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1061  
标签: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精神的魅力》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
 

大厂高级中学  胡  高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能整体感知文意,能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理解文中关键词句的含义,理解作者观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文本解读的方法,立足文本,联系先有的课文与知识储备,把人生积累与经验带入文本,展开与文本对话,与同学、老师、作者乃致自己对话,力求得到一次精神洗礼。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养成利用网络进行相关学习的好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上个世纪末以来人文精神讨论中表现出来的精神境界和价值诉求。更加重视内心的精神生活,生发对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的深入思考。

教学设想:

按照新课程标准本文安排在必修五的配套读本中,对应于教科书的“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这一单元。本文作者联系当下的现实,提醒人们要更加重视内心的精神生活,生发对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的深入思考。本专题文本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思想厚重,但本专题的学习,在着眼与对社会、人生认识提高的同时,更应该着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因此。教学中首先要有文本意识,把讨论和思考建立在文本诵读、文思梳理、文词理解、文意阐发的基础上。其次,应该注重学生知识储备和学习方法的总结和深化。采用“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文本解读的方法。利用各种背景资料与文本对话,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推敲,整体把握作者的基本态度与情感。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家。解题:精神(jīngshén )的魅力

二、在预习基础上跳读全文,整体感知。生生讨论交流预习成果。

三、入乎其内

1、审视精神高原的沉寂、陷落

(1)文章开头就展示了怎样的精神荒芜现实?

(2)作者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展示现实的?

(3)怎样理解“电视艺术是穷人的消遣”?

(4)是什么原因造成精神荒芜的现实?

2、寻求精神的超越,呼唤看守心灵的月亮

(1)难道这个时代真的会使精神永远失去吗?如果不会,那这样的时代与精神魅力的焕发会有什么样的辨证关系?

(2)作者认为真正精神崇高的伟大的人应该具备那些条件?

(3)真正热爱艺术的人应该怎样去面对精神的荒芜?

(4)如何看守心灵的月亮?

四、出乎其外

1、拷问心灵(与自我对话)

         我们应该亲近什么?拥护(呵护)什么?重塑什么?

    2、如何人看待电视文化?

五、课堂总结

    本文采用对比、比喻等手法,进行辨证分析,生动说理,情理交融,表达了对新的社会形势下,文学艺术等高端精神产品面临困境的失落与忧愤,同时表现了对正义与真理的执着以及洞明后的坚定信念。

六、课后延伸阅读

1、有人说张炜的观点略显偏激,你怎么看?

2、阅读2005年高考江苏卷社科文阅读《波兹曼的诅咒》 并完成其题目

周国平:文化将灭亡?把我们自己娱乐死? (材料另发)

※※※※※※※※※※※  资料链接  ※※※※※※※※※※※※※※※※

◆叔本华将那些只愿求得物质生活的人称为凡夫俗子,他强调理智财富高于物质财富,主观世界高于客观世界,否定感观快乐而肯定理智快乐。张炜不无忧愤的主张“坚立于尘埃,冲破迷惘”,充满期望地呼唤“尘埃落定”那一时刻的到来。朱光潜主张“慢慢走,欣赏啊!”指出实现人生艺术化的另一途径。阿格妮丝·赫勒区别“审美生活者”与“生活艺术家”,提出“把地球变成所有人的真正家园”的美好愿望。

    他们或忧虑,或怨愤,可呼唤,或指引,或希翼,但是他们的目的是相似的——唤醒人们的内心世界,寻找失落的精神家园。                ——节选自《人与自我》

◆“回归日常之路,现代人走得风驰电掣;超越日常之路,现代人走得醉眼朦胧,步履蹒跚,没有方向。”                     ——刘锋杰(《人与自我》的执行主编)

◆“思想形成人的伟大”“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 帕斯卡尔(法国)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支配我一生的单纯而强烈的三种感情。                                           ——罗素 (英国) 

◆“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是两种伟大的事物。——康德(德国)

◆人生四种境界:自然境界       功利境界       道德境界        天地境界 

                                                  ——冯友兰《人生的境界》 

    ◆是的,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            


展开全文阅读
一轮孤月之下一株孤独的树,这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

                                   ——鲍鹏山《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好像从来也没有像现在这样,这么多的“作家”离开了队伍。……我相信在这种情况下,留下来的也就留下来了,走开的也就走开了,……其中的一些人转而经商,赚了点钱,也有的赔得一塌糊涂——无论赔钱的还是赚钱的,都不约而同地表示了对艺术的轻蔑。 ……。艺术上的低能儿突然以为有了嘲笑的权力了。知道这是一个什么行当吗?这是伟大的鲁迅、莎士比亚和托尔斯泰的事业,是但丁和普希金的事业……那种人其实是在显露自己的卑贱,不配加入高贵的行列。

                                                  ——张炜《精神的魅力》

2005年高考江苏卷社科文阅读《波兹曼的诅咒》

五、(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波兹曼的诅咒  周国平

   美国文化传播学家波兹曼的《把我们自己娱乐死》是一部声讨电视文化的著作。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确实时时听见一声声急切有力的喝问:难道我们真的要把自己娱乐死?

   无人能否认电视带来的便利,问题在于,这种便利在总体上是推进了文化,还是损害了文化。

   波兹曼认为媒介的变化意味着并且导致了认识世界方式的变化。在文字一直是主要媒介的时代,人们主要通过书籍来交流思想和传播信息。在书籍的阅读中,我们得以进入用文字记载的悠久传统。相反,电视则以现时为中心,所传播的信息越具有当下性似乎就越有价值。文字是抽象的符号,作为一种媒介,它要求阅读的同时必须思考。而电视直接用图像影响观众,它有时甚至忌讳思考,因为思考会妨碍观看。在波兹曼看来,做一个有文化的人,就是置身于人类精神传统之中进行思考。书籍能够帮助我们实现这个目标,电视却会使我们背离这个目标。那么,电视究竟把我们引向何方?引向文化的反面——娱乐。一种迷恋当下和排斥思考的文化,我们只能恰如其分地称之为娱乐。

   并不是说娱乐和文化一定势不两立,问题也不在于电视展示了娱乐性内容,而在于电视上的一切内容都必须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波兹曼的结论是,在电视的强势影响下,一切文化都依照其转变成娱乐的程度而被人们接受,因而在不同程度上都转变成了娱乐。“除了娱乐业没有其他行业”——到了这个地步,本来意义上的文化就荡然无存了。

   波兹曼是把美国作为典型来对电视文化进行分析和批判的,但是,电视主宰文化、文化变成娱乐的倾向却是世界性的。譬如说,在我们这里,通过电视剧学习历史,而历史仅仅作为戏说、也就是作为娱乐而存在,消灭历史的方式再也不可能有比这更加彻底的了。又譬如说,在我们这里,电视也成了印刷媒介的榜样,报纸和杂志纷纷向电视看齐,蜕变成了“电视型印刷媒介”。且不说那些纯粹娱乐性的时尚杂志,只要翻开几乎任何一种报纸,你都会看到一个所谓文化版面,所报道的全是娱乐圈的新闻和大小明星的逸闻。这无可辩驳地表明,文化即娱乐日渐成为新的约定俗成,只有娱乐才是文化即将成为不争的事实。

   赫胥黎曾预言:一旦无人想读书,无人想知道真理,一旦文化成为滑稽戏,文化就灭亡了。波兹曼认为,赫香黎的预言应验了。这个结论也许太过悲观,我相信,只要人类精神存在一天,文化就决不会灭亡。不过,我无法否认,对于文化来说,一个娱乐至上的环境是最坏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任何严肃的精神活动都不被严肃地看待,人们不能容忍不是娱乐的文化,非把严肃化为娱乐不可;如果做不到,就干脆把戏侮严肃当作一种娱乐。面对这样的行径,我的感觉是,波兹曼的书名听起来像是诅咒。

16.文章第三段阐述了波兹曼的媒介文化观,请作简要概括。(不超过40个字)(6分) 

答: 

17.文章第五段说明“电视主宰文化、文化变成娱乐的倾向却是世界性的”观点时,为什么以中国为例?在阐明中国情况时采用了什么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分) 

答: 

   

18.作者既说波兹曼的结论“也许太过悲观”,又说“波兹曼的书名听起来像是诅咒”,对此应当如何理解?(5分) 

答: 

19.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当前电视文化席卷天下,作者及时介绍电视文化批判理论,对沉溺于电视娱乐文化潮流中的人当头棒喝,体现了作者的理性思考和社会责任感。

  B.电视文化与媒介文化的区分是本文展开论述的基础,论述两种文化时作者采用了正反对比的手法,使文章观点鲜明,逻辑严密。 

  C.波兹曼声讨电视文化,是因为娱乐以电视为主要传播媒介,电视上的一切都必须以娱乐方式表现出来,电视垄断了一切,“除了娱乐业没有其他行业”。

  D.本文多用“不在于……,而在于……”、“再也不可能有……”等句式和“无可辩驳”、“决不会”等词语,从而使文章富于严正直率的论辩色彩。

  E.文章开头巧借书名发出“难道我们真的要把自己娱乐死”这一“喝问”,峭拔警心,以“波兹曼的书名听起来像是诅咒”结尾,巧妙点题,而“诅咒”一词更是振聋发聩。 

答: 

参考答案:

16.媒介影响认识世界的方式,应当引导人们思考,书籍有助思考,而电视排斥思考。

17.⑴原书以美国为典型,作者以中国为例,有世界性,有代表性;读者对象为中国人,有现实针对性。⑵举例说明的方法。具体实在,读者易于接受,增强说服力。

18.相信人类的精神力量,不同意文化灭亡论;娱乐至上的环境已经造成了对文化的伤害;放任娱乐至上倾向,波兹曼的话将应验。

19. BC(B本文展开论述的基础不“电视文化与媒介文化的区分”,C“波兹曼声讨电视文化”的原因分析有误)

◆板书预设:

精神的魅力

张炜

情                                理

失落后的忧愤                     精神高原走向沉寂、陷落

                   对比                                    穷

通俗艺术泛滥

艰难的岁月

辨证说理        冲洗和鉴别的大机会       守(呼唤)

检验和归属的时代

比喻说理         尘埃落定

洞明后的坚信                      精神焕发出更大魅力

守(呼唤):

坚持  接受世界文化遗产  放任思想  创造  记住时代和人民  坚持真理和正义  站立着表达自己的声音

 
标签: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精神的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苏教版高二必修)
下一篇:渔父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