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798  
标签:教学论文 高三教学论文
谈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平衡与和谐(高三)
 溧水县第二高级中学  顾汉成

2006年8月

生活中有平衡理论,社会要和谐发展,中学语文教学也有一个平衡与和谐问题值得探讨。教学中如果把看似矛盾的东西统一起来,就会收良好的效果。下面就怎样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做到和谐统一谈谈本人的实践体会。

一、既因材施教又整体推进

    “ 因材施教”强调的是个体能受到良好的教育,“整体推进”强调的是群体的进步,在实际的教学中这是一对矛盾,教学时常常优等生、后进生难以兼顾。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要来研究学生的学习任务和学习能力这一对矛盾。学生的学习目标看起来大家都是一致的,实际上由于个体能力的差异,学习目标的实现程度也是有很大的差别,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人能考上清华北大,有人只能考上专科,有人甚至连参加高考的资格都没有争取到的原因。承认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我们就有充足的理由“ 因材施教”,也就有充足的理由“因材树(树立)标(目标)”。这正如登山运动,有人能登到山顶,有人只能登到半山腰,还有人走到山脚下不行了。就象我们不能强求只能走到山脚下的老弱病残者要登上山顶一样,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同学都能考上大学。我们要做的是鼓励每一个登山者尽力登到自己能达到的最高点—— 让学生学到自己能掌握的知识,考上自己能考上的学校。设想大家都做到了这一点,不也就做到了“整体推进”吗?我以为这是教学上的一种明智。

基于以上教学理念,我们也可以结合高考对现行学生的学习任务进行再认识。我们知道许多数理化教师对成绩不是很突出的学生明确提出高考最后几道综合性难题不做,或者在保证前面的题目都检查完后再做,要把精力相对集中到做前面的基础题上,拿自己能拿的分数。我们语文学科为什么不也提出让学生拿自己能拿的分呢?如作文,目前高考的分值是60分,理论上分基础等级40分,发展等级20分,而实际阅卷教师是不可能严格按照评分标准去打分的,由于某些复杂的原因,学生高考作文达到基本要求后,多数情况下是拉不开分数的,大家在42分左右。因此,对成绩不是很突出的同学来讲,作文重要的是能拿基础分。鉴于这种实际状况,高三的作文的训练中可全面抓基础分,鼓励优秀生争取多拿发展等级分。同样的方法也可以用到其他知识点的学习上。如:背诵古诗文也是学生需花费精力的事情,记忆力差的同学因为记忆的内容太多,记不住。针对这种情况,可以让他们突出重点——记名句,其他非名句就作为一般性了解。譬如:《孔雀东南飞》一文有七段要背诵,记忆力不强的同学要记下来须化很大的精力。而其中真正称得上名句成为高考考题的恐怕只有“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和“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了。要解决这段的背诵问题可以鼓励学生有重点的全部背诵,对记忆能力较差的同学可以先让他们记住上面几句,然后再争取背更多,熟练程度也可不提要求。范围缩小了,学生就能较轻松地完成高考中最可能考的部分,背诵时就没有多少恐惧感。用上述方法处理课文的背诵问题,各类学生花的时间差不多,各人在不同层次都有所得,不失为一种既现实又较理想的一种方法。

总之,把因材施教和整体推进有机地统一起来,使不同类的同学都有适当的学习量,从而达到整体推进的目的。当然,要做好这个工作,需要教师平时备课时就周密地安排好,并不断地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

二、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手段齐抓共用

   怎样正确对待传统的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手段,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着认识的差异。一般地讲老教师多年来由于习惯了原来的一套教学方法和手段,操作起来得心应手,对多媒体则感到虽然有它的好处,但准备起来麻烦,操作时容易出差错,所以较多地喜欢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青年教师因为对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比较熟悉,丰富的网上资源又可以弥补教参的不足,多媒体的教学直观形象,教学效果好等因素,多数喜欢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运用怎样的教学手段,这主要看教学效果。传统的和现代的教学方法有着各自的特点,这要看哪一种方法在完成教学目标上更能发挥自己的优势,这是我们每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我的体会是:信息量大的教学内容宜用多媒体(如新授课,尤其是第一课时),信息量小的宜板书(否则教学成本高,而教学效果却不一定好);复杂的内容宜用多媒体,简单的内容宜用传统的方法;课文中无的宜用多媒体展示,有的则用传统的方法表达(如学生朗读,圈划);学生感兴趣的用多媒体充分显现,只需一般了解的用传统方法简单表达;基本的、稳定的教学素材用多媒体长期保留,短期的、临时的用传统方法快速反映。注意了传统的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手段各自的特点和长处,教学实践中注意研究、选择恰当地教学手段,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游刃有余。

三、扬长避短和提高基本功同步发展

   如果说形成风格是扬长的话,那么,教学中还有一个避短的问题。实事求是地说,教师都会有自己的不足(如:字迹不漂亮,声音不优美),而这些不足在教学中容易影响教学效果。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通常采用扬长避短的方法——用多媒体代替自己的手写板书,以放录音代替教师的范读等等。这种办法作为一时一事的补救措施当然是可以的,但如果长期这样处理,教学上就会明显有残缺感。作为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基本功,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彻底地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提倡的终生教育,它除了学习书本知识外,还需要提高基本技能。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尤其有这个必要。我们教师在这方面也具有较好的能力和条件。教学基本功好了,教学的手段就多,选择的余地也多,教学效果也就会更好。如《核舟记》中苏轼、黄鲁直、佛印三人的位置、体态、神情等,学生光凭文字要一一搞清楚是很不容易的,如果用图画来表现就会收到理想的效果。如果语文老师如果学一点素描技术,在黑板上用图画展示文中的情景,效果就要好得多。如能制成flash动画片,既直观形象,又可反复使用,效果就更好。同样道理,其他知识、技能都可以学习,学好了再用于课堂,效果一定会好。



展开全文阅读综合素质提高了,有了更好的基本功,我们可以在新的层面上扬长避短,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理论修养和实践能力齐头并进  

    语文教学作为一门学科科学,理论性是很强的。作为语文教师,树立终生教育的思想,不断加强理论学习,特别是新的教学理论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同时,语文课堂教学作为知识传授的渠道,又是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活动。它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个语调,一个动作,都会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对教学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把语文教师的上课艺术和演员的演戏相比较就会发现,演员只需在导演的指导下演好自己的角色就行了,而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则往往要自演自导,处理好课堂的各个环节其实是很不容易的。有成就的教师都很注意这些环节的细节。

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在宏观理论指导下个体进行的复杂多变的教学实践活动。由于在实践过程中要不断改变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受到的挑战是很明显的,这就带来了宏观理论和具体实践的矛盾。这种新情况、新矛盾在现成的教科书上是找不到答案的。教学方面的书只能解决宏观问题,具体的实践问题要靠我们自己不断的摸索和总结,并努力和原有的理论知识联系起来,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再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这种从理论到实践,再有实践到理论的多次反复,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认识观,对提高我们的语文教学水平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五、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和谐统一

   语文教学往往要涉及字词句,篇章结构,修辞手法,写作特色等内容。这作为一种知识和技能,学生的学习是必要的,但作为一种教学过程,却是一件非常枯燥的事情。所以,为了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在保证完成教学内容的同时,努力采用新鲜、多样、有效的形式,以使教学过程不乏味。如:一些以时令季节、自然景物描写为主的散文,可以带学生到相关、相近的场景中去感受。然后领悟作者的文字描写,就会有更深的体会。如: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带学生晚上到荷塘边,在朦胧的月光下实地看一看,感受一下,将会取得课堂上难以收到的效果。一些表现人物关系的作品,可在班上创设相类似的人物关系场景,让学生在直观、形象的人物关系上体会人物的语言、动作、思想、品质、个性等。如:《林黛玉进贾府》人物众多,关系复杂,又是古典名著,可以由学生再现当时的场景,让学生体会小说中的人物。课本剧更可让学生演出,通过学生自己演出、评论使他们深刻体会剧本中的人物和作品的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常规的教学也要努力做到波澜起伏,富有变化:平铺直叙的事设置悬念,使人有意料以外,情理之中的快感;单调的知识点配以生动的事例,会有茅盾在西北高原上看到白杨树的兴奋;抽象的道理用身边的事例阐释,就会让人在亲切自然中领悟。总之,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从上第一节课开始,我们语文教师就要在求新、求变上多花功夫,努力使学生时时感到老师教学上的新意,感到每一天的太阳都是新的,每一天的课堂教学都有乐趣,力求以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揭示科学严密的教学内容。

六、知识积累和应时应急相辅相成

    语文教师是“杂家”,它比其他教师更需要知识的积累。一定程度上讲,语文教师的知识积累是否丰富,文化底蕴是否厚实,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但同时,语文教师光有“一桶水”还是不够的,还要有传授知识的技能技巧,也就是要有将一桶水好好地倒到学生的杯子里去的本领。教师自己的一桶水怎样自然流畅,不滴不漏地倒到学生的杯子里,这应该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我们设想,真要把满满的一大桶水拎起来倒到小的杯子里,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绝对做到不滴不漏是不可能的。我们的教学道理也是相通的。教师掌握相对较多的知识,要取出其中的一小部分在恰当的时候,运用恰当的方法传给学生,该讲的都讲,不该讲的一句不讲,是很难做到的,但我们要努力做到少“滴”少“漏”。

因此,我们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既要做到平时多积累,努力使自己的一桶水装满,又要认真研究“倒水”问题。正如在动荡的车上很难倒水一样,当课堂教学出现意外情况或突发事件的时候,我们会因为缺少“预案”而慌乱,因此我们要注意应时应急的研究。如:一个字的读音弄不清了怎么办?板书时一个字想不起来怎么办?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一时解答不了怎么办?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体突然停电怎么办?学生上课听不懂怎么办?等等。这些问题简单操作固然也能应付过去,但效果一定不好。因此语文教师如果对这些情况多加注意,系统地研究处理这类问题的方法,平时多思考、多实践,遇事就会产生智慧的火花。这一点笔者有一定的粗浅体会。我平时和学生讨论问题时,喜欢用身边的事作为例子,经常运用以后,就有一种熟能生巧的感觉。一次毕业班举行毕年典礼,我因事在临开会时才到会。当时天气很热,我刚坐下来,主持人就通知我让我第一个发言,而在这之前我并不知道自己要发言。正在我迅速酝酿打腹稿时,又突然停电,话筒不响,电风扇不转,会场气氛显得有些乱。我当时的发言就抓住了当时的现场场景,围绕人生也会遇到“天热”、“停电”、“话筒不响”等意外情况展开,收到了良好的讲话效果。

由此看来,我们语文教师首先要重视知识的积累,同时要重视教学实践的研究,从实践中提高教学能力。

 
标签:教学论文 高三教学论文 谈谈中学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文言实词活用归纳(人教版高三必修)
下一篇:材料作文训练(人教版高三)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