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1579  
标签:教学设计 八年级教学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学习目标:

    1.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感受钱学森爱国报国的深情

    2.学习文章选材精当,条理分明的写作手法

    教学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导入

钱学森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请大家把收集整理的有关材料在班上作一交流。

班上交流

2 整体感知

1、通读全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记忆用的好的语句。

2、(1)文章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其主题是什么。

(2)请你用一两句话概括地说出你对钱学森的印象。

拜师求学——创业辉煌——决心回国——饱受折磨——胜利回来

对祖国无限热爱,对祖国贡献巨大。

3 品味语句

1、课文1—5段写了钱学森求学经历和他在事业上取得的辉煌成就,这对表现他“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有什么作用? 

2、他在写给父亲的信中,不止一次地发出“旅客生涯作到何时”的感叹。他告诉父亲,他不止一次梦见上海,梦见那所伴他度过童年时代的房子。(两个“不止一次”起了怎样的表达作用?你能用贴切的成语来形容钱学森流露的眷恋情思吗?)

3、这位次长大为震惊。他认为:“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他说:“我宁肯枪毙他,也不愿放他回中国。”(写美国海军次长的态度对文章内容和感情的表达起着什么作用?如果把引用的话改成客观叙述,你认为好不好?为什么?)

4、1955年6月,饱受折磨的钱学森为了早日回到祖国,写信给人大常委会,向祖国母亲发出求救的呼声。(从钱学森向祖国的人大常委会求救这一举动,你能揣摩他心里想的是什么吗?)1、这里写钱学森“学术上取得辉煌的成就,生活上拥有丰厚的待遇”也正反衬突出了他对祖国故土的怀念眷恋之情。同时,要注意的是,课文是一篇人物通讯的节选,钱学森是世界著名科学家,对他的学术成就必然要大写特写的。还要想到,这为下文美国方面阻挠他回国作了铺垫,美国海军次长不是说“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吗? 

2、文中两个“不止一次”生动地表现了钱学森对祖国魂牵梦绕的眷恋。前一个“不止一次”侧重于表现钱学森对现有境况的感慨,突出他对祖国的怀念之情;后一个“不止一次”侧重于表现钱学森对童年时代生活的萦系,突出他对祖国的眷恋之情。有关成语,例如:魂牵梦绕,望眼欲穿、望穿秋水、归心似箭等。

3、美国海军次长的态度不仅说明了钱学森的价值,更预示了钱学森回国的道路将艰难而曲折,会受到美国当局的重重阻挠,同时,也反衬了钱学森眷念祖国的深情。 

如果改为客观叙述不好。那样不能形象地说明钱学森在美国军界首脑人物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也不如引用原话显得真实可信。 

4、钱学森写给人大常委会求救,这表明了他对新中国的高度信任和报效祖国的急迫心情。



4 拓展训练

20世纪50年代,海外学子不顾美、英等国政府的阻挠政策,义无反顾地掀起了回归新中国的浪潮;今天又有许多海外学子纷纷归来报效祖国。查阅这方面的材料,将感受最深的做成卡片,介绍给同学。

例如李四光、李忠尧、邓稼先、郭永怀等科学家。



5 布置作业

(1)钱学森感人的事迹实在太多了,请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是如何精当选材,使文章有详有细,详略得当的。

(2)说说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①他在学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生活上拥有丰厚的待遇。然而,他始终眷恋着生他养他的祖国。

②就在那年的中秋节(新中国诞生的第六天),钱学森夫妇心中萌发起一个强烈的念头:回到祖国去,为新生的祖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③周恩来总理对此非常重视,立即指示,速将此信送给中国驻波兰大使王炳南,指示他在中美大使级会谈中,据理力争,设法营救钱学森回国。 明确:选材组材,详写略写均是有机统一的,都应以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为核心来考虑。钱学森感人的事迹太多了,但作者在本文能紧扣住他对祖国执著的爱来选材;组织材料又注意有详有略,详略得当,如开头“钱学森1911年生于上海”,这一句十分简洁,但也绝非闲笔,它和“他始终眷恋着生他养他的祖国”照应,又与“他不止一次梦见上海,梦见那所伴他度过童年时代的房子”照应。当然课文用较多的篇幅详述了钱学森为回到祖国所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事迹。这样详略得当地叙述是为了表达同一个中心——钱学森眷恋祖国的深情。

2、①更突出了钱学森高尚的爱国情操。

②表现钱学森夫妇回国心情的热切和执著。

③体现了周总理和党中央对钱学森回国一事的高度重视。 分析词语在文中的作用,方法有:一是结合文章中心,二是依据人物性格特征,三是联系时代背景……

教学

反思

 
标签:教学设计 八年级教学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始终眷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语文课堂开讲艺术的魅力——激趣(人教版八年级)
下一篇:《悼念玛丽•居里》(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