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备课资料
阅读:1522  
标签:备课资料
《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敢字新解(网友来稿)
孔若秋

      高中语文第一册《烛之武退秦师》中把“敢以烦执事”译为: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将“敢”理解为表谦敬的副词。全句的译文是“如果灭亡我们郑国对你们有好处,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 这样翻译,显然与上文语意缺少连贯,文理不通。于是有人认为:这里的“敢”字,应当理解为“岂敢”“哪敢”“怎敢”,“敢以烦执事”就可译为:“哪敢用这个麻烦您(亲自动手)呢?”以为这样译,前后文理一贯,谦恭的语气也表达得很好。(见《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0年第11期《〈烛之武退秦师〉中这个“敢”字怎么译?》)

      如果仔细阅读《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整段文字,我们就可以发现这种翻译也还不够切合当时情境。

      首先,因为上文“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意思是说,秦和晋两个大国包围之下,郑国是已经知道在劫难逃、必然灭亡的了。接着说“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这里,一个“若”字,表明“亡郑而有益于君”只是一个假设,紧接说“哪敢用这个麻烦您(亲自动手)呢”,上下这么衔接通吗?显然仍旧不通。我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灭亡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当然愿意麻烦您这样辛辛苦苦地来跑一躺。

      关于“敢”字的解释,《集韵》中说“相扶持也冒昧之辞凡言敢者皆是以卑触尊不自明也(即因为不明事理而胆大妄为)”;《增韵》中说:“忍为也。”是“愿意做”的意思。“愿意”的意思在同时代的《国语》中也可以找到:“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司马迁的《史记•夏本纪》中也有:“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舜)命,……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人。” 试想,如果用“有勇气;有胆量;勇敢 ”这些现代汉语的意思去解释“其有敢不尽力者乎?”“禹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中的“敢”能解得合情合理吗?就是用《说文》中的“进取也”和《广韵》中的“勇也犯也”还是解不通;用《博雅》中的“衄也(即挫败)”来解释更是不通。禹过家门“不敢入”,绝不是没有胆量,没有勇气,是因为奉帝(舜)命承担着治理洪水灾害的重任,他有机会进家门,但不愿意“以卑触尊”,因为身不由己,不能进,因为“自明”也不愿进、不会进;这样看来,“敢”其实是一个能愿动词,有“能、愿意、会、”的意思。可是,现代汉语的各种辞书中却把这个重要的义项遗漏了,几乎都没有收录,造成了现在人们对“敢”字不全面正确的理解。

      让我们再看一些《左传》中的句子:

      先君舍与夷而立寡人,寡人弗敢忘。(先父抛弃与夷而立我为国君,我不会忘记。敢,会)

      君命寡人同恤社稷之难,今问诸使者,曰‘师未及国’,非寡人之所敢知也。(敢 ,能够)

      寡君闻命矣,敢不承受君之明德? (敢, 能够)

      夫司寇行戮,君为之不举,而况敢乐祸乎! (敢 ,能够)

      寡人唯是一二父兄不能共亿,其敢以许自为功乎? (敢,会)

      --以上《隐公(元年~十一年)》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弗敢,不会)

      臣卜其昼,未卜其夜,不敢。 (敢, 能) --以上《庄公(元年~三十二年)》

      今虢为不道,保于逆旅,以侵敝邑之南鄙。敢请假道以请罪于虢?(敢 ,能)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 (敢, 会)

      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 (敢, 会)

      君若绥之以德,加之以训辞,而帅诸侯以讨郑,郑将覆亡之不暇,岂敢不惧?(敢, 会)

      --以上《僖公(元年~三十三年)》

      敢布腹心 (敢 ,愿意)

      晋大夫三拜稽首曰:“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实闻君之言,群臣敢在下风。”(敢 ,会)

      天威不违颜咫尺,小白余敢贪天子之命无下拜?恐陨越于下,以遗天子羞。敢不下拜(敢 ,能)

      君之未入,寡人惧之,入而未定列,犹吾忧也。苟列定矣,敢不承命。(敢, 会)

      --以上《 宣公十二年》

      《左传》中没有“会”字和“能”字,有180多个用“敢”的地方,许多处用“愿意”、“会”或“能”能够合情合理解释翻译句子。在《左传》中“敢”,有的是表达当事人自己愿意做,有的是表示会做,能做;“弗敢”,有的表达因为身份地位的特殊身不由己而不愿意做,有的是表达当事人明白事理而不会做,不能做。在反问句中,则由于表反问,“敢”有“哪会、哪能、哪愿”的意思。当然,许多“敢”字也含有“有没有没胆量做”的成分。

      再看历代的其他文章:

      今五星出东方,中国大利,蛮夷大败。太白出高,用兵深入敢战者吉,弗敢战者凶。

      --《汉书。赵充国传》

      执法一心,不敢惜死。(不敢,不会)

      --《隋书•列传第二十七•赵绰传》

      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敢,愿意)

      --(《滕王阁序》)

      负载珍重,不复言矣。脱获回耗,虽死必谢。君不许,何敢言? (何敢言,哪能说)

      --(《柳毅传》)

      异时倘得脱颖而出,先生之恩,生死而
标签:备课资料 烛之武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草(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下一篇:想北平(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