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2938
标签:
教学论文
高三教学论文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苏教版高三必修)
杨厚典
【考点突破】“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文言文阅读的最高层级,它是前面各项内容的综合体现,只有准确把握了语句含义,对文章的有关信息进行辨别和筛选后,才能对文章的基本倾向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归纳概括和作出客观正确的评价。
此考点题型基本稳定,一直采用的是选择形式的题型:普通单选式。形式为:对××话或××观点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
这个题型是对作品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考试说明》早就列出了这一内容,但是以前试题中未出现过,2003年是第一次。答题时要联系全文对选项进行分析,看其是否符合文意,是否恰如其分,有没有歪曲事实、故意拔高、有意贬低、混淆是非、颠倒黑白、避重就轻等情况。
【典例调研】
【典例1】
释秘演诗集序
[宋] 欧阳修
予少以进士游京师,因得尽交当世之贤豪。然犹以谓国家臣一四海,休兵革,养息天下以无事者四十年,而智谋雄伟非常之士无所用其能者,往往伏而不出,山林屠贩必有老死而世莫见者,欲从而求之不可得。
其后得吾亡友石曼卿。曼卿为人,廓然有大志。时人不能用其材,曼卿亦不屈以求合。无所放其意,则往往从布衣野老,酣嬉淋漓,颠倒而不厌。予疑所谓伏而不见者,庶几狎而得之,故尝喜从曼卿游,欲因以阴求天下奇士。
浮屠秘演者,与曼卿交最久,亦能遗外世俗,以气节自高。二人欢然无所间。曼卿隐于酒,秘演隐于浮屠,皆奇男子也。然喜为歌诗以自娱。当其极饮大醉,歌吟笑呼,以适天下之乐,何其壮也!一时贤士皆愿从其游,予亦时至其室。十年之间,秘演北渡河,东之济、郓,无所合,困而归。曼卿已死,秘演亦老病。嗟夫!二人者,予乃见其盛衰,则予亦将老矣。
夫曼卿诗辞清绝,尤称秘演之作,以为雅健有诗人之意。秘演状貌雄杰,其胸中浩然。既习于佛,无所用,独其诗可行于世,而懒不自惜。已老,胠①其橐,尚得三、四百篇,皆可喜者。
注:①胠:打开
——选自《古文观止》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天下太平日久,那些有才能的人往往蛰伏不出,必定有老死而不被世人发现的,想要访求他们,与之结交而不能。
B.作者写石曼卿胸怀开阔而有大志,其才能无处施展,他也不肯委屈自己迁就别人,以至纵情饮酒嬉戏,其目的是为了写秘演。
C.曼卿与秘演都是奇男子,都喜欢做诗自我娱乐,当时的贤士,都愿意给他们交游,作者看到了他们从壮年而至衰老的过程。
D.秘演胸中虽有浩然正气,但既已入佛门,也就无可用之处,只有他的诗歌能够流传于世,可他懒散而不爱惜,以致,只剩下三四百首诗。
【分析】D项“懒散而不爱惜”非“弄丢了书箱”之因,况且不是弄丢了书箱,看注释就会明白。
【答案】D
【误点警示】做此类题目,必须通览全篇,包括注释。
【典例2】
芋老人者,慈水祸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管叹曰:“何向者祝渡者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钓礼。子不佣矣。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国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获我成,遂宠妾,弃其妇,致郁郁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辨衣服,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更闻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之著。
嗟夫!天下有缙绅士大夫所不能方,而野老鄙夫能言者,往往而然。
选自《清文选•芋老人传》
下列叙述和分析与原文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
A.十年后,书生身居相国之位,回想起芋老人的一饭之恩,感因图报,让芋老人的儿
子不再当佣工了。
B.芋老人认为,相国在饥寒交迫之时,饥不择食,故觉得芋头很香;而当上相国之后,
美味佳肴享用不尽,自然就觉得芋头不如十年前那样香了。
C.文章由相国十年前后食芋而味道不同引发议论,说明了“时位移人”的道理,并批
评了富而弃其归,贵而绝其交,为吏而背其所学等社会现象。
D.芋老人虽然只是乡下一个粗陋的老百姓,但深明整理,擅长言辞,将许多达官显贵
不能讲明的道理,用生活中浅显的例子表述清楚。
【分析】A 错在暗换主语。是丞、尉让芋老人的儿子不再做佣工。
【答案】A
【误点警示】此题设置错误项属“张冠李戴”。
【强化闯关】
一、李斯者,楚上蔡人也,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至秦,说秦王曰:“自秦孝公以来……”秦王乃拜李斯为长史。
秦王拜李斯为客卿。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李斯乃上书谏秦王,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以斯为丞相。
展开全文阅读
始皇帝病甚,令赵高为书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书及符玺皆在赵高所。独子胡亥、丞相李斯、赵高及幸宦者五六人知始皇崩,余群臣皆莫知也。赵高乃说胡亥,请诈以始皇帝命诛扶苏而立胡亥为太子,胡亥然其计。赵高乃见丞相李斯曰:“上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丞相斯以为然,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立子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扶苏与将军恬皆死。
是时二世在甘泉,李斯不得见,因上书言赵高之短,二世已前信赵高,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
太史公曰:……斯知六艺之归,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嫡立庶。诸侯已畔,斯乃欲谏争,不亦末乎!
(节选自《史记•李斯列传》)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斯从厕鼠和仓鼠的生存状况领悟到人的贤能或不才是由人所处的环境决定的,于是从师学习。学成后游说秦国,受到重用。
B.韩国人郑国离间秦国的事实暴露后,秦王下逐客令,李斯在被逐之列。他向秦王呈上意见书,使得秦王解除逐客令,进一步得到重用。
C.李斯认为赵高是对的,就主动和赵高篡改遗书,伪诏立胡亥为太子,并写信让公子扶苏和将军蒙恬死。
D.李斯最后被赵高以谋反的罪名处以腰斩。太史公认为,李斯为了保全高官后禄,阿谀顺从是造成自身悲剧的原因之一。
二、 苦斋记
刘基
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室十有二楹,覆之以茅,在匡山之巅。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崿[1]皆苍石,岸外而臼中。其下惟白云,其上多北风。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于是苦梀之木,黄连、之草,地黄之菜,栎、草斗之实,楛竹之笋,莫不族布而罗生焉。野蜂巢其间,采花髓作蜜,味亦苦,山中方言谓之“黄杜”,初食颇苦难,久则弥觉其甘,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其槚荼亦苦于常荼。其泄水皆啮石出,其中多斑文小鱼,状如吹沙[2],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
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窊而室焉。携童儿数人,启陨箨[3]以艺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实。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泠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乐也。
先生之言曰:“乐与苦 ,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故孟子曰:‘天之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赵子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彼之苦,吾之乐;而彼之乐,吾之苦也。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无亦犹是也夫?”
刘子闻而悟之,名其室曰“苦斋”。作《苦斋记》。
【注】 [1]岩崿(è)山崖。文章有删改。
[2]吹沙:鱼名。似鲫鱼而小,常张口吹沙,故名。[3]箨(tuò):笋壳。
2.下面是对这篇文章的具体分析理解,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 )
A.作者巧妙地抓住一个“苦”字,作为贯穿全文的脉络,目之所见,耳之所闻,足之所至,无往而非“苦”也。
B.“情缘景生”、“景与情会”,前一部分的事与景和后一部分的情与理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C.作者运用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化景为趣,化趣为理,启发人们正确看待艰苦的环境,直面坎坷的人生。
D.文末的议论闪耀着作者思想的光辉,通俗而深刻地阐明了“苦之为乐”和“苦生于乐”的道理,作者的“苦乐观”和孟子、赵子的相同。
三、张刚少明经学……时,广陵贼张婴等众数万人,杀刺史、寇乱扬、徐间,积十余年,朝廷不能讨。以刚为广陵太守。刚独请单车之职。既到,乃将吏卒十余人,径造婴垒,以慰安之,求得与长老相见,申示国恩。婴初大惊,既见刚诚信,乃出拜谒。刚延至上坐,问所疾苦。乃譬之曰:“前后二千石多肆贪暴,故致公等怀愤相聚。二千石信有罪矣,然为之者又非义也。……今主上仁圣,诚转祸为福之时也……”婴深感悟,将所部万余人与妻子面缚归降。刚乃单车入婴垒,遣散部,众任从所之;子弟欲为吏者,皆招引之。人情悦服,南州晏然。 (《后汉书•张刚传》)
张刚单骑诣贼垒,谕张婴而降之,言弭盗者侈为美谈。然刚卒未几,婴复据郡以反,刚何尝能弭东南之盗哉!民行为盗,无以自容,使游泳于非逆非顺之交,翱翔而终思矫翮;抑且宠而荣之望其悔过自惩而不萌异志,岂能得哉?张刚者,以缓一时之祸,而不暇为国谋也,何足效哉! (王夫之《读通鉴论》)
3、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王夫之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夫之认为,张刚单车至贼营,劝得张婴归降,虽然是有智有勇之举,但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B、王夫之认为,张刚死后没多久,张婴又反叛,这是张刚的悲剧,说明它的方式并不能平息寇乱。
C、王夫之认为,反叛的民众已经处在非顺非逆的境地,没有了顺从的意愿,是不容易归顺的。
D、王夫之认为,张刚只是缓和了一时的灾祸,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值得效法。
四、 顺 民
先王先顺民心,故功名成。夫以德得民心以立大功名者,上世多有之矣。失民心而立功名者,未之曾有也。得民必有道,……此取民之要也。
昔者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翦其发,枥其手,以身为牺牲,用祈福于上帝。民乃甚说,雨乃大至。则汤达乎鬼神之化、人事之传也。
文王处岐事纣。纣命文王称西伯,赐之千里之地。文王载拜稽首而辞曰:“愿为民请炮烙之刑。”文王非恶千里之地,以为民请炮烙之刑,必欲得民心也。得民心则贤于千里之地,故曰文王智矣。
越王苦会稽之耻,欲深得民心,以致必死于吴。身不安枕席,口不甘厚味,目不视靡曼,耳不听钟鼓。三年苦身劳力,焦唇干肺,内亲群臣,下养百姓,以来其心。有甘肥不足分,弗敢食;有酒流之江,与民同之。身亲耕而食,妻亲织而衣。味禁珍,衣禁袭,色禁二。时出行路,从车载食,以视孤寡老弱之渍病、困穷、颜色愁悴、不赡者,必身自食之。于是属诸大夫而告之曰:“愿一与吴徼天下之衷。……以与吴王争……”于是异日果与吴战于五湖,吴师大败,遂大围王宫。城门不守,禽夫差,戮吴相,残吴二年而霸。此先顺民心也。
展开余文
《吕氏春秋》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用历史上商汤以自己的身体作牺牲为民求雨的事例,说明汤通晓鬼神的变化、人事转移的道理。
B.文王辞去纣封给他的千里之地,为民请炮烙之刑,一心要换取民心,其目的在于得到民心。因此说,文王是非常聪明的。
C.文章重点描述了越王勾践“内亲群民,下养百姓,以来其心”,终于“残吴二年而霸”的事例,旨在说明只有“先顺民心”,方可“功名成”,以及“以德得民心”的道理。
D.本篇文章继承了孟子、荀子重视民众的思想,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对民心的重视,在今天仍很有现实意义。
五、 越州赵公救灾记
曾 巩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知越州赵公,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廪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又僦民完城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
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凡死者,使在处随收瘗之。
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钜必躬亲。
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钜于此也。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盖灾沴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民病而后图之,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不习而有为,与夫素得之者,则有间矣。(有删改)
【注】①赵公:赵挘稳首诰坝映跄曛薪康冢跄三年除资政殿学士,知杭州,五年知成都,七年知越州。②绥辑:安顿。③灾沴(lì):灾害。
5、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是一篇调查记,记叙赵捲谠街菥仍质寄卦谧芙岵⑼乒闼木仍志椤
B.开篇简叙救灾前的调查,赵捪刃邢挛乃舾飨兀视刖仍钟泄叵档牧事。
C.作者没有停留在具体事实的交待上,叙中有议,表彰了赵捈泵裰训母涸鹁瘛
D.文章不循常法,将广为收集的救灾琐碎诸事,不做裁减,逐一写来,有条不紊。
六、邓弼,字伯翊,秦人也。能以力雄人。一日,独饮娼楼,萧、冯两书生过其下,急牵入共饮。两生素贱其人,力拒之。弼怒曰:“君终不我从,必杀君,不能忍君苦也!”不得已,从之。两生雅闻其酒狂,欲起走,弼止之曰:“勿走也!弼亦粗知书,今日非速君饮,欲少吐胸中不平气耳!四库书从君问,即不能答,当血是刃。”两生曰:“有是哉!”遽摘七经数十义叩之.弼历举传疏,不遗一言。复询历代史,上下三千年历历如贯珠。弼笑曰:“君等伏乎未也?”两生相顾惨沮,不敢再有问。弼索酒,被发跳叫曰:“吾今日压倒老生矣!古者学在养也,今人一服儒衣,徒欲驰骋文墨,儿抚一世豪杰,此何可哉?君等休矣!”两生素负多才艺,闻弼言,大愧。……五十人驰马出东门外,然后遣弼往。王自临观。暨弼至,众槊并进。弼虎吼而奔,人马辟易五十步,面目无色。已而烟尘涨天,但见双剑飞舞云雾中,连斫马首堕地,血涔涔滴。王专毛髀欢曰:“诚壮士!诚壮士!”命勺酒劳弼,弼立饮不拜。由是狂名振一时。
王荐诸天子。会丞相与王有隙,格其事不下。弼环视四体,叹曰:“天生一具铜筋铁肋,不使立勋万里外,乃槁死三尺蒿下,命也,亦时也!尚何言!”遂入王屋山为道士,后十年终。
史官曰:弼死未二十年,天下大乱,中原数千里,人影殆绝。玄鸟来降,失家,竞栖林木间。使弼在,必当有以自见。惜哉!弼鬼不灵则已,若有灵,吾知其怒发上冲也。
6、联系全文,下列对“史官曰”的评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表达了对邓弼文武兼备、忠勤为国的嘉许之情。
B、表达了对封建社会民不聊生现状的悲悯之情。
C、表达了对邓弼报国无门,志不得伸的愤恨之情。
D、表达了对封建社会压抑人才弊病的无奈之情。
七、卢承庆,字予余,幽州涿人。承庆美仪矩,博学而才,崇德尚俭,少袭爵。贞观初,为泰州参军,入奏军事,太宗伟其辩,擢考功员外郎。累迁民部侍郎。帝问历代户版,承庆叙夏、商至周、隋增损曲折,引据该详,帝嗟赏。俄兼检校兵部侍郎,知五品选,辞曰:“选事在尚书,臣掌之,为出位。”帝不许,曰:“朕信卿,卿何不自信?”俄拜润州刺史,拜刑部尚书,以金紫光禄大夫致仕,卒。临终,诫其子曰:“死生至理,犹朝有暮。吾死,敛以常服,晦朔无荐牲,葬勿卜日,器用陶漆,棺而不椁,坟高可识,碑志著官号年月,无用虚文。”初,承庆典选校百官,有一官督漕运,遭风失米,承庆考之曰:“监运损粮,考中下。”其人容色自若,无言而退。承庆重其雅量,改注曰:“非力所及,考中中。”既无喜容,亦无愧词。承庆嘉之,又改曰:“宠辱不惊,考中上。”其能著人善,类此。
(《新唐书•卢承庆传》)
李笠翁曰:“卢承庆之屡易判语,乃出于怜才热肠,然心可佳,而事不可法,虑开后世展转之门也。”几有自通贿赂而易下考为中、中考为上者,皆曰:“我欲为卢承庆耳。”是知公者即私之门,利者即弊之窦也。无论私弊不可为,即示公兴利之事,亦不得擅创于成法之外耳。
(李渔《笠翁别集》)
7、下列对两段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认为卢承庆在考核官员时,多次改判督漕运官员的考核结论,是出于爱惜人才,这一点李渔和《新唐书》的作者的认识是一致的。
B.《新唐书》选段主要叙写了卢承庆“奏军事”、“叙户版”、“辞五品选”、“诫子”、“校百官”等事件,表现了卢承庆博学善言的才识和谦逊、俭约、怜才的品行。
C.李渔认为卢承庆更改考核评语的做法不可效法,否则会对后世产生不良影响,并借此说明前人定下的规矩不能随便突破、更改,这就说明李渔的思想是保守的。
D.《新唐书》选段对卢承庆是高度肯定的,而李渔则更加辩证,以其“屡易判语”的事启示后人做事必须按照法规,不能随心所欲,否则即使好心也可能成为弊端。
八、复 多 尔 衮 书(节选) 史可法
今倥偬之际,忽奉琬琰之章,真不啻从天而降也,循读再三,殷殷致意。若以“逆贼”尚稽天讨,烦贵国忧,法且感且愧。惧左右不察,谓南中臣民偷安江左,竟忘君父之仇,敬为贵国一详陈之。
本朝传世十六,正统相承,自治冠带之族,继绝存亡,仁风遐被。贵国昔在先朝,夙膺封号,后以小人构衅,致启兵端,先帝深痛疾之,旋加诛戮,此殿下所知也。今痛心本朝之难,驱除乱逆,可谓大义复着于《春秋》矣。若乘我国运中微,一旦视同割据,转欲移师东下,而以前导命元凶,义利兼收,恩仇倏忽,奖乱贼而长寇仇,此不惟辜本朝借力复仇之心,亦甚违殿下仗义扶危之初志矣。
往者,先帝轸念潢池,不忍尽戮,剿抚互用,贻误至今。今上天纵英武,刻刻以复仇为念,庙堂之上,和衷体国;介胄之士,饮泣枕戈;忠义兵民,愿为国死。窃以为天亡“逆闯”,当不越于斯时矣。语曰:“树德务滋,除恶务尽”。今“逆成”未伏天诛,谍知卷土西秦,方图报复。此不独本朝不共戴天之恨,抑亦贵国除恶未尽之忧。伏乞坚同仇之谊,全始终之德,合师进讨,问罪秦中,共枭“逆成”之头,以泄敷天之忿。则贵国义闻,照耀千秋;本朝图报,惟力是视。从此两国世通盟好,传之无穷,不亦休乎?至于牛耳之盟,本朝使臣,久已在道,不日抵燕,奉盘孟从事矣。法北望陵庙,无涕可挥,身蹈大戮,罪该万死。所以不即从先帝于地下者,实为社稷之故。传曰:“竭股肱之力,继之以忠贞。”法处今日,鞠躬致命,克尽臣节而已。即日奖率三军,长驱渡河,以穷狐兔之窟,光复神州,以报今上及大行皇帝之恩。贵国即有他命,弗敢与闻,惟殿下实昭鉴之!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这封《复多尔衮书》历来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史可法措辞极为软弱,对多尔衮委曲求全,反复为南明辩解,有人认为史可法忠君爱国,信中表达了将与扬州城共存亡的誓死决心。
B.史可法认为:从前,大清国助明朝驱除乱臣逆贼,其大义著于《春秋》;现在若乘大明内不靖,视明为割据,移军南下,那么,恩仇关系,转眼颠倒。这样“为德不卒”之举,将为贼匪之徒暗笑!
C.在写完这封给多尔衮的回信后,史可法随即派人火速赶往燕京,与多尔衮缔结“牛耳之盟”,同时,马上“奖率三军”,“长驱渡河”,去剿灭“逆贼李闯”,以完成光复神州之志。
D.史可法的《复多尔衮书》,抒述了誓不降清之民族大义,洋溢着慷慨激昂之情,字字珠玑,词采华章,实为晚明难得的较有风骨的作品。
九、梓人传 柳宗元
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有梓人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问其能,曰:“吾善度材。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舍我,众莫能就一宇。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直大半焉。”他日,入其室,其床阙足而不能理,曰:“将求他工。”余甚笑之,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
展开余文
其后,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委群材,会众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右。顾而指曰“锯!”彼执锯者趋而左。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既成,书于上栋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则其姓字也,凡执用之工不在列。余圜视大骇,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
继而叹曰: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要者欤!吾闻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彼其劳心者欤!能者用而智者谋,彼其智者欤!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
彼为天下者,本于人。其执役者,为徒隶,为乡师里胥。其上为下士,又其上为中士,为上士。又其上为大夫,为卿,为公。离而为六职,判而为百役。……犹众工之各有执技以食力也。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视都知野,视野知国,视给知天下,其远迩细大,可手据其图而究焉。犹梓人画宫于堵而绩于成也。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不衒能,不矜名,不亲小劳,不侵众官,日与天下之英才,讨论其大经。犹梓人之善运众工而不伐艺也。夫然后相道得而万国理矣。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中细致地叙述了一个普通工匠的品德和技能,并且把他和宰相相比,这是很难得的。
B.作者开始认为梓人是一个无能而贪禄嗜货的人,后来发现自己的错误,他为此作了深刻的反省。
C.作者借梓人的故事阐述了宰相的治国之道。他认为宰相应坚守其道,合则用,不合则去,不必屈就;宰相应抓大事,顾全局,不宜事必躬亲,陷入一般的事务。
D.作者在文中阐述的为官之道,在今天依然有现实意义,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十、齐民者,若今言平民也,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殷周之盛,《诗》《书》所述,在要安民,富而教之。
皇甫隆为敦煌,敦煌俗不晓作耧犁,及种,人牛功力既费,而收谷更少,皇甫隆乃教作耧犁,所省佣力过半,得谷加五①。又,敦煌谷,妇女作裙,孪缩②如羊肠,有布一匹。隆又改之,所省复不赀③。黄霸为颖川,使邮亭、乡官皆畜鸡豚,以赡鳏寡、贫穷者:及务耕桑,节用,殖财,种树。鳏寡孤独有死无以葬者,乡部书言,霸具为区处④:某所大木,可以为棺;某亭豚子,可以为祭。吏往,皆如言。
李衡于武陵龙阳汜洲上作宅,种柑橘千树。临卒,敕儿曰:“吾州里有千头木奴⑤,不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矣。”后柑橘成,岁得绢数千匹。樊重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焉。此种植之不可己已也。谚曰:“一年之计,莫如种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此之谓也。孔子曰:“居家理,治可移于宫。”然则家犹国,国犹家,其义一也。
今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直自耕农,终于醯醢⑥。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号曰《齐民要术》。凡九十二篇,分为十卷,卷首皆有目录。鄙意晓示家童,未敢闻之有识。故叮咛周至,不尚浮辞。览者无或嗤焉。
(选自《齐民要术》,有删改)
[注]①加五:增加五成。 ②挛缩:褶皱。 ③不赀:不计其数。 ④区处:分别处理
⑤千头木奴:暗指千棵柑橘树。 ⑥醯醢(xīhǎi):指酿造、腌制的方法。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举皇甫隆治理敦煌、黄霸治理颖川的事例是为了说明:地方官获得拥戴,是因为能与百姓同甘共苦,甚至与他们共享家产。
B.文中李衡、樊重种树虽然是居家理财的事例,但结合全文看,举这两个例子的目的,与全书为民众提供谋生之术的宗旨是一致的。
C.作者广泛搜集各种耕作、种植、加工技术的知识,目的是为平民提供一部谋生致富的读物,所以把这本书命名为《齐民要术》。
D.作者把全书分为十卷,在每卷开头标上目录,并详尽交代相关内容,不追求词藻的华丽,用意是让文化不高的人也能读懂。
【参考答案】
1、C (更改诏书赐扶苏与蒙恬皆死。)
2、D(人们的“苦乐观”,往往由于精神境界的不同而大相径庭。)
3、A(王夫之在文中并没有称赞张刚此举是“有智有勇之举”。)
4、A(汤为民求雨的行为只说明他为了得到民心)
5、D (作了精心的裁减。)
6、C
7、C
8、C(原文说“至于牛耳之盟,本朝使臣,久已在道,不日抵燕”,可知,派使者赴燕结盟一事,应该在复信以前。)
9、B(没有深刻的反省)
10、A
标签:
教学论文
高三教学论文
分析概括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筛选文中的信息(苏教版高三必修)
下一篇:
外国诗二首(四)教学设计(语文版高三必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