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901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粤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沙田山居(粤教版高一必修)
 1.课文解读 

   ⑴作者简介 

   余光中,福建永春人,1928年生于南京。1952年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1985年迄今,在高雄市中山大学外文系任教,并担任文学院长6年。余光中作品多产,风格多变,近年在内地出版的诗选、散文选、评论选、翻译等书,近20种。他的《乡愁》一诗传遍华人世界,他的《乡愁四韵》与《民歌》等,亦颇流行。散文如《听听那冷雨》与《我的四个假想敌》等亦屡入选集,并收进两岸的教科书中。 

   ⑵基本解读 

   全文以“站在阳台上看山景”为线索,细腻描绘居室四周海水群山变幻莫测的景色,突出“好景虽美而乡愁难遣”的主题。阅读课文时要细细体味作者对山水的光影、声音、态势、烟云的传神描绘,揣摩文章用词造句的匠心独具。在文章深厚的文化内涵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及祖国文化的热爱,从中可以去体会作者心中深深的乡愁。 

   文章先写了晴朗日子里的海与山,写了它们的色、光、神态、形态。接着,笔锋一转,“但是云烟一起,庄重的山态便改了。”又写了风起云涌的日子里的海与山。最后一段,笔锋再转,从自然的山光海色转到了人类活动,然而落笔处却并不在人,而在“最令人心动而神往的”——“人为的骚音”,不但将人类的活力与喧嚣刻划得淋漓尽致,而且也暗示了自己做不得山人,忘不了尘世,割不断故国之情。 

   文章最后,作者以一首诗收尾,照应开头,使含蓄在整篇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明朗化,令读者回味全文,与作者产生感情共鸣。 

   ⑶精华鉴赏 

   文章的第二、第三自然段对海、山的描绘极为传神精到,建议仔细品读。 

   第二自然段中,有许多精彩的比喻和独到的用词。“山色如环,困不住浩淼南海”,一个“困”,不但写尽了山的环抱之态,而且还带出读者对南海浩荡烟波的无尽联想。“起风的日子,海吹成了千亩蓝田,无数的百合此开彼落。” 运用了比喻(暗喻和借喻)的手法,形象地表现出海风吹指下的大海蔚蓝宽阔,浪花此起彼伏的状观景象。“到了深夜,所有的山影黑沉沉都睡去,远远近近,零零落落的灯全睡去,只留下一阵阵的潮声起伏,永恒的鼾息,撼人的节奏撼我的心血来潮。”将山、灯、海全都比拟作人,却又比人更有气势,加之以双声叠韵词的运用,语调铿锵,诵之朗朗上口。 

 

 

 

第三自然段中,作者主要描绘了山的神态。“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山已经代我答了。其实山并未回答,是鸟代山答了,是虫,是松风代山答了。”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了山景的幽美和作者对幽美山景的热爱。“山是禅机深藏的高僧,轻易是不开口的。”“人在楼上倚栏杆,山列坐在四面如十八尊罗汉叠罗汉,相看两不厌。”因为“我成了山人”,远离了俗世的纷扰,所以我眼里的山也就象看透世间变化的高僧一样,只静观而不语,有一种超然的神韵,又有一种与我两相知的默契。 

   第二、三自然段,集中体现了全文文辞华美雅致,铺陈汪洋恣肆,用典精到丰富,内涵丰厚内敛的特点,仔细品读,从中领略余光中散文独有的艺术魅力。 

   2.习题解说 

   ⑴第一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体会作者于精妙的比喻中隐藏的深意。  

   参考答案:参见精华鉴赏。 

   ⑵第二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体会作者自谓自己不是桓景,且称“即使王粲,也不能不下楼去”的深层原因。  

   参考答案:参见基本解读。 

   ⑶第三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领会文章在写景背后深藏的思乡之情。  

   参考答案:参见基本解读。 

   3.相关资料 

    

   我写散文,把散文写成美文,约莫比写诗晚了十年。开始不过把它当成副业,只能算是“诗余”。结果无心之柳竟自成荫,甚至有人更喜欢我的散文。后来我竟发现,自己在散文艺术上的进境,后来居上,竟然超前了诗艺。到了《鬼雨》、《逍遥游》、《四月, 在古战场》诸作,我的散文已经成熟了;但诗艺的成熟却还要等待两三年,才抵达《在冷战的年代》与稍后的《白玉苦瓜》二书的境界。 

   中国文学的传统向有“诗文双绝”的美谈,证之《古文观止》,诸如《归去来辞》、《桃花园记》、《腾王阁序》、《阿房宫赋》、《秋声赋》、《赤壁赋》等美文名著,往往都出自诗人之手。这些感性的散文,或写景,或抒情,都需要诗艺始能为功,绝非仅凭知性,或是通情达理就可以应付过去。 

   一开始,我就注意到,散文的艺术在于调配知性与感性。知性应该包括知识与见解。知识属于静态的,是被动的。见解属于动态:见解动于内,是思考,表于外,是议论。议论要纵横生动,就要有层次、有波澜,有文采。散文的知性毕竟不同于论文,不宜长篇大论,尤其是直露的推理。散文的知性应任智慧自然洋溢,不容作者炫学矜博,若能运用形象思维,佐以鲜活的比喻,当更动人。 

   感性则指作品中呈现的感官经验:如能令读者如临其境,如历其事,就可谓富于感性,有“临场感”,也就是电影化了。一篇作品若能写景出色,叙事生动,感情已经呼之欲出,只要再加点睛,便能因景生情,借事兴感,达到抒情之功。 

   不过散文家也有偏才与通才之别,并非一切散文家都擅于捕捉感性。写景,需要诗才。叙事需要小说家的本领。而真要抒情的话,还得有一枝诗人之笔。生活中体会到的感性若要奔赴笔端,散文家还得擅于捕捉意象,安排音调。 


展开全文阅读
   一般散文作者都习于谈论人情世故,稍高一些的也能抉出一些理趣、情趣,但是每到紧要关头,却无力把读者带进现场去亲历其境,只能将就搬些成语,敷衍过去。也就是说,一般散文作者都过不了感性这一关,无力吸收诗、小说、戏剧甚至电影的艺术,来开脱散文的世界,加强散文的活力。 

   所以当年我分出左手去攻散文,就有意为这欠收的文体打开感性的闸门,引进一个声色并茂、古今相通、中西交感的世界。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重加体验,回炉再炼。所以在《逍遥游》的后记里我说:“在《逍遥游》、《鬼雨》一类的作品里,我倒当真想在中国文字的风火炉中,炼出一颗丹来。在尝试在这一类作品里,把中国的文字压缩、捶扁、拉长、磨利,把它拆开又拼拢,摺来叠去,为了试验它的速度、密度和弹性。我的理想是要让中国的文字,在变化各殊的句法中交响成一个大乐队,而作家的笔应该一挥百应,如交响乐的指挥杖。” 

 

 

 

当年的我野心勃勃,不甘在散文上追随五四的余韵,自限于小品和杂文。我的诗笔有意越过界来,发展大品与美文,把散文淬炼成重工业。在仓颉的大熔炉里,我有意把文言与西语融进白话文里,铸造成新的合金。 

   尤其是到了六0年代中叶,一来因为我青春正盛,万物有情,二来因为初在美国,天迥地夐,逸行遄飞,常有任公“世界无穷愿无尽”之感,但在新大陆的逍遥游之中却难忘旧大陆的行路难,豪兴之中又难抑悲怆,发而为文,慨当以慷,遂有高速而锐敏的风格;三来那几年我对中文忽有会心,常生顿悟,幻觉手中的这枝笔可以通灵,可以呼风唤雨,撒豆成兵;于是我一面发表《剪掉散文的辫子》一类文章,鼓吹散文革命,一面把仓颉的方块砖投进阴阳的烘炉,妄想炼出女娲的彩石。 

   不管真丹有未炼成,炉火熊熊却惊动了众多论者。四十年来对我散文的评论约莫可分两派,一派看重前期这种“飞扬跋扈为谁雄”的感兴美文,认为真把仓砖炼成了娲石,另一派把这种锐敏之作视为青春逗现象,而强调后期之作醇而不肆,才算晚成。你若问我如何反躬自估,我会笑而不答,只道:“早年炉热火旺,比较过瘾。” 

   节选自《余光中集》第一卷《炼石补天蔚晚霞——自序》 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1 月第1版 

    

   三 表达交流活动 

   1.本活动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本单元的“表达交流活动”是“打开心灵之门”。该活动的教学目标是,在学习本单元散文选文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用审美的眼光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表达情感的能力。 

   本单元的选文都是心灵丰富、表达精美的优秀作品。作者都敏于感受生活,精于发现生活中超脱而又感人的景、事、人、理,并能用精美的文字传达出来。从中不难体会到,写作成功与否的关键是能否有丰富而感人内心体验,能否有恰当精妙的语言传达自己的内心体验。本单元的表达交流活动就是要训练学生的感受能力、联想能力和表达能力。 

   2.指引活动的参考设计 

   本单元的活动内容主要由以下四个部分构成。 

   ⑴查找并搜集表达人的心理感受的熟语,将其分类做成资料卡片。这个活动开展的时候建议参考“点击链接”中的《熟语的类型与构成形式》一文,学生以此文提供的例子作引子,当可联想到不少相关的熟语。只要学生能找到并作基本的分类就可以了,教师不必限定内容。 

   ⑵选择中心句子,扩展成记叙性段落。这个活动主要是引导学生感受某种比较明显的心理活动并进行相关叙述的能力。考察还是比较单一的。学生只要能很好地表现某种心理体验就可以了。不求丰富,但求有感,有表现力。 

   ⑶写作记叙性散文。这是在前面两个小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的活动,是本次活动的主要内容。这个活动和扩展记叙性段落的区别在于,在这个活动中不仅要求学生能写出内心的体验,还应该鼓励学生把内心体验的丰富性(表现在不同情感的转化上)写出来。为了增强写作的表现力,建议参考“点击链接”中的《叙述纵横求变化》一文。 

   ⑷配乐朗诵自己的作文。这是对写作进行再度体验的活动,既可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可以考察学生在记叙性散文写作中所产生的情感穿透力。搞好这个活动主要目的不是朗诵,而是增强学生写作的感染力。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粤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沙田山居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高一必修一第二单元教案全集:“布衣总统”孙中山、华罗庚、罗曼•罗兰、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千秋祭、我的回顾(粤教版高一必修)
下一篇:散文两篇(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