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4152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粤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高一必修一第二单元教案全集:布衣总统孙中山、华罗庚、罗曼•罗兰、留趣心照汗青——文天祥千秋祭、我的回顾(粤教版高一必修)
4. “布衣总统”孙中山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深入理解课文,了解孙中山,了解“布衣”与总统的关系,了解布衣总统的来历及其布衣特色的体现;学习“以小见大”的传记写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甘于淡泊精神对当代青年的教育意义。
3.过程与方法:讲解法。
【教学重、点难点】
⒈重点:布衣与总统的关系,布衣总统的来历及其布衣特色的体现。
⒉难点:对“布衣”、“剪辫”、“睡狮”的理解。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㈠导入:对于孙中山总统大家应该非常熟悉,但对孙中山总统又被称为“布衣总统”,同学们是否也有所理解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就是——《“布衣总统”孙中山》。让我们跟随着作者陈廷一一起解读 “布衣总统”孙中山,了解其来历,了解其布衣特色。(板书:标题和作者,同时让同学们阅读全文)
㈡分析和讨论——理解层
⒈整体分析:从标题出发,结合全文,主要通过三个问题来理解文章内容
板书:
“布衣总统”孙中山
—————— ———
同位结构
——— ———
偏正结构
由标题结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要给我们介绍的传主是孙中山,而孙中山的地位是总统,而且被称为布衣总统,是具有布衣特色的总统,来自于布衣,又具有布衣品德的总统。因而,我们主要通过三个大问题理解全文:⒈对于孙中山你了解多少(目的为补充了解下传主的基本生平);⒉为何被称为“布衣总统”;
3.从何体现“布衣特色”。而后大问题可以分成几个小问题作为切入点。
Ⅰ、对孙中山你了解多少?(通过提问同学解决)
出生地:广东香山(今中山市)翠亨村。
名字“中山”的来历: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化名“中山樵”,因此得名。
基本政治主张: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领导过的重大革命: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时孙中山其实不在国内,但是其之前的思想主张、方针政策为革命的爆发奠定了基础。
Ⅱ、为何被称为“布衣总统”?
何谓“布衣”?
我国是文明古国,是世界上最早生产纺织品的国家之一。用麻织出来的是“布”,而相对用丝织出的是“帛”。布与帛相比,前者质粗而价低,后者质精而价高。由于古代贵族穿帛衣服居多,庶人穿不起帛而孩子能穿布,所以布衣成了平民百姓的代称。后来也多以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除外,还有一种“短褐”是用粗毛或粗麻织成的,为穷人所穿。
“布衣”与总统的辨证关系?
对“布衣总统”的理解有二:其一,指总统出身于布衣,源于“布衣”;其二,指具有总统的身份同时具备“布衣”的品德。
称呼的由来?(主要理解课文1—4段)
文中青年孙中山的有趣故事——与两广总督张之洞的交往故事:平凡为一介布衣却怀有“傲王侯”的大志——“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
Ⅲ从何体现“布衣”特色?(因同学已预习过,所以先提问)
主要由“衣食住行”四方面体现:
房间:不大
住 摆设:数目少,简单 简朴
外面:客厅兼饭厅
衣:改学生装为中山服(中山服的由来)
朴素整洁 生活简朴 外表整洁(表里如一)
正:孙中山
食 俭约
反:唐绍仪
吴廷芳
行 :总是悄悄出巡不惊扰民众,不事张扬
制止巡官挥刀驱人群 亲民淡泊
提问:孙中山总统甘于淡泊的精神在如今竞争的社会里对青少年还具有教育意义吗?(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
⒉字词句段分析
Ⅰ、字:
籍(jí)贯 卤(lǔ)味 佳肴(yáo) 奢侈(shē chǐ)
下咽(yàn) 裹(guǒ)脚 水泄(xiè)不通
Ⅱ、词:
展开全文阅读
推崇:十分推重崇敬。
一介:一个。
不知天高地厚:形容见识浅薄,狂妄自大。
血气方刚:形容年轻人精力正旺。
水泄(xiè)不通:形容十分拥挤,或包围得非常严密,好象连水都流不出去。
甘于淡泊:心甘情愿地不追求名利。
Ⅲ、句或段:(在同学回答后再揭示答案,答案允许多元,只做参考)
① 读3、4段,理解:
拜见两广总督,名片上只印有姓名、籍贯,说明孙中山早年就具有怎样的思想?(说明孙中山早年便有一种强烈的民主意识,不讲究身份,做事低调。)
从孙中山和张之洞的交往中,你认为孙中山具有怎样的品性》而张之洞的态度转变又说明了什么?(孙:早怀大志——傲王侯;不卑不亢。张:虽摆高官架子,但也善识人才。)
②“总统不是皇帝,而是公仆”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民主、平等、博爱”的思想)
③“为避免惊扰群众,他总是悄悄出巡,不声不响”这句中,“总是”能否去掉?为什么?(不能。“总是”是频率副词,强调不是一次两次,而是已形成一定的习惯,突出不事张扬,行事低调的优秀品质。)
④“许多商品换上了‘共和’、‘庆胜’、‘北伐’等新商标。在一家面摊前,人们踊跃争先剪辫子。”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剪辫”在当时象征着什么?(说明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平等观念已深入人心,人们争着走出专制统治的束缚。《孝经》上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至也。”明代以前,汉族人都留满发,不剪也不剃。1644年满清王朝取代了明朝,要求汉人一律剃发留辫。辫子是清王朝专制统治的标志。因而辛亥革命的一个重要行为标志是剪辫子。剪辫子在这时期成了反对满清、推翻帝国、追求共和、倡导民主的一种行为象征。)
⑤“警钟一鸣森森森,睡狮齐猛醒”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同学们有听说过“睡狮”的来历吗?(比拟<拟声>和比喻。睡狮的来历:拿破仑说“狮子睡着了。苍蝇都敢落到它的脸上叫几声;中国一旦被惊醒,世界会为之震惊。”
用睡狮来比喻中国有两层含义:其一,中国本质是一只狮子,是强大的,无论任何时候都具有爆发的潜力;其二,中国在沉睡中还未觉醒,因而要暂时承受着被欺凌。
㈢学习以小见大的传记写法——运用层
孙中山是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的一生南征北战,所经历的重大事件很多,影响深远的也不少,但作者——著名的传记文学家却没有从中做文章,通过其大辉煌大事件来介绍孙中山,来突出其伟大和不朽,恰恰相反,作者着眼于日常生活细节(衣食住行),通过这些使得传主的个性更加丰满而鲜活,同时,这些日常生活所显示的孙中山的个性又与他的政治理念(平等民主博爱)和人生理想方向相一致,从而有力地凸现了传主的基本思想特征,体现了“布衣总统”不同于一般总统的独特性。
从中,我们可以目睹“以小见大”写法的魅力,因而我们也要学以致用,在写人记事的文章中,要善于运用“以小见大”写法。但是要注意的是:“小”要小得精,小而集中有力体现主题,不能小而杂乱;大要大得具体丰满独特。
好,“以小见大”的写法还要同学们多多学习体会,在单元结束前的表达交流活动中我们就有机会一睹同学们的风采了,看同学们是否扎扎实实地掌握了这种方法,并能运用自如。
㈣总结
同学们学习了《“布衣总统”孙中山》又什么感想呢,对孙中山身为一介总统却怀有布衣的品格是否大为惊讶?而对其身为布衣却不卑不亢早有“傲王侯”的大志深感佩服?这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在如今竞争激烈的社会里,我们需要一种怎样的心态去迎接挑战?而当有了一定的成功后,我们又还需要一种怎样的精神去接受它并不为之所迷惑?同学们,我们敬爱的孙中山总统就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啊!
㈤作业
⒈认真完成课后练习
⒉上网搜集一位名人的逸事,说说这体现了什么品质,以及对现实的意义。
5.华罗庚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把握本篇传记在组织材料和语言上的特点,以便在写作中借鉴和运用;培养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了解华罗庚的生活经历,思考华罗庚的生命价值,从中汲取人生的教益。
3.过程与方法:讲授法、问题探讨法。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引导学生了解华罗庚的生活经历,思考华罗庚的生命价值,从中汲取人生的教益
(2)把握本篇传记在组织材料和语言上的特点,以便在写作中借鉴和运用
2.难点:
(1)本传记在组织材料上的特点
(2)理解文章中所引用到的华罗庚的一些话语特别是诗句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点:
了解华罗庚的人生经历,感受其高尚品格,汲取人生的教益
(二)教学过程:
1.导入语:
同学们,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最大的兴趣又是什么呢?微软总裁比尔•盖茨说过:“在你最感兴趣的事物上,隐藏着你人生的秘密。”他的意思是:一个人的最大爱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人生方向。我国数学界的名人华罗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同学们知道华罗庚最敢兴趣的事物是什么?(数学)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华罗庚》这篇文章,一起来了解他的人生与数学的不解之缘。(板书:华罗庚)
2. 请大家翻开课本第30页,本文作者顾迈南,她是新华社女记者,采访对象多为科技界名人和科技界发生的重大事件,关于她的作品请大家看一下课件。
3.下面请大家用五分钟的时间浏览一下全文,留意一下:从这篇文章中我们能否想象出华罗庚的具体肖像?能否了解到他家庭婚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4.让生回答刚才的问题(不能),那我们主要了解到的是什么?(华罗庚的求学和事业)
5.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个小标题的内容[板书:一.艰苦自学的青年时代]大家看看:这是一个什么结构?重心在哪?(定中结构,重心在后)由此我们不仅了解到华罗庚的青年时代是艰辛的,而且还了解到他是自学成材的。那么,他是否从小就自学呢?(不是)
如以失学作为界限,这一部分的内容可以分为失学前和失学后两部分,失学后的他又遇到了更大的挫折:一场可怕的伤寒症使他双腿残疾了;所以失学后那部分的内容又可以分为残疾前和残疾后两部分。引导学生概刮出他在失学前、残疾前和残疾后这三个阶段的表现以及他对数学的态度。
失学前:初露锋芒(初中妙法解题)深爱数学
失学后:残疾前:艰苦自学(他姐姐华莲青的话)痴迷数学(罗呆子)
残疾后:矢志不渝 献身数学
6.小结:不管条件是怎样地艰辛,也不管命运是如何地坎坷,他对数学都是一往情深、坚贞不二,终于有志者事竟成,他写出了什么?(让生回答)[《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不能成立的理由》一鸣惊人。那么出名之后,他是否沉醉在成功的喜悦之中,还是乘胜追击?请大家用5分钟的时间浏览一下第二个小标题《研究数论得出华氏定理》的具体内容,归纳出:华罗庚去了哪些地方?每个地方他各取得了哪些成就?
7. 提问并学生回答:
清华大学四年:助理员→助教→教授[“破格”、“迅速”]
剑桥大学两年:学术研究成果丰硕[写了18篇论文]
西南联大七年:〈堆垒素数论〉
访美四年:研究范围扩大[“这期间他的研究范围扩大到多复变数函数论……“]
小结:通过刚才的归纳我们不仅可以看出华罗庚看出他对数学研究的突出贡献,而且可以看出他精益求精、开拓创新的精神。
8. 重点分析课文P33页华罗庚在西南联大的艰辛生活,引导学生学习其爱国精神:
展开余文
(1)引导学生思考:造成其生活艰辛的原因[日本列强侵华]
(2)简介当时的时代背景[日本列强侵华,杀烧抢夺,无恶不作,给我国人民带来了空前的劫难]
(3)分析华罗庚的诗句“寄旅昆明日……”:该诗使用暗喻的修辞手法:“金瓯”喻当时国破家亡的现状,“狐虎”、“鹰zhān ”喻日本侵略者,这里把人喻成物,表达的是一种鄙视和不满之情,还流露出对时局的忧虑,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忧国忧民之情。
那么这位爱国人士为祖国做了哪些贡献呢?(让生回答)[数学研究和教育事业]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个小标题的内容,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概刮出他在这两方面的贡献:
数学研究:典型域、《堆垒素数论》、《数论导引》、运筹学、优选法
教育事业:关心中学教育事业 [积极提倡在中学生中开展数学竞赛];培养人才 [陈景润、万哲先、王元等出类拔萃]
9.为了数学事业的后继有人,华罗庚除了专心研究,还致力于人才的培养,下面我们重点分析他对陈景润的培养:
(1).“华罗庚看了……没有暴跳如雷,也没有置若罔闻,而是如获至宝。”[可见华罗庚的虚怀若谷]
(2).“推荐”、“亲自指导”等词语可见他对人才的爱惜。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因为有了华罗庚,现当代的中国数学研究才能誉满全球。
10.总结: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不管是青年、中年,还是老年,从默默无闻到名誉天下,华罗庚都一如既往地挚爱着数学。对数学的挚爱就如一条线轴贯串着他的一生。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点
1.理解本文所引用到的华罗庚话语
2.分析本文在组织材料和语言上的特点
(二)教学过程
1.导入语: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华罗庚》一文,文章中第一个小标题的内容讲的是华罗庚的自学,其实自学也是为了后来的研究事业打下基础,第二和第三个小标题的内容概刮起来可以说是他在事业上的成就;所以本文主要介绍的是华罗庚的事业史。全文通过其事业史这一个侧面,为我们展现了华罗庚的人生历程,让我们从中了解到华罗庚的精神面貌与高尚品格,以至于被他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吸引着。可以说,华罗庚不愧为一位伟人。
2.教学过程:
(1)如果在我们教室里挂一句华罗庚的名言,同学们会从文章中所引用到的华罗庚话语中推荐出哪一句呢?(以此培养学生分析句子的能力)
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所挂的名言,归纳出名言的特点
2)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名言的定义:
名言:顾名思义,即为著名的话。一般都是论述精辟、哲理性强,能给人以某种启发或鼓励的话。
3)让学生自由发挥,推荐自己所喜欢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见解
1)P31“神奇妙算古名词……”强调勤奋
2)P33“寄旅昆明日……”知识分子的忧国忧民情怀
3)P34“我们决不能等待着真正需要科学的时候,在开始研究科学。”重视科学,有高瞻远瞩的精神。此句与P36“向在城市里,今来大地边……”充分体现了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
4)P34“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爱国情怀
5)P37“五十年来心愿,三万里外佳音……”对党的忠诚与热爱
6)P37“科学的根本是实。”实事求是的精神
7)P37“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戒之以空,戒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从实以终。”空:空洞、无所事事。松:松懈,不思进取。实:A.实干,扎扎实实做事B.解决实际问题。体现其进取、求实的作风
4)小结:刚刚同学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出了自己喜欢的句子,现在老师也说 说自己喜欢的句子吧!我向同学们推荐的是P37“树老易空……从实以终”,当时华罗庚已处于古稀之年,已在科学研究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他不自满,仍思进取,这使我想起曹操在《步出夏门行•龟虽寿》中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当时的曹操也已到晚年,已在政坛上建立了自己的丰功伟业,但他仍胸怀壮志,正处于英姿焕发时期的我们,是否更应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呢?!
3.组织学生讨论:本文在组织材料上以及语言上与《“布衣总统”孙中山》一文的区别
总结:1. 组织材料上:本文以时间为顺序、通过描述华罗庚的事业史来展示一生的历程,而〈“布衣……〉一文则是通过描述孙中山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的细节来表现他朴素、淡泊名利等优良品质
2.语言上,由于本文作者为科普作家,使得全文语言平实、叙述精确,使用了大量精确的阿拉伯数字;而〈“布衣……〉一文的作者为传记作家,其行文故事性强,生动有趣。
3.布置作业:完成P38的表格
6.《罗曼•罗兰》(节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罗曼•罗兰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在高师阶段的人生经历以及思想变化;体会文章语言的特点;激发对阅读外国名著的兴趣;在与前面两篇传记对比的基础上熟悉传记的不同写法,熟悉传记的文体特点。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罗曼•罗兰的精神,从中吸取人生教益;
3、过程与方法:讨论法。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了解罗曼•罗兰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在高师阶段的人生经历以及思想变化;
2、体会罗曼•罗兰的精神,从中吸取人生教益;
3、在与前面两篇传记对比的基础上熟悉传记的不同写法,熟悉传记的文体特点;
(二)教学难点:
1、体会罗曼•罗兰的精神,从中吸取人生教益;
2、在与前面两篇传记对比的基础上熟悉传记的不同写法,熟悉传记的文体特点;
3、体会文章语言的特点;
三、 教学时数:两课时
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前面我们学习了《“布衣总统”孙中山》和《华罗庚》这两篇传记,在作者和传主的民族上来说他们都是中国人,在这里老师向大家提一个问题:外国人与中国人有那些不同?(同学们说出中外人们各方面的不同)同学们说得不错,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无论作者和传主都是西方人。对了,就是这篇《罗曼•罗兰》(节选)。我们就具体的从这篇课文来看一下在传记的写作上中外有什么不同。
(二)作者介绍: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曼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1942年在孤寂与感觉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以小说和传记见长,小说代表作《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传记有《三位大师》,《同精灵的斗争》,《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等。茨威格对心理学和弗洛伊德学说感兴趣,小说作品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和对奇特命运下个人遭遇,心灵热情的描摹。
(三)传主介绍: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1944)法国作家、音乐评论家。1866年1月29日生于法国中部高原上的小市镇克拉姆西。15岁时,随父母迁居巴黎。1899年,罗曼•罗兰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通过会考取得了中学教师终身职位的资格。其后入罗马法国考古学校当研究生。归国后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和巴黎大学讲授艺术史,并从事文艺创作。这时期他写了7个剧本,以历史上的英雄事件为题材,试图以“革命戏剧”对抗陈腐的戏剧艺术。20世纪初,他的创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罗兰为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树碑立传,连续写了几部名人传记:《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1906)和《托尔斯泰传》(1911)等。同时发表了他的长篇小说杰作《约翰•克利斯朵夫》,该小说于1913年获法兰西学院文学奖金,由此罗曼•罗兰被认为是法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1915年,为了表彰“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罗兰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罗曼•罗兰的艺术成就主要在于他用豪爽质朴的文笔刻画了在时代风浪中,为追求正义、光明而奋勇前进的知识分子形象。在提到艺术风格时,罗曼•罗兰表示,除了“诚恳”二字,他不希望别人承认他有什么别的优点。他是一个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作家,也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一生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进行了不屈的斗争。
(四)课文分析:
1、文章是罗曼•罗兰传的节选,那么节选的是他人生里程当中的那一部分呢?
明确:截取了他在法国高等师范学校时期生活历程。
2、综观全文,一共讲述了罗曼•罗兰在高师阶段的哪些方面呢?
明确:高师教育特点;他的学习情况;与朋友的交往;对偶像的崇拜;创作情况。
3、 高师教育有何特点?在书本上找出来并用简短的词语概括。
明确:A、这里的学生与世隔绝,远离实际生活,能更好的体会历史生活。(与世隔绝)
B、这里的教育富有成效的结合了传统精神和经过检验的方法。(有效方法)
C、这是一所严格的学校,要求学生有不知疲倦的勤勉精神。(要求严格)
D、这里致力于全面教育,容许学生享有有限度的自由。(全面发展)
E、这里曾经培养出法国最渊博的学者。(成果突出)
4、 这个高师教育最终对罗曼•罗兰的影响是什么?
明确:使他成为了法国甚至世界著名的学者。
5、 他学习的情况如何?
明确:A、选择历史和地理作为主要学科。
B、心于文化史中
C、对一切学科都感兴趣,如饥似渴地吞着精神世界所有的清泉。
6、选择历史和地理对他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使他获得较大的思想自由,对他后来的发展有决定的作用。他建立了自己的基本历史观,一种发展的历史观,以此来观察事物的深度和广度:“他第一次学会了把世界史看作是各个时代的涨潮和退潮的永恒活动;对于各个时代来说,昨天、今天和明天是一个活的统一体。”
7、 解“昨天、今天和明天是一个活的统一体”这句话?
明确:昨天、今天和明天意味着一个生动的本体、统一体,这样看待才会高瞻远瞩!
8、 他与那些人交往?他们的思想如何?在书本上找出来并用一句话概括。
展开余文
明确:保尔•克洛岱尔,安德列•休阿列斯,夏尔•贝济。
a) 他们在彼此神秘热情的交谈中,产生了新的思想境界。他们的思想在当时是超前的。
b)他们对人生充满奔放的热情和对世界有极其严肃的理解。
c)他们有着自觉的使命感和生命追求:“用创作和生动的语言恢复人民失去的信心,即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d)他们有着一些共同的爱好。他们迷恋莎士比亚,他们推崇开阔的英雄般的生活,对托尔斯泰倾注了倾慕之情,把他当作剖析自己一生的偶像。
概括成一句话就是:为人民而创作。
9、罗曼•罗兰年轻时也“追星”,但他的“追星”和现在不少的年轻人的“追星”有什么不同?
明确:从目的、内容、方式等方面作答。
10、罗曼•罗兰在高师的创作成果有哪些?
明确:许多短篇习作
诗和音乐
令人惊讶的文献
构思着的:一部巨著—叶卡特林娜•梅奇契宫廷的文化史
一部长篇小说—受生活折磨的真正艺术家的传记。(《约翰•克里斯朵夫》的萌芽)
11、从文中找出对罗曼•罗兰产生较大影响的人物,说说作者是如何利用与传主关系密切者的相关资料来突出传主形象的?
明确:A、保尔•克洛岱尔,安德列•休阿列斯,夏尔•贝济。他们有着共同的理想、追求和爱好,互相学习,互相激励,共同提高,这对突出传主形象起了衬托和强化的作用。
B、莎士比亚对他的影响,引用了他自己写的材料,“莎士比亚是他的上帝,同样也是我的上帝”,突出了对于莎士比亚的迷恋。
C、通过写他对于托尔斯泰的崇拜,突出了他对英雄人物的崇拜,正像认识到的:英雄不是为了生活中的小事而奋斗,不是为了一项成果而奋斗,而是为了整体,为了生活本身去奋斗。
D、作者引用了很多材料,其中有“永远也没有向人展示”的,有“据他的一个朋友说”的用以评述他“上学时期的创作”评述斯宾诺莎的那种柔和的精神光辉永远照亮他的心。
12、罗曼•罗兰的个人才华和人生选择?
明确:A、被认为在描述历史方面有着巨大的才能。他特别醉心于文化史的描述。
B、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永远忠于自己对于生活的认识,自己的思考眼界是广阔的世界而不仅仅是狭小的自我。
C、他对一切知识充满兴趣,如饥似渴的学习,他暗暗的写诗作曲。他还梦想写一部长篇小说,一部受生活磨难的真正艺术家的传记,这就是后来成为他创作生活中的第一缕霞光的《约翰•克里斯朵夫》。
13、讨论:你认为罗曼•罗兰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哪些最值得你学习?
明确:品质上:追求思想的自由,富于奔放的热情并执着于自己的信念,崇拜并学习伟人思想,并且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勤奋努力的学习等等。回答是主要在于第二个问,要答出最值得的一点或几点。
14、讨论:与前面两篇传记相比,这篇传记在写作上有何不同?
明确:从写作顺序、语言、组织材料等方面考虑。
15、向同学们介绍茨威格的《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和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激发他们对西方名著的阅读兴趣。
7.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千秋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学习文章截取人物某段历史来表现其伟大人格及崇高品行的写法;学习作者散文话的语言特点;搜集课文诗词名句并鉴赏。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文天祥的凛然正气及强烈的爱国情怀。
三、过程与方法:问题探讨法。
教学设想:
本文为一则祭文,作者以诗一般的语言,尽情赞美了文天祥伟大的人格及爱国情怀,教学中教师要以自己崇仰、敬重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深切体会这一点。语言特色是难点。安排一个半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说起文天祥,我们就不由得吟诵起这光照日月,气壮山河的千古绝唱。是呀,文天祥,一个铮铮硬汉,一个响彻华夏寰宇的名字,千年之后,仍被世人所惦记着,所怀念着。今天,让我们怀着崇仰之情,来聆听作者这篇充满激情的千秋祭文。
一、简介作者:
卞毓方,江苏盐城人。1944年生。著名散文作家、教授、高级记者。现供职于人民日报文艺部。197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东方语言系日语专业,1982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国际新闻专业。已出版《雪冠》、《岁月游虹》等多部作品。近年来在散文界长啸而出,独树一帜。
二、人物介绍:
文天祥(1236—1283),原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吉安市)。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
三、词语过关:
怦(pēng)然 凛(lǐn)凛而去 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独柱擎(qíng)天 煌煌(huáng)笔墨 云愁雾惨
颠簸(bǒ) 黄钟大吕 戕(qiāng)灭 衢(qú)州 迫不及待
葵藿(huò) 聒(guō)噪不已 戟(jǐ)指 辚辚(lín)绝尘 一代枭(xiāo)雄 趾高气扬 雍(yōng)容
戏谑(xuè) 恼羞成怒 撒手锏(jiǎn) 箴言(zhēn)
缧绁(léixiè) 孛(bèi或bó)罗 乱髭(zī) 倒竖
拽(zhuài) 诘(jié)难 歇斯底里 黔(qián)驴技穷 孤注一掷 奸佞(nìng)攘(rǎng)袂(mèi) 心旌(jīng) 嵇(jī)绍 祖逖(tì) 颜杲(gǎo)卿 笔走龙蛇 摧枯拉朽
※补充词解:
怦然:形容心跳的样子。
凛凛:严肃,严厉
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比喻竭力挽回危险的局势。
独柱擎天:比喻独力支撑起大局。
煌煌:明亮。
舍身取义: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刀光剑影:形容激烈的厮杀、搏斗。
秽土:肮脏的土。
精神侏儒:指精神上苍白、猥琐的人。
戟指 :直指的意思。
绝尘:完全没有了尘土,形容走远了。
一代枭雄:某个时代中强横而有野心的人物(或智勇杰出的人物;或魁首)
雍容:文雅大方、从容不迫的样子。
撒手锏:指旧小说中厮杀时出其不意地用锏投掷敌手的招数,比喻最关键的时刻使出最拿手的招数。
箴言:劝诫的话。
诘难:追问,责难。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黔(qián)驴技穷 :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已经用完了。
孤注一掷:比喻在危急时把全部力量拿出来冒一次险。
奸佞(nìng):奸邪谄媚的人。
笔走龙蛇:比喻草书的笔势矫健生动。
摧枯拉朽:比喻腐朽势力很容易被打跨。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你感受最深的情节是什么?你喜欢的段落或句子有哪些?
五、思考探究:
1、全文主要写了文天祥一生中哪一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1279年被元兵所俘,1280年被押送至北京囚禁,在狱中写完《正气歌》。(1283年被元朝杀害)
按时间顺序叙述。
2、概括每部分的大意。
——一、概述文天祥一生的伟大意义,介绍他被俘的情景。(总领全篇)
二、写元人对文天祥采取的三次劝降,以及他艰苦的狱中生活,表现了他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硬骨头精神。(场景描写)
三、写文天祥在狱中创作《正气歌》的情景,并给予高度的评价。(文学想像)
3、作者在第一部分认为,假如文天祥在被捕的时候就死去,毫无疑问,他是可以永生的了。但同时作者又说:“日月还要从他的生命摄取更多的光华;社会还要从他的精神吸收更多的钙质;盘古氏留下的那柄板斧,需要新的磨刀石;长江和黄河,渴求更壮美的音符。一句话,他的使命还没有结束。”你认为文天祥未完成的使命是什么?
——在敌人的威逼引诱、软硬兼施下,文天祥宁死不屈、大义凛然,表现出中华民族“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硬骨头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此时死去,足以流芳千古。而他未完成的使命应是国家的复兴,民族的胜利。
4、作者在第二部分里集中笔力写文天祥在各种考验面前的凛然正气。请结合文天祥的表现,说说下面的句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认识。
①诱降决无刀光剑影,却能戕灭一个人的灵魂。
——名利引诱看起来比肉体折磨“美丽”得多,但它的杀伤力更厉害,因为它能直接毁灭人的灵魂,使一个人的思想变质。
②真的,你让葵藿如何跟狗尾巴草对话?你让铁石如何与秽土论坚?
——对比说明英雄与叛徒之间决无共同语言,只有尖锐的对立。
③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在权力的高地,往往是那些敌对派别的首领,也就是对峙的双峰,才更为了解,更为识得对方的价值。
——因为同在高位,在敌对中更能感受对手的份量。最为了解对方的人生价值,最为了解对方为实现他的人生价值而付出的努力。
5、作者说:“纵观世界文学史,最为悲壮、高亢的诗文,往往是在人生最激烈、惨痛的漩涡里分娩。因为写它的不是笔,是生命的孤注一掷。”请结合对《正气歌》的认识举出中国诗史上一些例子谈谈你的看法。(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养吾浩然之气”的例子)
——如司马迁、屈原、曹植、诸葛亮、杜甫、陆游、辛弃疾、关汉卿、蒲松龄、曹雪芹、鲁迅、陈毅、朱自清、田间等。
六、课堂小结:
这篇传记作品主要着墨于文天祥被捕后的情形,通过他所遭遇到的攻心之术的诱降、物质生活的折磨以及他自己志向思想行为,来描画文天祥非同寻常的伟大人格和崇高品性,凸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养吾浩然之气”的铮铮硬骨头精神。在写法上不同于前面几篇的一个突出点是,这篇作品采用了评传体式。作品不仅仅在选择和陈述着文天祥被捕前后的客观事实本身,同时还以一个现时代的“我”去想象、理解、评说一个七百多年前的古人,“我”对文天祥的崇仰、敬重、对其意义价值的认识,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在字里行间。另外,作品还着重以文天祥的诗歌为线索,说明文天祥的思想情感,用文学性的想象和电影技法来塑造这一传主形象,语言文白嵌合,气韵生动,富有气势。这些多样化手法的巧妙运用,既栩栩如生地描绘了文天祥最后的生命情形,又鲜明地突出了文天祥的历史意义及其对现代人的启示。
七、集体齐读《过零丁洋》、《正气歌》。
八、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抄写并鉴赏文中所引文天祥的诗句。
3、试评文天祥。
8.我的回顾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研习本文中爱因斯坦一些隽永深邃语句的含义;了解爱因斯坦的生平、人格魅力及所得的巨大成就。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爱因斯坦坚持真理、尊重科学、不迷信权威、严肃认真、深入细致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刻苦钻研的奋斗精神。
3.过程与方法:讨论法。
二、教学重难点:爱因斯坦坚持真理、尊重科学、不迷信权威、严肃认真、深入细致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刻苦钻研的奋斗精神。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相关简介:
◎ 简介作者及“相对论”。
(三)指导自读文章。讨论思考:
1、第一自然段开头说:“我已经67岁了,坐在这里,为的是要写点类似自己的讣告那样的东西。”这句中“讣告那样的东西。”指代什么?【自己努力过和探索过的事情】
2、第二自然段“每个人只是因为有个胃”中的“胃”应该如何理解?【渴求知识、探索未知世界的心理和感情寄托。】
3、第三、四自然段主要讲什么内容?作者从哪几方面阐述的?【这两段阐述好奇心。作者从两个方面论证这个问题:一是人们对于从来没有见过的事情有好奇心;二是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的主动探索。】
4、作者在文中讲述了他“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数学”“热衷于物理”的原因,这些原因有哪些?【①迷恋于同经验世界直接接触。②对自然科学的兴趣超过对数学的兴趣。③在数学领域里的直觉能力不够强。④当时还不清楚在物理学中,通向更深入的基本知识的道路是同最精密的数学方法联系着的。】
5.特点
本文是当代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晚年回忆录,是一篇自传体式的作品。爱因斯坦并没有按照自己生长的时间顺序全面的叙述自己的一生,而是以自己科学观的形成和科学道路的选择发展为核心,将回忆与感受、自己生活的叙述和对于科学学科的哲理认识结合起来,生动而深入地坦陈了自己所经历过的科学之路和人生观念。传记以第一人称手法写出,叙述活泼流畅,用语朴素。某些比喻、反语的修辞手法,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文章起首交代了自叙传的写作体式。
6.课外作业:
了解爱因斯坦的主要贡献及其对于科学学科的哲理认识。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粤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高一必修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陈情表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
下一篇:
沙田山居(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