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3815
标签: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吉林省双辽市双山镇中学 李乃东
教学目的: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作者贬居生活中的情感状态。
理解作者移步换景、定点特写、寓情于景、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
将小石潭景色描写和作者情感相结合的寓情于景的写法。
教学难点:乐与忧的复杂情感及其变化。
一、温故知新:
1、本文选自《 》,作者( )字( ),( )著名的文学家( )之一,他曾被贬( ),并写下了有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多篇,合称《永州八记》。
2、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1)、水尤清冽( ),(2)、可百许头( ),
(3)、斗折蛇行( )、( ),(4)犬牙差互( ),
(5)、凄神寒骨( )、( ),(6)、悄怆幽邃( )
3、用原文语句填空:
(1)、本文从“ ”一句中可以看出小石潭是个人迹罕至的地方。“皆若空游无所依”与上文“ ”一句相呼应。
(2)、有八个字不仅高度地概括了潭中气氛,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忧伤悲凉的心境,这八个字是:( )。
[以上各题投影显示。由三名学生上黑板做,其余的学生在下面做。最后教师总结]
二、整体感悟
读课文,说一说课文是按照什麽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写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麽?
[投影显示上面问题。教师要求学生边读书,边思考上面问题。师生共同讨论后,教师明确:
1、写作顺序: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石潭源流―――潭中气氛
2、小石潭的特点:幽静
3、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三、研读赏析
[投影显示下面各题。教师要求:按前后桌四人一组,分小组讨论,并做好纪录,准备在班级讨论发言用]
1读第一段,想一想,作者是如何发现小石潭的?作者初见小石潭的心情如何?在这段景物描写中,作者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景的“移步换景”的写法,这样写有什麽好处?
[师生共同讨论后,教师明确:
(1)、是这样发现小石潭的:“从小丘――――――下见小潭”
(2)、作者的心情是:“心乐之”
(3)、先闻其声:隔簧竹闻水声。后见其景:伐竹取道,下见小潭。看到了哪些景物:竹林、潭水、千姿百态的石头。岸边的景物:“青树翠蔓,蒙洛摇缀,参差披拂。”
板书:移步换景 隔 闻 伐 取 见
好处: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动感画面。]
2、读第二段,这段景物描写极为神妙,想一想作者写游鱼、日光、鱼的影子等景物的目的是什麽?是一种什麽写法?《记承天寺夜游》中也有一段这样描写,是哪几句?接着写水中的鱼时,采用了什麽写法?突出了鱼的活跃,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师生共同讨论后,教师明确:“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神妙在: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通过游鱼、日光、鱼的影子,来侧面烘托潭水,及潭水的清澈透明。《记承天寺夜游》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也用了这种方法。接下来写游鱼时,用了动静结合的方法。
作者在上一段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这一段将镜头直接对准小石潭,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
“似与游者相乐”鱼儿好像是在与游人一同享受着快乐。鱼,多麽富有人情味!这触动了作者的情怀,水之清,鱼之乐给这位心灵破碎散文家带来片刻的欢悦之情。
由“心乐之”到“似与游者相乐”这种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写法正是这篇散文的一个突出特色。]
3、文章中比喻句子用得精巧传神、清新自然恰到好处,试找比喻句子并做简要分析。
[学生先找出比喻的句子,师生共同研讨后,教师明确:
(1)、文章开篇以“如鸣佩环”比喻水声的清脆悦耳,给人如闻其声之感。
(2)写潭水的清澈透明,以游鱼在潭中“皆若空游无所依”设喻,则水的清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各尽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绝。
(3)“斗折蛇行”,“斗折”:比喻溪身如北斗七星那样曲折,为静态,“蛇行”:比喻溪流似银蛇那样游走,为动势。
(4)“犬牙差互”小溪的两岸则像狗牙那样参差交错。
本文比喻自然新巧,恰到好处。作者用比喻创造的独特的视觉形象,都给人以如见其景、伸手可掬的实感。]
4、“一切景语皆情语”联系全文想一想,作者通过景物描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在文学作品中,没有单纯的景物描写。景物描写中都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作者极力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这小石潭的幽静,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心情。在这里作者把自己的不幸遭遇、思想感情融为自然风景的描绘之中,这种写法是寓情于景。
板书:幽深冷寂 寓情于景
专题讨论:
1、伏笔:(1)、“伐竹取道”为下文“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水尤清冽”为第二段描写水清埋下伏笔
(3)、“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为后文“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埋下伏笔。从“心乐之”、“似于游者相乐”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是本文的一条感情线索,作者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这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2、问:文章前面写“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的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凄凉的心情出来。]
展开全文阅读
四、拓展延伸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和郦道元的《水经注》被誉为我国古代游记文学的“双璧”,你知道他们的作品之间有什麽不同吗?
[师生共同复习郦道元的《三峡》。师生讨论后,教师明确:柳宗元的《永州八记》,画廊式地展现了湘桂之交一幅幅山水胜景,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水经注》是地理书,对景物多客观描写,少主观感情的流露。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为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师生共同讨论柳宗元的其他作品:《江雪》、《捕蛇者说》等。]
五、作业(略)
板书设计
发现小石潭 :隔、闻、伐、取、见 移步换景
潭水:清、侧面描写
潭中景物 定点特写
游鱼: 动静结合 抒发在寂寞处境中
小石潭记
溪身: 斗折蛇行 悲凉凄苦的情感
小潭源流 精巧传神
岸势: 犬牙差互 (比喻)
潭中气氛: 幽深冷寂 寓情于景
参赛者:李乃东,44岁,中教一级语文教师,从事语文教学21年。
吉林省双辽市双山镇中学教师
邮编:136408
手机:13630968856
邮箱:jllnd@163.com
尊敬的管理员同志:如能采用,只希望得到证书,因为它对我太重要了。我今年只差0.6分与中学高级教师失之交臂!
作者邮箱: jllnd@163.com
标签: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小石潭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江南的冬景》听课笔记及感受(苏教版高一必修)
下一篇:
诗歌形象鉴赏教案(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