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2742  
标签:教学设计 八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竹影》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江西省安福县城关中学    甘雄娅   邮编   343200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领会艺术和美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 

2、初步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大胆,对充满童稚的游戏有切身的体验和浓厚的兴趣,但他们往往忽视了游戏中蕴涵着艺术的美。让他们结合自身的实际体验,自主探究,有助于提高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故确立了第一个教学目标。 

    中西方艺术博大精深,学生了解一些它们的差异,可提高他们的审美观、价值观,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故确立了第二个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领会艺术和美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 

    教学难点:体会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艺术特点。 

[教学准备] 

    1、 收集整理有关作者的资料。 

    2、 师生共同制作多媒体课件。 

[设计思路] 

    1、“语文课要给学生一点什么?”我认为应是让学生心灵的自由放飞,在向生活的拓展中,得到人文的熏陶,注重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视听效果,采用“激趣——感知——品读——欣赏——迁移”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感观,让学生觉得语文课不仅是语言的文学美,而且有画面的艺术美,觉得语文课既是知识的获得,又是一种美的享受。 

    2、改变以往语文课知识的构建方式,由单纯的传授转变为师生双方参与的互动,营造师生间和谐、平等、民主的语文课堂,学生自主的读、说、悟,教师恰当的引导、调控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合作交流学习中,体会童稚的活动中蕴含了艺术和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理解“光”之美和“光”之用。

       1、展示画有“竹”和“影”并含有“光”的图片,欣赏后,根据图片提问,让学生说出课题——竹影

       2、根据课题设问:影从何来?——”光”也。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写光的呢?以此引导学生阅读课文1、2小节。

       重点领会:

   ①这两段写出了光的——?  (写出了光的特点,变化过程)

   ②这两段写出了孩子对光的——感情。(喜爱,挽留)

       3、除了1、2两节,还有哪里同样表明孩子们喜欢月光的呢?引导学生读第3节中描写月光的语句,并让学生把“赞美”一词具体化。可问问学生他们是如何赞美的,试着赞美一番。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设计说明]

   光,对孩子们来说,是留恋的、喜爱的。晚霞下沉时的“守定西天”和“不可挽救”,月光升起时的“赞美一番”,就表现了孩子们当时的心情。没有“光”,就没有“影”,没了“影”就无以描,这不仅影响孩子们游戏,文章也就不真实。所以先引导学生阅读“光”的描写,不仅为下文教学作铺垫,也有利于学生明白平时写作要求真的道理。

     二、寻趣说趣——体验童趣和童真。

   清风明月的夜晚是多么的美好,竹叶萧萧的声音又是多么动听,孩子们在这清风明月的夜晚,竹叶萧萧的声音中,玩了什么?怎么玩?他们玩的有趣吗?  (幻灯显示)后让学生一一找出并体验。

   重点体验:

   1、猜烟气。放手让学生猜,不求科学准确,只求从大胆的猜想中,体验孩子们的那股猜劲,从体验中培养学生联想能力、创新意识。

   2、描竹影。通过比较阅读,读出语气,读出感情,体验孩子们自我欣赏的情趣。

   [设计说明]  

    趣事和趣味,学生们都有过。如何避免以教师分析代替学生的体验,让年岁稍长于文中的孩子们的学生有同样的体验,就得让学生自己去读,去品味。本环节的两个体验重点,前者让学生自己猜,后者让学生比较读,其目的就是多给学生自己体验。体验时,还应指导学生回到童年,沉浸在童年的生活中。

     三、审美赏美——从影到画,深入浅出。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好问——是求知的前提。在清风明月的夜晚,竹叶萧萧的园子中,孩子们的玩是充满童趣的,他们提出的问题也是非常天真的。请说说他们提了什么问题,爸爸又是怎样深入浅出地说明的,从孩子们和爸爸的问答中,你们懂得了什么?(幻灯显示)

   重点明确:

   1、模仿和创新的意义。——描和画,其实就是模仿和创新问题。模仿有模仿的意义,创新也有创新的作用。因事因时而异,有的需先模仿后创新,如练字、画画之类:有的更强调创新,如科技发明。可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发表见解,说说模仿和创新的不同意义。

   2、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区别。——在基本明确中西画风格之别后,展示两幅画,让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重点欣赏中国画。欣赏的方法是让学生给中国画拟标题,在与原题比较中印证文本知识,加深对文本“活的神气”的理解。

   [设计说明]

   孩子的问是天真的,爸爸的答是理性的。要让学生理解深奥的道理,必须与他们熟悉的生活联系,才能体会“创新”和“活的神气”的意义。联系练字和画画,展示中西画并拟题,正是让可感的生活来解释抽象的道理。


展开全文阅读
    四、跳出文本——体验生活,欣赏艺术

   (一)引向生活

   孩子们的问天真有趣,爸爸的答深入浅出。从爸爸的深入浅出的回答中,我们知道:就画画而言,有模仿有创新,我们要追求创新:有形似和神似,我们要讲求神气。但创新不能脱离生活,神气也离不了形似。前面孩子们的描人影描竹影,就是他们的生活,就是艺术的起步。诸如此类与艺术有一定联系的儿童游戏生活,你们也一定有过,也一定很好玩,我们不妨再回过头去想想,小时候你做过的哪些游戏也蕴含着艺术和美呢?比一比,谁的游戏更富有艺术和美。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大致明确:

   堆雪人、堆积木、玩泥巴、玩沙子——建筑雕塑艺术

   骑竹马、过家家、捉强盗、老鹰抓小鸡——戏剧表演艺术

   涂鸦、在身上画手表、人体彩绘、在手指头上画人脸、男孩的地上撒尿画、踩脚印画(用水或在沙滩上)——绘画类方学说甚至认为:“艺术就是起源于游戏。”不管艺术起源于什么,但是我们至少明白了:

   敲击杯碗、玩拨浪鼓等有声玩具——音乐类

   女孩子跳橡皮筋、跳房子、丢手绢——舞蹈类

   起外号、编故事、猜谜语、瞎掰歌词——文学类

   拍照片(摄影)  剪纸、做纸船纸飞机(手工艺)——另外

   (二)再次欣赏

   童稚的游戏里竟然蕴含着这么多的艺术和美!难怪有的西

   “艺术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东西,它就蕴含在孩子们童稚的游戏中。”(幻灯显示)

   让我们大声把我们的感悟读出来。

   现在我就请大家欣赏一组来自孩子游戏的艺术精晶,让我们再次来体验艺术中的童趣。(幻灯显示)——丰子恺的漫画。

   (教学设想:在前一环节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延伸,在回忆自己的童年后再来看这几幅漫画,是对童心童趣和艺术美的再度体验,里面的认同感和强烈共鸣都化作一个会心的微笑。利用“瞻瞻的脚踏车”点拨:“每个会游戏的人都有艺术天份,关键在于有没有努力把它发挥出来。”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欲)

   2、“再来品读一首小诗:时光带走我们的童年,让我们长大:岁月增长我们的阅历,让我们成熟。但只要我们怀着一颗纯真的童心,睁大聪慧的双眼,展开想象的翅膀,那么一片 绿叶是一首诗,一抹斜阳是一首歌,  一个游戏是一种创造……”(幻灯显示)

   大家一起有感情地朗诵,在朗诵中细细体味。

   (教学设想:在前一环节基础上趁热打铁,沿续心灵交汇的暗流,自然而然而引出下面的作业,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情欲诉。)

   [设计说明]

   走进文本又跳出文本,从文本拓展到生活,又从生活进一步体验文本,这就是拓展延伸的要义所在。为延伸而延伸,往往是盲目的随意的。在有限的时间里如何延伸?本环节试着先从文本延伸到童年游戏,意在让学生领会游戏中蕴含着艺术;再从文本延伸到艺术作品,进一步证明艺术离不开生活。通过延伸,进一步激发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发现生活的美,做个生活的有心人。

    五、课后练习——人尽其能,各显所长。

   喜欢画画的,给童年生活画一幅画。

   擅长写作的,将童年生活写一篇文。

   爱好唱歌的,给童年生活写一首词。

   懂得写诗的,把童年生活写一首诗。

   [设计说明]    ,

   练习练什么?怎么练?我以为在一定教学目标控制下,应该有相对的自由度。自由可以培养学生练习的兴趣,自由可以发挥学生的特长。鉴此,本练习就给学生选择而练。

   播放儿歌《找朋友》,表达友情并道再见。

   附:板书设计

          竹  影

           丰子恺

   

游    戏————艺  术

      趣             美

 
标签:教学设计 八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竹影》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高一,你讲语法了吗?(人教版高一必修)
下一篇:别忽略:导致成语错别字的一个原因(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