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2777  
标签:教学论文
文言文主观表达题(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学步骤和内容】

一、解读《补充说明》(多媒体课件第2屏)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湖南)补充说明》: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湖南)命题,将根据《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与湖南省中学语文教学实际,沿袭2006年高考语文卷(湖南)的命题思路,在2006年语文卷(湖南)的基础上对试卷结构、题型、赋分作适当调整:

(2)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由4道小题调整为5道小题,其中,3道选择题,1道简答题,原第四大题中的文言文翻译调整到第三大题。

二、题型解读(多媒体课件第3屏)

1、侧重考查概括能力、表达能力。

2、题目难度不会很大。

3、采分点2—3个。

4、填空的形式不可忽视。

三、设题角度预测(多媒体课件第4屏)

1、文章主旨、写作意图的概括、评价;

2、重要段落的段意概括;

3、对代词指代内容的明确,或对重要词语(句子)的意义的理解、阐发;

4、据点概括或筛选表述(即原文言文阅读第3题的变体)。

5、文章的整体写法及写作技巧。

6、阅读文章后得到的启发。(须结合原文内容回答)

四、答题的原则(多媒体课件第5屏)

1、宏观把握,微观分析。

2、紧扣题目,问什么,答什么。

3、语言简洁,但不能忽视表意的完整性。

五、典型题例

1、文章主旨、写作意图的概括、评价;

2、重要段落的段意概括;

例一:阅读下文,然后做题。(2006年上海卷)(多媒体课件第6屏)

半野园者,故相国陈公说岩先生之别墅也。相国既没,距今十有余年,园已废为他室。而其中花木之荟萃,足以娱目;栏槛之回曲,足以却暑雨而生清风;楼阁之高迥,足以挹西山之爽气,如相国在时也。

(多媒体课件第7屏)庚戌之春,余友杭君大宗来京师,寓居其中。余数过从杭君,因以识半野园之概。而是时,杭君之乡人有陈君者,亦寓居于此。已而陈君将之官粤西,顾不能忘情于此园,令工画者为图,而介杭君请余文以为之记。

夫天下之山水,攒蹙累积于东南,而京师车马尘嚣,客游者往往萦纡郁闷,不能无故土之感。陈君家杭州,西子湖之胜甲于天下。舍之而来京师,宜其有不屑于是园者;而低徊留连之至不忍以去,则陈君于为官,其必有异于俗吏之为之已。虽然,士当贫贱,居陋巷,瓮牑绳枢自足也;间至富贵之家,见楼阁栏槛花木之美,心悦而慕之。一日得志,思以逞其欲,遂至朘(juān 剥削)民之生而不顾,此何异攻摽劫夺之为者乎?然则,陈君其慕为相国之业而无慕乎其为国,可也!

⑴本文第一、二段分别叙述了                和                 。(2分)(多媒体课件第8屏)

答:半野园的概况(1分); 文章写作缘由(1分)

⑵你对文中“一日得志,思以逞其欲,遂至朘民之生而不顾,此何异攻摽劫夺之为者乎?”这句话的思想意义有何评价?(3分)

答:应有辩证认识:不要置民生于不顾,这在当时和现在都有积极意义;“得志”的“志”从历史的角度讲,有一定的局限性。(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3分)

【译文】丰野园是前相国陈说岩先生的别墅啊。相国去世.距今已有十多年了。园子已废弃而挪做他用。可是里面荟萃的花草树木,足以令人赏心悦目;凭靠于回环曲折的栏杆上.足以躲避热天时的大雨、沐浴那阵阵清风;高高的楼阁,足以令人饱吸西山的爽气,这种境界和当年相国活着时是一样的啊。

  庚戌年的春天,我的友人杭大宗君来到京城。住在园子里,我因多数造访杭君。对园子也了解个大概。这时,杭君的同乡陈君也寄住在这里。不久陈君要到粤西做官.对这个园子留恋不舍,就让善于作画之人把它画出来,同时通过杭君让我来写下这篇文章。

  天下的山水风景多聚集在东南,京城车马喧嚣,他乡之客往往感到烦闷,找不到故土的感觉。陈君家在杭州,西湖美景甲天下。舍弃家乡胜景来到京城,应当对这个园子是不屑一顾的。(比他家乡西湖的景致差远了),但陈君却对此园徘徊流连不忍离去,那么可知陈君做官,必定有和其他平庸官吏不一样的地方。虽然这样,士人当初多能安心在贫苦环境中生活,就是穷得用破瓮来当窗户,用草绳来栓门轴也会感到满足得很;若碰到偶然机会来到富贵之家,看见华美的楼阁栏槛花木,就会心中喜悦倍生羡慕之意。要是有一天得志的话,就会想着放纵自己的欲望,就会达到剥削人民不顾民生的地步,这同攻击劫掠民众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呢!既然这样,那么陈君羡慕相国的家业而不仰慕相国一心为国品质的心思,就可以知道了。

3、对代词指代内容的明确,或对重要词语(句子)的意义的理解、阐发;

例一:阅读下文,然后做题。(2005年上海卷)(多媒体课件第9屏)

古大将之才,类出天授。然其临敌制胜也,要皆先识兵势虚实,而以避实击虚为百战百胜之法。文士家作文,亦何独不然?盖意乘间则巧,笔翻空则奇,局逆振则险,词旁搜曲引则畅。虽古今名作如林,亦断无攻坚摭实硬铺直写而其文得佳者。故一题到手,必静相其神理所起止。(多媒体课件第10屏)由实字勘到虚字,更由有字句处勘到无字句处。既入其中,复周索之上下四旁焉,而题无余蕴矣。及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务于他人所数十百言未尽者,予以数言了之,及其幅穷墨止,反觉有数十百言在其笔下。又于他人数言可了者,予更以数十百言,排荡摇曳而出之,及其幅穷墨止,反觉纸上不多一字。如是又何虑文之不理明辞达、神完气足也哉!此则所谓避实击虚之法也。大将军得之以用兵,文人得之以作文,纵横天下,有余力矣。

⑴根据文意,“笔奇”(“笔翻空则奇”)、“词畅”(“词旁搜曲引则畅”)的含义是(4分) (多媒体课件第11屏)

①笔奇:笔法灵活出奇。                           ②词畅:引经据典,贴切通畅。


展开全文阅读
⑵文中先说“予以数言了之”,后说“予更以数十百言,排荡摇曳而出之”,两者并不矛盾,请说说理由。(3分)

答:因为二者都是“避实击虚”的为文之道的具体表现。对他人已作过的详尽论述,自己只要在简而言之中另有新意。对别人论述中的不到之处,自己就该充分地写出独到的见解来。  (或用自己的话说出“详人所略,略人所详”的基本涵义也可。)

【译文】古代大将的指挥才能,大抵由天所授予。然而他们面对强敌却能取胜,原因都是先了解敌兵部署的虚实,以避开实力攻击虚弱部位作为百战百胜的法宝。文士作文,难道不是这样?文章立意能出人意料则巧,写作的风格能一反平实则奇,文章布局能打破常规则险,用词能广泛搜求吸取则流畅。虽然古今名作很多,也决没有写不出硬写、就事论事、平铺直叙,而能称为好文章的。所以一个题目到手,必须静心思考题目的主旨所涉及的范围,从实字探到虚字,由有字句处,探到无字句处。这样做了之后,再周密地探到四面八方,使题目内涵清清楚楚。弄清题意动手写作时,别人用数十百字还未能表达完的,我用几个字就写完它,等到篇幅完了,反而觉得有数十百字在笔下,言虽尽而意无穷。对于别人几个字可写完的,我则写上数十百字,铺陈起伏,摇曳多姿,等到写完,反觉得纸上不多一字。这样何必担心文章未达到说理清楚、语言畅通、神完气足的地步啊!这就是避实击虚之法。大将军用它作战,文士用它作文。纵横天下,有此足够了。

例二:阅读下文,然后做题。(2004年上海卷)(多媒体课件第12屏)

    (李)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由、行伍、营陈,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多媒体课件第13屏)臣光曰:《易》曰:“师出以律,否臧凶。”言治众而不用法,无不凶也。李广之将,使人人自便。以广之材,如此焉可也;然不可以为法。何则?其继者难也,况与之并时而为将乎!夫小人之情,乐于安肆而昧于近祸,彼既以程不识为烦扰而乐于从广,且将仇其上而不服。然则简易之害,非徒广军无以禁虏之仓卒而已也!故曰“兵事以严终”,为将者,亦严而已矣。然则效程不识,虽无功,犹不败;效李广,鲜不覆亡哉!

⑴从全文看,为什么李广“如此焉可也”,却又“不可以为法”? (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多媒体课件第14屏)

答:(1)①李广才气高②士卒乐于为他献身;⑵①后继者难以为继②与他同时的将领因军心受扰难以治军③军队无法对付敌人的突然袭击(写出两点即可)。

   【译文】李广指挥行军没有固定编制和行列阵势,选择水甜草肥的地方驻扎下来,人人自便,夜间也不派设巡更士兵敲打着刁斗警卫营盘,军中指挥部的文书简单便宜;但是,也远远地派出监视敌军的侦察哨兵,军营未曾遭到袭击。程不识则整肃军事编制,讲究队列和布阵安营,夜间敲刁斗巡逻,军中官佐处理军队文书一直忙到天明,军队不能随意休息;然而也没有遇到危险。程不识说:“李广的军队很简单便宜,但是,如果敌人突然袭击它,就没有办法抵御;而李广的士兵也很自在,都心甘情愿地为他拼力死战。我的军队虽然军务烦扰,但敌人也不能侵犯我。”但是,匈奴人更害怕李广的谋略,汉军士兵也多数愿意跟随李广作战,而苦于跟随程不识。

  臣司马光曰:《易经》说:“军队一出动就要有严格的军纪,否则,不论胜败都是凶。”这是说统领大军而不用法纪来控驭,没有不凶的。李广统领军队,使人人自便。凭李广的奇才,这样是可以的,但是,不能把他的方法引为楷模来效法。为什么呢?谁要继续沿用这一方法却很难,更何况与李广同时做将领的人呢!说到普通人的本来性情,都喜好安逸,而不知道接近祸害的危险,那些士兵们既然认为程不识治军严苛烦扰,而愿意跟随李广作战,势必将要仇视他们的长官而不服从指挥。这样说来,指挥军队简单便宜的危害,就不仅仅是李广的军队无法防御敌人突然袭击之一点了!所以说“军队的事情要始终严格”,统领军队,也就是严格而已。如果这样的话,仿效程不识用兵,即便是打不了胜仗,还可以保证不失败;如果学习李广的方法,很少能避免全军覆灭的结局啊!

4、据点概括或筛选表述(即原文言文阅读第3题的变体)。

例一、阅读下文,然后做题。(多媒体课件第15屏)

纵囚论(欧阳修)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

      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

      (多媒体课件第16屏)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注】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周武。

问:简要阐述欧阳修对唐太宗“综囚”的看法。(3分)(多媒体课件第16屏)

答:作者认为唐太宗“纵囚”一事是不近人情、不可为常法的,是一种“上下相贼”的行为,指出国家的法治必须“不立异”、“不逆情”。 (多媒体课件第16屏)

【参考译文】信义在君子间通行,刑罚却是对付小人的。被判处死刑的人,是罪大恶极,这种人又是小人中最坏的。宁愿为坚持道义而死,不苟且侥幸活着,把死看得很平常,这种人又是君子中最难得的。

在唐太宗贞观六年,查取被判处死刑的犯人三百多人,释放他们回家,与他们约定按期自动回牢受死。这是拿君子都难得做到的事,去期待小人中最坏的人一定做到。那些犯人到期果然都自动回牢来,没有一个超过期限的。这真是君子难得做到的事,小人却容易做到。这难道近人常情吗?

有人说:“罪大恶极,的确是小人了。等到施用恩德去对付他们,就可以使他们变为君子。恩德深入人心,迅速改变人的品行,才有象这样的事出现。”我说:“唐太宗之所以做这事,正是为了求得恩德深入人心的好名声。怎知放他们回去,不是估计到他们一定会回牢来希望皇帝免他们的死罪,所以才放他们的呢?又怎知他们被释放回家,不是估计到他们自动回牢来一定能得到皇帝的赦免,所以再回来的呢?如果是估计到他们一定会回来才释放他们回家,那就是皇帝骗取民心。如果是估计到皇帝一会免他们的死罪才自动回来,那就是犯人骗取皇帝的信任。我从这件事中,只看到皇帝和犯人互相欺骗来成全各人的好名声,哪里有什么皇帝施给犯人恩德与犯人懂得信义的事情呢?如果不是这样,太宗在天下施行恩德,到这次释放犯人的时候已经六年了,不能使小人不去犯极大的罪恶;而一天的恩德,却能使犯人不怕死;懂信用,讲义气,这又是讲不通的道理。”


展开余文
“那么,怎样做才可行呢?”我说:“放了又回来的,照样杀头不予免罪,再放他们回去,他们又回来,这才可以知道是皇帝的恩德使得他们这样做的。但是,这是一定不会有的事。放他们回去,又让他们回来,再免他们的死罪,只可偶尔做做,如果经常这样做,那么杀人的都可以不死,这可以成为国家的常法吗?不能成为常法的,能称得上是圣人的法典吗?所以尧、舜、夏禹、商汤、周文周武治理天下,一定以合乎人情为根本出发点,不标新立异来自称高明,不违背人情去求得好听的名声。”

5、文章的整体写法及写作技巧。

例一:阅读下文,然后做题。(多媒体课件第17屏)

重修定王台碑记

清•夏献云

    湖湘人尚气节,风俗敦厚。虽乡愚僻壤,谈某也忠、某也孝,辄勃然色动。盖其崇根本,渐摩成化久矣。而其千古不磨者,忠莫著于贾太傅,孝莫著于长沙定王,一宅②一台,岿然独存。

    云以同治九年庚子奉命来湘。光绪二年,修贾太傅祠成,议修定王台,有志未逮。今年春,郡绅李君兴谟等以重修请。官绅俱有同志,立斥白金二千有奇,不日蒇③事,焕然一新。

(多媒体课件第18屏)考《汉书》,景帝二年,封子发为长沙王。以母微无宠,故王卑湿贫国。与程姬有共太后之称,唐姬并无封号。而相传定王筑台,有云望程唐二母者,有云望唐母者。《长沙县志》称双女墓,地不可考。亦从《水经注》、《方舆胜览》、《楚宝》、《通志》拾遗言,望唐姬为是。宋朱、张夫子登台有诗,元许有壬始言定王之孝。《楚宝》言定王载米博长安土筑台,以志思亲,说必不谬。《北海碑》④言:“炎汉太宗,长沙清庙。”光武中兴,肇祀舂陵⑤,李碑⑥足补祀典之阙,亦文人尊崇之意耳。蓼园⑦见任昉《述异记》,尤为孝思之证云。又考,宋时台为长沙学宫,今祀仍旧制。

(多媒体课件第19屏)窗牖洞开,风景殊胜。隙地复蓼园旧迹,台侧得泉曰古涧泉。泉旁为东涧草堂,迤南为望云山馆。有池有馆,杂植花竹,足以备流连,志景慕已。

    夫整纲饬纪,守土之责;明伦尚孝,风俗之良。不忍薄于其亲,则必有忠爱其君者。云从政湖南,涓埃无补,见斯邦化行俗美,而知彝⑧伦秩叙之有由来。登斯台也,其必有闻风兴起于百世下者矣。是为记。

问:本文第四段描述定王台重修后“风景殊胜”的情形,回应第二段“焕然一新”四字。首尾两段是怎样呼应的?试作简要分析。(3分)(多媒体课件第20屏)

答:文章结尾,作者认为孝思其亲,就会忠爱其君,湖南“明伦尚孝”“化行俗美”,这与第一段说湖南“尚风俗、崇根本”、重忠孝相呼应;而“登斯台也”又与“一宅一台”回应,首尾圆合。(多媒体课件第20屏)

例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多媒体课件第21屏)

 夫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故人之文武茂异,取名于此。

 是故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此其大体之别名也。若校其分数,则牙则须,各以二分,取彼一分,然后乃成。何以论其然?夫聪明者,英之分也,不得雄之胆則说不行。胆力者,雄之分也,不得英之智则事不立。是故英以其聪谋始,以其明见机,待雄之胆行之。雄以其力服众,以其勇排难,待英之智成之。然后乃能各济其所长也。……故英可以为相,雄可以为將。若一人之身,兼有英雄,则能长世,高祖项羽是也。然英之分以多於雄,而英不可以少也。英分少则智者去之,故项羽气力盖世,明能合变,而不能听采奇异,有一范增不用,是以陈平之徒皆亡归高祖。英分多,故群雄服之,英材归之,两得其用,故能吞秦破楚,宅有天下。

问:本文论辩很有特色,请从一个角度简要评析。(多媒体课件第22屏)

答: 1)结构:层层推进论证,严谨而有条理。(多媒体课件第22屏)

2)写作方法:对比鲜明,例证典型;正反说理,透彻有力。

3)语言:大量采用两两对称的整句句式(骈对),富有气势和节奏感。

【参考译文】一般来讲把山草中精秀的称为英,兽类中的头领称为雄。这就是评价人们文武公略的名字来源。我们习惯把聪明的称为英,把胆大力量大的叫做雄,这是大体上的区别。如果比较它们(的重要性),则是平分秋色,一半一半,都很重要,自己天生已占得一半,再取得另一半,就可以成功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凡是聪明的人,就占有英这部分了,但是没有雄的胆力就只会光说不做。有胆力的人,占得雄这部分了,但是没有英的智慧则干不了大事业。所以说英靠他的智慧谋划,他的聪明寻找机会,等待依靠雄的力量去做。雄凭借他的力量使众人顺服,凭借它的勇气排除危难,等待英的智慧相助就可以成功。然后就能互取所长。因此,英可以为相,雄可以为将。如果一个人身上兼有英雄的话,就可以名垂千古,高祖刘邦,霸王项羽就是例子。然而,智慧还是应当多于孔武,而且是不能缺少的。英分少的话聪明的人就离开你了,这就是之所以项羽气力盖世,明能合变,但却不能倾听和采纳不一样的意见,有一个范增却不用,所以最后都死了。高祖刘邦英分多,因此大将们都顺服他,有才华的人也归服他,两方面的人才都得到了,所以能灭掉秦朝,消灭西楚霸王,得到天下

六、学生做补充练习

 

 
标签:教学论文 文言文主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人教版高三必修)
下一篇:鉴赏短文的写作(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