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15183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不求甚解(教案)(网友来稿)
侯清芬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要诀、不求甚解、咬文嚼字、开卷有益”等词的意思。2、熟读课文,知道作者是怎样水到渠成的确立自己的主张,达到反驳对方的目的。3、了解驳论文的特点,会写一般的小驳论文。

      情感价值态度:学会根据不同的文章选择不同的读书方法。

      过程与方法: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本文怎样反驳对方的。

      教学重点:引导理解本文的反驳方法

      教学难点:驳论文的反驳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谈读书》,谁能说说文中哪种读书方法你最喜欢?其实,我们读书没有固定的方法,不能一概来论哪种方法好哪种不好,有时得根据文章内容、个人习惯来论。就像我们平时说话,有时得留余地,否则,别人有会找出漏洞反驳我们。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当代作家马南村的《不求甚解》,看看作者是怎样反驳对方的不当说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本文是反驳哪种错误观点。

      2、文中作者拿什么来反驳对方?

      引导明确:

      敌论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作者拿“读书”一事来反驳

      (过渡)作者是怎样反驳对方的?现在,我们继续看课文

      三、再读课文,明白作者怎样反驳

      1、读课文,四人小组讨论:

      (1)课文说“不求甚解”是什么意思?在文中划线。

      (2)“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好吗?课文是怎么样论说的?

      (3)文章说的哪些读书方法类似于“不求甚解”?

      2、小组代表自由回答,老师指点明白:

      涛渊明读书“不求甚解”,一是表谦虚,二是告诉人们读书不要固执,不要咬文嚼字,只顾局部,不看整体。应该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课文为了反驳对方,列举了正反两个例子:“普列汉诺夫因为读书不能做到不求甚解,所以曲解了马克思著作。”“诸葛亮能够不求甚解,所以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另外,还引用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话来佐证。

      文中的“观其大略”“未晓处且放过”跟“不求甚解”很相似。

      3、熟读第5、6、7、8段,熟悉文章怎样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结合进而反驳对方。

      4、作者反驳对方的观点后,提出了什么主张?读课文最后一段,划出正面观点的句子。

      5、回头修改课文一开始对方的话,让它显得合理。

      通过学习,我们应该怎么修改对方的论点才显得合适?(对有的问题可以不求甚解:比如读书)

      小结:课文先不急忙反驳对方,而是从解释“不求甚解”的意思开始,然后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例子,用事实说明“读书可以不求甚解”,反驳对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说法的错误 。达到反驳的目的。

      四、拓展延伸

      读课后第三题,明白本文的看法和叶圣陶先生的看法不同。因为他们各代表着儒道两家的读书方法。

      五、总结

      由此可见:读书方法没有一定之规,主要看自己的习惯和文章内容。本文主要是为了反驳 对方而说的一种读书法,不是说凡是书都要用“不求甚解”法来读。

      六、拓展训练

      学习本文的写法,对你身边的说法进行反驳。比如:谦虚使人进步。

      作者邮箱: hqfddd@163.com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不求甚解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网上教研——未来教研新宠(网友来稿)
下一篇:走进小说天地(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