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447
标签:
教学论文
读问试评教学模式的尝试(网友来稿)
无为县六店中心校 李本学
为了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新教学方法,我认真研读了无为县教育局语文教研室“初探”“再探”“三探”“释疑”的教学论文,感慨颇深,受益匪浅,并对“读问试评”教学模式进行了尝试。通过尝试,我深刻体会到这种教学模式可操作性强,它不但有利于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现将本人的尝试结果总结如下,谨供教育界同仁商榷。
一、感悟知识的前提——读
有学者指出:“不读是语文的百病之源。”重视了朗读教学这一环节,对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将会起到一个极大的推动作用。读是感悟语文知识的前提。我在朗读教学环节中基本按下列流程进行:
(一)明确要求:一是正确,即读音正确,停顿适当,不错不漏;二是流畅,即正确把握语调,语气连贯;三是传神,即能熟练地运用语音和表情,表达出文章的风格和神采。
(二)分析作品的内容风格,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比如《春》的清新明丽,《沁园春•雪》的雄浑,《天上的街市》的飘逸,《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豪放,《登幽州台歌》的悲慨等等。对其风格有了较好的理解和把握之后,才能用想象展开内心视角,身临其境,体其味,缘其情,化声音为形象,“怒而如潮”,“疾而如驰”,“舒而如云”,以语流的起伏跌宕在听者的心壁上引起同振共鸣。
(三)指导朗读技巧。1、用符号法标记:指导学生用“”把长句划分成若干部分,用“•”标出重读的词语,用“――”标出轻读的词语,掌握语感,分清轻重、快慢。2、指导学生聆听自己的声音,完善自己的读音。我建议学生把课文中精彩的部分自己朗读录音,再听录音,如不满意的,可重读重录。学生通过聆听自己的朗读,可以克服“当局者迷”的毛病,更好地克服自己的缺点。3、倾听别人朗读以荡漾自己的情感。教师范读、录音朗读都是很好的形式,学生要养成听读的习惯。听读与自己朗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通过听别人绘声绘色的朗读,把各种情感的语句转化为脑海中的形象,这样可以博取众家之长,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水平。
二、理解知识的关键——问
语文课堂教学中“问”是一门艺术。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问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关键。在这一环节中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1、抓住契机,找准“最佳切入点”。找准“最佳切入点”,就会产生“触一发而动全身”之效。如《死海不死》一文,一开篇我就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就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本来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却能使学生学得饶有趣味,关键在于教者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2、标新立异,创设“问题情境”。我在教《孔乙己》时,课一开始就以质疑方式造成两个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一是根据鲁迅朋友孙伏园先生回忆,鲁迅在自己创作的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为什么他最喜欢《孔乙己》呢?孔乙己是怎样的形象?鲁迅先生是怎样以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这个形象的?深入理解课文就能得到答案。二是《孔乙己》描绘了孔乙己的悲剧遭遇,究竟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的悲剧?学生们急于想找到正确答案,学习的积极性高涨。这就是运用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提问,以此激发学生的思维。
3、分层设问,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对提出的问题经过努力得到解答,他就有了成功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又会成为新的学习动力。如《变色龙》一文,我采用了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首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看风使舵”。最后,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这样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很容易解决了文章的重点难点。
4、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初中语文教学应大力推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神圣职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观念,引导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探索,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提出各自关注的问题,以“问”定教学目标,以“问”来组织教学,并善待学生提问,让学生“想问、敢问、乐问、善问”。只有这样才能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大胆创新,悟透课文中的疑点。
三、活用知识的基础——试
问的目的是解疑,学生提出的问题必须在教学中让学生试解。“试”是活用知识的基础。教师应给予学生尝试解疑的方法。老师要回避自己直述解答的方式,尽可能要求学生用“探究性学习”模式来解决问题。学习语文的方法很多,例如:听、读、思、议、画、找、写等。在操作过程中具体采用何种方法应由学生自己决定。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我大胆采用了“跑组”的合作形式,学生可以离开座位,找班上任何一个同学组成小组,讨论疑难,试答疑难。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做旁观者,而要穿针引线,适时点拨,参与探究。这样的试答解疑过程最大限度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的理解了课文内容,发掘了学生的学习潜能。
展开全文阅读
四、激活求知的信心——评
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试”的评价尤为重要。《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要重视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在“试”的过程中表现出更多的自由度,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表露,多方面的才能也得到充分的展示。因此,教师在组织语文教学时,要用发展的眼光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看重学生的优势智能,用多元指标来综合评价学生的答疑,张扬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激活学生求知的信心。我在课堂教学评价中主要遵循了以下原则:(1)保护学生自尊与自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培养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还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2)突出学生发展的过程。根据发展性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知识的心得、能力素养的形成,对学生素质发展的进程进行评价综合,使学生不断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3)对学生“试”中的不足婉言更正,重视学生的自尊。
总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思想的解疑方式,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主的人本思想。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应具备正确的评价取向,即必须以学生终身的、全面的发展为根本。语文教师要真正树立起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新课改的目标。
“读问试评”的课堂教学模式,体现了新课标中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发散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张扬了语文教学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总之,使用这种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邮箱: 2005libenxue@sohu.com
标签:
教学论文
读问试评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以流行歌曲为梯,启诗词鉴赏之窗——谈第三册古诗词教学(网友来稿)
下一篇:
懒惰的智慧(语文版八年级选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