他们的后头指手画脚地批评他们呢?还是站在人们的对立面反对他们呢? (虽表选择,但各项相对独立,故中间用问号) 

4.表选择问不要同表连续问的句子混淆,表连续问的句子中间用问号,如: 

(7)他是谁?从什么地方来?来干什么?(中间两个问号不能改为逗号) 

5.如果整个句子为陈述语气,句中虽有疑问词,也不是疑问句,不能用问号,也就是说,不能以有否疑问代词“谁”“哪儿”“怎么样”等为依据。如: 

 (8)我不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 

 (9)我没什么,可不知道人家怎么想。 

6.有些表示委婉语气的析使句,句末也可用问号。 例如: 

(10)请你稍微挪一下凳子好吗? 

(11)你来一下好不好? 

(七)括号。 

括号主要有两种情形:

一种是句内括号,注释句子里某些词语,注释语的最末一个标点应省去(问号、感叹号除外),全句的标点放在括号之外;

(1)中国猿人(全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或简称“北京人”)在我国的发现,是对古人类学的一个重大贡献。 

   (2)※猴子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他是船长的儿子。)面前,把他的帽子摘了下来……(括号里面的解释文字最后不能用点号,句号应该去掉。)

一种是句外括号,注释整个句子,注释的最末标点不省,放在括号之内,但也可以不用标点符号。如: 

   (3)他培养了许多香花,喂养和训练了许多小动物。(他后来还曾照顾动物园里一条没有母虎的乳虎,每天一匙一匙地用牛奶喂它。) 

   (4)懒,能使人脾气大。(老舍《骆驼祥子》) 

   (5)有人用氢气还原氧化铜制得5克铜,求有多少克氢气参加了反应,这些氢气在标准状况下占多大体积?(氢气的密度是0.09克/升) 

(八)省略号。 

1.省略号相当于“等”“等等”,所以两者不能同时用在一起。如: 

 (1)※他订了《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学生》……等报刊。  

2.省略号和破折号都能表示语言的中断,不同的是:省略号表示余声未尽,破折号则表示戛然而止。 

3.省略号和破折号都能表示声音的延续,不同的是:省略号表说话断断续续,破折号表声音的延长。例如: 

 (2)他……直指着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 (表示说话断断续续) 

 (3)我们在天安门前深情地呼唤:周——总——理 (表示语音的延长) 

4.注意省略号前的标点:如果省略号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标点照用。如果省略号前不是完整的句子,一般不用标点。如: 

 (4) 风,更猛了。雪,更大了。…… 

 (5)他走进教室,拿起书包…… 

(九)破折号。 

表示补充、说明、解释,或意思的转折、递进,说话的中断、声音的延长,或事项的列举分承。 

1.如果解释或补充的话是在句中,往往前后两处都用破折号,称为双破折号。如: 

  (1)任何一门科学中的每一个新的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 

2.破折号和“即”“就是”等词语都可表示解释说明,但两者不能同时使用。如: 

(2)※船上的人告诉他船所经过的海漕——就是“中外之界”。(应将破折号去掉) 

3.破折号和冒号都可以表总结前文。如: 

(3)民族的形式,新民主主义的内容——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新文化。 

4.破折号和括号都可以表注释,不同之处:破折号内容重要,和正文的一起念;括号内容不太重要,不能和正文一起念,没有它不影响意思的完整。 

5.注意破折号前的标点。

如果破折号前是句号或逗号,可以不用标点(用标点也不算错); 

如果是问号或叹号,则应保留,以免影响句子的语气。如: 

(4)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 

辨析:冒号中总说与分说的用法与破折号中表示说明或注释的用法   

在下列句子的方框内加标点: 

(1)今天晚会上有如下节目 : 舞蹈、独唱、二重唱、相声和杂技。 

(2)这次职工代表大会有三项议程 : 审议奖惩条例,通过三年规划,选举职工代表会理事。 

(3)我国的四大发明——火药、印刷术、指南针、造纸术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伟大的贡献。 

(4)胡适的学术活动的终极目的,就是在替中国人民的敌人 —— 帝国主义、封建军阀、买办资产阶级起帮凶作用。 

  答案:(1)(2)句用冒号,(3)(4)句用破折号。 

    

上述四个例句中,似乎都有总说与分说部分,但为什么(1)(2)句用冒号,(3)(4)句用破折号呢?又如何辨析呢? 

1.总说与分说的关系不同。

分说部分是总说部分的分项叙述,应用冒号,例(1)、(2)句冒号后的部分是对总说部分的一一叙述。

若分说部分是对总说部分的注释,则应用破折号,例3句的“火药、印刷术、指南针、造纸术”是对四大发明的注释,例(4)句的“帝国主义、封建军阅、买办资产阶级”是对中国人民的敌人的注释。 

2.凡是用破折号表示注释的,可以把注释删去,句子的内容与形式仍是完整的。而用冒号表示总说与分说的句子则不能把分说部分删去。 

例(3)句句可以说成:“我国的四大发明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伟大的贡献”,

例(4)句句可以说成:“胡适的学术活动的终极目的,就是在替中国人民的敌人起着帮凶作用”。 

3.从语气方面分析。

用冒号表示总说与分说时,中间的停顿时间较长;

而用破折号表示注释时,则没有停顿时间或停顿时间很短

(十)书名号。 

书名号表示书籍、篇章、报刊、剧作、歌曲和法规文件等的名称, 例如:《中学生》、《语文报》、《涛声依旧》。

书名内还有书名时,外面用双书名号,内用单书名号,如:《读〈石钟山记〉有感》

书名与篇名连用时,先写书名,后写篇名,中间用间隔号,然后加上书名号,如《苟子·劝学》。 

  (1)※《上海文学》新开《自由谈》一栏,本期刊登王安忆、陈丹青关于当代影视剧的长篇对谈《生活与故事,故事与影视》之一,广征博引,分析精当。

(“自由谈”是专栏,因此,不应用书名号,而改为引号。) 

(2)※出版社在2004年第一季度社科新书征订单上提醒邮购者:务必在汇款单上写清姓名及详细地址,汇款单附言栏内注明所购的书名、册数。

(“2004年第一季度社科新书征订单”属于出版社发的文件,应该加上书名号。

(3)※今天,《美丽天使》杂志社3位编辑来我市采访,请市府办小周安排一下。(“杂志社” “出版社” 是单位, 不是杂志或报纸的名称了,因此,书名号应去掉。) 

 

二、高考标点符号的设误类型 

  高考标点符号的考查,带有较强的综合性和技巧性,从考查方式看,主要有以下几种设误类型: 

1、句中并列的词语之间误用顿号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大,人口的猛增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城市垃圾不断增加,“城市垃圾处理”已成为环境保护的一大难题。(04年吉林卷) 

   句中并列的词语或短语之间一般用顿号,作用相当于“和”、“以及”。如果有三个以上的并列成分,连词只用在最后的两个并列成分之间,其余的并列成分之间用顿号。本题应把“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大,人口的猛增”之间的逗号改为顿号。 

2、并列的分句之间误用顿号 

※今年春季,这个省的沿海地区要完成3700万土方的河堤加高和河口截流改道工程,任务重、工程难、规模大。(97年全国卷) 

    并列的分句作谓语时,如果并列的成分是主谓结构,分句之间用逗号。“任务重”、“工程难”、“规模大”是三个并列的分句,且都是主谓结构作谓语,应把中间的顿号改为逗号。 

3、表约数的数词之间误用顿号 

※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蜿蜒起伏,连接着高高的远山。(95年全国卷) 

   邻近两个数字连用如果表约数,数词之间语言上没有停顿,不用顿号,“三、四里”应是约数,表示大概距离,应把顿号去掉。 

4、引语中“某某说”后面误用冒号 

※“还愣着干嘛?”妈妈大声训斥我:“还不快去把房间收拾收拾,等会儿老师来了,看你怎么办……”(04年广东卷) 

   “某某说”引领直接引语时,可放在引用的话语之前,后面用冒号,放在引用的话语之间,后面用逗号。“训斥我”的后面如果用冒号,前文的话便没有着落了,应把冒号改为逗号。 

5 、省略号和“等”、“等等”混用 

※她打扫卫生不认真,对待孩子不耐心,买菜报花账,好吃懒做,等等……真让人忍无可忍!(05年湖北卷) 

 此句应把省略号改为逗号。 

6、误用书名号 

近日,《重庆日报》、重庆电视台和重庆电台共同推出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栏目-----《不朽的红岩》,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05年重庆卷) 

书名号是标明书名、报刊名、篇名,而《重庆日报》、重庆电视台和重庆电台共同推出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是一种“活动”,应该把《不朽的红岩》的书名号去掉,改用双引号。 

7、引语中句末点号误置 

※自然之美是一切艺术美的源头活水,正如古人所云“天地有大美而无言。”天地之美,在风景名胜,也在“溪头荠菜花。”平中见奇,淡里显味,更是一种不事琢磨的天然之美。(04年天津卷) 

直接引用原文,引文结束时,点号在引号内。引文成为说话人的句子的成分时,引文完了不用标点(问号、感叹号除外),句末点号放在引号外。此句“天地有大美而无言。”和“溪头荠菜花。”应把句号放在引号外。 

8、该用冒号而误用分号 

※证券交易所内那些穿红马甲的人便是经纪人,穿黄马甲的人是管理和服务人员;这是全世界都统一的。(95年全国卷) 

   冒号一般表示提示性话语之后的停顿,用来提示下文,但在总括性的话语之前也可以用冒号,以总结上文。这句是先分说,后总说,总说内容的前面用冒号,此句应把句中分号改为冒号。 

9、同一句中误用两个冒号 

※耿大妈对儿子说:“大成,见人该问好就问好,该行礼就行礼,别怕别人笑话,俗话说:‘礼多人不怪嘛’。” (94年全国卷) 

   同一句中,冒号一般只用一个,否则便会眉目不清,因此,要把“俗话说”后面的冒号去掉,这样才符合使用习惯。此外,本题“礼多人不怪”是引语,“嘛”不属于俗语的内容,单引号要放在“嘛”的前面。 

10、句外括号外的标点误置 

※出版社在《1997年第一季度社科新书征订单》上提醒邮购者:务必在汇款单上写清姓名及详细地址(汇款附言栏内注明所购书目的名称、册数)。(97年全国卷) 

   本题括号内的内容是对整句的阐释,属句外括号,句外括号要放在句末的标点之后,此句应把句号放在括号前。 

11、句内括号误置 

※我们在田间,可以看到有些瓜果、蔬菜的叶子(如丝瓜、番茄)是平伸的,有些作物的叶子(如水稻、小麦)是直立的。(04年重庆卷) 

   句内括号是对句中词语的解释,应紧跟在被解释的词语后面。本题括号内的内容是对“瓜果、蔬菜”、“作物”的解释,不是对“叶子”的解释,因此,应把“(如丝瓜、番茄)”放在“瓜果、蔬菜”的后面,把“(如水稻、小麦)”放在“作物”的后面。 

12、非疑问句误用问号 

※最近多名省部级高官因贪污受贿被判处死刑,人民群众无不拍手称快,但人们还在关注着检察机关对那些行贿者将如何处置?(04年全国卷) 

   有些句子虽然含有疑问词,但整个句子表达的是陈述语气,句末要用句号 。此句中虽有疑问词“如何”,但整个句子表达的是陈述语气,句末问号要改为句号。 

13、倒装句中误把问号前置 

※“到底去不去呀?我的小祖宗!”妈妈“咚咚咚”地敲着我的房门,“人家来电话催好几趟了,你倒是给人家一个回话呀!” (04年浙江卷) 

    先说谓语后说主语的主谓倒装句,因为仍然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因此全句只能用一个句末点号,倒装成分之间用逗号。此句应改为“到底去不去呀,我的小祖宗?”。 

14、表选择的问句误用问号 

※姚明在整个NBA赛季中都会因为那样的原因成为关注的目标。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是他的体型?他的亲切?还是他的什么?(05年山东卷) 

    本句是表选择的问句,表选择的问句一般只能在句末用一个问号,放在最后问句的后面,句中各项之间用逗号。此句应把前三个问号改为逗号。 

    

二、标点符号误用快速诊断

      标点符号知识内容繁杂,用法多变,其复习如何应对方能取得简便与高效? 关键在于掌握快速诊断的方法。下面分类作一简单的例析。

        1、句号

        主要诊断方法有二:

(1)看是否一逗到底。

例如:每一个生命都伴着一份精彩,每一份精彩组成了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而当我们沉浸在无尽的欢乐中时,却也不得不感受生命逝去的那份伤感和惋惜,或许,这就是生命的节奏,似《蓝色多瑙河》那样优美,又如《生命进行曲》那样凝重。

        析:这里按语流实际上有三个句子,即“而”字前面为一断,“或许”前面为一断。

        

(2)看是否滥用句号,割裂了句子。

例如:该学校造成混乱的原因,一是管理松散,措施不到位。二是教师缺少配合,各自为战。(析:这里的第一个句号应为分号)

       

        2、问号 

        (1)问号一定用在疑问句后面,但前面的句子究竟是否疑问句,却有时被忽略 

         a我也不知道你喜欢不喜欢这种颜色?

         b 她反复品味着,不知道他的话是赞美,是奉承,还是讽刺?

        两句虽均有疑问词,但因为谓语部分没有疑问语气,亦没有疑问词修饰,并非疑问句,所以都不能用问号。

        

(2)连续几个问句接起来,如无特殊需要,通常只在最后用一个问号。

         例如:你是喜欢跑步呢,还是喜欢打球呢,或者是喜欢游泳呢?希望给我一个确定的回答。

        

        3、叹号:叹号使用常见差错有二:

        (1)滥用叹号。陈述句末尾一般用句号,不用叹号。不能认为只要带有感情,就用叹号。

例如:想到这里,他所双目喷火,握紧了两只拳头!

        (2)把句末点号叹号用在句子中间,割裂了句子。

例如:多优美的歌声啊!我听得陶醉过去了。

        

4、逗号:使用常见差错有两种情况 

       (1)是插入语没有加逗号跟其他成分分隔,

例如:不可否认这种做法确实有一定的合理性。

(2)是不该用逗号的地方用了逗号,把句子肢解了,

例如:她心下想,这种工作,我也能干,我明天就去试试,自己行不行。

       

   5、顿号:使用常见差错有三

        (1)是没有注意到并列词语的层次。层次不同的并列关系,上一层用逗号,次一层用顿号。

例如:这次会议对玉米、小麦、油料、和棉花的收购任务,做了重新安排,大家都很满意。

有两处不妥。玉米、小麦是一类,与“油料”之间的停顿应当用逗号;“油料”后边的顿号应删掉,因为已用了连词“和”。

        (2)是数字间顿号的误用,

例如:昨天的作业太多了,能全都完成的学生,一个班不过十之二、三,至于完成的质量,就更不好说了。

这里顿号的误用,与不了解数字使用规定有关。两个数字并列连用,表示概数,这时两数字间不应用顿号隔开。

        (3)是在“甚至,尤其,直至,特别是,以及,还有,包括,并且,或者”等连词前面用了顿号,

例如:校长带来了口信,让小吕、或者小张老师去一趟县城。

      

 6、分号:使用常见差错有 

      (1)单句内并列词语之间用了分号,

例如:他的到来不但给王亮带来了钱物等支援;更重要的是对王亮精神上的极大鼓舞。。

 

(2)多重复句中,并列的分句不是处在第一层上,之间却用了分号。

比如:只有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才能使社会主义民主法律化、制度化;才能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才能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这里的两个分号应改为逗号。)

       7、冒号:冒号使用常见差错有以下几种情况 

        (1)冒号套用,即一个冒号范围里再用冒号。

比如:老师一再告诫我们:现在安全问题有三个隐患:火灾、饮食和交通。

(2)提示性动词指向引文之后的词语,这个动词之后却用了冒号。

比如:校领导向全校老师提出:目前抓学习必要“抓两头,促中间”,全面提高学生的成绩。

(3)冒号用在了没有停顿的地方。

比如: 随着一声:“共产党员跟我来”的大喊,老支书率先走向滔滔洪水。

(4)冒号与“即”、“也就是”一类的词语同时使用,

比如:饮食有三忌:即一忌吃得太饱;二忌挑食;三忌饭后剧烈运动。

         

(5)所引的话分成前后两截,当中插进几句说明或描述时,下一组引号前要用了冒号。

比如:鲁迅先生连忙掉转话头,亲切地问:“你真个姓唐吗?”“真个姓唐,”我说。“哦,哦,”他看定我,似乎十分高兴:“我也姓过一回唐的。”

8、引号

         滥用引号,主要是词语没有特殊含义,随便加上了引号。

如:抬头一看,只见柳絮飘荡,就如漫天的“雪花”在飞舞。

        

9、括号

        (1)其常见错误是位置不当, 

        如:人们阅读应用文时,一般不包括欣赏的因素 (书信、日记有时被当做文学创作的形式,那是例外,不能看作一般应用文) 。 

        这里括号中的内容是对第一句话的注释,应在“因素”后加句号,括号后的句号应移至括号内。

       

(2)不该使用括号而用了括号。

如:珠宝行重质量、讲信誉,长年聘请荣获国际(FGA)、国内(GIC)珠宝鉴定师资格的专家监督商品质量。

       

 10、破折号

         常见差错首先是破折号与“即”“也就是”一类的词语同时使用(都有引出解释说明语句的作用)。其情形与冒号同。

        

11、省略号

         常见差错是与“云云”、“等”、“之类”并用。

如:他家已基本实现“现电化”,豪华的房间中有电视机、电冰箱、空调、电话……等等。

      

 12、书名号

        其使用常见差错是滥用书名号,随意超出应用范围,如品牌名、证件名、会议名、展览名、奖状名、奖杯名、活动名、机构名,甚至是建筑或单位也用书名号标示。

如:《奔腾四号》计算机、《宝马》轿车、掉销《工商管理执照》、《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暑期讲习班》等

 

考点4  正确使用实词、虚词

   正确使用虚词和实词,在高考卷第一卷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的第3小题,分值3分,形式多为选词填空,一般是出三个句子留三个虚词和实词的空格选项让考生选择。词语填空或选择作为一种题型在高考中屡屡出现,而且形式上总有些变化。从上海这几年的高考题目来看,主要有这样几种形式:

关联词填空(选择),有时是一些意思相近的形容词或动词(同义词)选择,概念性词语填空。 其实,无论是虚词还是实词,它考的都是对语段及词语的理解,同时也检查考生是否有一定的语感。每一种词语填空(选择),都有其不同的分析思路和作法。现拟结合高考题就不同的形式提出一些分析思路,供大家参考。 

 

 (一)关联词语填空(选择)。 

    首先看99年上海高考第1题:            

    桥和路不但要为陆上运输而合作,还要为水上运输而合作。□□过河的桥下面要走船,水涨船高,□□桥要造得高,□□路也要跟着高。桥在过河的地位上要服从路,路在两岸的高度上,也要迁就桥。桥和路都是越高越难造的,但是为了行船方便,就把困难留给自己。桥和路跟船合作得好,这个困难就解决了。 

    空格中依次填入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虽然     但是     而且        B 如果     那么     况且 

      C 因为     不但     而且        D 由于     不过     因此  

    

做的时候,我们可以采取如下步骤:

1.辨析—— 分析关联词所表达的 逻辑关系

2.代入——把几个选择项中的词语分别代入原空格中,看所填词语与前后词语是否呼应并有一个正确的搭配;

 3.选择——或是排除掉不妥的词语

在这过程中,关联词的辨析、它与句中其他有关词语的呼应是最要紧的。 要能在填入(代入)后,辨明分句间所构成的关系是否符合文意,句于是否畅通。

空格中如果选择ABD的话,其分句之间的关系都不通畅,并且跟此段的第一句也不能很好地连接,只有c的三个关联词,使二个句子之间的关系(总说与诠释的关系),分句之间的关系(因果关系)都准确地得到了显示。因此,这道选词语的题目,实则检测的是考生对复句的理解,更是对文意和作者思路的把握。 

 

(二)同义词的选择 

  上海99年高考第三题: 

   一幅画,也是如此。布景成局,全凭有疏有密,有浓有淡,相间相成,方能错落有致。只密不疏,则必嫌迫塞。只疏不密,必嫌□□。只浓不淡,则嫌□□。只淡不浓,则嫌□□。 

填入空格中最适合的词语是(2分) 

     A 繁缛   空松   单薄   B 单薄   繁缛   空松 

     C 空松   繁缛   单薄   D 空松   单薄   繁缛 

    这类题目高考几乎年年考。做这类题目,我们首先必须了解被选择词语的意义,按文意填入空格。如果这些词是意思相近的话,我们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考虑:

(1)从感情色彩来辨别,分清褒贬 ;

(2)从语义的轻重来辨别,把握语意分寸;

(3)从语体色彩来辨别, 确书面口语;

(4) 从搭配关系来辨别,分析词语的语法功能。当然,词语前后的搭配关系不仅仅适用于同义词之间的选择,也适合于其他选词填空的题目。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看语段前后的照应关系等等。

以上的这些方法都离不开把握词语本身的意义这一点。

另外,还有一点也是至关重要的,即“词不离句”的原则,一定要把词语放回到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去。

此题在语境中我们可以看到“只疏不密”的“疏”,其实已经提示了与“空松”相关,即“疏空”之意,这样就可以很自然地排除A项和B 项;

然后,看“只浓不淡”显然同“繁缛”照应,“只淡不浓”显然同“单薄”相配。

所以通过此题的练习我们可以发现做这道题目时我们既应掌握这些词的意义,又要注意文章前后的照应与搭配。 

 

在现代汉语中,那些音同、音近而意义有别的词是很多的,要特别注意,注意仔细分辨,否则会用错。 

(1)抱负  报复 

这两个词意义相差很大。前者指远大志向,后者指对别人反击。对这两个词,要注意“抱”和“报”的区别,前者是怀有,是指自己;后者是对别人,报,在这里就是报复之意。 

(2)抱怨  报怨 

这两个词本不会写错用错,但自从学了《过秦论》“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以后,有些同学就写错用错了。前者指胸中怀有怨恨,后者指把怨恨发泄出去。 

(3)暴发  爆发 

这两个词都有突然猛烈发作的意思,不同之处是,前者强调突然性,后者强调爆炸性。“暴发户”指突然发财的人家,“山洪暴发”指山洪突然冲下来。“火山爆发”、“爆发革命”都是强调爆炸性。 

(4)窜改  篡改 

前者指文字上的改动,后者不限于文字且手段卑劣,也指曲解原意。 

(5)处世  处事 

前者泛指在社会上的活动,人际交往,如为人处世;后者指处理事务。 

(6)世故  事故 

前者指处世经验,或指待人圆滑,如“老于世故”;后者指出了意外,如交通事故、伤亡事故。 

(7)度过  渡过 

前者用于指时间, 如“度过假期”;后者指从此岸到彼岸。“过度”与“过渡”则完全不同,前者指超过限度,后者指从一个阶段转入另一个阶段,如“过渡时期”、“过渡段”。 

(8)法制  法治 

前者指有关的法律制度,如“健全法制”;后者指根据法律来治理,如“实行法治,反对人治”。 

(9)扶养  抚养 

它们都有供养的意思。前者用于晚辈对长辈或平辈之间,或对残疾人;后者除“养活”外,还包括教养、爱护的意思,多用对晚辈或组织对个人。 

(10)灌注  贯注 

前者指用液体浇灌,或用于灌输知识、思想之类;后者指精神集中,贯穿下去,如“全神贯注”。 

(11)国事  国是 

前者指国家大事,后者指国家大计,大政方针。比较具体的事务不能用“国是”。 

(12)检查  检察 

前者指一般的查看查考,如“检查工作”;后者专指对犯罪事实的审查检举,如“检察院”自然不能写成“检查院”。 

(13)侦查  侦察 

前者专指司法机关为了确认犯罪事实和犯罪人而进行的活动,如“立案侦查”;后者指为了弄清敌情而进行的军事活动。如“侦察兵”、“侦察敌情”。 

(14)考查  考察 

前者强调用一定的标准来衡量,如“考查干部”;后者着重指观察了解,调查研究,如“出国考察”,“到贫国地区考察生产状况”。 

(15)截止  截至 

前者强调“停止”、“完了”,如“报名截止日期”;后者指事情到中途的某一时间,如“截至五月二十日参观者已超过五万”。 

(16)克服  克复 

前者指用精神力量战胜或抑制,如“克服困难”、“克服急躁情绪”;后者指把敌人占领的地方夺回来,两者完全不同。 

(17)权利  权力 

前者与“权益”相同,相对于“义务”而言;后者指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或一定职责所具备的支配力量,如“权力机关”,“干部不要滥用自己的权力”。 

(18)启示  启事 

前者是启发的意思,如“读这本书我得到了重要的启示”;后者指刊登或张贴出来的某种声明,如“寻人启事”、“征文启事”。 

(19)溶化  熔化  融化 

溶化是化学用语,指固体的溶解,或指冰雪等变成水(这一点与“融化”相同);熔化是物理用语,指固体加热到一定的程度变成液体,“熔化”不能写成“融化”。“融化”指冰雪变成水。 

(20)委屈  委曲 

前者指受冤屈,如“我说得不对,委屈你了”。后者指曲折,用于曲调、道路、河流等,如“委曲的小溪”、“这支歌委曲婉转”。林冲“委曲求全”包含受委屈的意思,但不能写成“委屈求全”。 

(21)修养  休养 

前者指提高学识或思想水平,后者指体力方面的休息调养,如“到北戴河休养”。 

(22)义气  意气 

前者指主持公道或忠于朋友兄弟的感情,如“重义气”、“哥儿们义气”;后者指志趣、性格、气概,如“意气相投”、“意气风发”;也指偏激情绪,如“意气用事”。 

(23)以至  以致 

以至,有“直到”的意思,也表示某种意思的自然结果。如:“变化太快了,以至一时难以适应”;以致,多用于不好的结果,如:“平时不严格要求,放任自流,以致出了这么严重的问题。” 

(24)振荡  震荡 

前者是物理用语,指物体运动的一种形式,这个意思与“振动”相同;或电流的周期变化。后者指外力引起的动荡,也指精神上受到重大影响,不能平静,如“山谷震荡”、“人心震荡”。 

(25)作客  做客 

前者是“客居”的意思,即离开家乡生活在另一个地域,如“作客他乡”。后者指当客人,如“到朋友家做客”。 

(三)答题技巧

解答正确使用实词虚词这一考题,有两个技巧:

一是明词义,找对应。明词义是关键,找对应是检验。什么意思呢?就是只有明确词义,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在做出正确的初步判断以后,同时在文中找到对应词,检验意思是否协调一致,检验并从中得到解题的钥匙。

二是正确选出其中的两组词语是关键,选择第三组词语作为是否做得正确的检验。

因为ABCD四个选项中实际上是三组词的比较筛选。一般而言,在三组虚词中认准了一组,就可以排除两个选项;再准确地辨析了另一组虚词,就可以得出答案了。但是,为了稳妥起见,再按照明词义找对应的方法对第三组词语做出选择,检验答案是否唯一和准确。

一、 明词义:

   由主到次的方法是求异法、组词造句法、反义词法和代入换元法。虽然是在不同的情况下使用不同的方法,但是使用时可以灵活些,如果将以上方法套用效果更佳。

1、求异法,

就是将两个实词的不同语素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差别来。这是区别实词的最主要最常用的方法,几乎区别每一组实词都要用到它,我们也就无须死记词语解释了。此法适用于有一个相同语素的一组实词。

示例1:终止——中止

    终止——终,结束。结束停止。   中止——中,中途。中途停止,还可能继续。

示例2:墙角——墙脚

   墙角——墙的一个角落。墙脚——墙的基脚,墙根。

2、组词造句法。

适用情况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三教学设计 2007年高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晏子使楚(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下一篇:2007年高考考点讲义全集:语文知识(下)(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