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作文指导
阅读:3545  
标签:作文指导 高三作文指导
材料作文训练(人教版高三)
 一,命题分析

题一:06年全国1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只老鹰B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A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B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B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A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问题,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是曹孟德《短歌行》中的诗句。

我们何不以此自问“何枝可依?”——问自己什么是适合自身的,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归附。

老鹰凶猛、健壮,飞翔速度迅猛,从鹫峰顶上俯冲而下,捕获猎物,这是它生存的本领,是它依附的“枝头”。而乌鸦生来弱小,却一味模仿老鹰,自然事倍功半,最后落入牧羊人手中,也是可以料想的。诚然,它的精神是可嘉的,然而它却忘记了考虑自身的优点与弱点。物犹如此,人亦然。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适合自己依附的“枝头”,生命才能达到极致。

一代先师孔子,初时以建立用“仁”治国的完美社会为志向,周游列国后没有成功,退而办学,他却成了很好的老师,弟子遍及天下,他也最终成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可见,找到自己的“枝头”,生命的价值才能实现。

一代喜剧大师卓别林,年少时因相貌不佳总被人取笑。后来,在他的喜剧生涯中,这恰恰成为一种优势。他演的无声喜剧电影,达到了“无声胜有声”的境界。我们不能不说,事业的成功,离不开他正确认知自我并发挥了自身优势。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本是美国某著名大学的一名学生,然而当他感到大学所教的并不适合自己时,便毅然离开学校,从事电脑研发、设计,终于积累了世界上无人能比的财富。社会在发展,然而道理却没有变,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适合自己的“枝头”,生命才能绽放光彩。

乌鸦勇于拼搏、喜爱学习的精神,固然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它不能认清自己,注定是要以失败告终的。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绕树三匝,并非枝枝可依。

人不只需要勇于拼搏的精神,更应认清自己,只有二者俱备,才有可能走向成功。

拥有自知与拼搏,光明就在你的眼前,在努力过后,你会发现——“绕树三匝,此枝可依!”

点评:文章突出的优点是,考生对所给材料寓意的把握准确到位,分析、论述全面而辩证。作者在肯定人要有“勇于拼搏的精神”的同时,提醒我们“更应认清自己”,强调只有这样,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归附”,进而“走向成功”。引用曹孟德的诗句作为标题并贯串全文,贴切自然,古朴典雅,是构思上的一大亮点;阐发观点时,事理结合,旁征博引,孔子、卓别林、比尔·盖茨等实例涉及古今中外,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此外,语言表达简洁晓畅,富有张力,也是此文胜人一筹之处。

题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有一名英国登山者因为极度缺氧倒在攀登珠穆朗玛峰的路上,这是一条登山者常走的登顶之路,几十个登山者从他身边走过,都不愿意耽误自己的登程。几个小时后,这个34岁的登山者就离开了人世。 

这件事传开之后,有人感到震惊说,以前只有经验最丰富的才能攀登到那么高的地方,不管认识不认识,除非会危及营救者的生命,濒临死亡的攀登者是不会不营救就被遗弃的。但也有人说:不管是公众还是登山者都要明白,人总是要死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和压力,要不,人们还以为这是花钱逛公园呢。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存在的问题:

1.一方面,有些同学“原地打转”只写“登山”,不能拓展开去;

2.另一方面,又有同学“另起炉灶”,抛开材料,越写越远,比如写:安乐死问题;写和谐社会问题;写素质教育问题;写心灵问题;还有探讨人的本性问题;要为社会为他人做贡献等。这些立意不是偏离就是过宽,没能“切题”。

3.在审题中片面理解材料,若即若离:如(1)看到“登山者们放弃救助”,得出认识:不要放弃(理想、事业、爱情、友谊等);学会舍弃(舍弃优越环境、暂时利益等)。(2)看到“每个人都有自身的压力、任务”,得出认识:有压力就有动力,压力催生成功;明确任务,才能通向成功。(3)看到“人总是要死的”,得出认识:前仆后继,无所畏惧等。看到“应该救助”,得出认识:人要有爱心,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人,爱社会,爱自然;要乐于助人(忽视对方处于困境的条件)。

材料观点:(1)有人震惊,认为不应遗弃这位登山者。(2)有人则认为,每个人都有自身的压力任务,他们不救助无可非议;况且人总是要死的,登山不是逛公园,应知道其危险。

选择角度立意: 

同意(1)应该救助 

立意过程A:先分析——条件:处于困境、险境,遭遇挫折、失败;应取态度:人类需要相互关爱、援助;结论:人应该要有悲悯情怀,当他人处于困境、遭遇不幸时,应该伸出援助之手。(引申:珍爱他人生命;要有患难与共、同舟共济的精神。)

立意过程B:材料中的现象反映现实人们道德的滑落,人心的冷漠,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比如利益追逐、土地争夺、宗教冲突等等,探讨怎样改变这种局面。(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同意(2)不必救助 


展开全文阅读
立意过程:先分析——条件:每个人都有自身的压力任务;应取态度:可以舍弃局部的、个别的利益,以大局为重,以集体利益为重;以局部的牺牲换取更重要、全局的胜利;权衡利弊得失,如果不可为而为,损失更严重。结论:权衡轻重,比较得失,要勇于做出顾全大局、舍弃个体的决断。(缺氧登山者的角度:每个人都有自身的压力任务,不要祈望身处困境时一定能得到援手,更不要苛责他人;做事要预想后果,量力而行,对自己负责。) 

(3)救助与实现自我 

立意观点:即救助生命也不耽误自己的任务,取中间道路。

范文: 

向生命伸出你的手

    生命是宝贵的,同样也是脆弱的。面对脆弱的生命,面对挣扎的灵魂,我们怎么能不伸出温暖的手? 

                                        一 

    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在蓝天下,在森林中,一个女孩遇见了一只纯白的无瑕的丹顶鹤。可是,这只丹顶鹤失足陷入了沼泽。鹤声如一首哀曲,振碎女孩的心。那纯白翅膀在污泥中上下拍打,上演着一暮催人泪下的挣扎求存。 

    女孩面对死亡的沼泽,还是向丹顶鹤伸出了援手。在沼泽上边,她一不小心也陷入了其中。此时,他仍不忘不断地用双手托起丹顶鹤,她自己却越陷越深,直到沼泽淹没了视野……

    一只重生的丹顶鹤,在上空盘旋着,哀鸣着。 

    伸出的这双手,已不再温暖,却留下了一个新的生命。 

                                     二 

    在战火纷飞,硝烟弥漫中,他,披着一件布满血污的白大褂,在手术台上挽救一个又一个与死神擦肩而过的战士。 

    在战争年代,他舍弃了和平安定的生活,义无返顾地来到这片灾难的土地上,用自己的双手一次又一次地救回受伤挣扎的生命。面对恶劣的卫生条件,面对血肉模糊的伤残,面对炮弹刺刀的威胁,他没有退缩,伸出的双手反而更加坚定地握住了与死神抗争的灵魂。 

    手术台是他的他的阵地,挽救别人是他一生中不变的道路。 

   他就是白求恩,一个向中国人审出双手,带来生的希望的伟大医生。 

                                     三 

    他,没有丰厚的家产,没有显赫的名气,但面对在贫困中苦苦挣扎的生命,他还是慷慨地伸出了自己的双手。 

    丛飞,一个深圳的普通歌手,以一生全部的积蓄去拯救贫困中失去希望的孩子,用双手将阳光洒向人间。 

   他无私地伸出双手,奉献自己的每份光热,让曾经绝望的孩子再一次看到希望的晨光,让曾经不幸的他们获得一次高飞的机会。 

    丛飞伸出的双手,让许多被贫困折磨的生命看到生命另一面的美好和希望。 

    泰戈尔曾说:“生命是天赋予的,我们唯有献出生命才可以得到生命。”向脆弱的生命伸出你的双手,是拯救了他人,更是升华了自己。 

简评:本文立意以救助生命为中心,可以说把握住了原材料的思想核心,能够“切题”。第二,思路清晰:在总——分——总结构中,中间部分以并列式展开,且都能围绕救助生命这一主旨;第三选材精当:三个素材论据以不同的故事场景和情节形成一种“形散”,但又都能紧扣中心展开,作到了“神聚”;语言较流畅,有一定的哲理性。(52分)

拾回人道主义的晶石

    相传鱼儿在河底干涸后会用唾沫湿润彼此的身体,相互守望,来熬过艰难困苦的时节;大象在同伴倒下后,也会在它的尸首旁不安地徘徊,发出悲戚的低吟,试图唤醒已永远沉睡的同类。而一向自诩为万物之灵的人,竟忍心让一个奄奄一息的登山者孤独无助地死在珠峰无情的风雪中!天冷,人心更冷!人道主义的晶石顿时蒙上阵阵阴影。 

    事后有人认为,每个人都有一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和压力。那名登山者既然选择了登珠峰,就要做好死亡的准备。他是死于自视过高,准备不足罢了,与人无涉。诚然,那些旁观者们的反应不无道理,但这并不能构成放弃任何一个生命的理由。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有仁爱之心,恻隐之心,从心底里闪出人道主义的光芒。 

    倘若时光倒流六十年,一个日本少年兵因为跟不上部队逃离中国脚步,倒在雪地里,你是救他,还是让他自生自灭?你也许会说:“既然选择了做侵略者,就知道会有如此悲惨的一天!”但偏偏有个东北老妇,忘记了受害者的痛苦,被心中人性的光辉驱使着,把这名日本少年扛回家,并给他保暖,洗脚。如今,这位少年虽已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但每当他回忆起当年的事,都会流着泪激动地说道:“我的性命是中国人救的!老奶奶的爱从我的脚暖到我的心窝里!”正是老奶奶的仁爱,老奶奶身上的人道主义之光,给中日友好埋下了永不枯死的种子。 

    又再若你是加尔各答的街童,每个人都对你漠不关心,认为你终日流浪都是因为你自己不争气,不去找一些维持生活的工作。你心中的苦悲,何人可知?幸而印度街童有热心的德兰修女帮助,她为街童办学校,指导他们找工作,处处呵护体贴他们。街童的健康成长,扫除了一些人对救助街童会使他们不思进取、散漫懒惰的担心。正是德兰修女的人道主义精神,给一个个彷徨的,被遗弃的灵魂,找到了希望的窗口。 

人啊!虽然现在经济发展一日千里,但别用经济学中残酷的定律构筑遮挡人性光辉的墙垣,好吗?我相信,人道主义乃每个人埋藏心底的晶石,只要伸出援手,多走一步,就可化解误会与仇怨,就可给失意人以希望,就可让人道主义的晶石重新迸发出耀眼的光芒。 

    但愿日后在通向珠峰的山路上,再没有枉死的冤魂,而只有一个个登山者相互扶持的身影。 

【评点】这是一篇较规范的议论文,一二段由材料引出观点,鲜明有力。之后的两个事例很特别,也典型,结尾部分能联系实际论述,给人警醒。 评分:22+22+8=52 

二、无论如何总结几点

*一:全面理解材料(材料的多元性)

*二:选择一个角度(写作的一元性)

*三:选择一种态度(命题的开放性)

*四:分析论点条件(论证的严密性)

*五:探究材料本质(结论的深刻性)

三、练一练

题一:

有一种抓野鸡的老办法。先往地上撒些玉米,然后在玉米最多的地方拉起一张网,网和地面之间留出两尺的距离。然后可以安心地去忙你的事,就等你回来取猎物。野鸡虽然机警善飞,却总是落入网中,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当野鸡确定没人的时候,就会飞到网的附近,低头啄食。它们边走边吃,从不抬头,就这样一直走到网底下。等它们吃光了所有的玉米,便把头一抬,拍着翅膀往上飞,就自投罗网了。其实,它们只要一低头就能轻易地从网下走出来,但被网罩住的野鸡惊慌失措,一个劲地往上飞,直到筋疲力尽动弹不得,只有束手就擒了。


展开余文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角度1不要为了眼前利益而低头弯腰,误入歧途。角度2得志时避免把头昂得太高。角度3该低头时就低头,不要光想往上飞,一辈子困在自负的网里。

题二:

又到秋天收获的时候了,农民们把熟透的柿子摘下来。但是采摘结束后,农民们总会留些熟透的柿子在树上。外地人不解,当地农民说,那是喜鹊的食物。外地人更不解,为什么要用柿子喂喜鹊?

原来,有一年冬天特别冷,找不到食物的喜鹊一夜之间都被冻死了。第二年春天,柿子树重新发芽开花结果,但是一种不知名的毛虫突然泛滥成灾,那年的秋天一个柿子也收获不到。这时人们才想起了喜鹊,如果有喜鹊就不会发生虫灾了。以后,秋天收获柿子的时候人们都留下一些柿子让喜鹊过冬。喜鹊仿佛也会感恩似的,春天也不走,忙着捉虫子,从而保证了柿子的丰收。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角度1在自己收获的时候,别忘了给别人留有余地,这样往往会给自己留下生机与希望。

题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在即将步入小康社会的今天,我国城市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渠道依旧比较单一,尽管报纸、图书、杂志、广播的迅速发展使他们对媒体的选择余地越来越大,网络的普及更是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但是作为传统媒体的电视在他们的文化生活中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居民的文化生活主要局限在家里,其他形式的文化业余生活匮乏。调查认为主要是由于组织文化活动缺乏人力、物力、财力的保障。

     社区是城市组织中的重要细胞,城市居民对社区的概念越来越深刻,人们渴求的不仅是居住面积的增加和环境设施的配套,更重要的是生活质量,特别是精神生活质量的提高。社区文化恰恰是提高社区居民精神生活、维系社区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人居生活环境空间质量的最有效方式和途径。人们渴望能够在闲暇时间享受到社区的各种文化服务。所以,加强社区文化的建设,已刻不容缓。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问题,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标签:作文指导 高三作文指导 材料作文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谈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平衡与和谐(高三)
下一篇:童年絮味(北师大七年级)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